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326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 自然过渡.docx

决胜中考阅读考点讲与练5合理衔接自然过渡

“决胜2010”阅读考点讲与练5:

合理衔接自然过渡

考点名称:

合理衔接,自然过渡。

考点指向:

本考点主要考查文章的基本结构常识。

要求掌握文章或段落在领起下文、总结上文、衔接过渡、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结构常识和技巧,并明确其作用,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

这一考点的主要考察题型有:

1、找出在结构上照应的相关内容;2、找出引出全文内容,或总领全文,或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子;3、能判断并分析文中作铺垫的情节或为引人入胜而设置的悬念;4、分析相关内容在文章结构、表现文章主题上的作用;5、联系相关内容,在文中填写一句使文意通畅,结构合理的话。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

要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文章结构常识,并能作结构意义上的分析。

考点示例一

阅读《美丽如初》,然后答题。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

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

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

“一直这样等,惯了。

”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

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

”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

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

“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

”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

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2.纵观全文,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结构中前后呼应。

 考查学生对文章前后呼应的准确把握,呼应句一般是从字眼、意思、意境等方面来考虑他们的相同之处,题目很明确地指定了阅读范围——全文以及参照的本体(第⑥段),那么先看第⑥段的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吧,“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然后再纵观全文,综合“字眼、意思、意境”三方面考虑相似的语句。

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考点示例二

阅读《送报的的少年》,然后答题。

送报的的少年

送报的的少年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

“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我说了声谢谢。

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

“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

“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

“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

“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

“他是干什么的?

我是干什么的?

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

“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

“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

”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

“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

“那你呢?

少年说:

“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

那少年又补充道:

“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这样一句话:

答: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对伏笔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扣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由此可推断该句应在文章前半部分里,再加上另一个提示点:

“少年说的一句话”,范围就更小了。

需要找的是一句出自少年的口并能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一句话,是下文情节的前奏和暗示。

参考答案:

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考点示例三

阅读《幸福铃声》,完成相关习题。

幸福铃声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

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

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

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

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

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

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

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

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

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

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

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

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

“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

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⑾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

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⑿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

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文中第②段详细写了“我”家境贫寒,这样写的作用是__。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对铺垫的理解。

文题本身已经道出了该段的描写内容,答题时,只需联系后文情节(“我”多么希望父亲能接电话而“父亲”只满足地听听铃声并不接电话)来思虑,有了第②段的关于“‘我’家境贫寒”的交代,才可以深刻地领会到父女俩的举动和深情。

所以说在结构上是对后文情节的铺垫,同时更有力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

更能表现出父女的亲情,为下文做了铺垫,使人觉得“我”给父亲“打”电话这一做法真实可信。

考点示例四

阅读《学会谅解》,完成相关习题。

学会谅解

......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

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

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和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

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他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

忘却,是谅解的良方。

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

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分)

答: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对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结构理解。

字、词、句、段的结构作用往往要从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承接上文或引启下文或承上启下、总结前文或小结全文等方面来考虑,针对所要分析的第⑤段而言,先要明确该段的主要意思:

“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然后瞻前顾后,分别概括出该段前后内容的大致意思:

前面写古人的谅解,后面的内容通过各段首的中心句就一目了然,“谅解,需要沟通”、“谅解,需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谅解,需要忘却”等是在分析“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

由此可以推断第⑤段的前半句“古人尚能如此”是在承上,第⑤段的后半句是在启下。

参考答案:

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意思正确即可)

考点示例五

阅读《光啊,你慢些走》,完成相关习题。

光啊,你慢些走

......

④光的传播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光的最快速度只有在真空和物质稀薄的空间才能达到,例如在空气中。

光在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后,由于折射传输速度会变慢,但在普通的光学材料里,光速一般只会减慢到原来的几分之一,还是太快了。

......

根据第④段说明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语意连贯。

答: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对起概括作用的句子或结构的理解。

从该句的位置及前后内容来看,需写的是一句概括性的语句,即该段的中心句。

因此,我们要根据下文内容提炼出文段的主要意思来,文段的主要意思是:

光“在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后”和“在普通的光学材料里”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内容清楚了,还要注意语言,要填写的这句话应该具有概括性,语言要简练,同时要使前后语意连贯,因而,我们需要抓住关键字眼“介质”来概括文段内容。

参考答案:

在不同的介质中有着不同的速度。

考点训练一

带些空杯子上路

王虎林

①有一个读了万卷书,又准备行万里路的青年问一个智者:

我该带些什么上路?

智者没有言语,而是拿起了一个空杯子,往里边倒水,直到水溢了,他仍然不停地往里倒。

这时候,青年连忙提醒智者:

已经满了。

智者这才罢手,然后送给青年一些空杯子,让他带它们上路。

青年诧异地问为什么。

智者说: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而旅行的过程,就是汲取各种养分,滋养我们生命的过程。

如果我们带太多的东西上路,就像那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点水进入,这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青年听了,若有所悟。

他没有带太多的东西,而是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②是啊!

带一些空杯子上路,这是多么宝贵的人生箴言。

③一个人,只有他的心中不被太多的自我、虚伪和傲慢装满,他的心中才可能装入他人、诚实与谦虚;一个人,只有心中不被太多的无知、虚荣和金钱装满,才可能装入智慧、务实与真情;一个人,只有心中不被太多的邪恶、卑鄙和丑陋装满,才可能装入正义、高尚与美丽。

④人和人生来并没多大差别,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呢?

最大程度在于前者“总是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接纳而后者却自我满足,自以为是,最终固步自封,自己淘汰了自己。

⑤每一个行将上路的青年,一定要牢记:

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求教,学无止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汲取到各种有益身心的营养,并在它们的滋养下最终成为栋梁之材。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箴言:

固步自封:

2、品味第①段,青年听了智者的话“若有所悟“,你认为他悟出了什么?

答:

★3、找出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段落是段。

★4、“人和人生来就没多大差别,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工成名就,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呢?

”这一句是某一段的首句,你认为是哪一段呢?

答:

5、你的人生旅途中,你会不断在你的空杯子里装些什么“营养”呢?

答:

考点训练二

火种

罗兰

①世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生来就对一切都不起劲的,他们活着就是为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

②另一种人是对一些事情很认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的人。

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认真地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却始终拿不出力量来。

③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

原因在哪里?

④我发现,有些人比较坚强、他们自己很容易的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

而另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自己是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

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机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⑤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缺少使自己燃烧的力量。

⑥于是,这“火种”就成为一些人成功的必须条件。

找得到火种,他才可以燃烧;找不到火种,他就永远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

⑦这些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发一个人对学问或事业的热情与冲力,使他由静态的等待,变为动态的钻研与追求;给他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使他多年的准备,一夕之间,完全成为事实。

⑧这“火种”可能自动地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诀。

1、文章①②两段在写作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并分析其作用。

2、“所幸,这‘火种’并不难得。

它们可能是一部名人传记,一本有启发性的书,一部电影里的故事,一个好朋友的几句话,一位好老师的指引,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段神圣纯洁的恋爱,或一些意外的刺激。

”一段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请你把它放回原处,应在段

和段之间。

3、仿照被抽出来的这一段的句式,写出你所理解的“火种”的内涵。

(至少4个分句)

它们可能是,,

,。

4、列举出你生活中的一个“火种”,并说明它是怎样引发你“燃烧”的?

答:

考点训练三

暴风雨是一个筛子

毕淑敏

①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

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

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

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

我拿不准。

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

考虑了片刻,我穿上了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

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

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

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

②那一瞬,我非常绝望。

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③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

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

我说:

“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④他说:

“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

看,暴风雨是一个筛子。

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⑤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

也许我不是3000学生当中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3000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⑥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

1、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对暴风雨的描绘有何作用?

并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2、请仿照“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

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

”描写一段酷暑难耐的感受。

(50字以内

3、作者在第○3段中自嘲“是一个大傻瓜”,你觉得她真是“傻瓜”吗?

为什么?

4、读了这样一篇精粹而意蕴深刻的文字,你定会被其清新自然、意蕴隽永的语言所感动,请你找出其中最让你受启迪的语句,作点赏析。

5、读完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求学”故事,肯定让你也不禁忆起了古代许多感人至深的求学故事,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至少3个。

考点训练四:

不该让孩子错过的

张丽钧

①那是一个暴雨过后的夏日,我独自走在校园有积水的甬路上。

突然,教学楼上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

举目望去,看见初三年级3班的窗口探出了许多小脑袋。

我想,现在正是上课的时间,这个班一定是在上自习,老师不在,这些孩子要闹翻天啦!

但是,我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因为,我居然在那些小脑袋中间发现了这个班班主任微秃的脑袋!

看得出,这一群快活的师生正饶有兴味地观察着什么,只见碧蓝的天空正捧了一条美丽的七色彩练——虹!

是虹!

下课后,我见到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我故意逗他说:

“你们班的学生太能闹了……”他激动得脸都红了,说:

“是我要他们去看彩虹的,这么少见的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我觉得不该让孩子们错过的呀。

②这使我想到了另一个教授和他的学生。

③教授是教建筑设计的。

一天,他告诉学生们说要带他们去户外上一堂课。

学生纷纷揣测教授究竟要带他们到哪一处设计卓著的建筑面前去顶礼膜拜。

可出人意料的是,教授竟然带领弟子们来到一幢正待引爆的大厦面前。

他语气沉重地告诉大家:

“这座大厦因为在设计上出了一点小小的问题,而且无法补救,所以不得不在竣工之前把它炸毁。

我还想要你们知道:

如果没有那一点小小的设计问题,它在竣工后很可能成为本市的标志性建筑。

”一声巨响震落了建筑设计系学生滚烫的泪水。

教授知道,从今而后,他们每个人的耳畔都将回荡这一声巨响的袅袅余音。

④——对一个心中盛满了爱与责任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一定有过与学生共度某个铭心瞬间的美好渴望。

他以为有一种错过简直就是过错。

他不希望错过华彩的闪现,也不希望错过。

他想和许多双眼共同追慕一段童话,他相和许多颗心灵一道叩问:

我们究竟应该设计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1、文章开篇交代“那是一个暴雨过后的夏日”有何用意?

2、请联系上文内容,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短语,使语意连贯。

3、文中的“班主任”和“教授”没让孩子们错过的分别是什么?

4、文中第④段说“他不希望错过华彩的闪现,也不希望错过遗憾的叹息”中的“他”是指。

5、读完全文,想想最末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考点训练五

逆风的香

林清玄

(1)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2)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一阵的花香。

(3)常有风吹着花香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

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到花香。

(4)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的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吹送。

在这么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5)花香围绕着阿难,花香流过他的身心,然后流向不可知的远方。

这些花香使阿难从黄昏静坐到夜里舍不得离开,这些花香也使阿难非常感动。

(6)在感动中,阿难宁静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他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

草木都是开花的时候才会香,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

花朵送香都限制在一个短暂的因缘,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

春花的香飘得再远也有一个范围,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

所有的花香都是顺风飘送,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7)阿难想着这些问题,想到入神,竟然使他在接下来的几天无法静心。

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

“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阿难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8)佛陀说:

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

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

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

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9)阿难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已。

佛陀和蔼地说:

“阿难,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

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10)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11)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12)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13)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1、阅读(2)、(3)、(4)三段,你发现要嗅到花香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用心观察出与第(6)段相照应的段落是段,请让你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想一个你从未想过的问题,并如佛陀般自我解答。

3、佛陀的话无不充满哲思,试揣摩第(9)段中佛陀的语言,悟出其中的深意。

4、读完全文,你能解读出题目的深刻意蕴吗?

请写出来(可以用原文回答)。

你又将如何在心里种“花儿”呢?

【考点训练参考答案】

合理衔接自然过渡

考点训练

(一)

1、劝戒的话;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2、倘若带了太多不起作用的东西,在旅途中发现的真正有益于生命成长的宝贵财富就无空可装了;或不能带太多东西,轻装上阵,满怀信心,准备在旅途中去汲取各种养分以滋养其生命的过程;3、第②段;4、第④段;5、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断地在我的空杯子里装他人、诚实与谦虚,智慧、务实与真情,正义、高尚与美丽,还有理想、毅力、宽容、诚信、知识等。

考点训练

(二)

1、对比,赏析:

通过对比列出世上“两种人”的生活态度的不同,很明显就突出了第二种人的可取性。

而这第二种人中又有“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对比,以突出他们两者之间的对事态度的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