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486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5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忆读书

冰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

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1.教师启发学生:

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参考问题: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

(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

2).“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采用自由抢答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问题设计如下:

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2)读书有什么好处?

(提示:

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

(见文中批注)

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

(见文中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后明确: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

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注意:

学生对分段的出发点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确,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教师的分法供学生参考。

(见板书设计)

五、小结本节课,教育学生: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观照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作业:

1.课后“字词积累部分”,解释,并抄写三遍。

2.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给冰心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简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

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座谈:

教师由冰心的话引入交流座谈会。

1.教师启发提问:

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学生交流发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意在复习昨天内容)。

2.教师启发提问:

读书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发言,谈读书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读书的好处。

3.教师启发提问:

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有许多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读书的好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请各位同学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交流,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整体把握全文主旨,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

1.教师由学生刚才的交流进行总结,导入提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读书与我们的成长有许多好处,要认真读书。

2.教师就本文的语言启发提问:

关于读书,家长、老师平时也多次教导我们,你认为冰心的说法和家长、老师的说法,哪一个你更好接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揣摩、品味本文的语言。

(完成练习三,见课文批注)

归纳:

冰心的语言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别人,语言简洁亲切,如话家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叙述中,使人容易接受。

三、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思考、探究:

1.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2.就你个人的体会而言,你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言。

各大组派代表或自由发言。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书,怎样读书?

四、教师引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教师启发提问:

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呢?

学生分析自己读书现状,制订读书计划(当堂写出,200字以内)。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计划。

五、课文阅读训练(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一)教师针对课文难点启发提问:

.你对课文提到的以下作家有所了解吗?

请你按照题意,起来给大家讲一讲。

1.读作品,写作者:

《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茶花女》

2.看作者称呼,写出作者、时代,并各举出一篇作品:

柳柳州李长吉李易安岳武穆

(二)阅读课文下列片段,回答有关问题(课件展示)

“我自从回认字后不到几年……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P2-3

1.第一段中,“不是……而是……”突出表现了什么?

2.“我”为什么常常“含泪”上床?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意义。

(1)我只好带这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三)填空组词(或成语):

人情故然无味津津有一知解兴亡盛不能自

风雪月气愤填官民反无病呻自作情心动神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教育学生:

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与书为友,与名人交游,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

七、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阅读训练部分”的作业。

(交老师)

2.课外作业:

A.将自己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写在日记本上。

(交家长、老师审阅)

3.课下搜集、摘抄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并任选其一背诵。

(早读抽查)

4.完成基础训练部分(组长检查)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美)马克·吐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

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

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

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2.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生动的故事情节

热爱生活鲜明的人物性格文学才华

热爱文学辛辣幽默的讽刺

精彩的文学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

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

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教师提问:

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

“我”共做了三件事。

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

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

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

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

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

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

C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1.“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应该在处。

2.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3.此处“骄傲”的意思是

(1.C2.在报上发表习作,而且引起轰动。

3.自豪。

八、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以及语言风格。

少年时代人最富有创造性,同学们要在生活、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

作业:

1.日记练笔:

读完课文,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

你最喜欢他哪一点?

据此写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课下搜集一则幽默或讽刺的故事,课下讲给同学们听。

3、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

目标1.2.3

难点:

目标4

教法:

“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

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

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

你能背会全诗吗?

4.讨论问题:

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说:

“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

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

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

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

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主题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乐——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欢喜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和——无比快乐

4、风筝

鲁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3.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放风筝的经历吗?

能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

(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

可是,你知道吗,著名的作家鲁迅一见到北方的冬季天空上有风筝浮动时,是惊异又悲哀。

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风筝》。

(板书:

风筝鲁迅)

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生谈,师补充)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个标记。

2.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疑难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二)深入阅读:

1.汇总学生疑问。

2.依课文段落顺序师生一起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师生共同解决好下列问题——

a.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板书:

惊异悲哀)

点拨:

联系上文可知,在“我”的记忆里,放风筝是温和的春日,可北京此时是肃杀的严冬,地上还有积雪,所以是“惊异”,联系后文,原来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来。

由此,我们得到的经验是:

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可以通过阅读这句话所在文字的上文,同时联系后文来理解。

b.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

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是因为它已经从探究文章内容上升到探究写法上,而且这个问题颇有难度。

教师点拨——

同学们请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研读哪一个或几个自然段?

3、4自然段是课文泼墨般至美的文字,抒写得情真意切,是本文的精彩语段。

我们一起来品读它,同时,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从哪儿能读出弟弟可怜来?

(生谈)

同学们请看课本22页的插图,你能认出哪一个是弟弟吗?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

“喜形于色”,“欢呼雀跃”都可以形容他的心情,弟弟执着地仰头观望,即使“项为之强”也在所不惜。

所以,同学们说,读的时候你应该怎样读?

明确:

陶醉地读,语速较慢。

你能读读吗?

生(读)

你知道此时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

仰望苍穹,似乎连白云也在对他微笑。

可爱又可怜的弟弟慧心发现,要自己用枯竹做风筝。

兄弟二人就有了误解与冲突。

还有哪些地方能读出弟弟的可怜呢?

“我”的凶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一次同学们说应如何读?

你读一读。

对,读出愤怒,语速要快。

(读)

作者说,后来怎样不知道。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弟弟的心灵深处,想一想当时他做何感想?

(生谈)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心理揣测?

(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同学们想一想,弟弟那么可怜,哥哥为什么还那么粗暴地对待他?

归纳:

“我”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弯了这么大的圈子,你知道作者极力描写弟弟的可怜与哥哥的凶暴,原因何在吗?

明确:

为了形成对比,进一步表现我的后悔与自责;为了突出主旨→批判作者精神的虐杀与封建思想。

(板书:

对比,突出主旨)

·后来,为什么“我”读了一本书,明白了事理,还称不幸?

归纳:

明白了事理,“我”的良心受到惩罚,所以不幸。

·为什么弟弟忘了,我的心反而沉重着?

归纳:

被虐杀者不抗争,作为精神虐杀者的我永无补过的机会。

其他小组的问题我们课后将之张贴在学习园地的“百家争鸣”栏目里,还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上我们就探究到这里。

三、总结提高: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什么事理?

(生谈)

归纳:

要敢于自省;误解、冲突中也有亲情;要追求科学思想;明白游戏是正当的。

一篇文章有时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阅读。

(板书:

自省亲情科学游戏多角度)

鲁迅先生用真情与巧思将文章写得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蝴蝶风筝,充满了灵性与活力。

希望今后大家能反复品读,进一步感悟。

课后,请大家欣赏两篇有关风筝的美文。

5、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的选取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语言朴素,质朴中见深刻的写作特点。

3、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强学生对党,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导语: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二、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三、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四、理解字词

1、要求读准的字:

佃睦豌庚妯娌溺塾衙辍差役

2、要求掌握的词:

五、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一)

(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三)(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巡回指导、阅读,标清层次。

六、布置作业回忆录中共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赞美了母亲哪些品德,把握选材特点

教学环节:

一、提问字、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三、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在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一方面记叙了母亲哪些具体事情?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思,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

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四、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指导学生读文。

指导学生找出写母亲煮饭,种田,养蚕,挑水,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

(1)母亲过着俭朴的农妇生活。

(2)作者永远想念母亲。

读文并圈划。

讨论并回答阅读,讨论,概括,回答。

独立总结。

五、作业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边提问边纠正、思考回答

二、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出问题: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

2、选了哪些小事?

3、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

特征: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写作特点

感情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