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646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SD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ESD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SD分析.docx

《ESD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SD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ESD分析.docx

ESD分析

ESD分析Part

(1)

--静电的产生

[前言]

ESD的文档是又长又难懂,所以只能分批解决之。

这是第一部分,也是本网站ESD分析的走的

第一步。

要了解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首先要了解静电的产生机理,所以本人就从网上

搜罗了一些资料加以编辑,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正文]

翻阅有关半导体的文章时,总会涉及到如晶体结构,能带,原子结构等,所以个人认为学好半

导体工程学是十分之重要。

以下是一些基本概念: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中心的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环绕原子核运转的是电子;

电子:

具有最小电量的质量最小的粒子(现在有分数电量之说);

离子:

以带正电(正离子)或负电(负离子)的原子或分子形态存在。

单晶体:

按照一定规则的原子序列构成的晶体;

多晶体:

小的单晶体的集合;

晶体:

由反映晶体特征的基本单元在三维空间堆积而成的。

把基本单元叫做晶胞;

静电是一种静止的电荷,是电子不均匀分布的结果,主要是摩擦产生,其他像电场诱发,直接充电等。

摩擦电荷的极性与强度是由摩擦电序列决定:

 

湿度愈高,静电愈低。

55%湿度的静电产生量约为10%湿度的5-20%。

ESD静电释放,电荷在不同电位物体间转移的现象。

一般我们可以感知的ESD都在3000V以上。

各种元件的静电敏感度:

  元件类型                      静电敏感度(伏特);

VMOS                             30 - 1,200 

Mosfet, GaAsfet, EPROM         100 - 300

JFET                             150 - 7,000 

OP-AMP                           190 - 2,500 

Schottky Diodes                  300 - 2,500 

Film Resistors                   300 - 3,000 

Schottky TTL                     1,000 - 2,500

2000-4000V人体有所感知。

5000V以上有火花产生。

*.注:

以上来自

电荷的起源与物体带电

一切电的现象都起源于电荷的存在与运动。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与负电荷。

荷的单位是C,称为库仑。

使物体带电,叫做起电。

任何物体都有可能带电。

要使物体带电,

可利用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静电感应等方法。

物体带电实际上是获得或失去电子的结果,这

意味着电荷不能离开电子、质子而存在。

电荷是电子、质子等微观粒子所具有的一种属性。

电荷守恒定律:

由摩擦起电和其他起电过程的大量实验事实表明,一切起电过程其实都是使物

体上正、负电荷分离或转移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电荷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只能使原

有的电荷重新分布。

由此就可以总结出电荷守恒定律:

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电荷(即系统中所有

正、负电荷之代数和)在任何物理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指它与外界没有电

荷的交换。

电荷守恒定律也是自然界中一条基本的守恒定律,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普遍适用。

电荷的量子性:

实验表明,电子是自然界具有最小电荷的带电粒子。

任一带电体的电荷都是电

子电荷e的整数倍,这就是说,e是电荷的一个基本单元。

当带电体的电荷发生改变时,它只

能按e的整数倍改变,不能作连续的任意改变。

这种电荷只能一份一份地取分立的、不连续的

数值的性质,叫做电荷的量子化。

电荷的量子就是e。

不过,常见的宏观带电体 所带的电荷远

大于电子的电荷,在一般灵敏度的电学测试仪器中,电荷的量子性是显示不出来的。

因此在分

析带电情况时,可以认为电荷是连续变化的。

这正象人们看到江河中滔滔流水时,认为它是连

续的,而并不感觉到水是由一个个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一样。

 

上图揭示摩擦起电的机理。

*.注:

以上来自

实验表明,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上正电,而毛皮摩擦橡胶棒时,使橡胶棒带上负电。

并且绝缘体更容易带电。

所以也应该了解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就

是晶体结构与导体之间的关系(暂时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希望有谁能解释一下,晶体结构与超

导的关系)。

物质的导电性可以通过各自的能带加以说明。

即有能级都被电子填满的满带,又有完全不存在

电子的导带。

当外加电场时,电子为了能够无能运动,就必须伴有电子能量的增加。

但是,满

带中的电子即使在外加电场下也不能移动,因此不能形成电流(因为若使电子能量变化,能级上

必须存在空穴)。

另一方面,空的导带内又没有输送电流的电子,因此不可能形成电流。

由此,

只具有满带和空的导带的固体(晶体)成为绝缘体。

绝缘体中原子间的结合力很强,需要很大的能量才能打破这些键。

因此,不存在输送电流的自

由电子,显示绝缘性。

绝缘体的能带图显示,与原子结合的电子填满了价带,禁带的宽度(能带

隙)很在(通常在3.5eV以上即可认为是绝缘体),导带内没有自由电子。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基

本上也是由充满电子的价带和空的导带构成的。

就是说,半导体与绝缘体具有同样的能带结

构。

根据经验,带隙的大小通常在0

半导体的特点是原子间的结合力比较弱,因此原子振动产生的热能就会使结合键破裂。

其结果

参与共价结合的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在晶体中自由移动。

这样,电子跃迁至导带并在价带留

下空穴。

电子和空穴共同参与导电过程。

导体的带能结构,通常是导带或者被部分填充,或者是与价带互相重叠成为一个能带(也叫导

带,这时禁带消失)。

当外加电场时,导带中的电子加速,获得动能,使电子能量增加。

电子通

过在电场中移动参与了导电(可以想像在的能级变成空位)。

因此,我们把导带中的电子叫做自

由电子或导电子。

*.注:

以上来自科学出版社ISBN 7-03-009322-4《半导体工程学》

更详细请点击

http:

//140.114.18.41/ssp/4-2.html

[结尾]

通过阅读以上文字,大家也许对静电的产生有所了解,并可以想像一下半导体带电的容易程

度。

真诚希望上述文字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原文作者对本文的引用,觉得不妥之处,还请见

谅,并及时相告,本人会在核实后24小时内将相关部分删除,谢谢!

!

ESD分析Part

(2)

--静电放电模式

[前言]

前一部分介绍了静电的产生机理,在这一部分则是要研究进一步的问题:

静电在哪里?

从哪里来到哪里

去?

等等。

[正文]

这一系列的文章主要是针对集成电路而言的,所以要拉回到主题上来。

大家知道,要使物体带电,主要

的方式有,摩擦、接触和静电感应。

静止的电荷不均匀分布在物体上,可能是在chip本身,在人体上,

在机器上,在chip能够存在的环境及周匝的事物上。

所以这些静止的电荷,随时都可能通过某种方式释放

出来。

然而研究并非盲目的,从事ESD研究的研究人员针对集成电路(封装好的芯片)的测试,归集出了

主要的四类测试模式:

(1) 人体放电模式 (Human-Body Model, HBM) 

(2) 机器放电模式 (Machine Model, MM) 

(3) 组件充电模式 (Charged-Device Model, CDM) 

(4) 电场感应模式 (Field-Induced Model, FIM) 

集成电路ESD规格

              HBM        MM       CDM

OK            2kV       200V      1kV

Safe          4kV       400V    1.5kV

Super        10kV        1kV      2kV

就个人对这四类模式的归纳:

1-2-3-4都是以接触的方式释放电荷 (应该有不接触到就能释放的可能)。

1-2的静电存在于人体和机器上,3-4的静电存在于chip本身。

四类模式具体介绍如下:

(1) 人体放电模式HBM

HBM是传统的测试模式,定义在工业标准 (MIL-STD-883x)中。

人体上带电,特别在干燥的冬天,常会接

触如门把手时便会有被电到的感觉。

这是人体活动的结果,静电荷积聚在人体上,当我们去接触芯片时,

人体上的静电就经由IC的pin脚进入芯片内部,然后经由IC放电到地。

(不只在接触PIN时才会发生,

因为封装IC的表面就存在静电荷,接触包装表面也会发生。

)放电过程在瞬间发生,大概几纳秒内将IC

组件烧毁。

 

如图为MIL-STD-883E中等效人体模型放电模式测试电路。

883B与此类似,在883B测试电路中首先2000V

的电压串联约100M ohms电阻给100pf的电容充电,然后经由1.5K电阻串联放电给测试器件,以模拟人

体放电现象。

就实际情况看,人体电容依据不同个体及接触面积的大小大约在150-500pf之间,人体内

阻也是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皮肤的湿度等。

如果是人通过手拿的金属物体如起子,镊子等,电阻

会假设在几十个ohm。

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标准IEC802-2采用了电容150pf和更实际的放电电阻

330ohms。

然而,考虑到测试的实际性,并不能直接应用到集成电路中。

采用2000V也是有问题的,通过

经由手指测试出的电压也在4000V以上。

较少的能量在保护电路中消耗,相对而言是较小的。

大部分能

量都经由电阻转换成了热能释放出来。

测试中要考虑许多重要的参数,按照这种方法,放电是在电流上

上升的时段。

IEC802-2中定位实际放电时段在电流上升约0.7ns时。

这个值的来源很值得考虑,对于很

快的放电,在第一时刻只有少部分保护电路器件打开,在接下来的阶段(极短的时间)电流才完全传播开

来。

因此,在放电第一阶段,保护电路过载的危险是存在的。

相似的现象可通过可控器件来观察到。

此,触发后上升电流必须被限制。

首先,只有靠近触发电极少部分器件被导通,高的电流最终导致组件

的烧毁。

这种现象虽然与大电流有关,但高电压与电路破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通常这一点并没有

出现在连接到集成电路的地方,而是在一些设备或连接插头处。

在这个点与受威胁的电路之间,存在很

长导通路径,这里存在着有明显的放电电流,传播甚至覆盖了整个保护电路。

(以上转述自[1],[3]chapter3中详细论述)

(有些部分也许作者是考虑比较safe的情况,当然标准是保证电路可以在通常的情况下正常运行,所以

相对定义较低一些,但是低并不等同于不严格。

当然如果能做得更好就应该做得更好,因为发展总会带

来一些新的问题,为以后作打算。

 

(上图来自于[2],不同HBM静电电压下的电流与时间的曲线图)

(2) 机器放电模式MM

机器放电模式,也就是将人体换成了机器设备,主体部分的改变,使得测试模式的改变。

在这情况下,

指静电电荷积累在机器设备上,当接触到IC进对芯片放电,并因此毁坏了电路。

机器放电模式,工业标

准EIAJ-IC-121 method20。

MM测试电路与HBM相似,数值改变如,电容值为200pf,充电电压500V,充电

电阻100Mohms,放电部分加>500nH电感(电感量与电流无关,感抗XL=2πfL,f为频率)。

因为绝大部分

机器是金属的,等效电阻极小,导致瞬时放电电流巨大(几安培)。

(3) 组件充电模式CDM

这种模式下,电荷积聚在IC本身,可能是因为与PIN摩擦,或者是接触到其他物体的静电电荷,使本身

带电。

再通过直接接地或间接接地进行放电,而形成的一种放电现象。

此类现象的模拟十分困难,是因

为导致放电的组件差异所造成的。

这种现象表明IC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受损,比如IC在传输过程中带电,

在安装到电路板上时接地而损坏。

有时也可能在测试过程中受到损坏。

CDM等效电路因情况的不同而多种

多样。

因为封装很小,所以电容和电感值都很小,大约5pf和10nH。

CDM的放电时间很短,电流能在1ns

时间内冲到15安培的高峰,因此这种现象更容易对IC造成损伤。

CDM与HBM没有相互关连性,成功的

CDM测试不能预示器件用HBM会发生什么情况!

以下是HBM,MM和CDM电流时间对比曲线:

 (上图来自于[2],不同模式下电流时间曲线)

(4) 电场感应模式FIM

此类模式与CDM相似,只是IC带电方式不同。

这种模式是IC在电场环境中,因感应而使本身带电,放

电模式与CDM类拟。

这种模式工业标准(JESD22-C101),详情请阅读相关标准。

[结尾]

以上模式各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与理论,但它们并就此涵盖了所有的现象。

问题是不是它们产生了再要研究如

何解决,未雨绸缪才是根本。

我们除了关注ESD外,今后还会关注EMC等等,让集成电路运行更安全,

应用的范围也更宽广!

!

[参考文献]

[1]《Latch-Up,ESD,and Other Phenomena》 TEXAS Eilhard Haseloff

[2]《CMOS VLSI ESD技术与保护电路设计》主讲老师 薛总工程师

[3]《ESD in Silicon Integrated Circuit,2nd Edit》Ajith Amerasekera,Charvaka Duvvury

ESD分析Part(3)

--静电失效判定

[前言]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一句话就足以让我无地自容,还好本人本着将有用的信息介

绍给广大的网友,并没有赢利的目的。

如果硬是要在此上加个目的的话,那就是不晓得!

!

[正文]

芯片失效要依据测试的结果来判定,测试的方法应芯片的不同也有所差异,分析的手段也

是多种多样。

这里顺便介绍一种IC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是广泛使用而且相对直观的分析

方法之一,就是微光显微镜分析。

本网站中“latch-up分析”中开始时的照片就是通过此

种方法得到的。

微光显微镜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通过侦测电流通过元器件时所发射出的微弱可见光,以提

供分析所需的信息。

这种方法常用于latch-up分析及漏电流分析等方面。

(可以说是微光显

影技术,通过局部过热而发出的光亮进行拍照,再上色标记,供电路设计人员分析)

.tw/chinese/EMMI.asp中有对微光显微镜的详细介绍)

个人认为芯片是否失效,从普通用户角度讲就是能不能正常使用。

对于应用用户来讲就是

能不能达到规格的标准(spec.)。

对于前者,可能更多考虑是产品的功能(当然坏的东西你也

不会买,不过有可能买回来坏),而后者也许会更加细致的进行测试,以确认不会有太大

的漏电流造成过多的能耗。

[3]中总结出三种,相对简便的测试和判定依据,

1, 绝对漏电流;

2, 相对电流、电压漂移

3, 功能观测法

三者判定依据

方法1:

常规CMOS漏电流为1nA,如果测试I/O脚时结果电流超过1uA或者10uA,而

且随偏压增大而增大。

方法2:

I-V特性曲线漂移过大([3]中认为大于30%)。

 

方法3:

测试结果与spec.不符。

对于[2]中新增的两种方法,似乎已被这三种情况所涵盖,所以个人认为没有必要。

比如,

短开路而言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不应作为判定的依据。

综上所述,一颗完整的芯片,首先应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这一步对测试来说,相对繁琐

一些,所以放在第三位)。

前两者,可以选取PIN脚进行测试(按针对本芯片的测试方法进

行),如果已经认定,自然就不要再作后面更繁琐的工作了。

(望指正)

工业标准对产品ESD敏感度作了等级评定,详情请查阅相关标准。

对ESD failure 

threshold 的取值,应取极小值,也就是说对于一批芯片来说以承受电压最低的那颗为准,

对于一颗芯片来说以承受电压最低的PIN来定义这颗芯片的ESD failure threshold。

一批芯片

最好要测 5 颗以上,但一般只会测 3 - 5 颗。

在询问和请教了某公司资深专家以后,得知通常的一些情况,比如四种放电模式中以HBM为最基本

的测试模式。

判定fail的情况也是只会用到两种,一是function是否正常,二是测漏电流。

[结尾]

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少了一些,源于本人对测试不甚了解,但没有因此作为胡乱造次的理

由。

在向从事ESD研究、实践多年的前辈和测试部门兄弟们请教以后,有了一些认识,对他们的热心帮助

表示感谢。

并且由此对从事测试工作的兄弟姐妹们表示极大的敬佩(工作也是相当的辛苦)!

!

[文献]

[1]《CMOS VLSI ESD技术与保护电路设计》主讲老师 薛总工程师

[2]《IC静电放电的测试》陆工程师

    相关链接:

[3]《ESD相关技术》Ming-Dou Ker 教授

    相关链接:

http:

//www.ics.ee.nctu.edu.tw/~mdker/ESD/index.ht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