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5286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docx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

百余年来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述评

  在中国史学进展史上,史书编纂一样有两条途径,一为官修,一为私撰。

而官修史书那么要紧通过设馆修史来完成。

由此,史馆就成了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史馆的研究也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课题之一。

  中国古代独立的史馆形成于唐朝,对史馆的评论,早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就对史馆制度的得失利弊进行分析,尤其严厉批评了唐朝史馆修史的短处,诸如设馆修史多秉承监修意志,抹杀一家之言,丢掉了实录直书的传统,史官责任不专,效率低劣等等,凡此各类,触及了史馆修史之专制主义的本质,显示了一个史学批评家的尖锐锋芒。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清初设馆编纂《明史》,馆臣万斯同、潘耒、朱彝尊、施闰章、李因笃等人也对史馆修史的短处提出批评,以为史馆修史,书成众手,史才难觅,职任不清,所修史书,文芜体散,并提出矫正短处的方式,诸如严于选才,因人善任;统一义例,职任分明等。

这显然受到刘知几的阻碍。

(王记录《论〈明史〉编修二题》,《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进入20世纪,关于史馆修史制度的研究日趋增强,取得了专门大成绩。

  百余年来的中国古代史馆研究,要紧集中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40年代,那时学者及政府官员多次向国民政府建议设立国史馆,引发人们对古代史馆修史的注意,金毓黻、傅振伦、赵冈、朱希祖、柳诒徵等人都撰写过探讨古代史馆的文章,对古代史馆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个确实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研究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功效多,涉及面广,从北齐到清朝的各代史馆的状况几乎都纳入到人们的研究视野。

二是研究加倍深切,厘清了很多人们在史馆修史方面的模糊熟悉。

三是海峡两岸学者齐头并进,在史馆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视的成绩。

                 一、总论

  中国是重视历史的国家,也是保留历史资料最完善的国家。

史馆在这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史馆修史进行梳理,评其利弊得失,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傅振伦《中国历代修史制度考》(《说文月刊》第4卷合刊本,1944年5月)利用正史资料考察了中国古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状况,是第一篇系统论述中国古代史馆修史的文章。

刘节在所著《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自殷商至清朝史官制度、史馆制度及官修史书的情形,并对其中的利弊得失进行了评判。

朱桂昌《历代史官与修史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3期)归纳地论述了古代史官的起源和职责、从汉至唐私家修史与修史机构的进展、唐朝的史馆和官修史书、明清时期的翰林院和史书之编纂等情形。

倪道善《古代史馆述评》(《历史教学》1988年第8期)介绍了古代史馆的设立、沿革及其职掌,指出史馆的职掌有两个方面,一为修前朝史,一为修今世史。

史馆尽管有刘知几所说的各类短处,但仍有其踊跃作用,一是能够集中人力、财力和丰硕的史料,为修史提供优越的条件,二是开馆修史,能集众家之长,三是有助于纠正前朝史籍中的隐讳不实之词等。

历代统治者重视史馆修史,一是通过修史借鉴前朝体会,二是证明新王朝的合法地位,三是笼络士人、点缀升平,四是垄断修史、操纵褒贬大权。

商慧明《史馆制度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指出,巨细无遗地征集资料、垄断正史与国史的修撰、标准统一的编纂文体、完善的官家修史体制,是史馆修史的特点。

史馆之因此长期维持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和史官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政治热情,试图通过修史来完善天朝大国的形象、提高传统的地位、强化史学政治化。

史馆完成了许多私人史家不可能完成的宏大修史任务,但同时也因循保守、抹杀才干,史馆既是中国史学的自豪,又是中国史学的悲伤。

他在《古代中国官修史书的流弊》(《探讨与争鸣》1995年第9期)中还指出宰相监修国史和一切唯上的修史规矩使官修史书流弊重重,集天下之人材,将一个本来丰硕多彩的史学天地拖入一种思想、一种笔法、一种模式的沼泽当中,用一种思维标准统领众多史官,是史馆修史的最大流弊。

陈其泰《设馆修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从设馆修史的肇始、史馆在北朝的显现及修史成绩、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意义三个方面充分确信了史馆的意义,专门强调史馆修史在各民族走向统一中所具有的凝聚力量。

能够看到,人们对史馆修史已经有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确信史馆在修史中的作用,又指出其流弊。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与史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向史馆制度过渡的时期,其间转换,极为复杂。

雷家骥在《四至七世纪“以史制君”观念对官修制度的阻碍》(《中西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市久洋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以“以史制君”观念为线索,分析了南朝、五胡、北魏和六世纪北朝时期“以史制君”观念随着史馆萌芽而减弱的情形。

另外,雷家骥所著《中古史学观念史》(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出版)一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的制度与风气进行了全面分析。

该书没有孤立的论述史馆,而是将史馆放到南北朝政治形势和历史观念中进行论述,得出许多富有启发的论断。

牛润珍《北齐史馆考辨》(《南开学报》1995年第4期)那么对北齐史馆的称呼区别、建置时刻、馆址方位和组织机构、工作条件和史官生活待遇等进行了爬梳整理,指出北齐史馆建置时刻在天宝2年或3年,馆址在东山宫,由监修大臣、高作郎、高作佐郎、修史臣、校书郎、令史等组成,北齐史官品第、俸禄很低。

并以为北齐史馆是独立修史机构。

岳纯之那么以为北齐史馆不是独立修史机构(《唐朝官方史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牛润珍还出版了《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书,该书阐幽发微、爬梳剔抉,从零碎分散的资料中梳理出自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进展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两汉至唐初,史官制度凡两大变,一变成两汉,二变成唐初,高作官修史制度通过几百年的进展,最终被唐朝史馆修史制度替代。

其中的很多结论,值得注意。

另外,胡宝国著《汉唐间史学的进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也涉及到南北朝官修史书的情形。

                三、唐朝史馆

  唐朝是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

贞观三年,唐太宗将史馆从秘书省中分离出来,置于禁中,使其取代高作局的修史之职,成为独立修史机构。

自此以后,尽管官方修史制度不断有如此那样的转变,但唐朝史馆的阻碍一直存在。

由于唐朝史馆的这一特殊地位,对它的研究,自然就成了一个热点,研究功效甚丰,取得的成绩专门大,熟悉最为深切。

  金毓黻《唐宋时期修史制度考》(《说文月刊》第3卷第8期,1942年9月)利用《新、旧唐书》、《宋史》等资料,从史馆与史官之制度、史料之种类及其征集方式两个方面对唐宋时期史馆修史的情形进行了专题考索。

指出唐朝史馆制度分为两期,自贞观至天宝,为第一期,以宰相监修,其下为执笔修史之士,概称史官,例以他官兼典。

第二期亦以宰相监修,但加史官修撰直馆之称。

史馆要紧修撰前代史、本朝实录、本朝正史。

资料要紧来自起居注、时政记、各官署录报之材料。

另外,金毓黻还在所著《中国史学史》(该书1944年、1957年两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又有多种版本)中专辟“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一章,对唐宋设馆修史的状况及官修史书的成绩进行了评述。

赵冈《唐朝史馆考》(《文化先锋》第8卷第10期,1948年5月)那么深切考察了唐朝设馆修史的状况,并纠正了《唐会要》所记唐初史馆确立年代为“贞观二十三年”的错误,指出正确的年代应该是贞观三年。

赵俊《唐朝修史机构辨》(《求索》1984年第6期)通过考证,指出以往治史学史者多数以为唐前五代史(梁、陈、齐、周、隋)为史馆所修,是错误的。

唐前五代史为秘书内省所修,史馆的任务是修撰国史。

史馆和秘书内省这两种修史机构的区别在于:

前者为常设机构,修撰本朝史,地址在门下省;后者为临机会构,修撰前代史,地址在中书省。

二者有一起之点,都是官方修史,都有宰相监修,又都始于贞观三年,因此容易被混为一谈。

纠正了人们在那个问题上的模糊熟悉。

商慧明《唐初史馆略论》(《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中唐史馆探微》(《人文杂志》1986年第3期)两文对唐朝史馆进行分析,前文考察了唐初史馆的编撰指导思想,以为预于中兴,通乎创业,以儒术为纲纪,着意提高李氏集团的祖望,为当朝皇帝树碑立传是其指导思想。

后文那么指出中唐史馆在修史内容上更注重国史和典制史书的修撰,实行了“外修内审”制度,体例、正统、编次等问题受到重视。

这种转变,说明史馆非僵死不化之机构。

王林善《唐朝的史馆修史制度》(《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对唐朝史馆的史官队伍、史馆的组织、史馆制度的好坏进行了分析。

以为唐朝史官队伍素养极佳,唐朝史馆依照宰相监修、修撰官由他官兼任的原那么进行组织,其人员配置由监修、修撰人员和典书手、楷书手、亭长、掌故、装璜直、熟纸匠等各类辅助人员组成。

史馆修史具有私人修史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即便存在必然局限,仍不失为编修国史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房鑫亮《唐朝史馆建置与馆内外修史实况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对唐朝馆修史书和馆外修史进行了考察,指出唐朝史馆修史可分三个时期,太宗时成绩最巨;高宗至宣宗,稍可赞许;懿宗以后,无甚成绩。

馆外修史可分两类:

一为私修,一为经“制许”而修。

着重分析了二者的彼此作用和阻碍,并以为史馆修史的功绩不能一笔抹煞。

岳纯之在《唐朝史馆略说》(《历史教学》2002年第5期)、《论唐朝史馆的人员设置和史料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两文中对唐朝史馆的渊源与创设、撰述活动、大体制度、人员设置、史料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

考察问题加倍细密,如对史馆的史料来源,一样以为有起居注、时政记和诸司报送三方面,但作者指出还有史官自行搜集和馆外人员自行提供两项。

岳纯之还出版了《唐朝官方史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书,其中对唐朝史馆及实录的修纂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

另外,朱清如《论唐初史馆》(《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刘蓉、高锦花《唐朝史馆制度略论》(《延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也对唐朝史馆修史的情形进行了研究。

  在大陆学者对唐朝史馆进行深切研究的同时,台湾学者的研究也专门引人注视,取得了专门大成绩。

张荣芳所著《唐朝的史馆与史官》(台北市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高作奖助委员会1984年出版)一书,是一部深切探讨唐朝史馆的力作,该书将史馆与史官置于唐朝官僚体制、社会架构当中进行研究,从史官与史馆的渊源及其成立背景、史馆组织、官僚体系中的史官、史官的社会阶级几个方面入手,对唐朝史馆与史官进行了多学科的探讨。

作者从统一帝国的需要和史学本身的进展两个方面分析史馆成立的缘故,对唐朝史馆的创建及其演变、史馆的地理位置、史馆的史料征集工作进行了细致分析,尤其对无人注意的史馆的庶务组织进行了研究。

在对史馆中的史官进行探讨时,分析了史官的社会阶级、入仕途径、籍贯、家族及交游,该书没有停留在制度史、史学史的层面上,而是做综合考察,研究方式值得借鉴。

该书还列出唐朝史馆史官表、宰相监修国史组织表、起居郎、舍人迁入官表、区域表、家族表等33个表,功力甚巨,极便省览。

邱添生《唐朝设馆修史制度探微》(《唐朝研究论集》(第二辑),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详尽分析唐朝史馆显现的时期背景、史馆制度的形成与修史功效、史馆的利弊得失等。

指出史馆形成的时期背景有四条:

一是秘藏典籍私家难以周览,二是繁富史料私家难以综理,三为私家修史易惹祸端,四为明令禁绝私修国史。

其修史功效有唐朝自高宗至武宗诸帝实录、前朝正史、多部典礼之书和方志。

唐朝史馆属于朝廷整体政权系统中的一个专设机构,资料搜集完备,人力物力充沛,但史家的独创性不易发挥,失却了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史家理想。

雷家骥《唐前期国史官修体制的演变》(《唐朝研究论集》(第二辑),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着重分析了国史修撰由垄断化至禁密化的进程,研究了禁密化下的贞观修注制度、精神与功能,探讨了馆院制度的破坏及其意义,考察了武后时期的官修情形与馆院学派的史学复辟。

指出从东汉班固被告私作国史,到王劭被告私撰北齐史,到隋文帝禁止私修国史,再到唐初设馆修史,国史修撰慢慢被垄断。

在国史禁密之下,善恶必书的修史制度因帝王干与、史臣取媚而不断破坏。

武那么天时期,史馆制度屡遭专制政权冲击,遂引发刘知几等人的严厉批评,在史学史上意义重大。

该文从社会、学术几个方面对史馆制度进行考察,值得咱们注意。

  四、宋、辽、金、元史馆

  史馆制度在唐朝确立后,到宋朝有了更大的进展,重要表现确实是史馆规模扩大。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修史机构能够说是最多的,有史馆、编修院、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起居院、会要所、玉牒所、圣政所、时政记房等多种修史机构,史官地位也较尊崇。

百余年来,对宋朝官方修史制度的研究,成绩可喜。

  许沛藻《宋朝修史制度及其对史学的阻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对宋朝统治者重视修史、读史,宋朝的修史制度、机构和修撰今世史风气盛行的缘故作了详尽的论述。

指出宋承唐制,慢慢形成了以史馆为基础,起居院、两时政记房、玉牒所、日历所为常设分支机构和各类修书局为编撰机构的修史体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修史程序,成立了周密的搜集、报送史料、档案的制度;皇帝干与修史趋于制度化。

统治者对修史的重视,增进了士医生阶级对历史,尤其对今世史的研究爱好;官修史书大量流入民间,为私家著史提供了丰硕的资料条件。

张新民《〈通鉴〉编修与史馆制度》(《贵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分析了司马光以史馆修史的方式组织《通鉴》编修,妙选人材,明确分工,统一方式,限定日程,普遍取材,主修裁断,既幸免了官修史书的短处,又树立了集体编书的良好表率。

宋立民《宋朝史馆沿革考》(《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对转变复杂的宋朝史馆的兴废演变进行专门考察,指出宋朝史馆的进展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北宋时,太祖朝为因袭时期,史馆要紧担负修史和藏书;太宗朝为创新时期,三馆重建、官制更新、制度创新、再也不储藏禁书、增加育人职能;真宗朝为史馆进展时期,史馆制度趋于稳固;仁宗朝为衰变时期,编修院夺去史馆修史之职;神宗时期,史馆名存实亡。

南宋史馆变革更为复杂,大体经历了重建、改并、进展和消亡四个时期。

在宋朝修史制度的研究方面,蔡崇榜的《宋朝修史制度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出版)和宋立民的《宋朝史官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书值得注意。

蔡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宋朝修史制度的高作,该书对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史馆与史院制度、历朝实录、历朝国史、历朝会要和其它史书的修纂进行了深切研究,考察了起居院、时政记房、日历所、史馆、国史院、会要所等修史机构,分析了各馆院史料聚集、编修体式等问题,尤其是对历朝实录、国史、会要的修撰情形,进行了详细探讨,价值专门大。

该书指出宋朝修史制度的特点和短处是:

今世史的修撰受到专门重视,而以南宋详北宋略;史无专官;皇帝干与修;史官讳避与回护等。

宋书那么直接对宋朝史馆、编修院、起居院、二府修时政记、日历所、修实录院、修国史院、会要所、玉牒因此及其它史局进行了详细研究,重在分析史馆的机构设置、治理制度、史官迁转等问题,指出宋朝史官制度的特点是:

宰执监修,以提大纲;皇帝自阅本朝史;宋修本朝史多不在外设局;史官多优迁、多兼职、多迁移不常、多由科举入仕、待遇优厚等等。

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有发覆正误之功。

  辽、金、元都是以少数民族立国的王朝,在史馆制度上既借鉴汉族修史的体会,又有自身的特点。

对它们进行研究,关于咱们熟悉民族史学的特点,大有裨益。

朱子方《辽朝史官考》(《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4期)对以前不甚明瞭的辽代记注官、修史官进行了考察,指出辽代改史馆为国史院,以宰相监领史馆,史官虽常设,但无常员,多以他官兼任等。

何宛英《金代修史制度与史官特点》(《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指出金代的修史机构有国史院、记注院、高作局,记注院的职责要紧有朝参日随朝记录朝议,记录皇帝与宰臣议事,随侍皇帝左右。

国史院为常设机构,其史职设置为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编修官、检阅官等,要紧职责是修本朝实录,其史官的特点是,民族史官占必然比例、以一流人材担任史官、多以翰林官兼任等。

台湾学者王明荪撰《元朝史馆与史官》(《第三届史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兴大学1991年版),阐论了元朝起居注和日历的编纂,翰林国史院的建置与沿革,职掌与品秩等,对元朝修史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萨兆沩《元朝翰林国史院述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那么分析了元翰林国史院在选拔人材、修纂史书、科考取士、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还考证出元翰林国史院的位置在高梁河东支的南岸,而不是人们因此为的在高梁河东支的北岸(《元翰林国史院地理方位辨正》,《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五、明、清史馆

  百余年来,对明清史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

就明代史馆来讲,研究有所起步。

商慧明《明代史馆考述》(《江淮论坛》1991年第1期)以为明代史馆效法唐宋,明初官家修史机构称史局,后来由翰林院兼领史职,在史官选任方面注重进士身世,史官要具有政治家的气宇,有“好是正直”的是非观念,博洽与专精相结合;形成了鉴世为旨、分纂严审的修史原那么和兼容并蓄的修撰方针。

谢贵安《明代史馆探微》(《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那么对明代史馆的大体面貌、治理制度进行了考证和探讨,以为明代史馆既隶属于翰林院,又受制于内阁;设置地址不在翰林院中,而在禁中左顺门内的内阁及其诰敕房主阁周围;共分十个馆,东四馆编纂史料,西六馆编纂史书;是虚实相兼的修史机构,虽非恒开之馆也无固定的官员,但有特定的场馆和必然的治理方式。

并分析了史馆的人事、供给、门卫、考勤、纂修、奖励等制度。

罗仲辉《明初史馆和〈元史〉的修纂》(《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考察了明初设馆修《元史》的情形,分析了围绕《元史》修纂所引发的政治斗争。

朱希祖《南明三朝史官及官修史籍考》(《国史馆馆刊》第1卷第3号,1948年8月)考察了南明三朝的史官建置、修史制度和官修史籍的情形。

  相关于明代史馆的研究,对清朝史馆的研究成效较大。

第一,对清朝史馆类型进行了介绍和初步分析。

杨玉良《武英殿修书处及内府修书各馆》(《清朝宫史探微》,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出版)、沈原《清朝宫庭的修书机构》(《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选》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出版)介绍了清廷的修书各馆的类型。

前者指出内府修书馆大体分为常开、例开、特开三种,常开有国史馆、方略馆等,例开有实录馆、圣训馆等,特开有会典馆、三通馆、一统志馆等,并分析了武英殿修书处与修书各馆的关系;后者那么将修书馆分为内廷和外朝两类,内廷常设的修书机构有书房、文馆、内三院、内翻书房、南书房、尚书房、方略馆、武英殿修书处等,外朝常设的修书机构有起居注馆、国史馆和各类临时书馆。

秦国经、高换婷《清朝修史与〈清史稿〉编纂研究》(《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也将清朝修史机构分为常开、例开、特开三类。

那个地址要专门提到乔治忠的研究,他在所著《清朝官方史学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一书的第一章《清朝的修史制度及其特点》中从宏观上对清朝官方修史活动的组织方式、清朝修史制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内阁、翰林院与修史制度、清朝的各类修史之馆、对修史人材的任用、皇帝干与、史料征用体制、满人参与修史、督察处分制度等,对前人没有涉猎的问题进行了有利的探讨,值得重视。

第二,对清朝部份史馆进行了具体研究。

李鹏年《国史馆及其档案》(《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王锺翰《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3期)、乔治忠《清朝国史馆考述》(《文史》第39辑)、邹爱莲《清朝的国史馆及其修史制度》(《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均对清朝国史馆进行了研究。

李文对国史馆的机构职掌、修史内容进行了分析;王文着重考察了国史馆的设置年代,指出国史馆第一次开馆在康熙29年,第二次开馆在乾隆30年;乔文系统地考察了国史馆的建置沿革、官员组成及内部机构、承办的纂修任务,分析了总裁和副总裁、提调、总纂和纂修、协修、清文总校、收掌、校对、翻译、誊录、供事、笔削员的情形,指出国史馆的组织机构和治理方式是各史馆的典范,纠正了人们对国史馆的一些模糊熟悉;邹文那么从国史馆的机构设置及职掌、修史制度与方式、人员治理制度与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史馆的内部情形。

王清政《清朝实录馆考述》(《江汉论坛》1999年第2期)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实录馆的设置、人员组成、治理制度。

姚继荣《清朝方略馆与官修方略》(《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考察了方略馆的设置、清朝官修方略的成绩及方略的史学价值。

夏宏图《清朝方略馆设立时刻举证》(《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以为方略馆的设立应在康熙21年。

而姚继荣《清朝方略馆设置年代记载小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那么以为乾隆14年为方略馆正式定址建制之始。

陈捷先《清朝起居注馆建置略考》(《清史杂笔》,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年版)对清朝起居注馆的设立及废置进行了研究。

乔治忠《康熙起居注馆和康熙起居注》(《清朝官方史学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对康熙起居注馆的设立始末、康熙起居注的特点和史料价值进行了分析。

另外,柳诒徴《记光绪会典馆之组织》(《学原》第1卷第9期,1947年)对光绪朝会典馆的设立、人员、编纂等进行了深切研究,资料丰硕,结论可信。

                六、几点熟悉

  从以上综述咱们能够看出,百余年来关于中国古代史馆的研究取得了专门大成绩,第一,唐、宋史馆的研究比较深切,不仅很多问题取得澄清,而且考察了唐、宋史馆与唐、宋政治、学术的关系。

第二,微观考辨值得注意。

专门是对部份史馆的建置沿革、治理机制的考证,为进一步深切研究打下了基础。

百余年来的史馆研究也在启发咱们:

其一,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等多个学科,因此论究史馆不能囿于史学层面,也不能囿于制度层面,要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彼此阻碍,把握其真正的内涵。

要注意史馆的活泼与弹性,及其因时因人而异的运作与转变。

其二,必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和文献的架构当中进行整体探讨,走出就事论事的窠臼,真正把握史馆修史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史馆修史下传统史学的精神本质。

其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硕的文献,放宽史馆研究的视野,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和社会政治、史学进展的关系为冲破口,进行社会、政治、学术文化、史学、文献的综合研究,实属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