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课件.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505518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222 大小:44.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2页
遥感概论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遥感概论课件.ppt

《遥感概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概论课件.ppt(2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遥感概论课件.ppt

遥感概论,主讲:

罗红霞日期:

2007年,课程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第七章遥感应用,主要参考教材,1梅安新等编著.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主要参考书目,1.闾国楷等编著.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二版)2.仇肇锐等编著.遥感应用技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3.孙家柄等著.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测绘出版社,1997年6月4.章孝灿等编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5.周成虎等编著.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Chapter1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2遥感技术系统3遥感的类型4遥感的特点5遥感技术的发展简史6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理解,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2遥感技术系统,根据遥感的定义,整个过程可用图1说明。

图1,分析判断,图2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3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

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航天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航宇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遥感平台,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

探测波段在0.05一0.38m之间;可见光遥感:

探测波段在0.38一0.76m之间;红外遥感:

探测波段在0.76一1000m之间;微波遥感:

探测波段在1mm一1m之间;多波段遥感:

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见下图,图3,(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值量;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图4、5),图4,图5,图5,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前者是将所探测到的强弱不同的地物电磁波辐射(反射或发射),转换成深浅不同的(黑白)色调构成直观图像的遥感资料形式,如航空像片、卫星图像等。

后者则是将探测到的电磁辐射(反射或发射),转换成相应的模拟信号(如电压或电流信号)或数字化输出,或记录在磁带上而构成非成像方式的遥感资料。

如陆地卫星CCT数字磁带等。

区别与联系?

(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划分为更细的研究对象进行各种专题应用。

4遥感的特点,

(1)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4)经济效益高,用途十分广泛,(5)遥感技术的局限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5遥感的发展简史,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3)航空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4)航天遥感阶段(1957-),图6,图74、3、2波段合成的TM图像(丰都),图8SPOT图像(2000年北碚),图9IKNOS图像(2006年西南大学),图10QuickBird图像,6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于个别城市进行过航空摄影。

20世纪50年代开始系统的航空摄影。

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自1970年4月24日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以后,相继发射了数十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太阳同步的“风云l号”(FY-lA,lE)和地球同步轨道的“风云2号”(FY-2A,2B)的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与回收,使我国开展宇宙探测、通讯、科学实验、气象观测等研究有了自己的信息源。

1999年10月14日中国-巴西地球资源遥感卫星CBERS-1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卫星。

“北斗1,2”定位导航卫星及清华1号小卫星的成功发射,丰富了我国卫星的类型。

图11,2002年9月18日,于5月15日一箭双星发射的海洋一号卫星和风云一号D星同时正式交付使用。

2002年10月27日,第2颗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升空并正常运行。

至此,中国已有12颗应用卫星在太空中成功运行,成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史上在太空中运行卫星最多的时期,这些卫星有:

资源一号、中国资源二号卫星(2颗),风云一号(2颗)、风云二号(2颗)气象卫星,东方红三号、中星二十二号通信卫星,北斗一号定位卫星(2颗)和海洋一号海洋卫星,几乎涵盖了世界上在太空中运行的所有应用卫星品种,应用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诸多领域。

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计划,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CBERS)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院(INPE)联合研制的传输型、长寿命地球资源卫星。

首颗卫星于1999年l0月l4日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在轨运行3年l0个月,于2003年8月l3日停止工作。

中巴地球资源一号02星是0l星的接替星,其功能、组成、平台、有效载荷和性能指标的标称参数等与0l星相同。

02星于2003年l0月21日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2004年2月l2日投入应用运行,目前在轨运行正常。

图12中巴资源一号卫星02星图像,http:

/218.249.38.131/home.jsp,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0304星为第二代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卫星的性能指标有较大提高,星上有效载荷除保留0102星的配置外,增加5m全色和l0m多光谱CCD相机。

目前03星正在由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中,预计于2008年发射。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传输型遥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设计寿命为两年,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

前两颗卫星分别于2000年9月和2002年10月发射,至今仍在太空正常运行,并已获取了大量数据。

第3颗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于2004年11月发射,相对前两颗卫星,这颗卫星在存储器和数据传输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改进。

1986年以来,我国建成了遥感卫星地面站,逐步形成了接收美国Iandsat、EOS-AM1(MODIS传感器)、法国SPOT、加拿大RADARSAT和中国-巴西CBERS等7颗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

数十个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气象卫星接收站,可以接收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数据。

图13MODIS图像(2006年7月重庆500m)http:

/,目前,我国有1000多家3S(GPS,RS,GIS)单位的十多万名从业人员构成了我国遥感市场的主体,他们直接或间接从事卫星遥感技术的软硬件研制、应用和开发工作。

资料显示,遥感已成为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成为有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如在城市土地动态监测、违章用地处罚、水土流失调查、生态环境评价、大型工程选线选址等方面。

Chapter2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与电磁辐射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3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1电磁波与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源,自然辐射源太阳辐射:

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常用5900K的黑体辐射来模拟;其辐射波长范围极大;辐射能量集中在中-短波辐射。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地球的电磁辐射:

小于3m的波长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能量;大于6m的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3-6m之间,太阳和地球的热辐射都要考虑。

人工辐射源:

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雷达探测。

分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微波辐射源:

0.8-30cm激光辐射源:

激光雷达测定卫星的位置、高度、速度、测量地形等。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1太阳辐射,1、太阳常数,太阳常数(SolarConstant)即不受大气影响、距离太阳在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上,单位面积上的光能量功率。

太阳光能到达地面上的能量功率为:

2、太阳光谱,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0.48,太阳能量光谱的波段分布,0.21.4占有90.8%1.41.8占有5.2%1.82.5占有2.6%3.04.2占有1.1%4.55.5占有0.18%7.514占有0.11%,可见太阳光绝大部分能量分布在0.21.4上(其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6)集中46%能量),而且这一波段区间相对最稳定,因此,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2.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散射,1、大气的吸收作用,氧气:

小于0.2m;0.155为峰值。

高空遥感很少使用紫外波段的原因。

臭氧:

数量极少,但吸收很强。

两个吸收带;对航空遥感影响不大。

水:

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

到处都是吸收带。

主要的吸收带处在红外和可见光的红光部分。

因此,水对红外遥感有极大的影响。

二氧化碳:

量少;吸收作用主要在红外区内。

可以忽略不计。

2、大气的散射作用,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散射.(教材P18图2.4),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1)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

紫外线是红光散射的30倍,0.4微米的蓝光是4微米红外线散射的1万倍。

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

多波段中不使用蓝紫光的原因:

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

朝霞和夕阳为什么都偏橘红色?

米氏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不可忽视。

无选择性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水滴、雾、尘埃、烟等气溶胶常常产生非选择性散射。

云雾为什么通常呈现白色?

3、大气的反射作用电磁波传播过程中,若通过两种介质的交界面,还会出现反射现象。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就可见光和近红外而言,反射30,散射22,吸收17,其余31到达地面。

接,2.3大气窗口,3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3.1太阳辐射与地表的相互作用,太阳与地球辐射的电磁波谱,9.66um,3.2电磁波与地物的相互作用地物的发射波谱地物的透射波谱地物的反射波谱,物体反射分类,是指不论入射方向如何,虽然反射率p与镜面反射一样,但反射方向却是”四面八方”。

p=p,常见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绿色植被反射光谱曲线1)对绿光(0.55)有一小的反射峰值,反射率大致为20%,这是绿色植物呈现绿色的原因。

注意这里也正是太阳光的光能峰值。

沙漠反射光谱曲线沙漠与雪有基本相同的性质,相对讲红、橙、兰波段反射率较大,因而呈淡橙黄色。

2)在蓝光(0.45)和红光处(0.67)有两个吸收谷,这是光合作用吸收谷。

注意此处太阳光能仍很大,若吸收谷减小,则植被发黄、红。

3)在近红外波段0.81.0间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至1.1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这是由植被叶片的细胞结构影响所致。

4)在中红外波段(1.32.5)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是以1.45、1.95和2.7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表明植被中水分含量。

5)在0.71.4与1.51.9有很高红外反射峰,反射率可高达70%以上,这两峰与前边红光波谷是植被光谱的特征。

这第一峰波段还处在太阳光能波谱中主要能量分布区(0.21.4)占有全部太阳光能量90.8%,这是遥感识别植被并判断植被状态的主要依据。

6)不同种类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变化趋势相同,而植物与其它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显著不同,这是遥感可以估测生物量的基础。

7)不同生长期的植物反射光谱曲线8)不同健康状况的植物反射光谱曲线9)植物叶片重叠时,反射光能量在可见光部分几乎不变,而在红外却可增加2040%。

这是因为红外光可透过叶片,又经下层叶片重复反射。

叶片重叠反映作物长势旺盛,生物量高。

10)植物叶片可见光区反射率有显著的方向性,这是因为植物叶片反射(散射)不是纯粹的朗伯散射,还有方向性。

而在红外区方向性就不显著,这是因为红外光透射性好,透射后重复反射打扰了方向性。

湿地,湿地对可见光红外很宽的波段范围反射率都很低,绝大部分光能被吸收,因而在遥感图像上呈黑色或深灰色。

雪、沙漠、植物与湿地反射光谱示意图,R(%),(m),雪,植物,沙漠,湿地,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湿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附:

遥感物理的几个基本概念,反射率与反照度(ReflectivityandAlbedo),反射率=反射光能/入射光能,反照度=到达遥感传感器光能/入射太阳光能,注意:

到达遥感传感器光能中不仅包含有反射太阳光的光能,还包括程辐射光能。

所以遥感图像每个象元的灰度是该象元对应地物加权平均反照度的表征,不是地物反射率的表征。

一个物体的反射率本身受多种原因影响,包括有:

入射角、入射光、波长、物体本身状态。

反照度除反射率所受各种因素影响外,还包括大气状态、太阳角等影响。

同物异谱与同谱异物在某一个谱段区,两个不同地物可能呈现相同的谱线特征。

这是同谱异物,也可能同一个地物,处于不同状态,如对太阳光相对角度不同,密度不同,含水量不同等等,呈现不同的谱线特征。

同物异谱与同谱异物现象给图像判译带来困难。

这就引申出一个概念,遥感中绝对定标(AbsoluteCalibration)是不可能的。

如果定标,可以做相对定标,即寻找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其它地物的光谱与之对比。

三种分辨率,几何分辨率,即遥感图像上一个象元覆盖实际地面的大小。

反映为遥感制图的比例尺。

辐射分辨率,即遥感传感器将截获的光能量能够分出的等级。

反映为图像的灰阶数,如64灰阶、128灰阶、256灰阶等。

光谱分辨率,即遥感工作波段的宽窄。

原则上希望其越窄越好。

三种分辨率对于一种传感器是相互制约的,有矛盾的。

在同等敏感度水平上,几何分辨率增高,光谱分辨率或辐射分辨率就不可能高。

其根本原因是传感器是要获得一定光能才能响应。

除以上三种分辨率以外,还有时相分辨率,它是指对于同一地区重复获取影像的最短相隔时间,它受制于几何分辨率。

Ch3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3.1遥感平台3.1.1遥感平台的种类,36000,3.1.2卫星运行参数运行周期是指卫星绕地一圈所需的时间。

重复周期是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上空时所需要的天数。

卫星高度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抖动卫星姿态扫描宽度(总视场),3.1.3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概述美国的“泰诺斯”(TIROS)卫星系列:

第一代实验气象卫星,从60年-65年共发射了10颗,极轨气象卫星。

美国的雨云(Nimbus)卫星系列:

64-78年共发射了7颗,太阳同步轨道。

美国的艾萨(ESSA)卫星系列:

66-69年共发射了9颗。

美国的NOOA卫星系列:

70-94年共发射了16颗。

太阳同步轨道。

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Tiros-1)。

随后,前苏联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气象卫星。

目前,在轨道上运行的大多数气象卫星是由美国和俄罗斯发射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极地轨道卫星,简称极轨卫星。

1966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业务气象卫星艾萨(ESSA)是极轨卫星,主要提供可见光云图。

1970年、1978年美国又相继发射诺阿(NOAA)和泰罗斯N系列业务气象卫星。

这些卫星都属于极轨气象卫星。

极轨气象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8001500公里左右。

由于卫星的飞行高度低,因此卫星照片分辨率高,图象清晰。

1974年,美国成功地研制了第一颗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GOES)。

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在赤道的某一经度、约36000公里高度上,它环绕地球一周约需24小时,几乎与地球自转同步。

从地球上看好象卫星是相对静止的,故又称为地球静止卫星。

目前,日本GMS系列静止气象卫星、俄罗斯的GOMES卫星、欧盟METEOSAT-3卫星、印度的INSAT以及美国的两颗静止卫星(GOES-E和GOES-W)共6颗卫星组成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网。

这些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高,每半小时向地球发送一次图片。

中国也先后成功地发射了6颗气象卫星(3颗风云1和3颗风云2)。

依靠这些卫星,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天气预报和监测系统。

风云1是一种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2是一种静止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分布,我国气象卫星情况,1、1988年9月7日FY-1A星发射试验星,4、1999年5月10日FY-1C星发射业务星,3、1997年6月10日FY-2A星发射,2、1990年9月3日FY-1B星发射试验星,5、2000年6月25日FY-2B星发射,2、气象卫星的特点轨道:

低轨和高轨。

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短周期重复观测:

静止气象卫星30分钟一次;极轨卫星半天一次。

利于动态监测。

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气象卫星观测的优势和特点空间覆盖优势,极轨气象卫星在约900km的高空对地观测,一条轨道的扫描宽度可达2800km。

每天都可以得到覆盖全球的资料地球静止卫星在36万公里的高空观测地球,一颗静止卫星的观测面积就可达1亿7千万平方公里,约为地球表面的13只有通过卫星的大范围观测,才使人类获得了几乎无常规观测的大范围海洋、两极和沙漠地区的资料。

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卫星观测系统,获取全球或任何感兴趣区域的空间连续的高分辨率气象和环境资料,不受国界限制,气象卫星观测可以大大地改善资料的时间取样频次。

特别是静止气象卫星可以获得每小时一次的大范围实时资料,必要时甚至可以获取半小时的资料。

有利于对灾害性天气的动态监测。

双星组网的极轨气象卫星也可以每天提供4次全球覆盖的图象资料和垂直探测资料。

而常规高空站每天只在00时12时(世界时)进行两次观测,且无法观测海洋和无人地区。

气象卫星观测的优势和特点时间取样优势,与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相比,卫星资料具有内在的均一性和良好的代表性。

尽管世界气象组织(WMO)已经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来统一常规观测仪器的性能和观测方法,但仍不能避免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仪器和方法获得的资料的不一致性。

测站分布的不均匀等,也使资料的不确定性增加。

气象卫星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使用同一仪器对全球进行观测,资料的相对可比较性强、分布均匀一致性好。

卫星资料则是对一定视场面积内的取样平均值,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

气象卫星观测的优势和特点资料一致性优势,与其它观测方法相比,气象卫星是从大气层外这个新视角观测地球大气系统的,所以有些重要的气候变量,特别是通过整个垂直方向大气层的积分参数,如地气系统的反照率、大气顶的地气系统的射出长波辐射,只能通过气象卫星观测才能获得。

目前已成功地从气象卫星观测资料中导出了全球大气温度和湿度廓线、辐射平衡、海陆表面温度及云顶温度、风场、云参数、冰雪覆盖、云中液态水含量和降水量、臭氧总量和廓线、陆地下垫面状态、植被状况等诸多重要气候和环境参数,这是任何其他观测手段所不能观测的。

气象卫星观测的优势和特点综合参数观测优势,3、气象卫星的应用领域天气分析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与气候变迁的研究资源环境领域:

海洋研究、森林火灾、水污染,FY-1CD通道编号、波长范围及其主要用途,通道1、2的探测波段分别处于植被反射的低谷和高峰区,利用二者的差值可以计算各种植被指数,植被指数能反映作物、森林、草场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及作物缺水状况,并能进行作物估产,这个通道还可以做判识水陆边界,河口泥沙海冰等。

FY-1CD通道编号、波长范围及其主要用途,通道3处在红外短波窗口,它对检测地面高温热源,比如,森林和草场的火灾特别有效。

FY-1C、D通道编号、波长范围及其主要用途,通道4、5处于红外窗口,用以测量地面温度,这两个通道相结合的目的在于对海面温度反演中对大气削弱进行订正,计算的地表和海表温度在农业、渔业、洋流、城市热岛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FY-1CD通道编号、波长范围及其主要用途,通道6对雪的反射率较低,与其它通道结合有助于云、雪的判识,同时此通道对土壤湿度比较敏感,有助于干旱监测。

通道7-9是海洋水色通道,海洋水色反映海洋中叶绿素的含量,他还可以反映海洋浑浊度和海洋污染以及赤潮等情况。

通道10是低层水汽通道,用于大气修正和大气透过率的计算。

火情监测,在AVHRR图象中,由于高温目标在通道三的亮温大大高于背景象元的亮温,因而在通道三图象上,含火点象元与周围象元产生明显反差。

利用增强,多通道彩色合成、阈值判断等处理技术,可以从AVHRR资料中得到反映地面明火区、过火区、未燃区(森林、草原、农田)、烟雾范围和方向等各种反映林火和草原火的信息。

并可探测到面积低于一个象元的亚象元火点。

极轨气象卫星(FY、NOAA)覆盖范围宽广,每天观测频次在中高纬度达8-10次,可以多频次的监测火情。

气象卫星作用,热带气旋,沙尘暴监测,气象卫星作用,沙尘暴,气象卫星作用,卫星遥感产品,热岛效应,火山爆发,海温分布,祝贺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2002.5.15,3.1.3陆地卫星,陆地卫星系列-Landsat,Characteristic,*1:

ThedatareceptionbyNASDAwasfinishedtoJun30,2001.*2:

ThedatareceptionbyNASDAwasfinishedtoNov30,2002.,景,产生,u,Characteristic,陆地卫星系列-SPOT卫星,Spot1、2号,500,Spot立体像对,轨道旁向倾斜,像对最短时间差为0.5小时自动相关生成DEM,高程精度为7-11米(VirtuoZo),SPOT的倾斜观测功能,重复观测能力单星:

23天/次,多星:

1天/次,20,20,600Kmmaxi,HRS,120Km,立体成像装置HRS,Spot-5基本产品,10米多光谱,5米全色,2.5米全色,+,Spot-5增值产品,10米多光谱,5米Pan,Spot5同轨立体像对,Spot5HRS立体像对生成的10米高程精度DEM,陆地卫星系列-IKONOS,IKONOS:

1米全色4米多光谱1米全色-锐化,轨道:

680km,太阳同步,98.2倾斜,IKONOS光谱波段,红波段.63-.69microns(4m),近红外.76-.90microns(4m),蓝波段.45-.52microns(4m),绿波段.52-.60microns(4m),全色.45-.90微米的图像(1m),u,陆地卫星系列-QuickBird,3.1.4海洋卫星发展历史,3.2摄影成像,3.2.1摄影机分幅式摄影机全景式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影机3.2.2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3.2.3摄影胶片的物理特性,框标,压平线,压平线:

像片四边井字形直线叫压平线,其弯曲度说明摄影时感光胶片未压平而产生的影像变形情况。

.,3.2.2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像片的投影像片的比例尺像点位移,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