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105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9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docx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

(1)改错

(2)设计

复习范围: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

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

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

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

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

直接性,描述性;缺点:

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

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

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

a。

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

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

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

a.存在假设b。

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a.在一个受控制的环境中,引入一个变量并且测量它对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b.选择一组具有某种显著个性特征的被试,测量这组被试的心理特征,并且通常将这些特征与一个控制组相比较.

c.在自然环境下观察行为表现,然后对心理特征进行实证性测量.

2.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1)变量的概念

变量是心理学实验中最核心的概念,又称做变项,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事物或事物特征。

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中间变量和无关变量。

(2)变量的分类

a.从变量来源的角度划分:

任务变量:

这类变量也称为刺激变量,它来源于研究中实验任务或实验刺激的某些变化,如难度等。

环境变量:

这类变量来源于研究中实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空间大小等.

被试变量:

这类变量来源于被试的特征,也称机体变量或个别差异变量,如年龄、性别、学历、健康情况等.

b。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划分:

自变量

因变量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

a。

自变量:

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作、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物理刺激

社会刺激

内部刺激

自变量的操纵:

*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

*确定检查点(处理水平);

自变量的检查点,即自变量的程度。

确定检查点具体包含确定它的数量、间距及范围。

我们要选择的自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取3——5个水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至少要5个水平)

◎确定它的数量:

一般来说至少要选择3个检查点才能够真正揭示出自变量随因变量变化的实际趋势。

◎确定检查点的间距:

检查点之间的间距不宜太近,也不能太远.

◎确定检查点的范围:

自变量的数量和间距都合适后还必须有合适的测试区段(范围)。

*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

*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

控制呈现刺激包括控制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时间间隔、顺序、空间方位。

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子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子的特点.这些自变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b。

因变量:

又称为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主试观测的对象。

因变量的控制:

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便于数量化)

让因变量成为连续数据(指标数字化)

校准测量因变量的仪器

反应指标的平衡(如,速度和准确率)

因变量的指标:

反应的准确性(正确率)

反应的速度(心理历程越短,速度越快)

反应的概率或频率

反应的强度(物理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表示)

各种心理测量表分数和评价者的评定分数

因变量的性质:

1)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3)因变量的敏感性

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

一类叫高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是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另一类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例子是低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c。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自变量(原因)因变量(结果)

主试被试

(4)控制变量

a.概念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

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

b.控制变量的类型

控制变量分为随机的额外变量和系统的额外变量.

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

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控制变量

来自主试方面的控制变量

来自被试方面的控制变量

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控制变量

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控制变量

c.控制无关变量的有效方法

消除法:

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消除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无关变量。

恒定法:

保持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从而排除无关变量的变化或变动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机法:

平衡被试间个体差异因素的常用方法,通常包括抽取样本和分组的随机法。

匹配法:

根据被试的某些特征和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是各组被试在一定范围内是同质的。

抵消平衡法:

通过实验方法来抵消或平衡无关变量带来的误差。

如ABBA法;↑↓↓↑法;左右右左法;拉丁方设计等。

纳入因素法:

把无关变量纳入自变量进行研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把无关变量的效应从总效应中剔除掉,剩余下自变量效应.

统计控制法:

采用剔除极端数据或根据主试观察剔除不可靠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三、心理学的实验范式

实验方法在各种心理过程以及各个心理学分支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解释某个领域的经验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

某种实验范式就是香闺固定的试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有两种目的:

第一,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第二,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范式的内涵:

范式有三种关键成分

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

公认的方法

心理学的定位:

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

四、心理学研究的道德底线

1。

世界心理学家的共同准则

《对人类被试进行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

《心理学家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美国心理学会制订

2。

伦理道德的两个含义

第一。

公正对待实验对象,即人和动物。

第二。

研究者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被试同意表格

内容:

1。

实验者姓名及实验目的

2。

实验结果处理方式

3.主试与被试协议书

第二章心理实验设计(*本章书上涉及的一些名词在此没有列出)

一、心理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与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建立假设

(1)假设的建立方式

假设一般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测.

假设的两种基本方法:

演绎推理法—一般到个别,主要存在于应用性假设,将普遍规律推广

到具体问题之中.

归纳推理法—个别到一般,存在于从实践中提出的假设,提出并验证问题的普遍规律.

(2)假设的类型

根据建设假设的目的,假设可分为两种:

析因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析因性假设:

为了解释和控制行为的起因而建立,主要是解释行为的特定起因,条件和行为之间为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类型。

大部分的心理实验都是为了探索因果关系。

描述性假设:

了描述和预测行为而建立,条件和行为之间非因果关系,而是相关联系。

(3)假设的特点

假设的陈述是精确的简明的;假设的预测是合理的;假设是可检验和可证真伪的。

*设计实验:

考察行为的内容-定义总体和样本—变量的选择—建立操作定义-预期变量的关系

*实验的实施:

被试的取样与分配—创建实验材料—执行实验,获取数据

二、实验设计类型

1.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组间设计)

实验处理——-实验组

被试比较

无实验处理——控制组

优点:

一种自变量,或者叫做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这就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缺点:

组间设计的缺点在于,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克服组间设计缺点的方法:

a。

匹配被试。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有多少实验条件就分多少组).

b。

随机分配被试。

2。

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优点

a.可以消除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b.适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c.可以节省大量被试。

缺点:

组内设计也有缺点,因为组内设计的实验中,每一个被试要轮流在各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说,实验的顺序会造成麻烦,自变量可能与练习或疲劳的因素发生混淆。

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

a。

完全平衡的方法;b。

拉丁方的方法.

3.随机化设计和区组设计

随机化设计区组设计

4。

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实验中自变量的多少

单因素多因素

(一个自变量)(多个自变量)

*单因素(一个自变量)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研究者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2因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

2X2的基本模式(4组独立处理):

这个设计方案是自变量的因素有两种,一因素称为A,一因素称为B,而每个因素都各有两种水平1,2。

5。

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情况和水平划分的实验设计

(1)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是最为原始的实验设计

(2)相关设计(事后回溯设计)

(3)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际的社会情景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但可以对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进行分类,将其作为自变量因素纳入的实验设计。

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4)真正的实验设计

是指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即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配对组设计三大类。

*被试间设计:

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

在这种设计中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因而又称完全随机化设计;

各实验处理组之间不相关,因而又称独立样本设计。

*被试内设计:

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配对组设计:

是既具有被试间设计的某些特点,如每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又有被试内设计的特点,即实验组与控制组同质。

三、实验范式

在实验心理中范式就是研究者用来组织研究的一种模式或形式.

五种范式及其控制方法

1。

被试随机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

2.被试匹配设计(变量匹配)

3。

重复测量设计(一名被试多种实验条件处理)

4。

平衡序列的重复测量设计(实验材料的呈现顺序&平衡序列)

5.因素设计(应用于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

四。

实验研究的评价

1.评价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或观点的合理性;

②研究方法的恰当性和新颖性;

③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④研究解释的恰当性;

⑤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⑥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评价一个实验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推广应用,通常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1)信度

概念: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的结果的一致性。

影响信度的因素:

主试、被试、实验刺激、环境等方面的随机误差。

信度的作用:

解释、预测个人分数的意义;解释真实分数与实得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告诉我们测验误差大小;新编的测验信度应高于原有的同类测验或相似测验;确定测验好坏的一个指标。

(2)效度

概念: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

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a.内部效度

定义: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历史原因:

长时间的强化作用

选择:

选择被试时的差异

成熟:

被试自身的自然成熟如:

心理逐渐好转等.

测验经验的增长

测量工具的稳定性

统计回归因素:

取样时两端被试之间的中间回归.

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效果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要求特征:

被试对实验的期望效应和实验目的的猜测

疲劳因素

b.外部效度

定义: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范围的准确性,即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提高外部效度应控制的因素:

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保证测量工具的调度。

c.构想效度

定义:

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一致性。

即研究在理论上的全面性。

包括理论上代表性不强和代表性过宽.

提高构想效度:

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

严谨地对各种变量做出明确、严格的说明;

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

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构思水平之间的混淆、主被试效应等。

d.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关于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的效度检验,或者说,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

要提高统计结论的效度,首先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其次要明确各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选用适宜的统计程序;此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

第三章古典心理物理法

一、心理物理法的概述

1。

定义:

就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是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是指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

2。

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费希纳:

感受性--测量感受性的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误差法。

赫尔姆霍茨:

进行视觉和听觉研究;提出颜色知觉和听觉知觉方面的理论。

冯特:

提出实验法和历史法及心理物理法的范式,如分组呈现法;感觉等距法;减半法等。

3。

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

操作性定义为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

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感受能力。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某种物理刺激刚刚引起我们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量。

操作性定义为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

差别感受性是人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感受能力,也称最小可觉差。

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韦伯定律-—韦伯公式

K=△Ⅰ/Ⅰ

Ⅰ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Ⅰ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

韦伯定律的目的:

为了引起差别感觉;韦伯常数的大小反映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

韦伯定律的主要贡献:

第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指标。

第二,可对不同感觉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对数定律

幂定律

二、感受性的测量

刺激呈现的方式;刺激量;被试回答;计算方法

*测量感受性(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

1。

最小变化法

(1)定义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2)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当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计算差别阈限的公式:

  DL=(T上限+T下限)/2

注:

DL=差别阈限;T上限=差别阈限上限;T下限=差别阈限下限

2。

平均差误法

(1)定义

这个方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2)求平均误差的方法

a.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AE=∑|X-St|/n

        X表示每次测得的数据,St为标准刺激的强度

b.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在这里,主观相等点是相等地带的中点,它等于各类比较刺激的平均数。

3.恒定刺激法(次数法)

(1)定义

 在测定阈限时,只用少数几个刺激,一般5~7个,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

(2)刺激强度及呈现设置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80)%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选定的刺激每种一般呈现50-200次。

被试反应“有"或“无”.

阈限测量过程

○通过预备实验确定自变量。

在略高于和略低于阈限的范围内取5-7个强度的刺激(使用最小变化法粗略估计)。

○确定反应变量。

被试对自变量变化的报告结果。

○阈限计算:

一般采用内插法或作图法。

作图法:

以刺激的强度为x轴,能够感觉到刺激的百分数为y轴。

75%差别阈限:

①当发现二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两条曲线在50%处的相交点只有一处,那么无法将相交点作为比较刺激的上限和下限。

与标准刺激完全能辨认的值在100%处,不能辨认的值在50%处,因此选两者的中点75%处,于两直线相交就能求得上下限.

②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

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不相符,所以称之为75%的差别阈限。

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3)差别阈限计算公式

三类反应的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DLu)=X上-X等

 下差别阈限(DLⅠ)=X等-X下

 差别阈限(DL)=(DLu-DLⅠ)

  注:

X上、X等和X下分别是被试的判断大于、等于和小于标准强度时的感觉量

4。

三种方法的比较

*三种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但是,在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

*传统心理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方法

(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控制方法:

↑↓↓↑等

(2)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控制方法:

练习误差→增加练习;疲劳效应→休息

(3)空间误差:

由于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所引起的实验误差.

 控制方法:

平衡误差的方法,即ABBA法;拉丁方设计等

(4)动作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