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157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

  内因:

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

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组成

  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的外部结构:

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

  角速度: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3)产生地方时。

  ③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

  昼夜更替: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

  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⑤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早西迟。

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时区和区时:

为了便于使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

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

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

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⑥国际日期变更线

  0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

  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7、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周期

  轨道:

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

自西向东

  速度:

角速度平均1o/日,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

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周期:

恒星年(365d6h9m10s)

  ②黄赤交角的概念、示意图及意义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

  示意图见教材21页

  意义: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③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不做要求)

  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⑤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⑥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侧视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

  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8、地球的内部圈层

  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

  划分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②岩石圈的概念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9、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地壳以外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特点:

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一般把XX~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

  ②三类岩石的成因、实例

  ③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

  岩浆岩:

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

  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示意图

  岩浆→岩浆岩:

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

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

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

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示意图见教材34页图2-7。

读图要求:

  1、找到岩浆岩(分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图示转化中的所处位置。

  2、关注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

地球内部的放射热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3、注意各类岩石之间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①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1)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示意图见教材37页图2-10)。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常见地形的形成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篇二:

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天体:

  概念: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

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

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

耀斑

  对地球影响:

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

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1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2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

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3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

00-昼长/2(或0:

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

00

  日落时间=12:

00+昼长/2(或24:

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

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

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4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

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

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

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

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

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

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5

  篇三:

新课标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宇宙的基本知识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地位: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中心天体:

太阳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宇宙环境的原因:

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②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注:

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