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4801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本课题内容时,主要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是本课内容重点,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

基于此,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对于干冰、二氧化碳的用途等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化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课后通过猜想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住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和温室效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

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ml、350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

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

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根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比空气溶解性。

①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意大利的“死狗洞”,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却晕倒了。

这是为什么呢?

②将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①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

怎样检验?

②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根据二氧化碳的来源,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来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课堂探究】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

(一)

点燃两只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注意:

集气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1/3),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分析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实验,记录现象

注意: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纠错,并及时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探究完,汇报交流后用大屏幕展示。

教师设问:

你还可以用什么事实或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投影展示)

⑴(和同体积空气相比)吹气球,气球会下沉。

⑵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

⑶“屠狗洞”故事的解释。

⑷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

天平向倒入CO2纸筒一端倾斜。

⑸收集满CO2的集气瓶瓶口要正放在桌面

活动与探究

(二)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震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分析

 

指导学生继续探究,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再用大屏幕展示

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填表

 

密度(与空气相比)

是否支持燃烧

是否燃烧

 

CO2

 

 

 

 

 

 

 

【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活动与探究(三)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

然后将第一朵小花和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I

II

III

IV 

 

 

 

 

 

 

 分析

 

【思考】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性质。

(展示一瓶雪碧)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呢?

原理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应用】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

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得潮湿?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9,看完后汇报交流。

(投影展示相关资料)

干冰是什么?

干冰与二氧化碳是什么关系?

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用途?

2、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温室效应”内容,并思考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多媒体播放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

3、[讨论]:

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作为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

三、谈收获;

【当堂达标】

1、下列图示是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2、检验某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B、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两支试管中各注入5ml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一支加热,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颜色变化为:

①红—紫—无②紫—红—紫③紫—红—无④无—红—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4、向蔬菜温室大棚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A、使害虫窒息死亡,有效防治病虫害B、避免发生火灾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D、使温室内的温度稳中有升

5、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科学家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4H2O,括号内重要化工原料的化学式为。

(2)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

①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课后提升】

17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为研究空气的成分时,做了下列的实验:

用一个玻璃钟罩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和一只实验用的小老鼠一同扣上,一段时间后,蜡烛渐渐熄灭,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至死亡。

普利斯特里被这种现象所困扰,老鼠是否死于被污染的空气?

于是,他用处理后洁净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用来实验的小老鼠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1)小老鼠为什么会死亡?

(2)若用一盆鲜花代替小老鼠做以上实验,鲜花会怎么样?

(3)上述两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情分析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效果分析

本节课从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交流讨论小结新知,练习巩固延伸拓展,一步步环环相扣,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掌握住本课内容,达到预期目的。

在这次上课中,我得到了不少同行老师的帮助,收获颇丰。

尤其是课堂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次课件播放前的导入,教师既要有语言的准确描述,又要能自然地切入到下一个环节,这一点,难度较大,是优秀教师功力的展现,这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灵活处理课堂教材的实际操控能力。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框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努力做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引导学生看投影屏幕时,我语言功底稍显不足。

环节关联上,总是不自然不协调。

尽管不断地改进自己,但是还是自身觉得欠缺了不少。

这些问题,我希望以后会慢慢克服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能联系到碳单质,又学习到了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

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化学问题。

本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C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2.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对本主题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4)教学重点:

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测评练习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学法指导】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及导学:

1.实验室常用和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方法。

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满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怎样的性质

如何检验?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探究:

1.小组合作,制取并收集一大瓶、两小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

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色味的体。

2.实验【6-4】倾倒二氧化碳(如右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请设计其他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我的方案

3.实验【6-5】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

(如右图,必须用质地的塑料瓶实验,倒入水后,要立即盖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请设计其他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我的方案:

4.阅读课本P114实验【6-6】并根据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完成下表(后页)

步骤及方法

现 象

分析与判断

1.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花

2.向第一朵小花喷稀醋酸,观察

 

颜色为色

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3.向第二朵小花喷水,观察 

颜色为色

水(填“能”或“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4.将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

颜色为色

干燥的二氧化碳(填“能”或“不能”)使石蕊变色

5.将第四朵小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

颜色为色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生成物

(填“能”或“不能”)使石蕊变色

对比上述实验,说明水与二氧化碳反应有关性物质产生。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二)阅读课本119-121讨论二氧化碳的用途

三.课内训练巩固:

1、下列图示是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2、检验某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B、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两支试管中各注入5ml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一支加热,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颜色变化为:

①红—紫—无②紫—红—紫③紫—红—无④无—红—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4、向蔬菜温室大棚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A、使害虫窒息死亡,有效防治病虫害B、避免发生火灾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D、使温室内的温度稳中有升

5、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科学家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和水。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4H2O,括号内重要化工原料的化学式为。

(2)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

①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课后提升】

17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为研究空气的成分时,做了下列的实验:

用一个玻璃钟罩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和一只实验用的小老鼠一同扣上,一段时间后,蜡烛渐渐熄灭,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至死亡。

普利斯特里被这种现象所困扰,老鼠是否死于被污染的空气?

于是,他用处理后洁净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用来实验的小老鼠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1)小老鼠为什么会死亡?

(2)若用一盆鲜花代替小老鼠做以上实验,鲜花会怎么样?

(3)上述两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都说,写十年教案,不如做一个月的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我反思如下: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因此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课堂中主要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从实验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明确“化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科学探究精神的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前松后紧,今后应充分备课,注意时间的调控。

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出现了几次口误。

这是不应该的,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熟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4)关注温室效应,热爱环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4.教学重点:

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