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318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8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docx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免疫学

第1章医学免疫学绪论

1.免疫

现代的免疫概念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免疫系统的组成?

①免疫器官:

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构成。

②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

③免疫分子:

包括多种可溶性因子以及表达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各类膜分子。

3.免疫应答

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主要目的的生理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4.固有免疫应答

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系列天然免疫防御功能,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5.固有免疫3个组成

①生理屏障;②固有免疫细胞;③补体等体液分子的作用。

6.固有免疫4个特点

①非特异性、②可遗传性;③应答反应无记忆性;④反应快。

7.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分子,导致其活化、增殖与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并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

8.适应性免疫4个特点

①接受抗原刺激后获得;②特异性;③应答反应具有记忆性;④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MHC分子)限制。

9.免疫功能有哪些?

①免疫防御:

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病原生物和其他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异常: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稳定:

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细胞,进行免疫调节,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

(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

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体内出现突变细胞的能力。

(形成肿瘤)

功能

正常时的表现

异常时的表现

免疫防御

抵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抗原性异物的侵入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免疫稳定

清除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

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细胞

形成肿瘤

 

第2章抗原

1.抗原(Ag)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两个性质

①免疫原性:

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产物的能力。

②免疫反应性:

指抗原可在体内或体外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抗原性

3.半抗原(不完全抗原)

仅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多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药物、芳香化合物、类脂等。

4.完全抗原

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

一般性而言,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等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均属于完全抗原,也可由半抗原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结合而成。

5.变应原

能诱导机体产生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的抗原。

6.耐受原

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7.异物性

指抗原与所刺激的机体自身成分相异或在机体胚胎时期未与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过。

人体异物性物质分为异种物质、同种异型物质和自身物质。

①异种物质:

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异种动物血清;

②同种异型物质:

高等动物同种不同个体间化学结构不同的组织成分;

③自身物质:

自身组织成分。

8.特异性

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体现在免疫原性的特异性和免疫反应的特异性。

9.表位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又称为抗原决定簇。

10.抗原表位的类型?

①构象表位:

是由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的空间构象形成,一般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可被BCR或抗体识别。

②顺序表位:

又称线性表位,是由一段序列相连续的多肽形成,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或表面,主要被TCR识别。

11.交叉反应

由共同抗原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分别与两种抗原(共同抗原)结合发生的反应。

1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㈠抗原的理化因素:

①化学性质;②分子量;③结构复杂性;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⑤物理状态。

㈡宿主方面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②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㈢抗原的剂量和进入途径:

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依次为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口服;其中口服抗原易引起免疫耐受或因蛋白酶降解失去免疫原性。

13.抗原的分类

①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类

T细胞依赖性抗原:

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

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

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

同种异型抗原:

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

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

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如隐蔽抗原(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和修饰改变的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

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③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APC)内合成:

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14.超抗原

是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2%-100%)的T细胞或B细胞。

15.丝裂原

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致使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属于非特异性的淋巴多克隆激活剂。

16.佐剂

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第3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

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发挥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该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组成。

2.中枢免疫器官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起主导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如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或自身抗原刺激)还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人和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腔。

3.骨髓的功能

①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②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4.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免疫调节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5.外周免疫器官或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及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6.淋巴结

人全身有500-600个淋巴结,广泛分布于全身的淋巴通道上,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彼此通过淋巴窦相连。

①浅皮质区:

又称非胸腺依赖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该区内有淋巴滤泡。

未受抗原刺激的淋巴滤泡内无生发中心,称为初级滤泡,主要含静止的成熟B细胞。

受抗原刺激的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称为次级滤泡,内含大量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

②深皮质区:

位于浅皮质区和髓质之间,也称副皮质区或胸腺依赖区,为T细胞(主要是CD4+T细胞)定居的场所,还有树突状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

③髓质区:

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内含有B细胞、T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

髓窦内巨噬细胞较多,有较强滤过作用。

7.淋巴结的作用

①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滤过作用

8.脾脏的作用

①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②是免疫应答的场所;③是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场所;④滤过作用

9.黏膜免疫系统:

又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淋巴组织。

10.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①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②产生sIgA;③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11.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12.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完成一次淋巴细胞再循环需要24~48h。

13.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通路:

①淋巴结中的通路;②脾脏中的通路;③其他组织中的通路

14.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①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分布更合理;

②使淋巴细胞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补充更新;

③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更多接触的机会;

④促使某些部位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再循环返回原位发挥作用;

⑤将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5.免疫细胞

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根据功能分为固有免疫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APC)三类。

16.固有免疫细胞

指固有免疫中的细胞组分,主要包括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等。

①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⑴吞噬和清除病原体;⑵杀伤靶细胞;⑶介导和促进炎症反应;⑷加工和提呈抗原。

②NK细胞:

可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其特点是杀伤不需识别靶细胞上的抗原,也不需要识别靶细胞上的MHC分子,所以称为自然杀伤。

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⑴抗感染;⑵抗肿瘤;⑶免疫调节作用。

③树突状细胞DC:

是目前所知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免疫细胞,为专职APC,其主要功能是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④NKT细胞:

是一群表面既有TCR,又有NK细胞受体的特殊T细胞亚群。

NKT细胞能大量产生细胞因子。

⑤γδT细胞:

是执行固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其TCR由γ和δ链组成。

γδT细胞是一种既能杀伤癌细胞、肿瘤干细胞,又能识别癌抗原的免疫细胞。

17.适应性免疫细胞

主要指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特异性识别抗原和效应的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也称为免疫活性细胞。

18.T细胞

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T细胞在外周血中占淋巴细胞的65%~75%,在胸导管内高达95%以上。

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到达外周免疫器官,接受APC表面特异性抗原肽及其他信号的共同刺激,成为效应性和记忆性T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的维持。

①T细胞的分化发育:

⑴双阴性期;⑵双阳性期;⑶单阳性期。

②T细胞发育的选择过程:

⑴阳性选择:

其生物学意义在于使T细胞具有自身MHC限制性;

⑵阴性选择:

其生物学意义在于使T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性和对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

③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T细胞表面具有许多重要的膜分子,他们分别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

⑴TCR—CD3复合体:

TCR为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方式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体。

T细胞依靠TCR特异性识别抗原,并通过CD3分子向细胞内传递信号。

⑵TCR的共受体——CD4、CD8:

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

⑶共刺激分子——CD28、CD154、CD278、CD2:

1).CD28分子与B7分子家族(CD80、CD86)结合产生共刺激信号,为T细胞活化提供重要的第二信号,促进T细胞活化。

2).CD2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或绵羊红细胞受体(SRBCR)。

⑷负调节分子——CD152:

与B7分子结合可向活化的T细胞传递抑制信号。

当T细胞活化后,CD152表达并与CD28分子竞争B7分子,然后向细胞传递抑制信号,防止T组胞过度活化,对T细胞活化发挥负调节作用。

⑸其他膜分子:

1).MHC分子;2).凋亡相关分子;3).丝裂原结合蛋白。

④T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⑴根据T细胞的分化状态不同,可将其分为初始T细胞(Tn)、效应T细胞(Te)、记忆T细胞(Tm)。

⑵根据表达的TCR类型,可分为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

αβT细胞是体内最主要的T细胞,识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具有MHC限制性。

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辅助体液免疫和参与免疫调节。

γδT细胞可直接识别抗原分子,无MHC限制性,且不需要APC提呈。

主要分布于黏膜相关组织,具有细胞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损伤黏膜的修复作用。

⑶根据成熟αβT细胞是否表达CD4或CD8分子,可将T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前者具有MHCⅡ类分子限制性,后者具有MHCⅠ类分子限制性。

⑷根据免疫应答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和调节性T细胞(Treg)。

·Th1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可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与体液应答有关。

·Tc细胞是具有免疫杀伤效应的功能亚群,其杀伤机制有:

1).通过释放穿孔素和(或)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

2).通过Fas/FasL途径引起靶细胞凋亡;

3).释放细胞因子TNF,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启动靶细胞的凋亡。

19.记忆T细胞(Tm)

为维持机体免疫记忆的T细胞。

与初始T细胞相似,亦处于细胞周期的G0期,但存活期长,可达数年至十数年。

记忆T细胞表型与效应T细胞相似,亦表达CD45RO和黏附分子。

记忆T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活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发挥迅速而强大的特异性应答。

20.CD4+T细胞和CD8+T细胞

根据成熟αβT细胞是否表达CD4或CD8分子,可将T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在外周淋巴组织中CD4+T细胞约占65%,CD8+T细胞约占35%。

⑴CD4+T细胞:

CD4+T细胞的CD表型主要为CD3+CD4+CD8-。

CD4+T细胞表达的TCR类型为TCRαβ,识别MHCⅡ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具有MHCⅡ类分子限制性。

CD4+T细胞可通过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增殖与分化,协调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细胞分泌产生的细胞因子谱的不同,可以将CD4+Th细胞分成不同亚群。

但近年来研究也发现,部分CD4+T细胞具有细胞杀伤功能和免疫抑制功能。

⑵CD8+T细胞:

CD8+T细胞的CD表型主要为CD3+CD4-CD8+。

CD8+T细胞表达的TCR类型为TCRαβ,识别MHCⅠ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具有MHCⅠ类分子限制性。

CD8+T细胞也是一个不均一的群体,可根据其表面标志或细胞功能不同而将其分群。

CD8+T细胞功能亚群主要包括杀伤性T细胞(Tc)和抑制性T细胞(Ts)。

21.B细胞

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成熟的B细胞主要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滤泡内,是体内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mlg),作为特异性BCR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不同抗原表位而使B细胞激活,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①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⑴BCR-CD79a/CD79b复合体:

B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是BCR。

BCR复合体由识别抗原的BCR和传递信号的CD79a/CD79b(Igα/Igβ)异源二聚体组成。

BCR即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⑵B细胞共受体一CD19/CD21/CD81:

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⑶共刺激分子——CD10、CD80/CD86。

⑷其他膜分子:

1).CD22、CD32和CD72:

这些是抑制性分子,当其与或间接与收发生交联,活化ITIM,产生抑制性信号。

2).CD35、CD21。

3).MHC分子。

4).黏附分子。

②B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B细胞具有异质性,显示不同功能和表面标志,表现为多反应性。

据B细胞是否表达CD5分子,B细胞可分为CD5+B1细胞和CD5-B2细胞两个亚群。

22.抗原提呈细胞(APC)

是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根据APC的特点和功能,将其分为两类:

①专职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②非专职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㈠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又称MHCⅡ类途径。

⑴外源性抗原的加工与处理;⑵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⑶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

㈡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又称MHCⅠ类途径。

⑴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⑵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⑶抗原提呈。

23.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24.免疫球蛋白(Ig)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5.抗体(Ab)

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为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26.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

“Y”形四肽链结构,包括:

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以二硫键相连。

27.Ig的互补决定区与抗原表位结合

28.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

IgM、IgD、IgG、IgA、IgE。

29.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①IgG:

单体形式存在、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Ig、半衰期相对较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与Ⅱ、Ⅲ型超敏反应相关。

②IgM:

分子量最大(又称巨球蛋白)、高效能抗微生物抗体、出现最早的Ig、抗感染的先锋抗体、介导Ⅱ、Ⅲ型超敏反应。

③IgA:

血清型IgA由肠系膜淋巴细胞产生;分泌型IgA(sIgA)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产生,是机体粘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还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④IgD:

较少、膜型IgD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

⑤IgE:

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与寄生虫免疫有关。

30.人工制备抗体

①多克隆抗体:

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各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②单克隆抗体:

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单一表位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③基因工程抗体。

31.补体(C)

是存在机体细胞外液中一组不耐热的、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32.补体系统的组成

①补体固有成分(C1-C9)、②补体调节蛋白、③补体受体(CR)。

33.补体系统激活途径

①经典激活途径、②MBL激活途径、③替代激活途径。

34.经典激活途径特点:

①激活剂:

抗原-抗体复合物,其中抗体主要IgG1、IgG2、IgG3、IgM,两个以上的IgG和单个的IgM与Cl结合才能有效地启动经典激活;

②参与成分:

补体固有成分C1-C9;

③过程: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末端效应阶段)。

35.经典激活途径从C1开始,MBL激活途径从C4开始,替代激活途径从C3开始。

36.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①溶菌、溶细胞作用

②炎症介导反应:

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③免疫调节:

补体的免疫黏附作用、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④调理作用

⑤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37.细胞因子(CK)

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如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和一些肿瘤细胞(如骨髓瘤细胞)均可为细胞因子的来源。

38.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

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

39.细胞因子按生物学作用分为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40.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3)刺激造血:

尤其是集落刺激因子对调控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关键作用;(4)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5)促进损仿修复。

41.白细胞分化抗原(LDA)

是白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为成熟的不同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标志性细胞膜分子。

42.黏附因子(AM)

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黏附作用。

第4章免疫应答

1.组织屏障的作用

①皮肤与粘膜屏障:

存在于机体体表的外部屏障,是阻挡病原体侵袭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分为⑴物理屏障作用;⑵化学屏障作用;⑶生物屏障作用

②血脑屏障:

对中枢系统有保护作用。

③胎盘屏障:

是母体与胎儿的隔离屏障,阻挡母体感染的病原体,避免胎儿被母体免疫排斥。

2.固有免疫细胞的作用

①吞噬细胞:

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

吞噬、杀伤和清除抗原性异物及分泌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免疫反应。

②杀伤细胞:

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主要包括NK细胞和NTK细胞。

3.固有免疫分子的作用

①补体系统:

在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阶段发挥强大的溶菌或溶细胞作用,此外还有趋化、调理、免疫黏附作用。

②防御素:

⑴通过与病原体负电荷成分(如G-菌的脂多糖、G+菌的磷壁酸、包膜病毒的脂质等)的静电作用,使膜屏障破坏、通透性增高,最终导致病原体死亡。

⑵诱导细菌产生自溶酶,干扰细菌DNA和蛋白质合成。

③增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

③溶菌酶:

溶解细菌。

4.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0-4h)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4-96h)

适应性固有免疫应答诱导阶段(96h后)。

5.适应性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或者克隆凋亡,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6.正、负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免疫耐受)

根据抗原刺激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应答趋向,将其分为正免疫应签和负免疫应答。

前者是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清除,而后者则是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由于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受抗原刺激,通常发生正免疫应答,因此,通常把正免疫应答简称免疫应答(Ir),而把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It)。

7.适应性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㈠抗原特异性识别阶段

㈡活化、增殖与分化阶段:

⑴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在双信号刺激下,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记忆性T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

⑵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在双信号刺激下,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记忆性B细胞和效应性浆细胞。

㈢效应阶段:

效应性T细胞主要介导特异性细胞毒效应;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8.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㈠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⑴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⑵T细胞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

㈡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刺激和细胞因子作用。

APC同时表达抗原肽-MHC复合物和协同刺激分子,前者与T细胞的TCR结合,获得第一活化信号;后者与T细胞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获得第二活化信号。

T细胞在获得双信号刺激下,还需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2、IL-4、IL-6、IL-10、L-12、IL-15和FN-γ等)参与才能充分活化。

TD—Ag初次刺激,分化成记忆性Th1和效应性Th1。

TD-Ag被DC1摄取、处理,经交叉提呈途径,分别将抗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和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h0和CD8+细胞毒性细胞前体(CTLp),在DC1提供的协同刺激分子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活化、增殖,使Th0分化成记忆性Th1和效应性Th1,使CTLp分化成记忆性CTL和效应性CTL,产生初次应答。

㈢T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⑴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①活化Th1细胞可分泌TNF,杀伤靶细胞。

②活化Th1细胞表达CD40L与巨噬细胞表面CD40结合,通过直接接触,并在Thl分泌的IFN-y作用下,使巨噬细胞活化,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发挥较为强大的吞噬清除抗原或对靶细胞产生细胞毒效应。

③Thl细胞分泌IL-2,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放大免疫效应。

⑵CTL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