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7711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docx

精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2

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中国史前艺术研究之一

“凹穴”是指岩刻画中(petroglyphs)(岩石雕刻(Petroglyph)['petrə(ʊ)glɪf])以研磨法制作于岩石表面上的坑状杯形(cups)图案。

这种图案大小不一,一般在2~20cm之间;深浅各异,一般在2~6cm,其横剖面大抵为锅底形。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岩画主题,而且是世界性早期岩画的主题,特别是在亚、欧、美三个洲分布最为广泛。

英语称其为“cupules”(凹穴英['kjuːpjuːl]美['kjʊpjʊl])或“cup-and-ringmarks”(杯—环印),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其统称为“凹穴”。

  不过凹穴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除了自身在形状上有所变化外,且往往与其它岩画图案一同出现,从而构成一副完整或有意味的画面。

下面我们对这个主题在整个世界范围的分布和研究,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一、国外“凹穴”岩画概览

  国外发现的凹穴岩画多集中在印度、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时代最早者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

这个时期的凹穴岩画或以单一的形式出现,或与线形沟槽(lineargrooves)一起出现。

我们在此不可能对国外的凹穴岩画做一系统和全面的介绍,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对时间上属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OldStoneAge;Paleolithicperiod;英[ˌpeɪli:

əˈlɪθɪk]美[ˌpeliəˈlɪθɪk]和空间上分布较为集中的(英国)凹穴岩画进行重点介绍和分析。

  目前被确认时代最早的凹穴岩画是印度中部摩德雅·普莱达士被称为“会堂”的洞穴遗址(AuditoriumCave,MadhyaPradesh)。

90年代初印度考古学家对这个洞穴进行发掘,发现11个凹穴图案,其中2个凹穴上面直接迭压有文化层,出土阿舍利(Acheulian)文化的手斧与薄刃斧(cleavers)。

这个洞穴阿舍利文化的14C年代为距今29万年

(1),考古学家确定这些凹穴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艺术品

(2)。

  1996年印度学者库玛尔(GirirajKumar)报道了在印度中央邦(MadhyaPradesh['mʌdjə'prɑ:

deʃ]中央邦(印度中部邦)达腊奇-查丹(Daraki-Chat-tan)地区新发现的3个凹穴岩画地点,包括498个凹穴图案,凹穴的大小、深浅和形状均不一,排列密集(图一)。

与“会堂”洞穴遗址一样,在有凹穴岩画的层面上也直接叠压着阿舍利文化,所以凹穴图案亦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作品。

(3)2001—2002年由印度岩画协会和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会共同组成一个“早期印度岩画工程”(EarlyIndianPetroglyphsproject)课题组,对印度包括上述两个岩画点在内的早期岩画进行断代,其手段包括AMS、热释光、微腐蚀分析以及草酸盐分析等断代方法。

这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尚未形成最终成果,但初步研究表明,其时代甚至可以古老到190万年前的奥杜威文化。

(4)

图一 印度中央邦Daraki-Chattan地区发现的凹穴图案,引自Kumar,参见注[3]

  在法国的弗莱西亚洞穴(LaFerrassie),发现了欧洲时代最早的凹穴图案。

在这个洞穴里发现了被称为法国的尼安德特6号墓葬。

墓葬里是个小孩,随葬品为一大石块,其上凿有18个凹穴图案,并且其中16个是成对排列的(图二)。

这个墓葬的时代被认为属于40000—70000年间的或晚期莫斯特、或早期奥瑞纳文化。

(5)

图二 法国弗莱西亚洞穴尼安德特6号墓葬中发现的凿

有凹穴图案的随葬石板,引自Leonardi,参见注[5]。

  凹穴图案在非洲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从撒哈拉沙漠一直到南非,都发现数量众多的凹穴岩画。

不过非洲凹穴岩画的时代很难确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津巴布韦奇弗布瓦河(Chifubwa)岩棚岩画中的凹穴岩画被确定认为是6300年前的作品。

(6)

  在澳大利亚,凹穴岩画主要分布在包括昆土兰在内的北部高地(NorthernTerritory),而且学者们一致认为是澳大利亚时代最早的岩画主题之一。

(7)北部高地西北部的吉缪(Jinmium)地区发现许多刻凿在岩棚上(rockshelter)的凹穴岩画,热释光年代表明在176000—116000年前,人类便开始居住于此。

在属于75000—58000年前的文化堆积层中,考古学家发现一块从岩壁上剥离下来的石片,其上凿有2个凹穴图案。

(8)据世界岩画联合会主席、澳大利亚岩画研究会主席以及《岩画研究》(RockArtResearch)杂志主编贝德纳利克(R.G.Bednarik)认为,澳大利亚的凹穴图案有可能来自亚洲,也就是说距今60000年前,亚洲第一批移民到达澳大利亚时,同时也带来了凹穴图案的岩画艺术。

(9)

  美洲的凹穴岩画同样面临着确定时代的问题,除个别岩画地点外,大多数早期的凹穴岩画没有经过科技手段的直接断代。

根据岩刻画的风蚀程度以及内容主题的风格,许多学者认为以凹穴为主题的岩画,应该是美洲时代最早的岩画。

如阿根廷西部大爱普兰洞穴(CuevaEpullanGrande)岩画中的凹穴图案,有些学者认为其时代应该在1万年前的更新世。

(10)玻利维亚的印加·胡埃西(IncaHuasi)岩画地点是为数不多的经过直接断代的岩画点,图案为磨制得很深的凹穴和直线沟槽(图三),贝德纳利克对这里的凹穴图案用微腐蚀断代法进行时代分析后认为,这些岩画应属距今40000—200000年间的奥瑞纳文化。

(11)

图三 玻利维亚的印加·胡埃西岩画地点的

凹穴图案,引自Bednarik,参见注[11]

  较之其它地方,美洲凹穴岩画的时代似乎要晚得多,正因如此,美洲早期凹穴岩画的内容主题及其风格有着自己的特点:

凹穴岩画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与线形沟槽、同心圆、波折线、涡纹、鸟足纹(或称trident,即尾端在一个点上的三个不同方向的条线)等图案一起出现(图四)。

与其说这是地方特色,不如说这是时代深化所致。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从更新世晚期以后到全新世,凹穴一般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出现,而更多的与其它图案一起出现。

图四 阿根廷爱普兰洞穴岩画中的凹穴与线形沟

槽以及鸟足图案,引自Montero等,参见注[10]

  英伦三岛是凹穴岩画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而且凹穴主题往往与巨石遗址(即悬石阵)联系在一起。

凹穴(除个别的例子外)不再以单独形式出现,而是与圆圈纹(ring)同心圆、缺口同心圆(同心圆由一条从内向外的沟槽线予以贯穿,看上去每个圆圈都有缺口,参见图八,右图)涡纹、各种线条与沟槽等图案一同出现,有的组合成玫瑰花状(或花蕊状)、山形、棋盘形、梯子形、梳子形等各种构图(图五、六)。

英伦三岛著名的岩画遗址包括英格兰约克郡、诺森伯兰郡(Northumberland)、坎布里亚郡(Cumbria)、利物浦(Liverpool)等地凹穴岩画遗址、苏格兰的吉尔马丁谷(KilmartinValley)、柯尔库布里郡的班克斯高地(HighBanksinKirkcudbright)、与包括石棺葬在内的各种巨石遗迹(cairn)相关联的凹穴岩画遗址,以及威尔士发现的石棺葬中与几何图案组合在一起的凹穴图案。

(12)英伦三岛目前发现的凹穴岩画点有700多处,已记录在案的勒有凹穴图案的岩石有810块,除英格兰的东南部以外均有分布(13)(图七)。

图八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刻中凹穴、同心圆与缺口同心圆。

图五 苏格兰柯尔库布里郡班克斯高地的凹穴岩画

图六 英格兰奥尔梅戈(Ormaig)组成玫瑰

花状(亦花蕊状)的凹穴岩画(G型)

图七 英格兰北部的凹穴、同心圆、缺口同心圆岩画(F型,右图)的早期著录,引自J.Simpson的《古代雕刻》,参见注[13]

  英国同时还是对凹穴岩画最早进行科学研究的国家。

早在1820年英国学者便认识到这些凹穴岩画不是简单的“涂鸦”之作(doodles),而是具有文化涵义和历史价值的人类文化行为,人们曾经试图运用各种方式去解释这些凹穴岩画的内涵和功能。

1864年辛普森爵士(SirJ.Simp-son)出版了第一部英国凹穴岩画研究的专著《古代雕刻》(ArchaicSculpturings),书中罗列了许多早期关于这些早期岩画的解释。

其中最主要的观点认为与同心圆组合在一起的凹穴是太阳的象征,单个的凹穴或圆环被认为象征着月亮,而与各种沟槽在一起的凹穴则代表银河。

(14)有些构图非常繁缛,以致考古学家们不得不分开来解释,如苏格兰考古学家麦克斯文(A.McSween)认为苏格兰的Baluachraig岩画点是原始图腾艺术家们的图案示范窗(Showwindowforatattooart-ist),图腾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这些石头上的凹穴图案中进行挑选(15)。

  英国凹穴岩画的时代尽管尚未经过科技手段的直接断代,但其中一些经过考古发掘的岩画遗址表明,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绝对年代大多数在公元前2200—前1600年之间,有些时代更早。

多数凹穴岩画的时代是通过与如彩陶纹饰等考古资料的综合比较研究来确定的,个别岩画点是通过发掘层位的14C来确定的,如英格兰诺森伯兰郡的波拉姆湖(theBolamLake)附近的凹穴岩画,其14C年代为公元前3700年(16)。

苏格兰考古学家莫里斯特(R.W.B.Morris)比较了苏格兰和美国的凹穴岩画后认为,两地间的凹穴岩画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并且鉴于世界上所有的凹穴岩画在时间上、内容主题以及风格上,也都很相似,他认为这种主题在距今5000—3000年间出现并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17)。

  早在1909年,考古学家拜尔东(W.P.Baildon)就对整个英国的凹穴岩画做过系统的类型学研究,(18)上个世纪80年代贝肯希尔(S.Beckensall)对英国北方地区的凹穴岩画又进行了类型学研究,(19)现在英国凹穴岩画7个考古学类型的划分,主要就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形成的。

这种划分是根据凹穴的不同形制,以及其它伴生图案与凹穴的不同组合来进行的。

尽管这纯粹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个时间顺序,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类型A与B(特别是属于类型A的凹穴)的时代确乎要早一些,为早期的岩画主题,而且贯穿于从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的整个英国岩画;而其它类型的凹穴岩画出现时代较晚,一般集中在青铜时代。

二、中国的“凹穴”岩画

  中国的“凹穴”岩画大多出现在东南沿海岩画系统,而北方草原岩画系统只有与早期人面像相关的岩画地点出现凹穴或同心圆等图案,也就是说,凹穴可能是作为人面像的伴生图案而出现,而且这些图像都是用研磨法制成。

青铜时代北方草原岩画中的凹穴图案,亦即与动物形象一同出现的由敲凿法制成的凹穴图案不在我们讨论之列,因为它们与早期凹穴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

西南地区(西藏一般被列入北方草原岩画系统)的彩绘岩画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但会涉及到个别岩刻画地点中的凹穴主题。

此外,近年来在河南新郑、新密、禹州交界处的具茨山上新发现的沟槽与凹穴图案亦属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我们应该从东南沿海岩画系统北端的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开始我们的中国凹穴岩画之旅。

为了方便叙述,我们把将军崖岩画分作A、B、C三个地点。

  将军崖岩画A地点共分三组,三组均出现坑状凹穴。

第一组是坑状凹穴与人面像、“植物纹”的组合。

第二、第三组则是凹穴、圆圈纹、同心圆、缺口同心圆以及沟槽纹等图案的组合(图八),一般被认为是“星云图”或“星象图”。

(20)将军崖岩画是我国凹穴岩画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地点,而且与英国的同类岩画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约克郡北部BlubberhouseMoor地点和苏格兰西南艾尔郡(Ayrshire)的Ballochmyle地点的岩画(图九,图一○),两地均有凹穴、同心圆、缺口同心圆。

在将军崖第一组岩画中,这条线连着人面像,看上去像一个个放飞的气球,或似从地里长出来的植物形人或神。

图九 苏格兰西南部艾尔郡Ballochmyle地点的凹穴与同心圆岩画

图一0 英国约克郡北部的凹穴与缺口同心圆岩画

  B地点在将军崖三组岩画之间,为三块搭靠在一起的巨石,系人工搬运而来。

其体积均在220×180cm左右,在其中一块岩石表面上凿有分布对称的凹穴图案,其直径在3~7cm之间。

  C地点位于将军崖岩画东22公里处的被称作太阳石的岩画地点。

岩画刻在云台山脉东南渔湾山腰的一块“A”形的巨石上,画面以圆圈图案为主,其间散布着18个直径在3~7厘米,深2~4厘米的凹穴和线段沟槽等(21)。

  福建也是我国凹穴岩画分布较多的省份,尽管地点有些分散。

最重要的凹穴岩画是漳浦县的大荟山,该地点在县东45公里的佛坛镇下坑村,与金门岛隔海相望。

这里凿刻了2组岩画,共6幅画面,内容有马蹄形、凹穴、同心圆、蛇形沟槽等(图一一),学者们认为这是一幅星座图像,即北斗星座的表现,(22)有人则认为表现的是大熊星座(23),大荟山凹穴岩画从其制作和构图上来看,应属于早期类型:

研磨法制作、凹穴与缺口同心圆组合。

图一一 福建漳浦大荟山的凹穴 (上)和马蹄形(下)岩画

  “在一块坡形山石上刻有两个半径15厘米的半园以及4个直径2厘米的圆坑穴,其中一个圆穴的外侧还饰有半圆形短线。

第一幅岩画西3米处的一块平卧的山石上,刻有一些半径为12厘米左右的同心半园,间以一些短线”。

(24)

  福建华安县的高安也是一个早期的凹穴岩画地点。

高安镇一个被叫作浮山的山丘两侧各发现一幅凹穴岩画,分别被称作“星宿图”和“圆穴”。

“圆穴”制作在一块出露于地表5米见方的岩石表面,共16个坑状凹穴,直径在3~10cm之间不等,深在3~5cm之间。

“星宿图”位于浮山的另一侧,共11个凹穴图案,制作在一块出露于地表2米见方的岩石表面,直径3~5cm,深1~2cm,各凹穴之间有约2cm宽的沟槽相连,望之若星宿图,故名。

(25)

  福建的凹穴岩画在类型组合上也较为丰富,凹穴岩画除上面列举的形式和组合外,其伴生图案还包括涡纹,如福建泉州北郊道院台石上的涡纹图案,就是与坑状凹穴伴生出现的(图一三)。

在著名的仙字潭地点中,与坑状凹穴一起出现的有同心圆和人面像。

此外,福建还发现许多与脚印图案一起出现的凹穴岩画、类似南美和澳大利亚的与鸟足图案共同出现的凹穴岩画等(参见表2)。

图一三 福建泉州北郊道院台石上与凹穴一同出现的涡纹图案

表2 我国旧石器时代(类型A)的岩画地点与主题

  广东珠海发现2处凹穴岩画地点,宝镜石和葫芦石。

宝镜湾岸边有一块孤立的石头(现已毁),其上磨制出一个圆圈,圆圈内又有半月形弧线,并有圆点和短线,与英格兰约克郡北部BlubberhouseMoor地点的岩画图案很相似。

民间认为这种图案似一面古镜,故称“宝镜石”。

葫芦石地点在珠海市平沙区连湾山腰处的西北斜坡上。

画面中间为两个椭圆形图案,右上角为一凹穴图案。

两个椭圆形图案因略似葫芦,人称葫芦石。

  台湾的孤巴察峨和莎娜奇勒娥是2处非常重要的凹穴岩画地点。

“孤巴察峨”为当地语言,意指有花纹的石头。

画面图案包括各种沟槽纹、人像与人面像、涡纹、同心园、凹穴等(图一四)。

台湾另一个凹穴地点是莎娜奇勒娥。

岩石的上方为一自然凹坑,坑内又有敲凿着密集的小凹坑。

从大凹坑内引伸出许多呈放射状的沟槽线条,其间杂布着一些弯曲交叉的线条以及小凹穴。

图一四 台湾万山孤巴察娥岩画

  西南彩绘岩画系统一般被认为时代较晚,从公元前一千年纪到汉唐,甚至更晚。

不过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凹穴图案却表明这个地区同样有着古老的岩刻画传统。

  岩怀山凹穴岩刻画地点位于广西靖西县,制作技术与其它地点的凹穴岩画一样,均用研磨法制成,但其风格迥异于其它地方的凹穴岩画。

岩怀山凹穴岩刻画地点有两幅画面,一幅是凹穴与圆圈纹组合成同心圆状。

不过这里的圆圈是一种椭圆,中间的凹穴也由一沟槽断线连接或突破外围的椭圆,使整个构图看上去如同女阴,亦即缺口同心圆(图一五,上),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欧洲南部坎特布利安地区洞穴岩画中曾被步日耶总结为象征女阴的符号。

另一幅凹穴与十字或米字纹结合(图一五,下),有点类似南美和澳大利亚被称为鸟足或trrident的岩画图案。

这两幅岩画与东南沿海同类岩画的不同风格很可能由于时空两方面的差异所致。

图一五 广西靖西县岩怀山岩刻凹穴图案

  云南临沧采花坝发现的“仙人脚印”也是一处值得讨论的早期岩刻画。

“仙人脚印”岩刻位于云南临沧县城西7公里章驮乡采花坝村公所西河旁崖壁上,海拔1620米。

该地点岩刻一直被当地村民称为“仙人脚印”。

在崖壁上32×9平方米的面积中,共有人类脚印图案78个(部分脚印风蚀损泐严重);脚印最大为30×17cm,最小约7×4cm;此外尚有禽、兽足印10余个,组成很有规则的几何图案(图一六)。

2002年5~8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临沧地、县文物工作者一起对采花坝“仙人脚印”进行多次考察,最后认为是早期人类所为,其“形成时间可能有几千年”。

(26)人类脚印单独出现的岩画点在福建也有几处,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除规模较大外,制作方式也较为特殊,其制作痕迹很深,而且不见研磨痕迹。

(27)

图一六 云南临沧采花坝“仙人脚印”岩画

  在北方草原岩画系统中,凹穴图案的出现与组合情况比较复杂。

以内蒙乌兰察布岩画为例,凹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数量之多仅次于动物形象,制作方法有研磨法和敲凿法两种;组合形式也很多,单独出现、与几何符号一起出现、与人像和人面像一起出现、与动物形象一起出现等。

不过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青铜时代与动物形象一起出现的,或者说用敲凿法制作的凹穴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这里只讨论用研磨法制作的凹穴及其相关的图案。

  新疆地区是我国发现岩画地点最多的地区,岩画的数量亦居首位,但新疆地区已发现的凹穴岩画只有托克逊县库普加依一处地点。

按我们的术语来讲,画面是由凹穴和曲线沟槽组成(图一七),但调查者认为这是一幅“水流图”:

图一七 新疆托克逊县库普加依凹穴与沟槽岩画

  “在大齐克其企克路旁一块高约10米的巨石上凿刻有一幅水流图,右边是一条较大的河流,左边有着十几个泉眼及泉眼中流出的几条小溪,最后都汇集在大渠中。

这幅图好象是描绘托克逊县白杨河以西的许多水流,在泉流的下游还有两只大头羊在饮水”。

(28)

  所谓饮水的两只羊,实际上是后来附加上去的,属青铜时代的作品,与这幅所谓的“水流图”无关。

这幅图反映的是不是水流,我们姑且毋论,但其制作方法与主题风格,当为早期(至少是新石器时代)艺术作品。

  蹄印是乌兰察布岩画最为普遍的题材之一,数量之多仅次于动物图形。

这些蹄印图案往往单独出现,分布很密集。

在百灵庙东北的夏勒口,一块巨石北高南低,形成略呈倾斜的坡面,上面刻了约百来个蹄印。

蹄印的形状总是上部为圆形,而底部开口。

蹄印中间混杂着凹穴的图案。

两种图案均以研磨法制成,研磨痕迹很深。

这些蹄印图案在形制上与英国的马蹄形凹穴非常相似,亦可视作为马蹄形凹穴或同心半圆(图一八)。

图一八 乌兰察布岩画中的马蹄形凹穴(或蹄印)图案

  在乌兰察布岩画中凹穴图案更多地与人像和人面像以及同心圆等图案一起出现。

这些相互伴生的图案在制作技术上都是采用研磨法制成,而且制作痕迹很深。

乌兰察布岩画中与所谓“舞人”(29)一起出现的凹穴图案是个很有时代特征的岩画形象。

乌兰察布岩画中的“舞人”双手上举,呈蹲踞式,凹穴在其身体的两侧,据此,学者们认为这是女性乳房的象征,不过有些凹穴却在人物的头部。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物图形的双腿是反方向往上翘,像汉字中的“出”字,(图一九)。

而且所有形象在两腿之间均有一个突出的符号或凹穴,似为生殖器象征。

图一九 内蒙乌兰察布岩画中的人与凹穴

  阴山是凹穴图案发现比较多的一个岩画地点,而且其组合形式也比较丰富,有与人面像组合在一起的、还有与圆圈纹组合成的同心圆,以及在一个圆圈内凿有3~7个凹穴组合成的花蕊状图案(图二○)。

图二○:

a是一幅比较有代表性的岩画,在这幅画面中凹穴、同心圆、缺口同心圆、人面像以及凹穴和圆圈纹组合的花蕊状图案,其中三角形头发似植物般的人面像、同心圆(包括缺口同心圆),以及“鬼脸”(即一圆圈内刻有两个凹穴和×形符号)等图案与将军崖岩画完全一致;图二○:

c中的花蕊状图案则与英格兰奥尔梅戈等地(参见图六)岩画中的玫瑰花状图案极为相似;图二○:

b岩画很有特色,即在同心圆内制作人面五官,然后在同心圆外围施一周凹穴,也就是将凹穴、同心圆和人面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除此以外,阴山也有单独出现的凹穴、同心圆(图二一)以及人面像。

单独出现的凹穴排列较密集,看不出有什么规律,其风蚀程度非常严重。

2009-5-114:

57

图二0 内蒙阴山岩画中与人面像、圆圈纹、同心圆等组合在一起的凹穴

图二一 内蒙阴山岩画中单独出现的凹穴图案

  贺兰山口和内蒙乌海桌子山岩画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人面像岩画地点,不仅数量多,而且式样丰富。

不过在这2个岩画地点中凹穴图案却很少见,只有同心圆纹与人面像共同出现(图二二),同心圆从一重到九重不等。

在这2个地点中,许多人面像的眼睛就是用同心圆和凹穴来表现,特别是桌子山,许多人面像脸的轮廓,就是用两重或三重的同心圆来表现,由此可见这两种图案之间的密切关系。

贺兰山口和乌海桌子山岩画的磨泐痕迹均很深。

贺兰山口人面像保存尚好,但桌子山岩画由于处在风口地带,加上年深日久,风蚀很严重,而且许多图像均被后人进行过加工,所以我们要找到画面的完整形象和完整组合,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图二二 贺兰山口岩画中的同心圆与人面像

  最后,我们来看看河南具茨山新发现的所谓“天书”。

这些天书于1998年由一位摄影爱好者发现,至今未见正式报道,只是在报端或网页上可以见到新闻报道。

根据描述和新闻照片来看,具茨山岩画应属于我们讨论早期的凹穴、沟槽的主题。

我们在这里援引一些新闻报道中的文字描述:

  “几块不同排序的巨石上刻画着深浅不一的圆点;一块石头上刻画正方孔;另一块巨石上刻着像地图的曲线,旁边点缀数个圆点,还连接着类似现代‘古’字形状的刻画符号。

在第一座山的山腰上,记者首先看到了几块不同排序但是刻画着深深圆点的巨石,由于岁月冲刷,各个圆点的表层深浅不一,还有一块石头上刻画着深深的正方孔。

这些圆点我们暂且称为‘柱窝’。

还看不出年代。

第二处‘天书’隐藏在另外一座山的山顶,无路可行,只好从山坡上拽枯草直上。

在最高最险处,有一块表面相对平坦的巨石,刻画着圆形图案和曲状线。

虽然各处符号不尽相同,但是总体风格和刻画器具是相似的。

记者所见到的最神秘的‘天书’,是在第三座山的山腰处。

斜刺里横着一块面包车大小的基石,像极了地图,有河流一般的曲线,旁边点缀着圆点,还连接着类似现代‘古’字形状的刻画符号。

这些符号显然是人工刻凿上去的,而不是自然风化形成的,至于年代还不好确定。

”(30)

  根据描述,这些沟槽和凹穴图案显然与新疆托克逊县库普加依凹穴与沟槽岩画属于同一类型,望之若河流,所以记者们将具茨山岩画称作“河流图”,或“大禹治水图”。

  是不是“河流图”,抑或“大禹治水图”倒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发现打破了学术界关于中原地区没有岩画的传统认识;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岩画,我国边远地区早期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与性质,有可能与中原文化统一起来;更重要的是具茨山的沟槽和凹穴图案有可能将我国岩画的最早年代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三、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

  岩刻画时代的确定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科学手段。

目前虽然有包括微腐蚀分析断代法(microerosionanalysisdating)在内的一些直接断代手段可用于岩刻画的断代,但由于对样品以及环境要求太过苛刻,以致许多岩画地点,特别是旧石器时代的露天岩画地点,很难符合微腐蚀年代分析测定的要求。

(31)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岩刻画的断代仍主要使用多学科的综合比较法,亦即19世纪初期英国考古学家贝尔佐尼在研究尼罗河古埃及石刻时提出的“考古近似断代法”(ar-chaeolog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