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820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docx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汇总9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________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

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

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

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

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53页—54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

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

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

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

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四、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1.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区分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

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2.有四个步骤:

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

例1:

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

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

(1)画一画(画方格)

(2)摆一摆(两种摆法:

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

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

有人可能会说出:

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1:

3行2列,图2:

2行5列,图3:

4行3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不断的提问:

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

(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

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怎样列式计算?

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

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得出: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竞赛能手

  2.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基本概况的本节课的内容。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习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

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

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络。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3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

”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复习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习的计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为新授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70×83×5032×27×11

  2.笔算;28×3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

个位上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运用乘法的这一计算方法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

小朋友,幼儿园老师为大班的小朋友买了些彩色笔(出示例题图),看图你知道老师买了几盒?

每盒又是几枝呢?

你能帮助老师先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吗?

  

(2)同桌讨论,交流估计的结果。

  在班内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估算:

48接近50,50×3=150,大约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点,50×3=150,共有的枝数比150少一点。

  (3)我们估计的怎么样呢,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①先独立探索,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写。

  ②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和书写方法。

  ③回报交流,理解掌握。

  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位学生的算式(实物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结合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积的每一位上的得数的由来以及书写位置。

  (4)用估算检验笔算。

  谈话:

刚才我们估计出了得数大约是多少,现在你们计算出的积在这个范围内吗?

这说明了什么?

如果得数与150枝相差很多说明什么?

应该怎么办?

  2.小结计算方法。

  提问:

今天学习的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特点?

(在课题中补充板书:

连续)

  在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做法。

订正时注意相乘满十是否进位了,有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当回小大夫,和我们的啄木鸟一起带大树找找病因,再把蛀虫给找出来。

  

(2)出示题目,学生同桌讨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4)提问:

通过给大树看病,你觉得有什办法能预防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连线,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补充。

  最后是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关心,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还要提醒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4

  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这一单元具体包括: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

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

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2、35、100、2/41/3、

  生:

1/2是分数;2是整数;35是整数;100是整数;2/4是分数;1/3是分数。

  师:

我们以前学过像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1/2、2/4、1/3.这样的分数。

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

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

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

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

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

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

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

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

同学观察很仔细。

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

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

我的视力是1.5

  生2:

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

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

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

谁能试一下?

  生:

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读作:

三点四五)

  师:

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

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

学生读出小数。

(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

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

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

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

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加起来就是1.3米

  师:

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

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

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

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板书)

  生: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

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

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

(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师:

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

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

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

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为什么?

  生:

1.3米。

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

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

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

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0.13/10=0.3(板书)

  师: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

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

4/10=()7/10=()9/10=()

  生:

4/10=(0.4)7/10=(0.7)9/10=(0.9)

  师:

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

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

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

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0.9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

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习二十课件

  师:

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

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

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如3.12的表示。

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

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

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

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6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

新课改强调:

学习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价值目标:

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比比眼力”的活动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学生在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的过程中学会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使得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提出“怎样比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准一些?

”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见多识广”,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平均数的感受,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活动“明辨是非”,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个活动“一鼓作气”,学会准确估算平均数的范围以及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三、最后总结全课,在“智力冲浪”中设计了一次有趣的射击比赛,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变化,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样我们的数学将充满乐趣。

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和教学水平的有限,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7

  教学重点是: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