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832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docx

高中地理北美地区模拟题汇编

1、羚羊峡谷(36°51′28″N,111°22′20″W)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沙漠,常年处在干涸的河道之中。

看它的外观如同地表的沙体被流水冲出的细沟(如图)。

但当人们深入谷底则会发现谷壁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层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

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人们游览羚羊峡谷的最佳时间是在当地

A.8点前后B.12点前后

C.16点前后D.20点前后

(2).羚羊峡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B.岩石风化和流水侵蚀

C.岩石风化和风力侵蚀D.生物作用和冰川侵蚀

(3).去羚羊峡谷游览,需要当地导游的带领才能入内。

这是由于

A.峡谷幽深,山势险峻B.自然和人文保护的需要

C.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D.位于当地人的保护区内

1、B2、A3、C

【解析】1.【分析】

本题考查游览羚羊峡谷的最佳时间,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轨迹是解题的关键。

 由材料可知该峡谷狭窄,当阳光从峡谷顶部进入,幻化出奇异的色彩,这时是最佳观看时间,只有太阳高度角较大时阳光才能从峡谷顶部进入,根据所学知识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地方时为12时,所以地方时12时前后观赏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象,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认真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中羚羊峡谷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征判断其形成原因。

由材料中羚羊峡谷位于沙漠中,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松散,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侵蚀作用强,形成狭窄幽深的峡谷,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旅游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旅游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相关知识。

结合图文材料羚羊峡谷较为幽深,且处于地下,为典型的自然景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下到谷底的过程中危险性大,而当地导游对该地熟悉,可以很好的保护旅客的安全;峡谷幽深,山势险峻,为游客游览带来不便,主要是该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加大危险性,故A错误;自然和人文保护以及处于当地人保护区不是必须请当地导游的原因,故BD错误,所以C正确。

故选C。

2、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

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流向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

解析:

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则A错误、C正确。

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则B错误;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则D错误。

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

注意雨林环境自然环境多样性强,有机质来源多,是两者的共性。

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故B正确。

答案:

1.C 2.B 3.B

3、死亡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山脉之间,最低点海拔低于海平面86m。

这里不仅极度干旱,而且是地球上夏季最热的地区之一,夏季有少量降雨。

下图为沿36°N附近穿过死亡谷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死亡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断层下陷D.冰川侵蚀

(2).死亡谷夏季高温的主要原因是(  )

A.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处于低纬度地区,气温高

D.暖流的增温效应

1.C 2.B [第1题,死亡谷位于西风的背风坡,风力侵蚀作用弱,不可能形成低于海平面的深谷,A错;据图中海陆位置可知,死亡谷位于美国西部山区,由于区域内降水很少,不易产生流水侵蚀,B错;图示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岩层断裂发育,断层下陷地区往往形成深谷,C对;冰川侵蚀多形成角锋或与山峰相连的“U”形谷,D错。

第2题,死亡谷西侧有高山阻挡,受西风带影响小,没有形成地中海气候,A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形成高温天气,B对;死亡谷位于36°N附近,属于中纬度地区,C错;受高山阻挡,洋流对死亡谷几乎没有影响,D错。

]

4、每年2月中下旬,当夕阳照射在瀑布上时,水流染上橙色的光芒,如同岩浆沿着高崖倾泻而下,因此被称为“火瀑布”。

这一奇景在其他日期难以看到。

据此完成1~3题。

(1).推断马尾瀑布位于图中的(  )

A.甲地附近     B.乙地附近

C.丙地附近D.丁地附近

(2).马尾瀑布面朝(  )

A.西南B.西北

C.东南D.东北

(3).该地10月中下旬无法观赏到“火瀑布”奇景的原因主要是(  )

A.晴天少云层多B.地形阻挡夕阳

C.瀑布水量不足D.水色浑浊不清

解析:

1.B 2.A 3.C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火瀑布是出现于2月中下旬的夕照,此时夕阳应在西南方向,根据材料,瀑布还应位于群山之间,且有丰沛的流水,据此推断选B。

第2题,火瀑布是出现于2月中下旬的夕照,此时夕阳应在西南方向,因此马尾瀑布面朝西南,选A。

第3题,10月中下旬与2月中下旬的夕阳位置相当,但无法观赏到“火瀑布”奇景的原因则不会是来自夕阳,也不会是来自地形地势,应是水量不足无法形成瀑布奇景的问题,据此选C。

5、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现在几乎寸草不生,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数条灰绿色的若带嵌入其间。

在安大略省,荒地很罕见,而在此地发现的荒地更是令人惊叹。

为了保护这珍惜的自然景观,该荒地每年保持着有限的开放时间。

下图示意切尔滕纳姆荒地的位置及其开放期的景观(图中晨昏线为开放期的晨昏线)。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是(  )

A.植被破坏,土层薄B.纬度高,气候干冷

C.花岗岩石,质地致密D.地势陡峭,水源短缺

(2).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

(3).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  )

A.3月B.6月C.10月D.12月

答案:

1.A 2.A 3.C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判断该荒地的形成原因是后期人类破坏的结果,故植被破坏,土层薄正确;该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地区,受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气候干冷错误;因为位于克里蒂特河畔,花岗岩石,质地致密和地势陡峭,水源短缺错误。

故选A。

第2题,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是植被破坏后,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A正确;流水沉积不能形成波浪状的小丘,B错误;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不明显,C、D错误。

故选A。

第3题,根据图中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是10度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10°N或10°S,3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6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A、B、D错误;10月太阳直射点在10°S附近,故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10月,故选C。

6、近年来,在阿拉斯加北部洼地地带的白桦和黑云杉等浅根系树种森林,出现了一种当地人称之为“醉树”的新景观,大量“醉树”被淹死。

如图为阿拉斯加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阿拉斯加被淹死的“醉树”属于(  )

A.落叶乔木B.常绿乔木

C.常绿灌木D.落叶灌木

(2).阿拉斯加北部低洼地带“醉树”被淹死的主要原因是(  )

A.迎风坡向,降水较多B.暖流经过,降水增加

C.距海较近,海浪侵蚀D.气候变暖,冻土消融

(3).阿拉斯加“醉树”增多的同时(  )

A.植被覆盖率降低B.野生动物栖息范围缩小

C.粮食大幅度增产D.原住居民燃料来源增多

答案:

1.B 2.D 3.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阿拉斯加被淹死的“醉树”为白桦和黑云杉等浅根系树种,属于生长于高山高寒地区的常绿乔木。

故选B。

第2题,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当地永久性冻土层有所消融,该地属低洼地带,易积水,地基松软;再加上白桦、黑云杉根系较浅,不发达,树木很容易倒伏,并落入消融的冻土水中,从而导致树木被淹死。

故选D。

第3题,由上题可知,阿拉斯加“醉树”增多是全球变暖所致。

全球变暖导致地处高纬地区的阿拉斯加热量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大,野生动物栖息范围扩大,A、B错;全球变暖导致的热量条件改善有限,不足以让阿拉斯加农业大幅度增产,C错;“醉树”增多,河流中的漂流木增多,为当地居民提供的燃料增多,D对。

故选D。

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春季,太平洋海域5亿多条大马哈鱼开始洄游到北美西海岸(从加利福尼亚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江河溪流产卵繁殖,沿海地区沿存世界最大的温带雨林。

大马哈鱼在北美西海岸最远可以沿河上溯3200千米,它们要迎向瀑布,跳过陡坎,逆流而上,越过浅滩,到达产卵地。

洄游途中许多大马哈鱼成为北美棕熊越冬的主要食物来源。

大马哈鱼的洄游是把森林和海洋联系起来的唯一链条,它们生于淡水,长于海洋,在海洋,它们获得了成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又重返“故乡”。

如图为大马哈鱼淡水流域分布区位置示意图。

(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相比,分析北美西海岸温带雨林分布较广的自然原因。

(4分)

这里有高大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山脉对盛行西风抬升作用强,降水多;冬季高大山脉阻挡了陆地冷气流侵入,气温较高。

(2)指出弗雷泽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8分)

季节变化大;春季有春汛;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量小(为枯水期)。

(3)氮元素是树木生长的重要元素之一,该雨林区80%的氮元素来自海洋。

分析氮元素由海洋到林木迁移过程。

(4分)

洄游鱼类在海洋中生长,洄游至内陆,产卵、死亡分解,将氮元素释放到水中;水中的氮元素再通过水循环和陆地食物链进入土壤,被林木吸收。

(4)棕熊冬眠之前必须储存足够越冬的能量,其主要来源于大马哈鱼。

试推测棕熊在河流何处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马哈鱼,并分析其原因。

(6分)

河流的浅水区、陡坎处。

原因:

浅水区大马哈鱼游动速度慢,水浅有利于棕熊站在水中捕捉;陡坎处,大马哈鱼洄游受阻,数量多。

8、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是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北部的特有鱼种,以虾、贝为食,该地石首鱼可分为幼鱼和成鱼两个群体,幼鱼生活在科罗拉多河三角洲,而成鱼则栖息在较深的加利福尼亚湾中。

成鱼一般在4、5月迁徙至唯一的产卵地——科罗拉多河三角洲产卵。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一般6~7岁就会达到性成熟,它们每年只会产卵一次,种群生长缓慢。

20世纪初,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减少。

(1)描述石首鱼幼鱼和成鱼两个群体栖息环境的差异。

(6分)

(2)推测石首鱼成鱼迁徙的时间规律。

(4分)

(3)说明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

(6分)

(1)幼鱼群体生活在三角洲较淡的(半咸半淡)的水环境中,成鱼群体生活在咸水环境中;幼鱼群体生活在浅水环境中,成鱼群体生活在深水环境中;幼鱼群体生活环境光照条件相对充足,成鱼群体生活环境光照条件相对较弱。

(水温差异也可)

(2)4、5月份成鱼向三角洲(北)洄游,5月后向加利福尼亚湾(南)洄游。

(3)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海水盐度升高,幼鱼生存环境恶化(产卵环境);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海水净化能力减弱,海水污染加重;河流带来的营养盐减少,饵料减少。

(三角洲萎缩幼鱼和产卵空间减小)

 

9、野外火灾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有火源,又要有可燃物,同时还需要地形和气象等助燃条件。

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扫过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一种风,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

图10是加利福尼亚州部分地区地形示意图。

(1)分析圣安娜风对林区野火的助长作用。

(4分) 

(2)说出林区野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

(4分)

(3)请为图示地区减少林区野火损失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1)圣安娜风来自内陆且顺地势下沉,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使得该地大气干燥;圣安娜风顺山谷穿行,风力较大,造成林区野火蔓延。

(每点2分。

共4分。

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破坏森林及林下生物,危及生物多样性;造成大气污染;对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退化。

(任答两点)

(3)加强监测预警;限制、规范林区用火;及时清除可燃物;设置防火隔离带。

(任答三点)

10、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

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

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

下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

(6分)

(1)成因:

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

(每点2分,共6分)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6分)

(2)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

(每点2分,共6分)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6分)

(3)植被类型差异:

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2分)

地理分布差异: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

(共4分,其中纬度位置2分,海陆位置2分)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6分)

(4)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立法禁止商业性伐木(控制商业性伐木规模);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每点2分,共6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地球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

下左图中的W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

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

云杉和冷杉林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

下右图为W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

W岛东西部环境差异明显。

冬季岛上平均气温2~4℃,西部可达5℃以上。

降水量西部沿海达2000~3000mm,东部沿海只有600~800mm。

(1)说明W岛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6分)

(2)分析该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部分地区偏高的原因。

(6分)

(3)推测W岛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说明理由。

(6分)

(4)与热带雨林相比,分析W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的原因。

(6分)

答案:

(1)年降水量西部多,东部少。

原因:

西部处于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雨区),东部处于背风坡(雨影区)。

(2)W岛地处太平洋,冬季浩瀚的海洋对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东(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较小;沿岸海区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3)雨林主要分布在岛的西部沿海地区。

理由: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冬季气温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良好。

(4)(与热带雨林相比,)W岛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阴雨天气较多、森林茂密,日照时间相对较短,低矮的阔叶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分布稀少,但高大的冷杉、云杉等针叶树却能够获得较好的光照,成为主要树种。

12、中央谷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断裂陷落带(位置见下图),位于海岸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为南北狭长的冲积平原。

谷地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760mm,南部只有200~400mm,部分地区不到100mm;各地内3/4的降水量集中于12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两季。

南方的耕地占了全谷地的2/3,而北方的水资源占了全谷地的2/3。

原来,中央谷地只能作为畜牧用地,随着加州水道系统的共建。

中央谷地成为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1)说出中央谷地水资源季节分配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加州水道系统建设的不利条件。

(3)说明加州水道系统对南部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4)若中央谷地大力发展水果和蔬菜生产,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夏秋季水资源短缺,冬春季水资源较丰富。

中央谷地为地中海气候,夏秋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蒸发旺盛,此时正值作物生长旺季,需水量大;冬春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此时作物生长需水量少。

(2)引水区降水不充沛,水量较小;引水线路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难度高,工程量大;线路较长,输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蒸发、渗漏等)较大。

(3)缓解南部缺水状况,增加农业灌溉用水,(使其光热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蔬菜水果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4)赞成。

理由:

当地生产的水果、蔬菜品质好;临近美国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消费市场广阔。

不赞成。

理由:

夏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生产将加剧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千米。

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3分)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

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3分)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4分)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侧的皑皑白雪,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科罗拉多”即西班牙语“红色”之意,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人就在这条河流上建坝修库、开渠引水,在流域内干旱高盐的土地上,沿河形成了众多发达的灌溉农业区。

河流流经灌区后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美国政府不得不启动了灌区盐碱控制计划,采取渠道衬砌以减少渗漏;改漫灌为喷灌和滴灌;对灌区排水淡化处理或直接入海等措施。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自1998年以后,河流几乎再没能成功注入大海,导致河口三角洲湿地萎缩,生态严重退化。

如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概括科罗拉多河的水文特征。

(8分)

(2)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河流在灌区越往下游盐度越高的形成原因。

(12分)

(3)“人造洪水”是指上游大坝每年定期同时放水来模拟自然洪水,让科罗拉多河水可以重新入海。

有人支持,认为“人造洪水”有利于科罗拉多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有人反对,认为会带来不利影响。

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10分)

解析:

(1)题,明确水文特征的答题角度,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能等。

(2)题,河流盐度高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盐分增加,二是水量减少,浓度增加。

结合材料分析盐分的来源和水量减少的原因。

第(3)题,支持主要分析人造洪水带来的有利影响,如水量增加、泥沙淤积增多、生态恢复等。

反对则主要分析其不足及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水量少、定期次数少,效果不明显。

同时会加剧盐碱化,威胁两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等。

答案:

(1)科罗拉多河上游流量丰富,下游流量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含沙量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8分)

(2)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含盐量高;河水被引来灌溉,土壤中大量盐类被水溶解,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河中,导致河水盐度升高。

由于河水被沿岸灌区反复利用,导致越往下游盐度越高。

由于河水被大量引走,导致越往下游水量越少,也会导致河水盐度升高。

(12分)

(3)支持:

人造洪水可以给三角洲地区带来水资源,增加地下水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堆积,带来肥沃土壤;洪水有助于恢复三角洲,提高生物多样性。

或反对:

因为人造洪水次数少,水量少,因此对下游生态影响有限;短期的洪水,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容易加剧该地的盐碱化;洪水可能对沿岸已有的人类活动带来威胁。

(10分)

 

15.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

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

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读大盐湖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大盐湖流域水循环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述大盐湖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水位季节变化特征。

(3)大盐湖具有湖面南高北低、盐度则北高南低的特点,为什么?

(4)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解析:

(1)题,大盐湖流域位于北美西部高原山间盆地,由于海拔高,加上周围山地的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因此,该流域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

(2)题,河流的补给类型有雨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大盐湖流域地表湖泊不发育,但有冰川、积雪融水和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是比较稳定的补给水源;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此外,还有山地降水的补给。

第(3)题,河流淡水对咸水湖水具有明显的稀释作用。

第(4)题,从水循环环节中的降水、蒸发量和径流分析。

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大盐湖是内流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死海相似,主要是周围高大山脉阻挡,气候干旱,降水少,现在周边的冰川已消退,蒸发量远超过河川补给量,同时盐分随径流不断汇入,所以湖水含盐量增多,演变为咸水湖。

答案:

(1)陆地内循环。

理由:

大盐湖流域处于高原山间盆地,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2)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山地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春季水位升高,夏季升至最高,冬季水位最低。

(3)南部注入径流多,具有抬高水位、稀释盐度的作用。

(4)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