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535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docx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

18-19第4单元自读文本梦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湍急(tuān) 镌刻(juān)  窘迫(jiǒnɡ)

遒劲(qiú)宽恕(shù)坠进(zhuì)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2)语境辨析法

大腹便(pián)便的他虽然行走不便(biàn),但仍然参加了这次集体的户外活动。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不合时宜:

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惯。

(2)风和日丽:

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3)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4)苍白无力:

形容没有旺盛的生命力。

2.理解辨析

(1)窘迫·窘境

窘迫:

形容非常穷困或十分为难,是形容词。

窘境:

十分为难的处境,困境,是名词。

(2)诱惑·诱骗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诱骗:

诱惑欺骗,侧重于欺骗。

3.对点小测

判断以下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多力量大的思想在过去曾非常流行,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时候已不合时宜了。

(  )

(2)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很突然,刚刚还是风和日丽,刹那间寒流奔袭,气温一下子降了好几度。

(  )

(3)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  )

(4)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教育的理想呢?

靠说教吗?

当然不是,话语仅仅是也只是苍白无力的声音而已。

(  )

(5)近年来,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着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贫困生的生活依然窘境,他们的求学之路依然艰辛。

(  )

【答案】 

(1)√ 

(2)× 不合语境。

(3)√ (4)√ (5)× 句中应用〝窘迫〞。

[常识·速览]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态度的影响,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主要作品:

«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审判»«城堡»等。

本文大约写于1914年至1915年,这时正是他的祖国——奥地利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解体,资产阶级共和国得到确立。

但旧的矛盾还未得到妥善解决,各种新的矛盾又层出不穷,这些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

此时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这个异化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

这种认识和批判以及表达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构成了他的创作基调〞。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粗暴父亲的阴影之中,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

〝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他内向、孤独、忧郁,他的人生是不幸的。

因此,在«梦»中写约瑟夫·K梦到走进自己的坟墓,虽显荒诞,却是他孤独绝望的心理表现。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表达〝约瑟夫·K〞在梦中被埋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绝望,表现了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徒然无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走投无路的绝望境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异化的骇人画画。

[文脉·梳理]

①粉饰 ②梦醒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文段,理解〝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K想散散步。

可是他刚刚走了两步就来到了一座公墓。

〞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实正是如此,墓地往往与〝风和日丽〞有紧密的联系,阴森恐怖就包蕴在晴空万里之中。

或者说,任何一种恐怖都是以明媚的形式来打头的,它是一种装饰,这种装饰构成了恐怖的支撑点。

2.作者对阴森森的墓地的道路作了较细致地描写,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生的路都是这样弯弯曲曲、不便行走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一条路上随波逐流,不由自主、浑浑噩噩、艰难地生活着,作者运用比喻,形象地把这一过程写了出来。

3.〝很多旗帜遮挡着它〞中〝旗帜遮挡着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是〝旗帜〞挡住了人类的目光,致使人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样〝旗帜〞上面写着的〝法制、公平、正义、秩序〞都可能只是一个虚伪的道具。

4.〝虽然看不见旗手,但是仿佛那边响彻着一片欢呼雷动之声〞中的〝旗手〞〝欢呼雷动之声〞在当时社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旗手〞操纵了整个社会的运行制度,打出〝法制、公平、正义、秩序〞的旗帜,但操纵者却隐身之后,蒙蔽世人,这些〝旗手〞借助于〝欢呼雷动之声〞义正词严地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5.本段是〝梦〞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小说的主要情节。

在艺术家写碑文的过程中,艺术家和约瑟夫·K两人的心理变化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程

艺术家

约瑟夫·K

写名字

不想写约瑟夫·K的名字

渴望被写上名字

开始写

写不下去

违心地写

写不下去

伤心哭泣

写下名字

违心写名字

喜出望外

进入坟墓

怒气冲冲刨开坟墓

〝兴奋〞地醒了

■合作探究···············································································

6.你怎样理解约瑟夫·K焦急地想走进坟墓,最终也走进了坟墓这一事件?

【答案】 观点一:

我认为合理。

约瑟夫·K是作者的化身。

作者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里,父亲刚愎自用,母亲气质忧郁,多愁善感,作者既敬畏父亲,又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所以形成了他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

他害怕与别人交流,甚至三次解除婚约。

他是一个没有归宿、没有地位、没有生存空间的人。

因此,他才想走进坟墓。

观点二:

我认为这不合理。

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美好的。

但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的一生中总会遭到这样那样的不幸。

如果一有不幸就想〝走进坟墓〞,那就是对生命的漠视。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卡夫卡借助〝坟墓〞〝旗帜〞〝艺术家〞等一系列具体事物,组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梦境,在看似荒诞的外壳下却包裹着生活的合理内核,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

2.写法指导

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象征的修辞效果: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真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运用象征,关键是要能够把握事物的特征,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的思想或感情(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才能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

用象征手法描写事物,不停留在事物本身的描写上,而是通过象征手法点明象征的意义。

3.迁移应用

请以某种树木为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例如】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梦想与现实

更多地听说〝梦想辉煌〞,却很少听到〝梦想毁灭〞,但约瑟夫·K就向往坟墓,向往死亡。

当自由飞翔的理想被湮没在无情的现实中时,〝梦境〞会带你走进梦想,结束现实的残酷。

青春是多梦的季节,有梦才能飞翔,才有希望,才有辉煌。

我们在享受生命的多彩的同时,也在编织自己的梦想,都希望美梦成真,实现理想。

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中,更不能湮没于现实中,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现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应用角度】

〝梦想与现实〞〝梦〞〝有梦才有希望〞等。

2.精彩应用

有梦的人生即便在寒冷的雪被下也一样会拥有汹涌澎湃的激情。

我们可以在挫折和失败中去学习和感悟,去得到成长中的历练。

只要有梦想在,就不至于在征途中迷失自己的方向,踏进永远无法回头的平庸。

马云曾经说过:

〝今天很美好,明天很美好,后天很残酷,很多人死在后天的晚上,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其实放在人生里,就是夏天很美好,秋天更美好,冬天很残酷,很多人经不起这样的寒冬,抑郁而至于平庸,看不到春天的朝阳。

如果梦想一直在延续,又怎么会不能坚持再坚持,去等待春来破冰的阳光呢。

有梦想的日子,应该是没有冬天的,那只是睡梦中的一股寒流,让人经受淬炼,更加的健康强劲。

一个有梦想的人是需要学会坚持的,在坚持中学习,在坚持中改变,在坚持中实现。

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冬季,那你

就不会真正地强大,不会强大到没有人可以摇撼的境界,太顺利的人生,往往经不起回忆。

得不到破茧成蝶的真正喜悦,也得不到复杂社会的真正认可。

如果冬天来了,那你就在洁白的雪被下尽情成长吧,遥远的春天也会感觉近在咫尺,只要真正有梦想,又哪里有冬天呢。

[佳作·领悟]

导读:

有时候,爱的阳光可以照亮心灵,温暖世界。

卡夫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善意的谎言帮助小女孩,使她感受到爱的温暖。

小女孩的成长、成名离不开卡夫卡的引导和影响。

这阳光也温暖了读者的心灵。

最后的阳光①

邹扶澜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

小女孩不听,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

突然眼睛一亮,②说:

〝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给我写信?

〞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

〝是的。

〞男子笑着点头。

小女孩露出了笑脸。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

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

她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消失了。

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

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

信仍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笔迹,调皮的口吻。

小女孩捧着信,感到惊奇万分。

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小女孩的妈妈抱过小女孩说:

〝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

〞小女孩可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又伤心地哭了。

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这个名字。

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

那里是如此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

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作品的推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社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前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

〝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

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的阳光和温暖。

〞③

【悟亮点】

1.学拟题

这一标题运用了比喻手法,喻义是濒临死亡的卡夫卡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

以此为标题,既生动形象凝练,又巧妙地概括了小说的主题。

2.学神态描写

〝皱着眉〞说明他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小女孩,〝眼睛一亮〞说明突然想到了好办法。

寥寥几笔便活现了大作家的智慧和温情。

3.学结尾

文章最后一段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同时引用文中人物的话,起到了点明、深化主旨的作用。

[训练——落实提升]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导学号:

52662105】

A、湍急(tuān)堆成(duī)

诱惑(yòu)旗帜(zhì)

B、砸进(zá)撑住(chēnɡ)

精湛(zhàn)清晰(xī)

C、镌刻(jùn)障碍(ài)

窘迫(jiǒnɡ)难堪(kān)

D、呜咽(yè)宽恕(shù)

刨土(páo)陡峭(qiào)

C [C项,〝镌〞应读juān。

]

2.以下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诱惑  婉假设  响彻  前顷

B、墓碑  深渊  脏款  褶皱

C、难堪  装祯  松驰  抱复

D、神采  震撼  精炼  简练

D [A项,婉—宛,顷—倾;B项,脏—赃;C项,祯—帧,抱—报,(或:

复—负)。

]

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________看不见旗手,________仿佛那边响彻着一片欢呼雷动之声。

(2)于是,他就踮着脚,左手撑住墓碑。

他以其________的技艺,用那枝普通的铅笔写出了金色的字母。

(3)K刚刚出现在坟头前,他们马上就把那块墓碑砸进地里,于是,那块墓碑便牢牢________在那里。

A、虽然  但是  精妙  耸立

B、不但  而且  精湛  耸立

C、虽然  但是  精湛  竖立

D、不但  而且  精妙  竖立

C [从前后分句的关系看,应该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

〝精妙〞精细巧妙。

〝精湛〞精密高超,多指技艺。

耸立:

高高地直立。

竖立:

①树立;②使物体与地面垂直。

]

4.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卡夫卡的尸体被运回布拉格的时候,那里的人们还不清楚,运回来的是一位与但丁、莎士比亚、哥德一样举足轻重的作家。

②外面依旧风和日丽,可屋里面却寒风呼啸,每天都在躲避,不敢面对这个沧桑的世界,也许只是自己沧桑了吧。

③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面之后,仍然可以服务于时代。

④接到群众举报线索后,工商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出动,迅速摧毁了一个制售地沟油的窝点,人们额手称庆。

⑤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在描写人物的着装、环境的特点,甚至人的一举一动乃至思想活动时,都不胜其烦地抹上色彩。

⑥流金铄石,热浪滚滚。

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间吗?

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还有一个较好的选择,那就是防空洞。

A、①②⑤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④⑥

C [①举足轻重:

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使用错误。

②风和日丽: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

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正确。

③改头换面:

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含贬义。

错误。

④额手称庆:

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庆幸。

正确。

⑤不胜其烦: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使用错误,可改为〝不厌其烦〞。

⑥流金铄石:

形容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快要熔化。

正确。

]

5.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

52662106】

A、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

B、具有中国铁路〝纯正基因〞的亚吉铁路,正在成为中非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深化产能合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范。

C、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六年排在诺贝尔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堪称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D、哲学家为何离开学术界?

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造成哲学家受到伤害,一方面那么是学术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令哲学家心灰意冷。

A [B项,成分残缺,在〝中非〞后加〝以〞。

C项,〝可以〞与〝堪〞语义重复,应删去〝可以〞。

D项,〝造成〞〝受到〞句式杂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