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807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docx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一、绪论

1.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是人以外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综合体。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1)多样性:

包括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物质、生物、环境形态、环境过程、环境功能多样性),人工环境的多样性(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多样性;作用界面、作用方式多样性)。

(2)整体性:

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3)区域性:

环境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

(4)相对稳定性:

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5)环境变化的滞后性:

环境受到外界的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

例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6)环境的脆弱性:

环境在所受到的干扰强度超过其阈值时,会遭到破坏。

(环境承载力:

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4.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5.环境科学的研究目的:

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简言之:

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老师复习课没讲):

(1)探索全球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生产、生活)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7.环境科学的思想与方法论:

(1)整体性

(2)系统性(3)综合性(4)复杂性

8.环境承载力: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实质是:

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二、自然环境

1.地球表层系统(老师复习课没讲):

(1)在地球表面,生命活动集中发生的区域

(2)独特的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环境(距地面15~40km处有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伤害;适量CO2的存在,使地球保持适合生物生长的温度;地壳运动实现物质交换,地表土壤圈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和生长基地)

2.大地女神(Gaia)假说

(1)主要观点:

1)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2)地球上生物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3)地球的进化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的进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证实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地合作。

(2)中心思想:

生命活动创造了地球环境

3.地球的圈层结构:

(1)软圈层:

位于地面下150公里处,将地球分成内圈与外圈

(2)地球各圈层分布特点:

地球内部与表面高空呈平行分布;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由此形成了影响生命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气体:

N2(78%)、O2(21%)、Ar(氩,0.93%)、CO2等水汽:

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

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3)岩石圈水的重要性:

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岩石圈组成:

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

能源和资源主要问题:

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4)生物圈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中,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人类的价值:

健康营养物。

主要问题:

物种锐减

(5)土壤圈:

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

包含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以及生物体四部分组成这一复杂结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功能:

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

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4.自然环境的三大功能

(1)物质循环:

物质元素在各圈层之间的交换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能量流动:

太阳能进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然后耗散到外部环境中的过程

(3)信息传递:

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各生命成分之间的流通

5.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

(1)地带性:

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经度等发生变化。

可以分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2)纬度地带性规律是由于热量沿纬度变化,生态系统也随地球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更替;经度地带性规律是由于水分沿经度变化,生态系统也发生了经度更替。

三、人工环境

1.人工环境的概念:

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2.人工环境的类型

3.人工环境的特点

(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

满足不同的需求,人类智慧再创造

(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

起源于人类需求的多样化

(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

环境承载力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的关系

(4)环境污染严重:

起因于物质代谢作用,产生环境影响

(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

4.城市环境的特点

(1)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

(2)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具有大量的、规则的人工景观要素,如摩天大楼、街道、绿化带、商业区、文化区和工业区等,是各种人造景观的高度集合)

(3)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

(5)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

5.城市化的概念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

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6.城市人口承载力:

指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大人数,又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

7.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大量基础设施的吸热、蓄热作用,使得城市内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城外空气温度的现象

8.乡镇环境特点

(1)处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带,景观丰富多样

(2)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尽合理,存在布局混乱的现象

(3)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致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4)管理薄弱,难以控制环境污染

9.农村环境特点

(1)存在耕地、草原和林地退化,水土流失、侵蚀等现象

(2)生活生产方式不尽科学,致使环境质量恶化

(3)资源和废物交流不平衡,加剧农村环境质量恶化

(4)环境污染问题制约农村发展,并使农村贫困化

10.人工养殖业:

分为陆地养殖和水产养殖

11.水利工程:

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人们对水利的需要是满足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如饮水、灌溉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防洪为主兼有供水、发电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便应用而生,如水库等

12.绿色交通概念及发展措施

绿色交通:

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包括徒步、自行车、轻轨电车等。

发展措施:

(1)制订和实施鼓励开发和使用环保汽车的优惠政策

(2)加快环保汽车配套设施建设(3)控制私家车数量,大力发展“绿色公交”(4)引导汽车市场的“绿色消费”

四、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1.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基本关系规律:

对立统一

(2)对立:

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与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

(3)统一:

环境是人类的载体,人类的活动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4)推论:

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2.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它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非协调发展所引起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改变无节制生产和最大限度消费的生存方式,摒弃一味向自然索取以满足自身和短期利益的价值观念

3.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及举例按成因分类如下: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按成因分为: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

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耗竭、生态破坏。

4.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污染型、资源短缺型、生态失衡型)

(1)污染型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声、光等。

(2)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人类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针对可更新资源),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人类不当使用最终可能导致耗竭

(3)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生态失衡是指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出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功能紊乱等现象。

5.论述论述了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重点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环境中毒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等进入人体。

环境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等。

居住环境是以住宅为中心的区域环境,居住环境可分为地理环境、住宅环境、室外周边环境。

居室环境污染,从污染源来看,主要有空气污染、建筑装修材料和生活用品的化学污染、家用电器的放射性污染和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

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2)致癌作用(3)传播疾病(4)其他危害:

如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五、全球环境变化

1.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气候带北移(3)全球经济损失

(4)对中国的可能影响:

1)将使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2)引发更多的自然灾害,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可能损失生物多样性3)对我国部分地区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发发生。

2.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1)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

(2)损害人体健康(3)破坏水生生态系统(4)危害人类生存环境(5)影响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6)其他负面影响:

加重酸雨危害,降低大气环境质量;加速全球变暖等。

3.酸雨:

是大气中的SOx和NOx经一系列复杂的大气化学转化和物理输送过程后,所产生的酸性化合物随雨、雪降落到地面,即成酸雨

4.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壤污染三种形式

5.环境安全:

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6.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

(1)生态安全

(2)食品安全(3)健康安全(4)资源安全

(5)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1)生态安全:

即生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动态安全过程,是指在基因、细胞、个体、种群与群落水平上皆处于不收威胁的良好状态。

包括生物入侵和转基因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是一种经人类改造或修饰的生物体,它以特殊的生命形式介入自然界中后,可能造成另一种类型的生物入侵。

转基因生物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潜藏着一定的风险。

如中国的大豆基因被美国公司获取并改良后,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美国香米基因被美国获取、改良后,也引起了泰国农民的强烈抗议。

植物中具有某种抗性的基因可能通过杂交转移到其野生或半驯化种中,以致增强其杂草化特性,并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5)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是指在操作、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不当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带来重大威胁的废物,主要有Ag、Cd、Be、Cr、Pb等

7.环境外交:

是在国际社会防治全球环境问题、资源危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条件下产生的,新兴的、独立的外交领域,它是环境外交主题通过外交方式去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的总称

六、环境伦理

1.环境伦理学研究内容:

其主要包括人类正当合理行为的界定,人类对自然界应附有的义务等问题;着重讨论自然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此外,它还研究人对自然的利用、补偿原则等实际问题。

2.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1)最小伤害原则:

人们在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谨慎行事,尽量将对自然生态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2)比例性原则:

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应当让位于野生动植物的基本利益,不应为了追求过度消费而损失自然生态的基本利益。

(3)协调性原则:

为了维护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应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与自然实体发生冲突和对抗。

(4)适度消费原则:

人类应与其他物种及其生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体系,遏制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费欲望。

(5)分配公平原则:

与自然或生物共享资源,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尽可能地实现功能替代,即用一种感觉资源代替另一种更为宝贵的资源。

(6)公正补偿原则: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不能为所欲为。

对于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危害的生物进行适度的补偿,尤其是对濒危物种生境进行补偿。

3.可持续发展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是世世代代持续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优美,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原则(3)共同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

6.生态足迹(了解):

是用来度量满足一定人口需求的具体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积。

7.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什么政策措施?

(知道5—6个就好)P147

(1)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开展国土开发整治,强化防灾减灾

(3)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4)推行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

(5)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环境,改变消费观念

(6)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和环境教育

七、环境地学

1.环境地学最关心的问题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中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人类生态环境的问题。

2.人类-地球复合系统的概念、组成

概念: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偶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巨系统。

系统内又可分为七个子系统(大气、水、冰、生物、土壤、岩石、智慧)和许多次级子系统。

组成: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子:

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地形因子

3.水体的净化作用: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就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分类:

物理净化:

污染物在水体中由于混合、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化学净化:

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但不参与生物作用。

生物净化:

水体中的污染物在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与毒性减弱以至消失。

八.环境生态

1.环境生态学:

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着力于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变化规律、修复对策等理论及实践问题。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2.生态系统:

就是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营养结构的存在形式:

食物链、食物网

5.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6.景观生态学:

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7.生态系统层级理论:

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8.生物多样性:

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9.生态系统演替:

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的过程。

10.生物入侵:

是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是指人们从生态系统获取的效益。

九、环境物理

1.热力学第一定律:

即能量守恒定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具有这种不同形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2.物质守恒定律: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就是物质守恒定律

3.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有:

气象的动力学因素、热力学因素、气象状况、地理因素、污染物、污染源

4.推流迁移:

是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

5.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有三种方式:

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

6.城市热岛环流:

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冷却扩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由此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

7.噪声污染:

定义:

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也即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称为噪声

噪声的危害:

1)噪声影响交谈、通信2)噪声会使听力结构受损3)噪声对睡眠产生干扰4)噪声对人体生理、心理也产生影响

声压:

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

有效声压: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某点的瞬时声压的均方根值称为该点的有效声压

8.光污染来源:

1.城市建筑物采用大面积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墙所形成的光污染。

2.城市夜景照明亮度过高,特别是大功率高强度气体放电光源所形成的光污染。

分类:

1)白亮污染:

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

2)人工白昼:

夜间照明过度,如同白昼。

3)彩光污染:

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后果:

对人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对附近居民,行人,交通系统,天文观测

对动植物的影响:

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

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新陈代谢。

9.可见光污染防治:

直接眩光的限制:

①透光材料控制法(采用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格栅或棱镜将光源封闭起来,控制可见亮度,减弱眩光。

②保护角控制法(控制光源的直射光,做到完全看不见光源,有时也可把灯安装在梁背后或嵌入建筑物等。

)③增加眩光源的背景亮度或作业照度的方法

反射眩光和光幕反射的限制:

①光源的亮度应比较低②灯具布置在反射眩

光区以外③增加光源的数量,提高照度④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对比

减小光幕反射的措施:

①墙面不使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②尽可能减少干扰

区来的光,加强干扰区以外的光,以增加有效照明。

③尽量避开在干扰区布

置灯具。

④使作业区避开来自光源的规则反射。

10.红外线、紫外线光污染的防治:

①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应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对紫外消毒设施,包快定期检查,确保在无人状态下使用,杜绝将紫外灯作为照明灯;对产生红外线的设备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严防误照。

)②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配戴不同类型的防护镜和面罩

1.光污染防治决策层面的措施:

①要尽快制定光污染防治的法规;②加强光环境建设、设计管理。

热污染温室效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经济的影响:

海平面的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

例如:

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

2.农业的影响:

在CO2高浓度的环境下,植物会生长得更快速和高大。

改变全球的雨量分布与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

3.海洋生态的影响:

沿岸沼泽地区消失肯定会令鱼类,尤其是贝壳类的数量减少。

河口水质变咸可会减少淡水鱼的品种数目,相反该地区海洋鱼类的品种也可能相对增多。

4.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

区域分布情况复杂。

10、环境化学

1、污染物迁移:

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移以及其所导致的污染物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2、污染物转化:

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导致存在形态或化学结构转变的过程

3、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挥发和吸附、溶解和沉淀、水解和配合、氧化和还原、光化学反应、生物富集和转化

挥发作用:

是物质从液相或固相迁移进入气相的过程

吸附作用:

是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一种常见反应过程,主要指化学物质在气-固或液-固两相介质中,在固相中浓度升高的过程,包括一切使溶质从气相或液相转入固相的反应

水解作用:

是化合物与H2O解离产生的H+和OH-发生交换,从而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配位作用:

即金属离子同电子给予体通过配位键结合生成配合物的反应

4.生物富集作用及其机制

①基本概念: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②计算方法:

生物富集系数(浓缩系数):

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与其生存环境中该污染物浓度的比值。

BCF=Cb/Ce

③富集现象:

生物积累:

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放大:

在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随营养级数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④富集机制:

在生物体内,污染物质可以通过与活性物质的结合而蓄积;通过分配作用溶解集中于脂肪中;通过离子交换吸附进入骨骼组织而蓄积。

5.多种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生态效应:

当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势必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这种表现在生态系统中的响应即为生态效应。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十二、环境监测

1.环境监测的目的、要求和特点

概念:

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及反映环境质量的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并与环境标准进行比较,评价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并确定其变化趋势。

要求:

1)代表性2)完整性3)可比性4)准确性5)精密性

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