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901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docx

凌源金花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总体规划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凌源市位于省西部,隶属于市管辖,地理位置为北纬40035'50"至41026',东经1l8050'20'至

119037'40",西南与省平泉县、青龙具毗邻,北与建平县、昭乌达盟宁城县接壤,东临喇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

县。

地处、、三省区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它接连邻,自古有“天然孔道”之称。

凌源市东距省

会354公里、距106公里,西距北371公里。

金花山位于凌源乌兰白镇大凌河畔,景色秀丽迷人,是凌源市重点风景区,距凌源市中心东南九公里,整个景区南北长

3.5公里,东西宽3公里,总面积二万多亩。

交通便利,公路有国道6701,6306,铁路有至、至、至包

头、杖子至塔山贯穿东西南北。

1994年被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且周边拥有自然风光、森林、古建等旅游资源,

适合进行休闲度假旅游。

1.2气候条件

凌源市地处中温带,属大陆季风一生气候,是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度地带。

南部属半湿润区,北部属于半干旱区,境

平均气温8.3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458毫米.无霜期146天。

四季分明,具有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温差大特点,适宜高粱

、玉米、大豆、谷物等作物的生长。

1.3地质地貌

凌源市南北长93.3公里,东西宽66.1公里,地处辽西丘陵山区。

山地占总而积的60.5%,丘陵占257%.河谷盆地占

13.8%,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景观。

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中部天柱山山脉隆起成为青龙河与大凌北分水岭。

平均海拔552米,境超干米的山峰28座,其南部的红石位山,王峰海拔1256米,为地区最高山峰。

境河流总长度1164.4公里,河网密度。

.36公里/平方公里。

王要有横贯西东的大凌河匹支于北东部,山北向南的青龙河于

四南部.西南东北流向的渗津河与东南部西东流向的四官营子河于东部,为四条自成一体的河流,分属大凌河水系和滦河水

系。

1.4生物资源

境动物植物种类繁多。

草本植物约500700种,乔灌木175种,药物植物532种,水域常见浮游植物7门43属,天然鱼4科

21属28种。

这里林森树茂,品种繁多,有松、柏、、柳、榆、槐等,珍希树木几十种;有灌木、草本植物上千种;野生稀

有珍禽、动物几十种上千只,如:

狍子、獾子、山狸、野免、巨蛇、山鸡等。

凌源自然资源丰富,有矿产资源25种,矿点57处。

主要有金、锰、铜、铁、煤、石、莹石、方解石、石灰石、膨润

土、珍珠岩、沸石、玛瑙、高岭土等。

其中,石灰石贮藏量12亿吨以上.己探明黄金贮藏量折黄金12吨,膨润土贮藏量大,

而且是钠基质,品位亦佳。

贮量大的铁矿有黑沟、野猪沟两处。

红砖生产有取之不尽的红粘土原料。

凌源黄金储量丰富,是

省重点产金地之一。

花卉产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在业界已享有“南有、北有凌源”之美誉。

蔬菜保护地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钠基膨润土以质优量大获“亚洲第一土”之美誉,产品远销国外。

1.s生态环境

金花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四季皆绿,常年鸟语花香。

优美的生态条件,造就了其优越的生态环境,经林业大学

测定,金花山景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在620--69万个/cm3左右,其空气正负离子之比在1,161一1.444之间(比值在1.2.5左右

时,空气质量最好),这表明,金花山景区的环境质量良好,人体舒适度很高

1.6社会经济概况

景区所在地凌源市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11个乡、239个行政村,面积3278平方公里,人口64.5万人,有汉、满

、蒙、回、朝鲜、等民族。

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为13.2万人。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

扶持下,紧紧抓件围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省支持辽西北加快发展和作为全省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县的历史机遇,立足发挥

优势、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以加快推进“一主四化”进程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城市牵

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项目建设、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环境优化力度,工业化发展大幅度提速,支撑县域经济跨越式

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加快形成,城市化水平逐年攀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

2006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实现58亿元、2亿元和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6200元、3650元。

第二章景源评价及现状分析

2.1景源评价

金花山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观。

根据各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初步归纳为:

2.1.1自然景区

包括主峰、奇石、神泉等。

主峰顶海拔高919米,是凌源城附近最高的山峰,形似屋脊,四周陡立,登上王峰一览众山

小:

居高临下,雾气罩罩,层云缭绕。

在此处修建观景台,满足人民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下悬刺击感。

定会形成天下一

绝。

奇石王要有弥勒石、免儿蹲、石虎子、风动石、镇山锏、猴顶灯等。

主峰下不远处有一人工石洞,名日“东洞”附近有

水井一眼,谓之“神泉”,此泉地处海拔800米高的半山腰间,井深约五尺.石帮石底水清如镜,一眼见底,久旱不干,久

涝不溢,严冬不冻,盛夏不腐。

游人饮此水顿感腹舒畅,百病尽除。

神力大增.故称神泉。

现己建设庙堂三间,二百平方

米。

来金花山观光者必到此一游。

2.1.2森林景区

金花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四季皆绿,长年鸟语花香。

阳春之季是花的海洋,十里飘香,金秋之季,果实累累,挂

满枝头。

金花山水果以含糖量高,口感好,名扬国外,成为水果市场上的品牌货,每年产干鲜果上百万斤,销往全国各

地。

这里林森树茂.品种繁多,有松、柏、、柳、榆、槐等,珍希树木几十种;有灌木、草本植物上千种;野生稀有珍禽

、动物几十种上千只,如:

狍子、獾子、山狸、野免、巨蛇、山鸡等。

常常成群结队出现在游人面前,动物玩耍、莺歌燕舞

令入心旷神怡,在林边建几个凉亭,休养、度假可谓人间仙境。

2.1.3古建筑景区

现在古建筑遗址有汇善寺、山神庙、东庙和小塔。

这些庙宇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67年,据史志记载和传

说.清圣祖勒赐于金花山修一座庙宇,名日汇善寺。

寺的结构宏伟壮观,历史辉煌,动人的传说使金花山名扬东西南北。

盛时期,寺有喇嘛800余人,每年办法会几十次,每次人数多达上万人盛况非常壮观。

寺院吃租子远达等地。

至今,在

等地仍流传着金花山汇善寺360个喇嘛吃一锅粥,小喇嘛掉进粥锅里人们全无查觉,直到将粥吃净才发现的传说。

可见

此锅之大,现在此大锅仍保存在金花山,直径和深度均在2米左右。

山神庙占地3亩,投资50万元已初具规模:

东洞庙堂建筑

200平方米,投资l50万元,现已供游人使用。

2.1.4近代建筑景区

金花山是“五七干校”校址,现有空闲房屋2幢,总面积二千平米。

2003年又建了一幢宿舍房,面积一千四百平方米,投

资30万元。

程控开通40部,无线通讯覆盖金花山各个角落,380伏高压输电线路直达景区,塘坝2座,大井3眼,小井4眼

,蓄水池2个,已投资300万元,但仍要改建。

2.1.5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啊物区

此区属于待建设工程,王要围绕旅游、服务、消费为一体的配套改扩建项目,任务重、耗资多,时间长是旅游事业发展

中必不可少的框架结构,是金花山景区一期建设项目王要工程。

现在本景区虽然己具备一些相应的配套项目,但从布局,服

务水平、收入情况,按排人员上,远远达不到予期目标,今后还需进一步抓好:

星级宾馆餐饮配套;品种齐全的大型购物

中心;比较规的停车厂等项目工程,向逐步满足旅游者高消费水平方向发展。

2.2现状分析

2.2.1景区建设现状

金花山景区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3公里,总面积是二万多亩。

1994年被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金花山景区(

辽林批字11994)45号)。

批准后,金花山景区规划为自然、森林、古建筑、近代建筑、旅游/休闲/度假/购物中心等五大景

区,到目前已初具规模,能满足游客一定需求的游人服务中心、停车场、饭店等。

每年来金花山观光游人可达上百万人次。

2.2.2交通现状

金花山位于凌源乌兰白镇大凌河畔,距凌源市中心东南9公里,交通便利,公路有国道G101,G306,铁路有至、

至、至、杖子至塔山贯穿东匹南北。

2.2.3旅游及服务设施现状

1,金花山风景区与凌源市各风景区的关系

凌源市现有景点20多处,以女神庙和女神头像为代表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将中华文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一千多年,

被誉为“文明新曙光”;红石谷风景区位于凌源市大乡南杖子村,因山石多呈暗红色,故名红石谷。

这是一处以

原始植被景观为王兼具辽西丘陵景观的自然生态风景区;热水汤温泉度假区位于凌源北郊18公里,全区总面积25.2,平方公里

热水汤地下温泉自唐代以来一直在开发利用,相传过去有72眼神水可治72种病,唐代修塘池建庙宇以示崇敬,有“神水圣

庄”之称。

热水汤温泉为中国八大温泉之一,素有“温泉之花”的美誉。

年接待洗浴、疗养、旅游、度假等海外客人21万

人次;另外凌源市还有古生物化石群、大原始森林及境众多寺庙古建筑等。

凌源市经济的腾飞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金

花山旅游起着带动效应。

2.旅游景点开发已具一定规模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建设,金花山景区多处景点已基本成型。

3,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景区已有一定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实现导游服务、咨询、购物、休息等功能,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景区外围

的旅游公路基本完成,由U电通讯、程控电讯网络及景区的饭店、茶亭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4、旅游行业管理不断完善

凌源市政府的重视及凌源市旅游局在景区规划建设和日常事务管理中不断加大力度,使景区管理日渐完善。

5、旅游人数持续自然增长

金花山景区旅游人数持续自然增长年接待省外游客在100万多人次以上。

2.2.4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产业化水平较低

由于大部分旅游资源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开发经营状态.旅游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

现有的游客由,以本地游客为主.人

均消费水平低,其中本地游客占绝大部分.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此外,凌源市的旅游产业体系不健全,在旅游接待、游览景

点、服务水平,以及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周边旅游发展成熟县市具有较大的差距。

2.旅游开发管理体系和经费投入亟待完善

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涉及农业、林业、道路、交通、水利、、文化等众多部门和单位,造成旅游发展整体利益与各

个部门单位局部利益之间的不协调,这不仅导致旅游开发管理的效率低下,而且严重阻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资源保护、

旅游宣传、基础设施等方面,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3、景区开发前期规划论证不足,存在低水平建设现象

前期规划论证不足导致了景区(点)基础改施建设滞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旅游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完

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

4、环境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影响旅游持续发展

目前全市仅有当地的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具备了发展旅游的意识,在民众当中发展旅游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

在现场考察

中,项目组注意到,在王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地,当地的居民对于环境保护和房屋建筑对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没有充分的认识

,不合理的耕种和建设,使山体遭到破坏,乡村环境不再协调.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观赏价值,有碍于当地旅游

业的持续发展

2.3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2.3.1有利条件

1,资源环境优良

凌源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方面,山水资源特色相对比较鲜明,凌源是天凌河的源头,森林覆盖

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南部青龙河流域是省最大人的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只有美好的旅游开发前景;自“神水圣庄”之

称的热水汤温泉属国家一类矿泉。

人文资源方面,著名的牛洞梁红山文化遗址,被两次列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证明凌

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红山女神的故乡。

许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被称为惊世大发现;文化浓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

立足于优越的资源环境,生态度假、文化休闲和特种探险等旅游项目在凌源具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2.区位交通便利

金花山所在的凌源市位于市西南,距市区106公里,境G101,G306线国道和锦承、塔铁路纵横东西、贯穿南北。

日前凌源外部交通陆路方面王要通过G101,G306线国道和锦承、塔铁路与京津唐、、东三省方向连接,建设中的京

四高速公路完成后,凌源到京津塘及东三省地区将更加便捷,凌源成为连接东三省和京津唐地区的重要枢纽。

规划中的凌源

一绥中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凌源和、等沿海港口的距离,使凌源成为和环渤海湾经济圈连接

的枢纽。

凌源外部的航空交通主要利用机场中转。

通过上述交通环境分析,凌源是整个省的西部门户,是连接蒙

占和、京津唐和辽蒙、东三省和京津唐的重要交通枢纽.其良好的交通区位是其发展旅游的基础优势之一。

3、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

近年来凌源市上下各级领导开始逐渐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加强工作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全市旅游产业。

2007年7月25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候荣昌在全市文化旅游工作会议的讲话上,明确提出了加快运作,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

城的要求,要求有关部门,围绕凌源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加快构建古生物化石产业集群,把凌源扣造成全国最大的古生

物化石城;要依托热水汤地热温泉资源,加快构建热水资源开发产业集群,把凌源打造成集疗养、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

的国知名的温泉疗养城;要围绕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加快构建红山文化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成具有凌源

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

4、后发优势

凌源的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刚刚启动,这使凌源有利于吸收旅游发达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发

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前提下高超点、高标准地开发旅游产品和塑造旅游形象,保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2.3.2劣势

1、产业化水平不高

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产业的。

一体化网络尚未形成,行、娱、购相划比较薄弱。

旅游营销及其它投入少。

2、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

凌源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特色,但目前处于初期开发阶段,旅游产品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尚

没有真正成型的景区(点),缺乏热点产品牵引客源市场刊具自轰动效应的新产品拉动巾场。

3、旅游认知度低

虽然凌源市已经初步确定了自已的形象,“北方花都”,“女神故乡”,“史前胜地”,“古化石化库”.但是,宣传

力度还不够,要利用各类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而且,有些形象品牌还要进一步提炼。

凌源市旅游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

周边一些地区的屏蔽,某些方面还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

凌源旅游业起步晚,旅游人才配备不足,从业人员无论是素质还是能力都有待进步提高。

5、经济基础

近年来.凌源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足经济总量仍然不高。

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3亿元,同比增长19.4%

虽然凌源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因受经济的困扰,开发和利用工作较为滞后

2.3.3机遇

1,政府规划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正式颁布《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于2007年8月20日正式外公布。

规划中提出,以“一条主线”

“六个加快”为核心展开,勾画了建设四个基地和一个保障区的设想。

规划的围包括东北三省和自治区呼伦贝尔

市、兴安盟、市、市和锡林郭勒盟,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在区域台作方面,目前可先行而又易

于操作的是东三省和蒙东部在区域合作上可在基础设施、通信、生态环境、水利和旅游这些公共资源上切入,而这些对各

自都有积极效果,其对整个省的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影响将持续增强。

凌源作为东三省和东部的门户

城市,必定要在这种区域合作中扮演总要的角色,凌源市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旅游发展趋势转向生态和文化

当前,陋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出游意识也进一步增强,游客的需求正向生态和文化

方面发展。

中短程的节假日、周术双休日休闲游憩逐渐升温,生态休闲度似旅游日益成为旅游市场的王流。

凌源良好的山水

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开发生态和文化旅游产品的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社会资本的关注

凌源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宏达集团开始介入热水汤景区的开发,此外其它一些投资商也对投

资凌源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凌源应允分抓住社会资本对旅游业的关注,通过扶持、引导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多种融资

渠道、开发模式,遇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充分利用外资、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

4、奥运带来大量客源和产业升级

2008年奥运会将会为旅游业吸引大量的旅游客源。

从宏观上来看,旅游者的增加包括国外两个部分:

一是入境游

客增加;二是国游客出行规模增大。

由于大规模的旅游需求增加,相匝的就会带动旅游供给增加,以赚取增加的旅游收入

从规模上讲,旅游业将得到巨大的发展。

从另一个方宜来看,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非单一结构特点。

通常旅

游者在旅游消费中要涉及到交通〔包括飞机、汽车、轮船和火车等国际和城际交通往返)、住宿、餐饮、景点游览、购物、娱

乐(游艇和辅助景点项目等)等消费,这些环节纵向组成了旅游的相关产业链。

旅游者的显著增加,带来的是大量的外汇和国

货币的流通。

凌源距离,只有371公里,京四高速建成后,驾车到凌源的时间将缩短到3小时左右,凌源旅游业要

把握好这个机遇,分享巨大的奥运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产、业升级。

2.3.4挑战

1、产业部门Z间的资源争夺

目前凌源市仍然是以工业为王的辽西工业重镇.在旅游业全面发展之前,旅游业在凌源市依然是个弱势产业。

旅游发

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也涉及到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归属争夺是旅游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大挑战。

2、周边地区旅游开发带来的压力

目前旅游开发在全田已经形成舰模,全国众多地方亦在千军万马开发旅游,凌源的周边地区也不例外,、、

的旅游业已经遥遥领先在国也处于较领先地位。

利刚起步的凌源旅游面临很大挑战和压力。

第三章景区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3.1规划定位

3.1.1总体定位

对省:

省旅游经济强市;新兴的特色旅游地域

对市;旅游品牌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重要的增长极。

对凌源市:

凌源及其周边地域旅游服务的新空间:

推动凌>l$经济整体提升的重要引擎。

3.1.2产业定位

近期定位;旅游业成为凌源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先导产业;

中期定位:

旅游业开始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由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过渡

远期定位:

旅游业成为凌源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3.1.3功能定位

为了使凌源旅游业形成差异化和集中优势,凌源旅游业必须以六大功能为出发点和追求目标。

3.2发展目标

金花山旅游风景区凝聚了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众多风采,汇聚了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历经沧桑和战乱的洗礼,己面

目全非,需要投入资盆恢复性建设。

本次投资什发建设,拟投人5亿人民巾,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全血性什发恢复建设,

并建设星级宾馆,文化度假村等,功能及标准达到!

1、藏教文化遗址的恢复以汇善寺为主,尽可能恢复原貌,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开发建设不复存在的寺院、塔林、庭院

等,并在原基础上赋予更多的涵。

2,修建旅游路,从南山门到汇善寺的景点主要道路,规划设计为水泥路,路旁设景点,达到一步一景的效果;汇善寺

到东洞的6公里石板路;以及通往其他景点的道路,做到有景有路,路在景间,曲径通幽的效果。

3、扩大森林面积,金花山旅游区应以森林公园环抱,北部建设以针叶森林公园为王,南部以梨园为王,区还建有杏

园、果园、农家庄园、百花园等多个公园做到金花山景区常年森林覆盖,四季皆绿.鸟语花香。

斗、投资建设一个大型儿童乐园,儿童乐园要种类齐全,设备先进可靠,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学生渡假游玩。

5、民俗文化村建设,以当地民族村寨的形式为建设王体,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习惯,可与村民同吃同住同乐。

修筑红山

文化村寨,进一步了解几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及红山文化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规划总纲

4.1规划编制依据

4.1.1法律法规

1935年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人文景观比a交集中,具有

一定规模和围,可供人民游览、休息或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区。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一设部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60298一一1999)一设部

《省风景名区管理条例》一一省建设厅

《省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一一省林业厅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一一国家旅游局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一一国家林业

4.1.2技术性文件

凌源市城市体系规划(1999年)

凌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

凌源市公路交通规划

凌源市金花山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4.2规划围

金花山林场

4.2.1界定原则

1、以明显的地形地貌、地物作为界定标志。

2、为便于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景区围尽量与行政区划相统一。

3、尽量保证视觉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4,历守文化与社会及区域的连续性、地区单元的乡对独立性,以及游赏组织的可行性而划定。

4.2.2规划围

金花山风景区位于凌源乌兰白镇大凌河畔,整个景区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3公里,景区总面积约为2万多亩。

4.2.3规划指导思想

按照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原则,明确性质、合理定位、优化用地布局。

根据金花山景区的自然地理条件、风景资

源特点和旅游发展趋势,按照凌源市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确定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目标及定位,开发建设出佛教文化、旅游度假、观光农业、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购物、儿童乐园、成人拓展

训练等综合游乐项目。

景区中的人工设施与建筑物必须与自然风景区的主题相结合,并且做到布局合理,体谅适中,造型、

结构、色调等与环境相协调;在充分调查、勘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合理开发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必须以开发、

利用、保护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凌源市金花山的特点,以项目所在地的凌源市林场为载体,以佛教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

素材,添加必要的人工设施和建筑物,加强“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的主题性,突出游览的主动参与性与娱乐性。

4.2.4规划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保护自然景观,尤其是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突

出生态旅游特色。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有度、有序、有节律的运用开发与保护这两手措施,实现其可持续发

展。

2、综合效益原则

规划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地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逐步形成一个对外开

放、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游览胜地。

3、容量调节控制原则

以风景区资源和环境容量为调解控制的基础,合理控制游人量和人口密度、规划旅游设施规模。

在满足旅游需要的同时,杜

绝过渡开发、重复建设,保持良好的山水自然环境。

4,需求与市场导向原则

以社会需求和客源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景区现有的自然环境以创造优质的旅游景区为目标,合理的安排项目和

设施。

5、休闲度假与科考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以景区周边的文化背景、人文景观、自然资源为依托,在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的同时,让游客亲身见证牛河梁红山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