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944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测试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30=60分>

1.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建隋取代北周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C.创建三省六部制D.大力弘扬佛教

2.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非常繁荣B.便于控制全国C.水陆交通便利D.位置邻近长安

3.关于隋运河开凿的动机与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C.为巩固统治而开,但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

D.为巩固统治而开,但成为隋亡的根本原因

4.“将兴辽东之段,自洛口开渠达涿郡,以通漕运”,这条运河是指

A.通济渠B.永济渠C.会通渠D.邗沟

5.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之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A.皇帝必须任用贤臣B.必须善于纳谏

C.必须轻徭薄赋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6.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当贤明君主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D.维护封建统治

7.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注重的问题是

 A.重用人才 B.善于纳谏  C.轻谣薄赋D.减轻刑罚

8.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

A.丞相权力增大          B.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体现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9.隋朝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C.扩大民主权力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0.唐朝时,纺织业和造纸业都很著名的是

A.长安B.定州C.益州D.宣州

11.唐朝初年,江南的稻M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这反映了

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②江南经济地位上升③大运河的历史作用④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唐朝中期,各地布满了贵族官僚的庄园,导致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土地兼并严重C.均田制的破坏D.两税法推行的影响

13.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增大,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B.玄宗时期,边疆地区已出现严重威胁

C.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D.民族矛盾已成为尖锐的矛盾

14.下列有关产生藩镇割据局面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B.因地方权力过于膨胀所导致

C.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D.因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所致

15.“安史之乱”的实质是

A.统治集团内部的宫廷斗争B.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C.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分裂国家的叛乱

16.杜甫《忆昔》诗渲染唐朝盛世经济状况的实际目的是

A.歌颂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B.怀念唐玄宗前朝的清明统治

C.因生活贫困而怀旧D.借怀旧表述对现状的不满

17.唐朝后期“朋党之争”所反映的矛盾实质上是

A.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C.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的矛盾D.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18.汉与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是

A.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B.实行十五税一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19.唐太宗与汉武帝相比,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点,不包括

A.发动正义反击战B.加强行政管理C.注意经济交往D.与吐蕃和亲

20.唐朝对外关系发展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A.封建经济出现繁盛局面,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

B.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超过前代

C.各民族问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接触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科学、文学、史学、教育等有新发展,我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

21.从7世纪到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政府机构是

A.工部B.户部C.礼部D.吏部

22.“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是

A.调整统治政策B.社会政治稳定C.重视发展经济D.中外交通发达

23.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产生的实际作用是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所造成的财政问题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24.晚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0Y2vbhKN5S

A.王导、谢安两家的破落  B.唐都长安的景色  C.唐末农民起义打击士族制  D.士族制度的衰落

25.居住长安(唐都>的刘宗仁,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好友,他可以为好友办到的事有

①清晨去大慈恩寺观看佛事活动②上午去东市选购朝鲜人参

③傍晚西出全光门,遥观夕阳映衬的宏伟建筑大明宫④夜里上街逛夜市,品尝风味小吃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③

26.今天的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朝时候就生活在祖国境内,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回纥——回族B.吐蕃—藏族C.南诏—彝族、白族D.回鹘——维吾尔族

27.隋唐时期,一般平民百姓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

A.丝B.麻C.棉D.皮毛

28.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A.唐朝强盛B.造纸术发明C.社会安定D.科举制实行

29.唐朝时占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景教 D.袄教

30.因唐朝统治者重视、扶植而得到发展的文化现象不包括

A.医学、天文、算学专业学校出现   B.佛教、道教的盛行

C.“传奇”小说出现并盛行        D.编撰多部后来列入二十四史的著作

二、材料解读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

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0Y2vbhKN5S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

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

“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

”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0Y2vbhKN5S

                          摘自《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回答:

(1>材料一、二两段的共同点是什么?

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2>材料一中王勃这两句诗句我们认为也很确切地道出了今天中国的巨大潜力。

这个潜力在哪里?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帝即位(前48年>,天下大水,……二年,齐地饥……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

”“成帝……家始二年(前15年>。

梁国、平原比年水灾,人相食。

”“哀帝即位(前6年>,师丹辅政,建言:

‘……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货数巨万,而贫弱愈因。

”……”                    ——摘自《汉书?

食货志》上卷0Y2vbhKN5S

材料二“白音露于野,千里无鸡呜。

”        ——摘自曹操《篙里行》

材料三“隋场帝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思,……旌旗万里,征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于是相聚蕉(注:

释名>,胃(同猥>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成群,攻城邑,流血成州泽,死人如乱麻。

”                 ——摘自《隋书?

炀帝记》0Y2vbhKN5S

材料四“……汝、郑等州,比层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

……”

——摘自《旧唐书?

回纥法》

材料五“……,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废墟。

……”“……,北朝夷贼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

男子壮者所之负担,赢、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

……”0Y2vbhKN5S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六“……,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百曹废荒,曾无尽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嗥。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0Y2vbhKN5S

——摘自《旧唐书?

郭子仪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两汉时期怎样的历史现象?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对班固和曹操记录的这种现象你怎样认识?

0Y2vbhKN5S

(2>材料三叙述隋炀帝实施怎样的暴政?

“骄怒之兵屡动”指的是什么?

其所作所为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3>材料四、五、六叙述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是怎样发生的?

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4>通过六则材料的阅读和以上诸问的回答,你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5>通过六则材料的阅读,看出历代封建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历史特点导致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材料三反映的后一历史现象在两汉、唐末有什么表现?

0Y2vbhKN5S

三、问答题(24分>

33.以唐朝前后期的有关史实,说明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34.比较唐朝时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

35.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

试分析其不同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R2.B3.C4.B5.D6.D7.A8.C9.1310.C0Y2vbhKN5S

11.C12.A13.C14.D15.B16.D17.A18.C19.D20.A0Y2vbhKN5S

21.C22.B.23.B24.D25.B26.A27.B28.D29.B30.C0Y2vbhKN5S

二、材料解读题

31.(1>共同点:

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

侧重点:

前者从民族文化的自身加以发掘和发扬,后者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

(2>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

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0Y2vbhKN5S

32.(1>经济贫困,景象残破,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前者是西汉实施分封制导致“七国之乱”造成的;后者是东汉末年统治异常腐朽黑暗造成的。

以较为客观的态度记录了历史的真实。

0Y2vbhKN5S

(2>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进行战争和大兴土木。

对高丽发动的战争。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3>唐朝“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导致政治十分腐败造成的。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皇帝昏庸、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统治残暴。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倍受艰苦。

西汉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黄巾大起义,唐末的黄巢大起义。

0Y2vbhKN5S

(5>残暴的统治必然导致人民的反抗;政治腐败是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社会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0Y2vbhKN5S

33.唐朝前期:

①由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纳谏,调整了统治政策,因此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0Y2vbhKN5S

②武则天奖励农业,重用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③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官员人选,任用贤相,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进入开元盛世。

唐朝后期:

①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奸臣当道,酿成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唐朝政局更加混乱。

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四处逃亡、均田制破坏,两税法也未能解决严重的阶级矛盾,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0Y2vbhKN5S

通过以上史实,可以得出:

在政局安定的社会环境里,社会生产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政局混乱的社会环境则会使生产力遭受破坏,国力削弱。

0Y2vbhKN5S

34.(1>利:

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府兵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募兵制由国家供应衣食,减轻了农民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0Y2vbhKN5S

(2>弊:

府兵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农民负担沉重,影响生产,且易出现士兵逃亡的现象.影响战斗力。

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业,将兵之间长期形成隶属关系,容易形成军阀割据,影响中央集权加强。

0Y2vbhKN5S

35.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

西汉张骞沟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唐朝“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日,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

0Y2vbhKN5S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来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西汉没有使臣交往。

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成功。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才有了中西使臣的往来。

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有使臣往来通好。

0Y2vbhKN5S

③汉代以丝绸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唐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的繁荣。

0Y2vbhKN5S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