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句型转换技巧解读汇报.docx
《小学语文句型转换技巧解读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句型转换技巧解读汇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句型转换技巧解读汇报
句型之间的转换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
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知识。
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很有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陈述句:
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
我游览了长城。
疑问句:
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祈使句:
向别人得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
如:
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感叹句:
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
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一、直接引述改成间接转述
在说话与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即改成第三者转述。
一般的说来,直接叙述改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变化:
1、标点变化。
要将表示直接叙述的冒号改为逗号。
2、人称变化。
要将直接叙述句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我”改为“他”“我们”改为“他们”)第二人称一般改为人名。
3、文字变化。
可以改动少量文字。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原则:
第一,不改变原句的意思;第二,句子通顺,无语病。
例子:
①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
“我是温家宝爷爷,你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
”(直接叙述)
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他是温家宝爷爷,让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
(间接叙述)
②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
“你得想想办法啊!
”(直接叙述)
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要向导得想想办法。
(间接叙述)
同伴焦急地要向导想想办法。
(间接叙述)
练习:
1、外公对小英说:
“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
“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
3、李老师兴奋地说:
“我们班战胜了四
(1)班,获得了冠军。
”
4、王老师对小华说:
“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
”
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一个意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
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
例子:
①”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不会望而却步。
(陈述句)
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会望而却步吗?
(反问句)
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反问句)
②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陈述句)
看着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怎能不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呢?
(反问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要注意三点:
1、词语的变化。
如果反问句是肯定的意思,则去掉“难道……不……”或“怎能……不……”;
如果反问句是否定的意思,则去掉“难道……”或“怎能……”,再将原句中肯定的意思改为否定的意思。
2、标点的变化。
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将问号改为句号。
3、语气的变化。
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去掉疑问词。
总结:
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
陈→反:
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
吗?
)
练习: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陈述句改反问句与之相反:
1、词语的变化:
如果陈述句是肯定的意思:
可加入疑问词“难道……不……”或“怎能……不……”;如果陈述句是否定的意思:
则加入疑问词“难道……”或“怎能……”,再将原句中否定的意思改为肯定。
2、标点的变化:
陈述句改反问句后一定要将句号改为问号。
3、语气的变化:
陈述句改反问句后要添加疑问词。
如果添加的是“难道…不……”或“难道……”则疑问词为“吗”;如果添加的是“怎能……不……”或“怎能……”,则疑问词为“呢”。
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三、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的转换
(一)双重否定句
(1)定义
双重否定就是有两个否定词,即表示肯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
一般的语法书普遍认为,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例如:
“他不是不来”意思是他要来的。
“我不得不承认那个本是我的.”,不得不就是双重否定,这句话的原意为:
我承认那个本是我的。
(2)双重否定的两种形式:
1、由两个不构成。
如:
这件事我不得不做。
2、由一个反问词(难道,怎能等)加一个不组成,构成反问句.但也是双重否定句。
注:
确定句子到底是肯或否,先数一下有几个否定词。
偶数个否定词,句意为肯;奇数个否定词,句意为否。
表示否定的词大概有:
未、非、否、莫、不等等。
(二)陈述句变双重否定句练习(用两种方法分别对下列陈述句进行修改)
方法1:
先找出句子的中心,即主谓宾部分,在动词前面加上或改为“不得不,不能不……”或两个否定词之类的词语,使其变为双重否定句,但是最后一定要检查一下,不要改变句子原来的本意。
方法2:
用前面讲过的把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方法也可以用。
练习:
1香港回归伟大的住过,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2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3我对同学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4这是伟大的奇观。
5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6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7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比赛。
8我们应当参加集体活动。
9要去遥远的地方,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10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缺。
11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我每天都要读它。
(后面的题是改为两个否定的词语)
12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3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但已经有了一点头绪。
14小明的作文写的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
(三)双重否定句改陈述句的练习
方法:
先找到双重否定的词即两个否定词,在原句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把它改为肯定的意思。
练习:
15人们不会不喜欢他这样的孩子。
16一块儿来的小伙伴见了奶奶没有一个不低下头,谁也不敢吱声。
17讲台桌上的那束鲜花,难道不正表达了我们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吗?
18胜利不得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19骆驼队来了,没有不停在我家门前。
【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需要对方回答,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
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很”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例子:
他是一个好人。
他真是一个好人啊!
四、把字句与被字句
(一)转换方法:
“把”字句:
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
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二)例子
(1)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
(变为把字句、被字句)
[分析]陈述句变“把”字句时,将宾语调到主语后加“把”字,谓语放在句子末尾。
变“被”字句时,宾语调到主语前加“被”字。
[答案]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
(把字句)
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
(被字句)
(2)我把那本课外书读完了。
(变为被字句)
[分析]“把”字句变为“被”字句时,宾语调到主语前,删把加被字。
[答案]那本课外书被我读完了(被字句)
总结:
把字句:
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把+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被字句:
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被+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三)调换顺序意思不变:
方法:
在做这类题之间的互换的时候,要先找准主语,动作,对象,先不看这三个词前面的修饰词,再利用把字句被字句的句型特点进行修改,如“对象”被”主语”怎么样:
”主语”把”对象”怎么样。
1大灰狼把小羊吃掉了。
(改被字句)
2蒙蒙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改把字句,被字句)
3我们在山顶上插上了标志着胜利的队旗。
(改把字句,被字句)
4女教师取下了信箱里的花束,轻轻地贴在自己的脸上。
(改把字句)
5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我。
(改把字句,被字句)
6狡猾的狐狸吃了乌鸦从嘴里掉下来的那块肉。
(改把字句,被字句)
7猛烈的太阳照得她的皮肤黝黑发亮。
(改把字句,被字句)
8小明踩死了这只蟑螂。
(改把字句,被字句)
9我不小心弄坏了爷爷的花。
(改把字句,被字句)
10鹅毛大雪把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
(改被字句)
11每天,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改把字句)
12小华拿走了数学课本。
(改把字句,被字句)
1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改把字句,被字句)
1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改把字句,被字句)
1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改把字句,被字句)
五、扩句、缩句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
进行扩句练习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在它们的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而且一个地方可以加不止一个“枝叶”,这样的句子会更加完整、具体。
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
如:
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成分,保持句子的原意,也就是说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枝叶”,原句的主谓宾成分不可改变。
△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注意加上的修饰词必须与主干搭配得当。
缩句时,删减掉的修饰词一定要删除干净,不要丢字、漏字。
缩句方法:
1、去“枝”留“干”法——凡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除,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介词结构等。
2、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3、“自我提问”法——“谁怎么样?
”“谁干什么?
”“什么怎么样?
”
4、“主谓宾”判断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宾语进行划分,从而理解句子的中心意义并精炼出缩句。
练习:
1、鲜花盛开了。
2、小华做操。
3、秧苗生长。
4、船开得快。
5、星星眨眼。
6、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7、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8、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少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