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才能省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678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4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怎样才能省力.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 怎样才能省力.docx

1怎样才能省力

1.怎样才能省力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

图钉磁铁小铁片绳子木板钉锤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三、拓展活动

 

1.由教材的单元页人类使用工具的历史过程导入。

2.提问:

单元页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活动1:

拔图钉比赛

谈话: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拔过图钉,但是怎样拔更省力呢?

现在就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吧。

1.提问:

①你能用几种办法拔出钉在木板上的图钉?

②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机械的区别?

提示:

在此活动中要注意安全。

要求学生活动时不能猛然用力撬图钉,防止图钉飞起刺伤眼睛。

◆活动2:

简单机械的应用

1.读图回答问题。

教师:

大家翻开书P2,看活动2的插图,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下面的任务?

2.教师总结。

杠杆、斜面、滑轮、轮轴等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3.讨论

教师:

根据老师刚才讲的知识,请大家找一找P3插图中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活动3:

动物的省力“工具”

1.观察课本插图回答问题。

教师:

请同学们看书上P3拓展活动插图,说说动物身体上的哪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

2.教师举例总结。

①啄木鸟的喙相当于镊子和凿,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杠杆和斜面,在取食等活动中更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②蚂蚁和蜘蛛腿属于杠杆

③虎的齿和爪相当于凿,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斜面,在捕食、切断食物等活动中很省力,也可提高工作效率。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明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论:

我们要学会怎样才能省力。

 

1、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

小组中确定一种最好的方法参加小组间的比赛。

2、讨论与交流

谈活动中的体会。

 

学生看书,交流怎样省力,用到了哪种简单机械

①架在台阶上的木板所形成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②撬油桶盖的钢板工作时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杠杆;

③绳子与树干组合的简单机械叫滑轮;

④将谷物磨碎的简单机械叫轮轴。

 

交流

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①啄木鸟的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杠杆和斜面,

②虎的齿和爪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斜面,

 

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哪种方式省力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斜面,杠杆等省力工具的

 

板书设计

第一课怎样才更省力

1.杠杆、斜面、滑轮、轮轴等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①撬油桶盖杠杆。

②木棍和磨盘相结合轮轴。

③木板叫斜面。

④绳子与树干组合叫滑轮。

2.动物的省力“工具”。

教学反思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     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谈话:

杠杆是一个具有一个支点并在两点受力的刚性杆,中国古代的《墨经》上就有记载,说明在古代就已经普遍利用杠杆,那杠杆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用途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撬棍的学问。

1.提问:

阿基米德真的能把地球抬起来吗?

2.活动:

把重物抬起来。

(1)谈话:

大家翻开书P4看上边的插图,我们的任务是想办法利用绳子和长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抬到岸边的汽车上。

 

3、用自己做的简单机械试一试:

②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时最省力?

③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

④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4、小结

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而单放在地上的木棍就是一根木棍,不能说它是杠杆。

杠杆具备三个点:

动力点、阻力点、支点。

认真倾听

 

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2、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简单机械并思考问题。

 

3、认识杠杆上的三个点(动力点、阻力点、支点)。

4、记录结果。

省力的杠杆(能用较小的力把较重的物体抬高)

省距离的杠杆(能拉动很短的一段绳子,把重物抬得很高)

 

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探究

 

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杠杆的几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斜面,杠杆等省力工具的个点

 

板书设计

撬棍的学问

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杠杆具备三个点:

动力点、阻力点、支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三、拓展

提问:

什么是杠杆?

杠杆的三个点?

举例。

◆活动2: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1.认识杠杆尺

见书上P6上方图片。

2.实验

(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3.交流。

分析自己小组的记录表,能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吗?

◆活动3: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

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蒜夹压汁器夹子等

讨论分析:

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

◆活动:

拓展:

  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回答并举例

 

观察图认识杠杆尺

 

实验并记录完成6页的表格

 

交流规律,汇报

观察并了交流汇报

 

  

 

1、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2、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让学生们回顾杠杆的三个点,为下面的活动做准备

 

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斜面,杠杆等省力工具的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杠杆平衡的

 

利用自己制作简易天平即巩固了天平平衡原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

撬棍的学问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学反思

 

3、轮子的妙用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2、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变形轮轴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轮子的作用。

4、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遇到的应用了轮轴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准备:

螺丝刀、扳手、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提问:

杠杆的工作原理?

教师:

简单机械有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轮轴和滑轮。

◆活动1:

杠杆和轮轴

1.观察书上P9两幅图,分析以下问题。

①分析石磨上杠杆(木棍)的工作原理。

②比较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的相同点;

③分析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2.阐述原理。

工作时轮轴上有一个支点、一个动力点、一个阻力点,根据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决定轮轴的作用。

3.试着将石磨上杠杆的三个点标在P9左图中,将方向盘上杠杆的三个点标在P9右图上。

4.小结

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5、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

◆活动2:

巧用“轮子”

1.提问:

如何改造一下轮子,使它变成另一种简单机械,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特殊的工作呢?

2.观察书上P10插图,轮子变成了哪种机械?

①左图一个学生在升旗,轮子变成了滑轮。

②右图中的轮子变成了齿轮。

3.交流

我们用“轮子”改造的简单机械有什么优点?

有什么缺点?

4.小结:

我们知道了齿轮室变形的轮轴,它们都有省力的功能。

学生汇报

 

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看图,小组合作完成,

他们都是应用的杠杆原理

既方便又省力

 

在书中标注

 

理解和记忆概念

 

自由汇报

 

发挥想象,汇报

 

看书认识滑轮,齿轮

了解:

齿轮属于传动机械,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

 

 

培养学生动脑和观察能力

了解轮轴上也有三个点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利用轮轴的特点进行变形改装

 

板书设计

3、轮子的妙用

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省力方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三、布置作业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提问:

轮轴有什么作用?

你能分别说说动滑轮和定滑轮吗?

2.语言过渡引出下文

教师:

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轮轴和滑轮。

◆活动3:

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1.认识吊车上的轮子。

教师:

看书上P11插图,回答吊车上使用了几种“轮子”?

它们有什么作用?

小组合作,选择吊车上的一种轮子进行研究,根据实验来验证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点与不足。

 

2.拔河比赛

根据书上P12的插图样式,选择不同的滑轮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亲身体验滑轮的作用。

讨论:

分析滑轮在比赛中的作用。

 

3、思考:

除了滑轮以外,你们小组还想研究吊车上的哪种“轮子”?

◆活动4、研究另一种“轮子”

1、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另一种轮子——齿轮,看看齿轮有什么作用。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研究计划,并制定出本小组的研究计划。

3、发放材料,

课后作业:

设计一种新“轮子”。

 

汇报

 

看书:

有定滑轮和动滑轮

小组交流,实验验证

结论:

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用力的方向。

组内合作,讨论

结论:

①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改变力的方向;缺点是不省力。

②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省力;缺点是不改变力的方向。

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形成了滑轮组,滑轮组合理的利用了两种滑轮的优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汇报

 

阅读材料,了解活动内容和步骤

分组开展研究活动。

交流研究结果。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节做铺垫

 

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齿轮不是单独存在的,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形成了滑轮组,滑轮组合理的利用了两种滑轮的优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4、斜坡的科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简单机械,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斜面。

◆活动1:

研究斜面的作用

1.识图思考。

看P14上面插图:

工人们在做什么?

他们用了什么工具?

2.假设。

提问:

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有什么不同?

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①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②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③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3.验证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提示:

①实验因素的控制:

物体被抬升的高度始终不能变,被抬升物体的重量不能变,斜面表面的光滑程度不能变。

只能改变斜面的坡度,即斜面的长度。

②实验记录表是帮助学生从实验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重要材料,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填好、用好记录表。

4.记录。

5.分析

分析以上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研究结论和自己的假设一致吗?

6.小结

在不考虑摩擦阻力的情况下,要把物体匀速推上斜面,则作用在斜面上的动力等于物体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

这就是斜面原理。

认识斜面

 

看图汇报

 

猜想,汇报

 

高度相同

距离不同

没有

 

参考15页活动验证并记录

 

小组交流,汇报

在高度相同的时候,斜面越大,移动的距离就越长,越省力。

 

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斜面是怎么样省力的,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斜面不省距离,斜面越长越省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1、提问:

斜面有什么作用?

2、谈话:

我们已经了解了斜面的作用,知道斜面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斜面,了解它在现实中的应用。

◆活动2:

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活动3:

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3、小结:

斜面能省力,斜面不省距离,斜面越长越省力

 

做一做

讨论汇报

相同点:

路线都是斜面

不同点:

一个是直的平面,一个是圈起来的平面

圈起来的平面节省空间

交流本组的发现

 

学生分析

自由汇报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斜面省力的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圈起来的斜面省空间

教学反思

5、自行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机器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控制部分四部分组成的,并能初步分析各种机器的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分别研究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和齿轮等简单机械,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认识机器的组成。

◆活动1:

分析自行车的结构

1.分析玩具机器的组成部分

谈话:

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工具都属于机器,这些机器综合利用了多种简单机械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我们以玩具车为例,研究机器的组成部分。

 

2.教师讲解四部分的工作原理。

3.分析自行车的结构。

谈话:

自行车是一种设计合理、广泛应用的机器,它的工作原理和玩具车十分相似,请大家找出自行车的四个组成部分。

 

制定研究计划:

同学们,我们知道自行车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控制部分四部分以及每部分包括的部件组成,下面让我们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研究,首先,小组内讨论研究计划,并将计划写成书面形式。

◆活动2: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1.谈话:

我们研究了自行车的组成部分,那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使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本课小结

倾听

 

小组合作,汇报

①控制部分:

开关是玩具车的控制部分。

②动力部分:

电动机是玩具车的动力部分。

③传动部分:

齿轮箱是玩具车的传动部分。

④工作部分:

轮子是玩具车的工作部分。

 

讨论:

小组间讨论自行车是由哪些简单机械组成的?

③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总结:

动力部分

脚踏板

传动部分

车链

工作部分

车轮

控制部分

车把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研究报告的内容

交流。

小组间相互交流研究结果。

 

分析拖拉机是怎样工作的

①拖拉机的组成部分是如何配合工作的?

②小组讨论交流并将结果写出来。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解机械的几个部分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是一种机械,它由许多的简单机械构成:

执行部分的车把,控制部分中的车闸把,后闸部件中的前曲拐,后曲拐及支架,货架上的弹簧夹,车铃的按钮等部件都属于杠杆原理

 

板书设计

自行车

动力部分:

脚踏板工作部分:

车轮

传动部分:

车链控制部分:

车把

教学反思

6、小鸟和小猫

教学目标: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务,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3、知道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生殖方式是不同的,及什么叫做生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

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

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生殖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三、拓展活动

讲述:

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不同种类的动物是怎样产生后代的,让生命得以延续,使人类拥有更多朋友的呢?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活动1:

新生命的诞生

1.设疑:

我们每个人都有爸爸和妈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生活的动物是否有爸爸和妈妈?

2.讲解动物的生殖方式

(1)水螅的生殖。

(2)昆虫是怎样产生下一代的?

(3)鱼是怎样产生下一代的?

(4)青蛙等两栖动物是怎样产生下一代的?

(5)爬行动物、鸟类是怎样产生下一代的?

(6)猫、牛等哺乳动物是怎样产生下一代的?

小结:

(1)出芽生殖:

水螅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即母体上长出一个个“芽”,这些芽都能长成一个新的水螅,这种方式叫做出芽生殖。

(2)卵生:

卵生是指受精卵在动物体外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鱼类、青蛙的生殖方式都为卵生,体外受精;鸟类、爬行类的生殖方式也为卵生,体内受精。

(3)胎生:

胎生是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内利用胎盘吸收母亲的养分,待发育成幼体后再娩出。

一般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胎生。

认真倾听

 

充分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生殖方式。

看书上P24插图,说说水螅的生殖方式。

看书上P24插图,说说昆虫的生殖方式。

看书上P24插图,说说鱼的生殖方式。

看书上P24插图,说说青蛙的生殖方式。

看书上P25插图,说说海龟、鸟的生殖方式。

看书上P25插图说一说猫和牛是怎样产生下一代

 

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有父母

 

让学生通过一些动物的生殖了解生殖方式

板书设计

6、小鸟和小猫

出芽生殖:

水螅

卵生:

鱼类、青蛙|鸟类、爬行类

胎生:

哺乳动物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三、拓展活动

提问:

生殖的方式有哪些?

举例说明?

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它们的生殖方式有什么不同?

1.分析动物生殖方式的异同

教师:

大家翻开书P26,按照表格的内容分析前面图中动物的生殖方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分析讨论26页是三个问题

 

3.小结:

几种动物的产卵数量逐渐减少,但成活率高。

动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

◆活动2:

特殊的“本领”

1.看图回答问题。

请大家翻开书P27,看动物有哪些特殊的表现方式?

2.教师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有关动物特殊本领的故事。

阅读科学在线,并讨论试管婴儿为人类解决了哪些问题,带来了那些弊端?

汇报出

芽生殖:

水螅;

卵生:

鱼类、青蛙|鸟类、爬行类;

胎生:

哺乳动物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鲤鱼、青蛙在水中产卵,海龟在海滩上挖坑产卵,麻雀在陆地上筑巢产卵。

鲤鱼、青蛙的卵没有硬壳保护,海龟、麻雀的卵有硬壳保护。

(2)鸟和猫在产生下一代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

都需要靠“父亲”和“母亲”的共同参与,产生受精卵,形成新个体。

不同之处是鸟类动物是卵生,而猫这类哺乳动物是胎生。

看书结合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动物的特殊本领

自由汇报

 

阅读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由低等向高等的发展过程中,其生殖的特点和生殖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激发学生积极性。

板书设计

6、小鸟和小猫

动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

教学反思

7、落地生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2、通过搜集有关植物繁殖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植物繁殖的知识。

教学重点:

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的植物繁殖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花盆、剪刀、植物枝条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二、新课教学

 

三、拓展活动

谈话:

我们知道,植物大多是用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吗?

◆活动1:

各有各的“高招”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观察:

书上P29几幅图中,新的植物体分别是从哪儿长出来的?

(2)提问:

这些植物的繁殖方法与种子繁殖有什么不同?

小结:

像甘薯的根、马铃薯的块茎、芦苇的茎、落地生根的叶等都能发芽、生根,长出新的植物体,我们把植物的这种繁殖方法叫做营养繁殖。

2.讨论:

动物的生殖方式与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2:

帮助植物生殖

1.指导学生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法、压条法、嫁接法。

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教师介绍相关方法及用以上方法进行植物繁殖的实例。

3、你对人工营养繁殖有什么想法?

4、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扦插法繁殖月季。

(1)讲解:

用人工营养繁殖植物的方法,在农业生产、花卉栽培中应用很广,你们想学会其中的一些方法吗?

下面我们就学习用扦插法繁殖月季,让大家亲自做一做。

(2)提问:

用扦插法繁殖月季包括哪些步骤?

(3)教师讲解并演示用扦插法繁殖月季的操作过程。

3.指导学生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优缺点。

小结:

与种子繁殖比较,植物营养繁殖的优点是所育成的新个体能保持母本特性;开花结实较早,对于果树生殖用途很大;单性结实,花器退化而无种子的植物均可使用。

缺点是不易大量生殖,浪费人力。

4.阅读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