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欧高速公路考察报告.docx
《赴西欧高速公路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西欧高速公路考察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赴西欧高速公路考察报告
赴西欧高速公路考察报告
赴西欧高速公路考察报告
篇一:
交通出国考察报告关于考察团赴韩国、美国考察情况的报告应韩国、美国有关方面邀请,5月31日至7日,我单位团组对韩国、美国两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
考察活动主要围绕交通设施参观及学术交流研讨,尤其是参加了201X年美国佛罗利达洲公交设施安全国际研讨会,在交通设施安全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八天中,小组重点考察了韩国首尔交通运行情况,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奥兰多交通枢纽情况。
通过考察访问,达到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相互学习、促进合作的目的。
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韩国情况首尔是韩国最大的城市,国际化大都市。
正式名称为首尔特别市,前称为汉城。
首尔位于韩国西北部的汉江流域,朝鲜半岛的中部,是韩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仅行政区内人口即达1000多万。
首尔是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重要的经济中心。
首尔也是世界设计之都和一个高度数字化的城市,其数字机会指数排名世界第一。
88年奥运会是首尔市交通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首尔市的小汽车数量不到100万辆,而之后的20年内小汽车数量增加了两倍,目前已经接近300万辆。
汽车数量的增加是首尔市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但随之而来的是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
“修路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汽车增加的速度。
”这是首尔市交通政策担当官慎镛穆在总结首尔交通发展历程时说的一句话。
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韩国首尔市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发展公共交通,另一方面则持之以恒地引导私家车减少出行,采取多项措施,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公交优先是出路。
抵达首尔的第一感觉是首尔的车很多,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都很多,但是十分有序,除早晚上下班高峰时略显拥堵,其他时间交通畅通有序。
然而现在首尔的交通运输情况能够控制的这么好,还是要得益于首尔大力并坚持走公交优先的道路。
针对公共汽车运营问题,首尔市先后进行了三项重大改革和改建工作。
一是改革公交运营机制,由原来的完全私营改为公私合营。
市政府规划并指定运营路线,对出现运营亏损的路线给予财政补贴。
这种办法改变了以前公共汽车只爱跑热门路线,不愿去人少地区的“嫌贫爱富”现象,大大提升了公共汽车的支线运输功能。
二是投入巨资对首尔市内道路进行改建。
迄今已划定公交专用车道近百公里,大大提高了公共汽车的运行速度和到站准点率。
三是在交通枢纽地区建立换乘中心,换乘中心与地铁相连,既方便了乘客又减少了公共汽车占用市内道路的时间。
目前,首尔市内共有公共汽车路线612条,日运送旅客达570万人次。
引导私车少上路。
为减少私家车上路,首尔市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制度。
市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市民改变出行方式,从而对交通需求进行适当调节。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限制私家车上路,引导市民尽可能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出行。
鉴于私家车的用途不同,如果一律采取强制限行可能会影响部分市民的生活,所以首尔市更多地采取引导方式。
首尔市发起的“一天不开车”运动。
所谓“一天不开车”运动是指市民根据平时用车情况,自愿选定周一至周五中的某一天不开私家车上路,参与对象是载客10人以下的非营运车辆。
市民在选定时间后可向政府申领电子标志卡贴到车上。
对于参与该项运动的市民,政府将给予多项优惠:
如减免5%的汽车税、缴纳交通拥挤费时可享受五折优惠、在公营停车场可享受20%至30%的优惠等。
“一天不开车”实际上是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君子协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靠市民的自愿参与和自觉约束,但执行效果和社会反响都十分良好。
谨慎征收“拥堵费”。
为缓解首尔市交通拥堵现象,首尔市政府在南山隧道试征收“交通拥堵费”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全市范围推广仍有一定顾虑。
交通拥堵费征收的主要对象是10人座以下的私家汽车。
具体办法是,实际乘坐人数在3人以下的(含司机)小汽车在经过相关隧道时必须缴纳201X韩元(约合12元人民币)的通过费,而且是往返双向收费。
征收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7点到下午9点,周六周日以及节假日则全天通行。
对于10人座以上的大型车辆以及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大众交通工具则实行。
为鼓励小排量汽车的发展,201X年首尔市政府专门修改规定,对排气量在0.8升以下的小型车采取减半征收的优惠办法。
虽然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效果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并获得专家们的肯定,但首尔市政府在提高收费标准以及扩大征收范围方面仍然非常谨慎。
一是扩大拥堵费征收范围可能增加普通市民开车出行的负担。
二是征收拥堵费在减少交通流量的同时也可能损及特定区域的商业利益。
当前做法是,与其强行实施扩大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政策,倒不如仍将把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优先政策,通过继续改善和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引导市民自觉地减少私家车出行,从而达到减少拥堵的目的。
二、考察美国情况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分三级(联邦政府、州政府、县和市政府),全国设有50个州、3027个县,联邦、州法律相互补充,共同构筑起完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此次访美,途径美国四个城市纽约、坦帕、奥兰多、华盛顿,每个城市给我们留下了短暂而又深刻的印象。
通过实地考察和参加会议讨论交流,我们对美国的交通运输运行现状和管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并对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提炼和总结。
1、美国的交通基本情况
篇二:
高速公路服务区考察报告高速公路服务区考察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为学习借鉴其他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经验,不断推进公司的各项工作,XX年5月17日—5月23日,冯主席带领我们部分中层干部和排障、稽查大队大队长等一行13人,驱车前往安徽、河南两省部分高速公路考察学习,总行程2760公里,共考察了11条高速公路,13个服务区和停车区,重点考察了安徽驿达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和河南京港澳高速公路新郑管理处原阳服务区有限公司。
在驿达公司,我们先后实地考察了合宁高速公路上的吴庄、大墅、文集和肥东服务区,同时考察了合宁高速的路政养护管理和收费服务,到公司总部听取了公司赵总、刘总关于公司经营管理情况的介绍,相互交流了公司的主要工作和经验。
在新郑管理处,我们实地参观了监控中心,观看了新郑管理处推行智能化管理的专题片,了解了郑东和郑西两个服务区的经营管理情况,实地考察了被誉为中原明珠的原阳服务区,听取了管理处范书记关于新郑管理处和原阳服务区的情况介绍,并与服务区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这次外出考察尽管参加的人员多,内容杂,时间短,但整个考察组织严密,重点突出,安排紧凑,考察深入细致全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虽然主要是考察服务区,但所有参考人员都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考察学习,不但考察了服务区,也考察了收费站、路政排障及道路养护管理,特别是认真考察了各路段的优质服务情况,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取到了真经,对指导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促进公司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安徽省驿达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简况安徽省驿达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XX年11月,是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经集团公司授权在所辖路段高速公路服务区提供餐饮、便利店、住宿、加油、汽车修理等服务,并对有关业务和资产实施一体化经营管理的企业,是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专业化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公司。
驿达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规范化服务、专业化管理、特色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秉承“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构建和谐服务区”的经营理念,以“一切为了司乘人员,一切服务司乘人员,一切方便司乘人员”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经营管理,追求卓越品质,为广大乘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誉。
目前,公司拥有高速公路服务区35对,员工1600人,服务网络覆盖安徽全省。
驿达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是加油、超市和餐饮三大块,加油站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也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
超市由各服务区经营管理,但大宗商品由公司配送中心统一采购配送,降低了成本,同时由各服务区负责自行采购当地特色商品。
既保证了各服务区商品质量,又保证了各服务区商品的丰富多样,以满足司乘人员的不同需要。
餐饮由各服务区自主经营,公司加强宏观控制。
整个公司餐饮坚持特色化经营,积极吸收地方特色餐饮,形成了以中式快餐为主,自助餐、点餐、小吃、早餐、夜宵、地方特色餐饮为辅的多元化餐饮供应模式。
驿达公司对各服务区的考核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但公司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对外形象。
为此,他们在抓窗口服务质量上下的功夫很大,有很多独到的东西。
如他们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坐姿、站姿、接办手续、文明用语、工作禁语以及回答问题时的目光、表情、服务氛围等都做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采取自查与互查相结合、抽查与普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远程监控与现场抓拍相结合、跟踪调查与电话回访相结合等方式,对窗口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措施落实,服务到位。
二、河南京珠(京港澳)高速公路新乡至郑州管理处原阳服务区有限公司简况京珠高速原阳服务区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民营企业(大桥石化)投资建设的高速服务区公司,XX年大桥石化通过竞标,取得了25年的服务区经营权,也开启了民营企业介入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和经营的新模式,于XX年1月正式投
篇三:
西欧住宅及城市建设考察报告9月5日至20日,以省建设厅总工程师陈平为团长的省建设系统“赴西欧住宅及城市建设考察团”一行16人,先后到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梵帝冈等9个国家的14个城市进行学习、考察。
一、住宅建设注重自然、实用,讲求质量,不盲目追求外表的豪华,包括周边环境的绿化。
西欧各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收入水平都比较高,目前市民收入约是我国的10倍左右。
但住宅建设从外表看,都比较朴实、自然,不追求外表的豪华。
周边的环境很好,绿化讲求实效,以树木和草地为主,没有很多精雕细作,自然感很强。
住宅的设计、施工质量很讲究,住宅产业化程度比较高。
门、窗和厨房、卫生间设施等许多部品都已是标准化、工业化生产。
与我们目前的住宅建设追求大的规模,房屋外表及大堂追求豪华装修,周边绿化追求名树名花,人工制作成份很大形成鲜明的对照。
西欧各国的住宅建设,一般都不自成体系,没有围墙,很少见到像国内几百亩、上千亩、几千亩的大型屋村。
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休假都是到海边的度假村去。
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水平,住宅仍是市民最大的消费品。
如意大利的罗马,每平方米住宅平均价格约4000欧元,一套80平方米的住宅约32万欧元,是一般年收入4万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的8倍。
市区的房子比郊区的房子价格高很多,市区每平方米约7000欧元,郊区约2500欧元。
由于房价逐年上升,意大利的住房从20年前的追求较大面积逐渐下降,目前每套一般是80平方米左右。
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意大利北方城市,大部分市民习惯以租房为主,一是房价高的原因,二是便于工作的变动和城市之间的流动生活。
西欧各国对住宅的管理非常严格,除了拆除旧房非常严格外,住宅室内的间隔都不能随意改变,几十年前建成的住宅,卫生间面积较小,需要调整也不行。
房屋的外立面要求定期刷新,保持整洁。
使整个城市虽历史悠久,许多房屋建筑时间已经很长,但仍然充满活力和生气。
西欧各国也很重视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
如英、德两国的住宅法律都规定,居住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障公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公民的基本居住条件,是政府职能的基本体现。
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福利房。
英国在1946—1979年间,政府建房的比例大约接近一半。
德国在1951—1956年,建成住宅约310万套,其中公房为180万套,占60%。
二是对居住者发放住房补贴。
英国、德国政府都从财政预算中划出专门的住房保障资金,除用于住房建设和维修外,还用于发放居民的租房补贴。
英国有70%的居民不同程度地领取了政府的住房补贴。
三是发展住房储蓄。
许多居民通过灵活、多样、固定利率住房信贷购得自己喜欢的住房。
二、物业管理市场化程度很高,运作规范。
在英国伦敦,我们参观了市区一个综合性小区的物业管理项目。
在法国巴黎,我们访问了一家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物业管理公司。
在意大利罗马,我们访问了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
据他们介绍,目前巴黎有80%以上的房屋都有专业公司管理。
政府对物业管理公司有准入制度,要求物业管理公司经理必须是没有犯罪纪录,品行要好。
业主代表成立业主工会,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实施管理,管理费用由双方协商确定。
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不满,可以撤换。
发生纠纷,由类似于香港的小额债主法庭的商业法庭裁决。
据他们介绍,由于他们物业管理发展的时间已经很长,市场化程度高,运作规范,市民的素质较高,全社会对物业管理已经高度认同、理解和支持,很少发生纠纷或业主拒交管理费的情况。
但他们物业管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一般是房屋的维护维修、清洁卫生及社区服务,没有提供保安服务。
三、尊重、珍惜传统文化,将古建筑、旧城区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西欧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兴盛,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文学、艺术的繁荣,对西欧各国的建筑乃至城市的建设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至今西欧各国仍保存大量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西欧各国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
对此,西欧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倍加珍视和爱护,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并成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千千万万的世界各地游客。
如在法国巴黎旧城区,完全看不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基本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多层建筑。
巴黎市政府规定,要拆除、重建旧城区的任何建筑物必须经市政府专门机构审查、批准,并设定严格的审批程序。
如确因安全、抗震等原因需要拆除重建的,重建后建筑物临街的两个立面必须与原建筑物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要完全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
因而人们感叹在巴黎要新建一幢房屋容易,要拆除一幢房屋才是最难最难的。
又如,被誉为“风车王国”的荷兰,风车曾是农田灌溉的主要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力灌溉已完全取代了风车,但风车作为传统文化乃至国家的象征却被很好地保护下来。
荷兰政府通过普查、鉴定,确定全国500多座风车屋为国家保护文物,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
再如,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大街上,既有汽车、轻轨、有轨电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风驰电掣,又有古典式的马车在悠闲漫步,别有一番风味。
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城市,也都非常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风貌。
西欧各国尊重、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的。
巴黎新城区栉次鳞比的现代化大厦、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也使人感受到这座古典、浪漫的城市焕发出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四、十分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泰晤士河到莱茵河,从浪漫巴黎到古都罗马,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映入我们眼帘的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
在高速公路的两旁,是绿草如茵的牧场和无尽的杉树林、杨树林,间或点缀着零落的农舍、村庄。
牧场上,田野上,不时可见到成群的鸟儿在觅食、飞翔;在各个城市的广场上,成群的和平鸽在争抢游人抛来的食物;公园里,随处可见野生的天鹅、水鸭等在湖中游动,丝毫不在意岸上伸手可触的游人这一切,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而美丽的画卷。
考察期间,我们没有涉足什么名山大川,但我们却处处感受到西欧各国秀美的山川,洁净、优雅的城市环境。
在西欧,各国政府和人民具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其自行车普及率之高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国内的某个城市,这里的道路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路旁设有专门的自行车存放点,在中央火车站等一些公共场所还建有大型的自行车存放库。
德国的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自行车普及率也很高。
这些国家和城市几乎每个居民家庭都有一辆以上的小汽车。
城市公共交通也很发达,但人们还是如此钟爱以自行车代步,恐怕只能以骑自行车既环保、又有利身体健康来解释这种现象了。
在西欧各国高速公路奔驰,我们注意到其道路两侧的绿化很自然,仿佛天成,没有什么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迹。
高速公路两侧的别墅式农舍、村庄也是依山就势而建,注重保持原有地貌,三三两两,随意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处处都似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五、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西欧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远流长,包罗万象。
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就是充分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安装、公厕的设置,都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法兰克福、幕尼黑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商业步行街。
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两侧,相隔不远即有固定式木椅供人们休憩。
伦敦、巴黎等城市的街道合理布设着自动收费、冲洗的公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卫生。
西欧各国还十分重视照顾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需要。
各个城市的道路、商店、酒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一些城市道路人行道上设有盲人专用通道,横穿马路的人行地道也设有残疾人专用升降电梯。
甚至在伦敦的出租小汽车上都备有轮椅上下车辅助装置。
我们还注意到,一些临街的建筑工程,安全围护措施非常到位,连脚手架两米以下的部位,都要用塑料泡沫或木板包起来,以防行人不慎碰撞。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关爱,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明程度。
六、城乡界线分明,各具特色。
西欧各国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已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上,城乡的界线是很分明的。
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并不象我们常说的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在西欧各国,城市化程度高,农村人口少,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不同,其物质表现形态也就不同。
城市是密集的、繁华的、喧闹的,那里有森林般的建筑,蛛网般的道路,穿梭的人流、车流。
而乡村则是松散的、宁静的、休闲的,那里有精致的别墅、绿地、花园和毫无遮挡的阳光、清新的空气。
两者绝不雷同,但又相互不可替代。
这次对西欧各国住宅及城市建设的考察,我们也发现他们在城市发展及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有:
一是也没有解决好停车的问题。
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都只能利用街道两旁停放汽车,堵车现象也比较普遍。
二是部分城市的秩序和环境卫生也比较差,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意大利的罗马等城市。
通过考察西欧各国的住宅及城市建设,我们感到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一、住宅建设要与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讲求经济实用,克服盲目追求过大规模,自成体系,外表豪华的倾向,但质量水平要提高。
当前,我国的住宅产业正处于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广东近年每年竣工的商品住宅就有201X多万平方米。
从目前的情况和借鉴西欧各国的现状,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一是我们新建楼盘的规模都很大,而且在不断互相攀比。
规模过大,就必须要自成体系,各种设施都得有,包括学校、医院、超市和公共交通,开发、管理成本和难度都增加。
二是追求外墙和大堂高档装修和高档次的绿化等,使住宅成本大大增加,房价过高。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商品房价格使相当部分居住困难的市民望楼兴叹,使住房的有效需求难以形成,造成一边是大量住房空置,一边是部分市民居住仍比较困难的矛盾局面。
三是追求高档次的绿化,名花名树,假山假河等等。
既增加了建造成本,又增加了管理成本,很多市民都说,现在的住房,买得起也住不起,就是说入住后管理费很高,承受不了。
四是在建筑风格上,传统的少,洋化的多。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市民的收入还比较低,住宅的建设和发展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值得我们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住宅建设的质量不高,在外表豪华的后面存在大量的质量通病,开发商、建筑商在这方面并不舍得花投资和精力。
我们在考察西欧各国房屋建筑时,看到他们的质量很好,一些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的建筑仍完好无损,继续可以使用。
关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特困户的住房问题。
我们国家从201X年起,已经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货币分配。
如何研究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新的住房供应体系,解决特困群体住房问题更加显得必要。
当前首要的工作是要推动住房货币分配制度的全面实施,让市民通过住房货币分配的资金,以及相配套的金融政策的支持,到市场购买或者租住住房解决住房问题。
其次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结合当地的实际,建设经济适用的普通住房,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还有就是要加快建立社会性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廉租房制度,切实把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特困户的住房问题解决好。
二、在物业管理中,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的原则。
巴黎等城市的做法表明,在经济市场化、住房商品化的环境下,物业管理工作必须走市场化的路子,物业管理公司的选定、收费标准都应实行市场竞争、市场调节,产生纠纷应循法律途径解决,而不要一有问题或者发生纠纷就找政府。
如可设立小额钱债法庭,简化受理和审判程序,以解决困扰物业管理行业的住户欠交管理费等问题。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制订和完善法规,推进和加快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在宏观上监管市场的运行,换一种说法,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
实践说明,政府在物业管理中大包大揽,既管不好,也行不通。
当然,我们的国情、民情不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这是我们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三、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高度重视保持和形成民族的、地域的特色。
西欧各国建筑形成了“欧陆风格”,但各国还是各有特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西欧各国城市建设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建筑文化,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岭南的骑楼,都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为世界同行所瞩目。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
城市的数量、规模在不断增大,还有许多城市面临着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很好借鉴西欧各国好的做法,尊重和珍惜民族文化遗产,特别做好古建筑和地方民居的保护,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保持和形成民族的、地域的特色。
不要一谈到旧城改造,就先把它拆掉。
那种脱离国情和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盲目跟风,一会追求摩天大厦,一会追求“欧陆风情”的做法,必定是缺乏生命力的。
试想,如果欧洲的同行来考查我们的住宅及城市建设,看到的建筑物全是所谓的“欧陆风情”,该作何感想。
四、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西欧各国优美的城乡环境令人叹,但其优美的环境并非完全天赐,这是各国政府和人民总结经验教训,多年来不断治理和保护的结果。
如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在19世纪初工业化浪潮中,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至1850年河里的水生生物基本绝迹。
经过25年的努力治理,收效显著。
至19世纪80年代,河流水质已恢复到17世纪原貌,达到饮用水标准,成为一条清澈的都市河流,100多种鱼类重返泰晤士河。
西欧其它国家也都有过类似“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
因此,我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应借鉴西欧的经验教训,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并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将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留给子孙后代。
五、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的关系。
“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城市又像农村,农村又像城市”,这曾是一位领导同志考察某城市后的感叹。
由此使我们反思前几年提出的“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提法的科学性。
西欧作为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根据城市、农村不同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使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这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的
附送:
赴象山鹤浦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完整版)
赴象山鹤浦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完整版)
的是团队生活的欢乐、团结协作和完成一项活动的难以表达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我们的活动以根据实地情况调整后的详细方案为核心,以灵活变更为补充,统一领导,分工合作,每天必做:
当天活动准备+开展活动+总结+次日活动准备,紧凑而认真、高质量地完成活动,活动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