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0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集 苏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

o) 

夹衣(jiá

夹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

n) 

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 

搁不住(gé

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回答:

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还画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讨论一下,画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关键句。

要多表扬鼓励。

2、文章一二段写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概括能力很重要,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说“异境”,美啊,说明北国冬景也有特色。

不过江南冬景也有特色。

江南冬天里,人能做些什么,有何特点?

——江南冬天“可营屋外的生涯”,是可爱的冬景。

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二段理解为是文章的引子,对比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有劲的蛰居异境”,写江南冬天可以“屋外生涯(活动)”的可爱。

第三段为文章的纲。

写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3、下文作者是如何写江南冬景的“明朗“的?

第5、6、7、8、9段的各有哪些句子你在课本上画出来了?

明确:

——江南大地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5段)

——寒郊散步,是特异的恩惠。

(6段)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胜,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7段)

——江南雪景非常“美丽”。

(8段)

——旱冬给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

(9段)

如果我们给这四段,各概括为一个画面,可怎样概括呢,某某图,某某图?

——“大地微微暖气吹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冬雪图”“旱冬逍遥图”

(同学们有更好的概括,谁说得好就用谁的,不过,此处不应多化时间。

4、你觉得这些段落中哪些写的景物美,而语言也生动优美?

——着重朗读第5、7段,体会语言之优美。

5段着重色彩,突出江南冬天的生机。

7段着重场景,用画画的笔调来写作,写出了冬景的层次:

小村、白雨、乌篷船、酒客、黄晕的灯光。

(可讲细一点)

作者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

——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就叫做情景交融,当然也有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大家朗读时要体会,作者写完景,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

5、朗读第8段,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

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6、第10段,照应了哪里?

开头的“引子”,即第二段,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

又照应第三段“明朗的情调”。

7、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

——讨论。

大致明确:

要善于观察或体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

注意景物的细节(以第5段为例),细腻便生动。

写作时要有纲,还要有条理。

语言要形象生动一些,优美一些,能让人身临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学习锤炼语言。

可用一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着写,如引用来写,来加深文章的内涵。

还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或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

(以上可突出几点或一二点来讲,不必俱到)

8、迁移。

讨论我们此地属什么地区,冬天有什么特点。

一个地方总有特点,在于我们的发现。

老师感觉江北的冬天,过年特有气氛,如门联啊,鞭炮啊,蒸馒头啊,做豆腐啊,洗涮啊,比江南有特色。

老师在江南,觉得过年的气氛没有江北浓。

我们可以想想江北的冬景怎样,过年的情景怎样,写一篇文章作周练。

四、课外作业:

熟读第5、7、8节。

背诵8节的诗句。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本书分三辑:

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

“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

“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

《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标志文脉的语句是:

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由此给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层,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二层,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

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

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

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

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层,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五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

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

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3.此文的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

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

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

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赤壁赋》教案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

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

  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

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

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

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

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

“本文的旨趣何在?

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探究]

  1.了解苏轼

  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

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

  景: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

“乐”。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

客的箫声。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第三段感情如何?

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

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

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

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E.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

心情更加喜悦。

“喜而笑”“相与枕藉”。

  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A.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

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

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B.进一步发问:

“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

”引出赋的特点。

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写法上:

“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形式上:

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

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回顾[探究]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拓展]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照。

  人生到处知何处?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此诗是作者和其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作者自注: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实践要点]

  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赤壁赋》很难说是一篇完全记实的游记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赤壁后所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浓缩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现实的深刻体悟,是对生命和宇宙真谛的大彻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

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

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

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

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二、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

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未尝 

今义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从这时 

今义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更换交替 

今义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接近 

今义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从前 

今义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

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

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

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

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

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

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

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

试举例分析。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

”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

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

“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

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

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像山那样思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