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025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docx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

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活动及其方法

基础主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

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考察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

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

2、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3、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4、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

1、三个层次:

(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①哲学方法论,②横断科学方法论,③学科群方法论。

(2)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理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观察法,调查法,问卷与访谈,实验法。

(3)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

①选题的方法与技术。

②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术。

③抽样方法与技术。

④教育测量技术。

⑤教育统计技术。

⑥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

2、若干新术语

(1)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2)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

(3)田野研究。

(4)草根研究。

(5)实地研究。

(6)生活体验研究。

3、四个层次

(2)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

(1)(3)(4)同上

(1)

(2)(3)

三、教育研究活动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一)从教育实践发展来看:

重要动力

1、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教育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2、通过教育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通过教育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制定教育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源来:

教育行政决策——教育科学研究(注解、论证、宣传)

现在:

教育科学研究(前提、奠基)——教育行政决策。

如:

新课改前的调查(评价方式)

(二)从教育理论发展来看:

基本方式(概念——命题——理论)

1、方法的景致程度决定于理论的精致程度。

2、理论成熟的标志:

(1)是否拥有严密的概念体系(现有水平)。

(2)是否拥有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活动与前景)

(三)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来看:

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宁虹:

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省教科所,首师大博导。

1、参与教育研究,是教师自我反思重新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

2、参与教育研究,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教育活动本身的特点。

境域性:

教育情境的不可复制性。

4、当今时代的特点:

知识爆炸,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5、新世纪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交往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四、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了解并掌握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参与教研活动奠定知识基础。

(二)初步形成教研的基本技能技巧,为教研能力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形成对教研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态度。

五、本课程学习的方法提要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训练,将系统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训练相结合。

(二)注重理解与反思,强调感悟与发现。

(三)接受与建构并重,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研究风格。

第一章教育文献的检索与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文献检索?

教育文献检索是从有关教育科学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情报资料的程序或活动。

二、教育文献检索的意义

(一)了解其他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经做了或正在做哪些研究,以便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及假设。

(二)获得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及困难。

(四)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和论证依据。

三、教育文献的种类:

(一)一次文献:

原始文献。

(二)二次文献:

检索性文献。

(三)三次文献:

综述性文献。

“研究综述”“研究动态”“研究趋势”

(四)根据文献分布的不同可分为:

1、书籍:

(1)名著要籍;

(2)教育专著(学术专著和教育随笔);(3)教科书;(4)教育论文集;(5)教育辞书(教育类词典和教育类大百科全书);(6)科普读物,如《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

可参考的教育辞书:

词典: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美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大百科全书》(英,胡森编,2006年出版新版)

2、报刊:

连续出版物(报纸或期刊)

(1)、国内主要报纸:

《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教师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版

(2)、国内主要期刊:

国家级:

《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北师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季刊(教育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省级:

《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教科所、《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中师大

比较教育:

《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中小学教育》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师》

教育史:

《教育史研究》

推荐:

《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3、档案

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统计资料;教育志(只述不评);教育史(亦述亦评)

四、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一)常规检索

1、顺查法:

找到原点,由近及远,适用于大课题。

2、逆查法:

从现在开始,由近及远,省事,快速了解现状,适用于个人局限。

3、引文查找法:

依据参考文献、注释提供的线索查找,所找为好文、不全。

(二)计算机检索

1、在线检索

(1)google或daidu等

(2)教育专业网站,如:

人教网、新思考等,山东教师教育网

(3)中国知网

2、光盘检索

(1)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

(2)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清华同方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清华同方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5)eric(EduciationalResourceInformationCenter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题录和摘要)

光盘检索的基本程序

图书馆网站——电子资源——选择中外文——选择数据库——填写对记框——查阅文献

五、文献综述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简述选题的意义和文献检索的目的(单独综述必须有开题报告,可无)

(二)文献检索的方法(必须有)

说明文献综述的关键词、范围(时间跨度和主要分布)及文献分析的纬度和程序。

(三)正文部分:

主体部分(1、2可有其一或都有,3必有)

1、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地进行陈述与评价

2、分阶段系统清理研究问题的发展过程,说明每一阶段课题研究关注的主题及取得的重要进展。

3、概括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包括:

(2)(3)必有

(1)当前研究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及其不同观点;

(2)当前研究达成的主要共识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3)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缺陷或空白点;

(4)当前研究在研究方法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主要文献目录(包括专著和论文)(必有)

关键字检索:

比如“教育公平”,还得有教育民主等

相关联的主题词“##说”、“##认为”后面紧跟注释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

一、教育研究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型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2、教育研究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中国古代教育研究围绕的基本范畴:

文与道,言与行,知与行,学与思,师与生等。

二、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17——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这一时期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是普及教育的发展,使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率成为必需;

欧美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普及教育运动:

一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二是普鲁士各公国实施的强迫教育运动;三是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义务教育运动。

机器大生产:

一方面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普及义务教育;另一方面为普及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是近代哲学的发展,为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武器。

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出现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二)这一时期教研发展的特点

1、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和教育著作。

这标志着教研已走上了更加理性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2、受哲学发展影响,形成了两种以不同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教研范式:

归纳式和演译式,实证研究与思辩研究。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裴斯泰落齐,赫尔巴特

4、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

19世纪“科学主义思潮”、“观察—实验方法”

(1)前实验:

裴斯泰落齐,1774年初等教育与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实验(最早的教育实验研究)。

欧文,19世纪初教育与及其大生产相结合的实验。

(2)严格的实验:

精确的量化,严密的控制(自然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20世纪前半期)

(一)主要动力:

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简单扩大再生产:

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劳动时间。

相对扩大再生产:

加强管理、技术革新。

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蒙台索利(新学校教育),杜威(进步主义教育)

“如何培养”之论争:

传统派教育:

赫尔巴特,旧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

现代派教育:

杜威,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观点之争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二)这一时期教育研究的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标志:

一是1909年芝加哥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二是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教育研究方法的专著。

2、教育研究开始大量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

但“教育学化”做得不好,更多的是简单移植,而不是科学借鉴。

自然科学:

实验法、谈话法;社会科学:

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心理学、测量法。

3、两种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和演译式——各自进一步发展。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完善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一)主要动力:

哲学中新历史主义流派的出现和发展

爱因斯坦: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二)这一时期教育研究的特点

1、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步走向融合。

(美)坎贝尔、斯坦尼、“准实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相对控制)

教育实验有三种:

真实验、准实验、前实验

2、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3、实践取向的教育研究——行动研究得到重视和推崇。

美国60年代课改的理论基础: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

(1)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即:

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螺旋式编排教材,提倡早期教育。

(3)主张学科呈现方式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

美国60年代课改失败——反思原因——改革的研究与设计过程缺乏一线教师的参与——“教室即教育者运动”——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工作人员为了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开展的反思性的,综合性的研究活动。

四大本质特征:

①为行动而研究(研究目的);

②对行动的研究(研究内容);

③在行动中研究(研究过程与方法);

④行动者的研究(研究主体)

4、整体取向成为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5、跨学科研究渐成风尚,并强调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学化”。

6、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一、教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一)、学科的分类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3、人文学科

(二)、学科的发展历史

人文学科(文艺复兴)——自然科学(17—18世纪)——社会科学(19世纪)

(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别

1、研究对象:

社会科学注重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以及个体的社会行为;人文学科则注重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审美意识等。

2、方法论原则:

社会科学力求客观,追求唯一性和普适性;人文学科则注重主观陈述,追求多样性和独特性。

3、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重视实证方法和量化研究,人文学科则注重传统的思辩方法和质化研究。

三美教育:

以“美”引“真”

(四)、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学既带有社会科学的色彩,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征;教育研究既强调思辩研究和定性考察,也强调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

二、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一)、复杂性:

原因:

1、影响教育活动的因素众多。

2、人的介入。

(人的三个特点:

多样、易变、可调)

(二)境域性:

将普适性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三)整合性:

必须将分解式研究与整合式研究结合起来。

整合的三个层面:

学科层面,学校层面,区域层面。

(四)模糊性:

必须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合起来

(五)两难性:

必须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结合起来。

在理论上悬而未决的两难问题。

例:

兴趣与努力的辩证统一。

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个体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研究的科学规范

(一)客观性原则:

价值中心,尽可能避免个人价值取向对研究的负面影响。

(二)公共性原则:

研究中应尽可能使用学术界公认的术语,如果没有公认的术语,必须自我界定并贯彻到底。

例:

教学策略的三种用法:

1、低于教学方法;2、低于教学模式,高于教学方法;3、高于教学模式。

(三)操作性原则:

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

概念界定的方式:

1、抽象定义;2、操作定义:

(1)活动方式,

(2)测评方式。

(四)检验性原则:

研究的结果要经得起重复验证,但只要求前后研究结果在发展趋势和方向上相同,而布强求资料数据一模一样。

四、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

所谓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基于伦理的需要,研究人员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其基本内容包括:

(一)充分尊重和保护被试的各项正当权利。

包括:

1、知情权;2、不协作权;3、匿明权;4、个人资料保密权。

(二)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1、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不弄虚作假,歪曲事实。

2、详尽解释成果的有效性条件和适用范围。

3、推广成果要严谨、慎重。

4、宣传介绍时,应实事求是,不能为追求新闻效应而夸大其词。

(三)避免给研究对象造伤害。

1、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可以预期的伤害。

2、若伤害不可避免,必须提前告知研究对象。

第四章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按照研究水平的不同,可分为

(一)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

“发生了什么事?

(二)探索原因水平的研究:

“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

(三)迁移推广水平的研究:

“在其它条件下还会发生这样的事么?

(四)理论水平的研究:

“研究中有哪些潜在地理论基础?

二、按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

(一)基础研究:

增加知识,提高认识。

(二)应用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

1、现状研究:

研究现行教育活动的特点和问题。

2、发展研究:

探索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或策略。

3、评价研究:

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判断。

4、预测研究:

预测教育活动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趋势。

三、按研究问题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一)教育事实研究

(二)教育价值研究

四、按研究中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不同,可分为:

(一)定量研究:

关注事物的表面、数量化特征。

(二)定性研究关注事务的本质及其意义

第五章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一)选定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确定研究类型:

1、基础研究;2、价值研究。

(四)选定研究方法:

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1、课题的性质和内容;2、研究的条件。

(五)选定研究对象(抽样),常用抽样方法:

1、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样本大、费时、小误差;

(2)等距随机抽样;(3)分层随机抽样:

结构层次清晰;(4)整群随机抽样。

2、典型抽样。

(六)分析并规定研究变量:

在实验中一般遇到三种变量:

1、自变量:

原因变量;2、因变量:

结果变量;3、无关变量:

控制变量。

要求:

控制好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

(七)制定有关的研究工具:

1、问卷;2、观察记录表格;3、访谈提纲;4、测量量表

(八)形成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

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资料宁多勿缺,勤动手做记录,写研究日记,使用研究资料袋。

第六章教育课题的选定与设计

一、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

(一)现实性:

课题应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主观臆造的问题。

(二)价值性:

应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理论价值,应用价值。

(三)独创性:

有一定的新意或独特之处。

(四)具体性:

明确具体,界限分明。

问题宜小不易大,应从小处着手,做大文章。

(五)可行性:

具备完成研究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

资料、经费、设备、领导支持等。

主观:

知识储备、研究经验、兴趣等。

第七章教育研究方案的设定(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一)三个基本要求:

1、字数不要太多(20字以内);2、研究焦点突出;3、表述方式恰当。

(二)用冒号隔开,例如:

从甄别选择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理论的转化。

(三)加副标。

二、选题的论证

(一)问题的缘起:

说明选定课题的原因,阐明研究的针对性——数靶子,一般从社会发展或个体发展需要;教育改革需要相对研究支持,研究者的研究经验或前期研究结果等方面阐述。

(例:

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以和谐发展研究【山师附小】)

(二)文献综述:

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念意义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界定核心的概念,绘出明确的自我定义,给出可操作定义。

四、研究方法设计

(一)选定方法考虑两个因素

1、与课题性质、内容匹配;2、具备开发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二)设计符合两个要求

1、方法之间层次清楚;2、每种方法的设计应明确具体。

(三)包括:

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样本设计、研究工具设计、研究实施设计(时间、地点、方式)、资料收集整理方式的设计。

五、研究过程及分阶段目标设计

六、研究条件分析:

人员构成、资料准备、设备条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论文、书籍、研究报告)

八、经费预算与来源(课题)

第八章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想及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六、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

七、研究计划或阶段划分

八、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调查研究法

一、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了解教育事实,揭示规律的教育研究方法。

注:

事先做理论,据理论做调查。

二、分类

(一)调查对象的范围:

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抽样【预测性】,典型调查【专题性】)

(二)调查方式:

问卷、访谈、调查表、测验、文献

(三)调查设计:

横向设计调查(各年级随机抽样);纵向设计调查(同一群人,不同年龄跟踪调查)

三、教育问卷设计的基本技术

(一)问卷结构:

封面介绍词、基本情况(年龄)、调查内容(由分析纬度决定性别差异)

(二)题目类型:

开放式;封闭式;二者结合的两种方式

(三)题目的措辞:

应避免一题多问,使用相对性太强的术语,直接问敏感性问题,诱导性问题。

(四)封面介绍词或前沿一般包括:

调查目的、意义,说明是否匿名,强调真实填答重要性,填答注意事项,回收时间及方式、感谢、落款、亮明身份。

(五)问卷编制程序:

1、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

2、根据研究的理论框架制定问卷设计的指标体系。

3、草拟前言与题目。

4、征求有关人员意见,修订题目。

5、试测再次修订题目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方式:

当面、有组织、邮寄

2、问卷回收率、有效率:

踢除答案过于规律的;类同卷;设计互相印证的两道题目;二者是否一致来鉴别废卷。

第十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一、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范围内教育试验的发展历程

1、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整体主义教育实验阶段(1774——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性研究:

裴斯泰落齐“教育与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实验”

欧文“教育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实验”

特点:

有实验之名无实验之实

(2)第二阶段:

科学主义教育实验阶段(20世纪前半期)

代表性研究:

拉伊、梅一曼“实验教育学”

特点:

强调以自然科学实验规范来改造教育实验。

自然科学实验的三大规范:

情境的纯化、变量的严密控制、变量的准确量化。

(3)第三阶段:

两种实验相互融合阶段(20世纪50年代)

实验目的:

求善——求真——求善与求真相结合

实验内容:

浑沌的整体研究——分解式研究——在分解式研究基础上开展整体研究

实验方法:

定性研究,缺乏控制;

定量研究,严密控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相对控制。

(二)中国教育实验发展的三个高超

1、第一次:

20世纪20、30年代。

代表人物:

蔡元培、陶行知、粱漱溟、宴阳初

2、第二次: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

邓小平、刘少奇主持工作。

代表性研究:

辽宁北关小学“集中识字教学法”

卢仲衡“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

北京景山学校“整体改革实验研究”

3、第三次: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二、教育实验的概念与本质

(一)概念:

教育实验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为地变革或控制某些变量,从而确证教育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二)三种变量

1、自变量:

原因变量,一般指某种教育改革措施。

2、因变量:

结果变量,一般指某种教育效果。

3、无关变量:

控制变量,指不属于自、因变量但会对因变量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

(三)本质特征

1、研究性:

与一般教育改革实践相区别,即“求真”。

2、控制性:

与观察、调查相区别。

康德:

“观察、调查、实验”

3、教育性:

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

具体体现:

(1)研究对象不同;

(2)研究方法不同;(3)研究场所或情境;(4)研究的道德规范

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一)按研究目的,可分为:

1、探索性实验;2、验证性实验。

(二)按研究中涉及到的自变量数目的多少,可分为:

1、单因素实验;如:

集中与分散识字。

1×2

2、多因素试验;如:

两种教学方法与三种教材之间的交互影响。

2×3实验

(三)按研究分组设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

1、单组实验;2、等组实验;3、不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四)按研究中变量控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1、前实验,不分组实验;2、准实验,不等组实验;3、真实验,等组实验。

(五)按研究情境的不同,可分为:

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实验的设计

1、选定课题,形成假说。

2、文献检索。

3、确定总体、样本。

4、确定自变量,设计其呈现方式。

5、确定因变量,设计其测评方式。

6、确定无关变量,设计其控制方式。

7、确定实验分组设计的类型。

(二)实验的实施:

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

(三)实验的总结:

处理分析数据资料,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四)实验的验证与扩展:

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扩展性实验

五、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

(一)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

表明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自变量X的变化。

外在效度:

表明实验研究结果的可推广应用范围的大小。

(二)影响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

1、抽样偏差:

实验组与控制组起点水平不同;样本对总体缺乏代表性。

2、程序编排不当:

要考虑对某些组是否公平。

3、中途失控:

学生的流失;可将别组相应水平的学生不计入总分。

4、测评误差:

测评工具不稳定。

5、心理效应:

霍桑实验(噪音度),皮革玛丽翁效应(期望效应)。

六、教育实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