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0771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docx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县是千年XX县,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蕴藏着浓厚文化内涵的江南古城,境内山清水秀,名胜古迹较多,是XX市县级保护完整文物保护单位存量最多的一个县,自汉代以来,历代都有文化遗存。

境内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点289处,馆藏文物1万多件。

  为全面掌握我县的文化资源现状,为下一步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做好准备,我县精心组织了一次全县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文化资源现状及开发特色项目开发利用情况

  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化遗址289处,全县主要文化资源有:

洪州窑遗址、武阳曹雪芹祖籍曹骆村、幽兰镇东禅寺、地藏寺、龙华寺;塘南令公庙、原828宾馆、冈上月池“教授”村、道士洲森林公园、蝉师岭风景区;黄马白虎岭风景区、广福永木黎村、唐永王李磷古居、三江后万古村、XX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三国东吴墓、明代皇姑墓、珠子塔、黄巢兵寨遗址等。

在全面做好境内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利用了一些特色文化资源,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洪州窑,唐代名窑之一。

窑址位于唐洪州一带,故称洪州窑,始于东汉晚期,终于五代。

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色调较深沉的发褐色。

也有黄褐釉瓷,胎体加工不细,与陆羽《茶经》:

“洪州瓷褐”相符。

另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

洪州窑讲究装饰,多刻印朵花、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

目前,我县已开展了多次洪州窑的科考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洪州窑青瓷,并开通了网上洪州窑青瓷博物馆,方便民众的参观及查询。

  塘南令公庙座落于塘南镇柘林街,位于抚河支流北岸,依堤傍水,气势雄伟。

塘南令公庙是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XX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庙内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南宋末年,是为了纪念唐代名将张巡而建。

张巡,河南南阳人,唐开元进士,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时,他与许远守椎阳,抗击异族侵略,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

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英勇捐躯,被称为“张令公”。

建庙时,中原大地正遭受着异族的侵略,为了纪念先贤,激励当代,教育后人,先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建立了此庙。

初建时,令公庙的规模宏大,观、阁、寺、庙俱全。

随着岁月的推移,令公庙几度兴废,庙名亦曾改名为“兴隆庵”。

民国已亥年修缮后,恢复了令公庙的原名。

抗战时期,令公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杀害我无辜群众见证地,1987年月,省政府把令公庙日军大屠杀遗址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XX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坐落在XX县莲塘镇五一路南端的莲塘公园内,是整个公园的中轴线和制高点。

纪念塔座北面南,花岗岩结构,碑体高13米,四周镌刻“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碑基为花岗岩,四周用大理石镶嵌,占地280平方米。

是XX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纪念1949年解放南昌战斗中“谢埠之战”及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孙凤翱等56位先烈,XX县人民政府于1955年修建了XX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2005年1月10日,XX县人民政府将革命烈士纪念塔列入XX县文物保护单位。

  原828宾馆位于XX县以南银三角收费站附近的丘陵地带,是专门接待中央领导人到江西视察工作的休憩之地,毛泽东主席在七十年代先后三次下榻此楼。

  1970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前夕,毛泽东主席在8月17日到我们这里休息,休息两天后前往庐山开会。

会议结束后9月9日返回,9月10日离所。

  第二次是在1971年8月30日--9月2日,毛主席在巡视南方之际,又来到我们宾馆。

这次召集了一些重要的会议。

当时在本楼的会议室,召集了华东地区省委书记会议,并在会议室接见了我们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第三次来所时间是1975年,毛主席再次巡视南方工作之时,于2月4日住进我们所,在会议室召集了江西省委、省军区主要领导同志谈话,2月6日离所。

  原828宾馆是一处重要的文化资源,体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老区的关心与扶持,是开展革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已整理并对公众开放。

现在,在原址周边,已开发了集运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翠林度假酒店,成为一处人文旅游的重要基地。

  三、文化资源开发规划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省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当前现状与我县丰富文化资源现状及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式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县要在保护好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的文化资源,同时,投入更多的政策、资金及人力资源,做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坚持文化资源开发为重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我县是文化大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非常好的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且各乡镇资源各有特色,如塘南镇令公庙、柘林古街等遗址;幽兰镇具有东禅古寺、地藏寺等宗教资源;冈上镇具有传统教育主题资源;广福镇具有永木黎村等古代建筑资源。

各乡镇要明确本地资源特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二是继续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特色旅游资源向特色旅游品牌转化,项目建设是基本抓手。

各乡镇要根据本地情况编制旅游规划,依规划立项目,用优势资源、特色项目招商引资,如冈上镇的《南昌心远教育主题园旅游规划》、塔城乡的《南昌水岚洲旅游景区总体发展规划》等,都是非常有特色和亮点的,依靠这些整体规划和项目,多渠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以点带面逐步打通国内文化旅游产品展销通道,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整合。

  三是政策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出台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扶持政策。

以塘南令公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为重心,加强对“曹雪芹祖籍地”、“八大山人故居—黄马介冈”、“冈上教授村”等具有本县文化特色的景区景点招商引资和基础建设,文化旅游互动联姻,助推发展。

三是鼓励各旅游景点将我县“南昌采茶戏”、“祭轿”、“锣鼓十八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合作与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是加强文化旅游宣传,进一步提升整体形象。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类节庆活动,提高XX县旅游知名度,今后我县旅游节庆工作将进一步凸现文化旅游特色,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幽兰东禅寺及武阳曹雪芹祖籍地等文化资源优势,顺势推出幽兰佛教文化节和武阳红学文化节。

用3-5年时间提高这些精品节庆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继续抓好常规宣传工作,达到电视有声、报刊报纸有字、网络有点击的全方位宣传效应。

继续带领县域旅游企业走出去、请进来,让城市的人们和旅行社了解、认识、喜爱XX县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使宣传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关键。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9月17日至18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组,对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到赵石畔镇、石湾镇、高镇、韩岔镇、横山镇等乡镇及村组,实地察看了信息资源共享室、文化广场、多功能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阵地,了解了当地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并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汇报。

座谈会上,委员们针对调研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对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丰富了城乡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文化阵地建设日新月异。

全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其余7个在建当中;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336个;村级文体广场61个;农家书屋361个;为62个村配备了秧歌服装器材。

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即将完工,大楼建成后可提供文物民俗展览、大型会议、文艺演出等各项服务。

小河滩广场、南大街广场、河滨公园已全面投入使用,为城乡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场地。

县、乡、村三级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即将实现全覆盖。

  2、文化经费投入逐年增高。

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县政府投资了7000余万元,建成后成为横山地标性建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每站中央补贴20万元,县财政配套5万元,并且从2011年开始,对大部分开展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每年补助5万元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一支持政策将持续贯彻并扩大范围至全覆盖;对开展活动的村文化活动室,今后将每年支持1万元。

  3、文化精品工程成效显著。

县政府提出文化“七个一”精品工程后,一大批优秀节目和优秀人才走出了横山,走向了全国。

央视3套、7套、10套、套,旅游卫视等品牌电视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横山说书、民歌、剪纸、面祭等文艺节目和民俗活动。

赵大地、李光明、周琳等优秀文艺人才也在央视栏目中大展风姿。

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大放异彩。

例如:

《吉祥腰鼓》在文化部组织的群星奖评奖活动中一举夺魁;横山老腰鼓在第二届胶州秧歌节上荣获一等奖;《马家婚事》、《心系白岔峁》、《好亲家》等一批戏剧小品在全省农民戏剧节和农民艺术节上分获最高奖;《我叫二狗娃》、《实想你》在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中分别获得新创民歌一、三等奖。

另外,在我省举办陕北民歌大赛的两届20名“十大陕北民歌手”中,横山籍歌手有7人;全省两届20名“十大陕北说书艺人”中,横山有7人获此殊荣。

  4、节庆文娱活动异彩纷呈。

我县每年在元宵佳节都举办大型文娱活动,十里八乡的群众汇聚县城,秧歌汇演、摄影展、书画展、灯会……,这些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县人民节日期间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此外,党岔镇的“杏花节”、响水镇的“关公文化节”、石湾镇的“公鸡会”等文化活动,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这些节庆活动为弘扬当地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5、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兴起。

截至目前,我县组织了三次文物普查,新登记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共计1178处。

全县拥有8处省级,9处市级,21处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横山老腰鼓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横山说书、牛王大会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我县全面推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门。

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即将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蓝图即将变为现实。

波罗古堡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进展顺利,2011年以来已累计实际投资近3000万元。

北城墙、南瓮城等一些标志性建筑即将竣工,主街道两侧门面房、参将府等一大批明清古建筑群正在紧张施工;王圪堵旅游度假中心提上了议事日程;李自成故里、曹阳湾、圁水旅游圣景名园等依托历史与自然风光的旅游项目也即将上马动工。

横山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

  二、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是通过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文化工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没有深刻理解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对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多,见效慢,以至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虽然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了政府工作目标中,但执行目标的速度和力度不强。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往往处于应付检查,无序发展的状态。

  2、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县行政村已基本完成了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全覆盖。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文化资源配置上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我县人口密度大的村有千余人甚至几千人,而人口少的村只有几十人且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例如:

石窑沟办事处的韩台村,在家人口800余人,且群众居住集中,而苏家园村在家人口不足百人,由于地势原因,群众居住分散,且多为老人。

塔湾镇的塔湾村和芦沟村因地理位置优越,常住人口分别为1300余人和1400余人。

由此看出,投入同样的经费、图书和文化设施,建设同样规模的村文化活动室,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因此,“一刀切”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我县的实际,要因村、因地、因人而异做好文化资源的配置。

  3、文化人才匮乏。

我县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

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

一是专干不专。

我县乡镇多数文化站站长由乡镇分管文化的副职领导兼任,主要精力从事农村中心工作,文化站工作只挂名,力不从心,难以作为。

二是水平偏低。

由于受到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文化专业人才很难调动和引进,极少数文艺工作者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艺对口专业学习的基础,其特长往往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谈不上“精”、“专”、“博”,因此存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

三是受经济思潮的冲击,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皆外出打工,地方的民间文化传承濒临失传。

  4、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县新农村文化发展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在一些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升温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滞后形成强烈的反差。

新农村文化缺乏个性化和时代感,良好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调研中发现,我县多数新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活动,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

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繁荣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建议  1、多举措强化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认识。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战略上认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二是落实责任。

县文广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要定期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行监督、检查,文化阵地建设情况要与文化专干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实行年度考核;三是完善制度。

乡镇要根据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乡镇文化阵地管理使用办法,健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工作人员、设施保养等各项管理制度;四是搞好规划。

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制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设计要科学,布局要合理,可采取新建、改建、合建等多种形式,实行资源共享。

  2、多渠道筹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资金。

在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要形成政府投资、乡镇补充和农村自筹等多种筹资渠道。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

建议政府应把用于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形成专项经费,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这一政策。

另外,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确保专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各级党委政府亦可采取文企联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引导企业和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为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质上的支持,企业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得到了宣传,实现了双赢。

此外,乡镇和村委应充分挖掘乡友和各界知名人士的潜力,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鼓励他们为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多做贡献。

  3、多手段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

调研中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不少行政村学校撤并后校舍闲置,建议通过整修后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有条件的乡镇可将文化阵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安排实施,也可将中小学远程教育、党员远程教育与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同步安排实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同时,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活动室的选址应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如学校、车站、市场附近,便于群众到文化站参与活动。

对于人口少的村组,在文化资源配置上适当缩减规模,剩余的资源可分流到人多的村组,也可转移到学校,定期让孩子们将所需图书带回家中供家长们学习阅读。

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应根据群众活动的特点,在开放时间上应打破机关化的管理模式,双休日、节假日、赶集日要确保开放,要有专人负责,并做好日常的活动的记录。

  4、多层次培养壮大文化骨干队伍。

要搞好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

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工作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建议:

一是优化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

在全县干部中公开选拔文化站站长和文化专职干部,最好能从剧团、文化馆等单位中选聘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工作人员到基层锻炼,给予一定的待遇。

此外,还可以从热爱文艺,愿意发挥余热的文化人士、乡村教师、退休干部中选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担任文化专职干部,政府给予指导和扶持。

例如石湾镇就聘用了一名退休老干部担任文化专干。

这位老干部对文化工作十分热爱,他先后组织清水沟、史家洼等4个村成立了秧歌队,负责关帝文化苑、黄土文化苑的日常管理。

一年中他深入每个村完成电影放映192场。

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参与各种节庆活动。

正是因为他对文化工作的热心和细心,才使得石湾镇的文化活动日益浓厚。

二是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工作能力。

文体部门应该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

同时,培训其熟练掌握电脑、音响设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并推荐在岗专干轮流外出考察培训。

促使专干在岗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三是解决好农村文化队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

首先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要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再次是要刻意引进人才,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将他们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工作。

最后要健全激励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敬业、求实、创新的文化专干予以表彰奖励。

  5、多形式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缺少文化活动或者缺少好的文化活动,势必导致文化阵地建设缺少活力,文化阵地建设的萎缩又会限制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为此,建议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

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帮助农民开展自编自演的文化活动,将农民从文化舞台下的观众转变成舞台上的演员,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活动,使农民真正感受到文化阵地是求知的课堂、是求美的窗口、是求富的良友。

此外,要抓好节庆的有利时机,农民对节日期间的秧歌、腰鼓、说书、民歌等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可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有教育意义、参与性强的活动放在基层群众中去,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总之,农村文化阵地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平台,是发挥文化优势,繁荣文化事业的基础,是搞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物质依托,需要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相信随着建设特色文化大县宏伟目标的深入推进,我县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根据州政协确定的20**年专题调研课题安排,6月2日至6月25日,在州政协副主席旦确加的带领下,州政协民族宗教三胞联谊委员会会同州民宗委,先后赴全州三县两市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各市县政府的工作汇报5次,召开了由寺院教职人员、信教群众代表、乡镇领导和基层民族宗教工作人员参加的座谈讨论会15次,参加人数达201人,深入11座寺院进行实地查看,详细了解和掌握我州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并对进一步加强寺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民主管理,确保寺院和谐稳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宗教寺院现状

  我州宗教寺院主要有藏传佛教寺院和伊斯兰教寺院,依法批准开放的寺院有60座,其中藏传佛教寺院28座、伊斯兰教清真寺32座;实有宗教教职人员510人,其中藏传佛教教职人员478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32人。

全州信教群众万人,其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万人、信仰伊斯兰教的万人。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自从2008年全州开展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以来,我州各地区根据《海西州依法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在伊斯兰教清真寺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海西州开展藏传佛教寺院民主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精神,立足本地区实际,紧紧围绕新时期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为着力点,以健全和完善管理工作机制为抓手,牢牢抓住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扎实有效的开展了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法制意识,为开展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市县领导小组多措并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法制意识,为顺利开展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各市县结合本地区宗教工作实际,每年从统战、政法、民宗、公安及各乡镇抽调政治素质高、了解掌握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善于开展基层工作的干部组成工作组,结合“法律进寺院”、法制宣传日等法制宣传活动和敏感时期的维稳工作,集中力量,集中一段时间,深入各个宗教寺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是深化宣传教育的内容。

各市县领导小组以增强宗教教职人员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为目标,大力宣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青海省穆斯林朝觐管理办法》等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教育广大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是丰富宣传教育方式。

各市县在派驻工作组、集中宣讲、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散发材料、办宣传栏和黑板报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加强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截至目前,全州共组织召开座谈会近300场,参加人数近3000人,举办由基层民族宗教工作人员、乡镇机关干部、村“两委”人员、信教群众及宗教教职人员参加的各类培训班41期,培训人数达24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宗教教职人员参与率达到98%。

  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措施,稳步推进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

各市领导小组根据《海西州依法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在伊斯兰教清真寺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各地区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依法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在伊斯兰教清真寺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及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逐步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稳步推进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对寺院的管理。

各市县宗教事务部门在依法管理宗教寺院和宗教事务,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寺院的民主管理。

坚持把民管会作为特殊的基层组织,通过改选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积极将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