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335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_高一历史教案_模板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高二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之一

  一、基础知识目标

  英法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广州;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辛酉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

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讲解,使学生认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三、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华策略和清朝内部政局的变化两个方面,思考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出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俄国侵吞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本节的难点是:

如何把第二次鸦片战争放到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国内清政府正在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这一历史大背景中去观察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原因。

  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提出”修约”要求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3.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辛酉政变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头绪较多,史事纷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华权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第二、沙俄乘机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侵吞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新格局。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

  1.英法提出”修约”要求。

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

《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对打开中国这个广阔市场,抱有狂热的幻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最初几年,英国对华输出工业品曾一度激增,但从1846年以后的10年间开始停滞下来,甚至还有下降,每年徘徊在2Q0万英镑左右,一直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230多万英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英国商品遭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个通商口岸及其周围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又由于鸦片输入急骤增长,削弱了中国购买外国工业品的能力。

但英国商人把其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享受的特权有限。

于是,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

其主要内容是:

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

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

”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这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由于此时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心怀疑惧,又认为公使进京有损”天朝尊严”,拒绝了”修约”要求。

于是,英法两国就蓄谋发动新的战争来迫使清政府屈服,即通过战争手段来达到”修约”的目的。

1856年3月,英法为争夺黑海控制权而与俄国进行的克里木战争已经结束,英法得以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856年10月23日,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8日,广东清军水师官兵搜查停泊在黄浦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的12名中国水手),悍然出动三艘军舰闯入珠江口,进攻广州城外各炮台,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

后来,一度攻入广州城内。

由于当时英国在华兵力有限,又遭到当地人民奋起反抗人英军于1857年1月撤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

1856后3月,英国巴麦尊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大使,率舰队开赴中国,同时照会法、美、俄三国,建议联合出兵侵华。

法国立即响应,并以”马神甫事件”(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中国内地传教,为非作歹,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依法处死)为借口,以保护教会为名,派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法军来华与英军联合行动。

美国此时处于南北战争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没有直接出兵,命令驻华公使列卫廉,配合英法行动。

俄国见有科可图,派普提雅廷为驻华公使,与英法合谋侵华。

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英法联军侵占广州。

1857年7月和10月,额尔金和葛罗分别率领英国和法国的舰队到达香港,组成英法联军。

11月,列卫廉和普提雅廷也分乘美俄军舰到达香港,为英法侵略出谋划策。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600人集结广州口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要求入城”修约”的通牒。

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危机,叶名琛既拒绝英法的无理要求,又不作应战准备,竟一味迷信神仙乩语”可无事”。

12月28日。

英法联军一举攻占广州城。

两广总督叶名琛束手就擒,广东巡抚柏贵降敌。

侵略军入城后,烧杀抢劫,无恶不作。

由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等三人组成占领委员会,对广州实行军事管制。

卖国贼柏贵仍任原职,为外国侵略者维护殖民统治秩序,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地方傀儡政权。

英法联军在广州开始了历时近四年的殖民统治。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两个问题:

  1.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为迫使清政府屈服,决定乘势北上,直趋天津。

1858年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

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

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

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

这时,清政府仍把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

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

咸丰帝慌作一团,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议和。

1858年6月,先后被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此前,外国公使只能在广州和两广总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交涉。

由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公使与清朝中央政府开始直接接触,得以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2)增开牛庄、淡火=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此前,外国侵略势力主要在五个通商口岸及其周围东南沿海地区。

大批新口岸开辟以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

(长江中游地区)。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此前,外国船舰只能在沿海口岸航行。

由于长江各口岸的开放,就不仅强行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而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

  (4)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内地传教的规定成了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符。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以上规定比《南京条约》的侵略权益显然扩大了。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陆续从大沽口撤走,战争至此告一段落。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材主要写了三点:

第一、大沽之战。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政府并不满足已获得的权益。

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英法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市场,转嫁危机,企图利用一年之内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的机会,重新挑起战争,用武力勒索更多的侵略待权。

1859年6月,英、法、美公使在舰队(军舰20余艘,军队2000余人)护送下抵达大沽口外。

清政府指定三国公使在大沽附近的北塘登陆,经天津至北京换约。

这是中国的主权,但遭到英法公使的拒绝。

英法公使蓄意寻衅,英国舰队司令贺布率英法舰队悍然闯入白河,突然炮击大沽炮台,挑起大沽之战。

炮台守军被迫奋起还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舰10余艘,侵略者遭到惨败,不得不退回上海。

第二、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大沽惨败后,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

1860年7月,英法联军2万余人抵达大沽海口,8月初在北塘登陆。

随后,联军相继攻占大沽、天津。

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清政府遣使到通州求和,谈判破裂。

9月21日,英法联军进攻通往北京的要道八里桥,僧格林沁的骑兵血战两小时,伤亡过半,联军亦受重创。

第二天,咸丰帝从圆明园仓皇逃奔热河(今河北承德市)让他的同父异母弟弟恭亲王奕沂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

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

侵略者将它洗劫一空后,纵火焚园,大火三日不熄,使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和风光旖旎的园林,顿成一片瓦砾场。

10月13日,英法联军进入安定门,北京陷落。

第三、《北京条约》的签汀。

186O年10月24日、25日,奕先后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法国全权代表葛罗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确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天津是北京的大门,天津开埠通商,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的安全。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九龙司地方一区指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

英国割占了南九龙半岛,与香港岛连成一片,成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了。

  (4)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墙至800万两白银。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三、”俄国侵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一目,教材集中写了沙皇俄国在近代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概况。

俄国是西方列强中唯一与中国接壤的国家。

众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利用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时机,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

184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积极入侵黑龙江流域。

1850年俄军侵占黑龙江口的庙街,1853年侵占了库页岛,1854年起又在黑龙江北岸建立一系列军人哨所和移村屯,逐步完成了对我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的非法的军事占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俄国认为这是迫使中国承认被它侵占的领土的有利时机,竟于1856年12月悍然宣布设立以庙街为中心的”演海省”,把黑龙江下游大片地区自行划归俄国。

1858年5月,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之机,强迫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同年6月俄军侵入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实行军事占领。

1860年7月占领重要港口海参嵅,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

1850年11月,又借口对英法,”斡旋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该条约还规定中俄西段边界为”尚在未定之交界”,据此,1864年10月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871年俄国利用中国西北边界危机,借口”安定边境秩序”,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双方在伊犁问题的交涉中于1881年签订中俄《改订条约》(也称《伊犁条约))以及以后《伊犁界约》等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俄国割占大片领土,不仅使中国领土的完整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具有无法估量的严重影响。

  教林为了避免与初中课本雷同,在大字部分只写了一句话: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然后,配以一表(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一图(俄国侵吞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说明俄国侵吞我国北方领土的概况。

  四、”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两个问题:

  1.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清朝统冶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病死,年仅6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咸丰帝遗诏令恰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执掌军政实权。

载淳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但不许参与政事。

慈禧太后时年26岁,擅长权术,有极强烈的权力欲,一心想取得最高统治权,与肃顺等人势不两立。

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被排斥在辅政大臣之外,对八大臣不满,但他掌握总理衙门(1861年1月成立),深得英国等外国侵略者的支持。

10月,奕得到英国侵略者的默许,到承德奔丧与慈禧密商政变计划,力主要发动政变非早日回京不可。

慈禧担心外国干涉,奕向她担保:

”外国无异议”。

慈禧、奕又拉拢领重兵驻扎京畿一带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和兵部侍郎胜保等人,参与政变。

1861年10月26日皇室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11月1日慈禧携幼帝载淳由间道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外状况,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事迹,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

它实际上是在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

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等。

这些名词学生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建议】

关于”鸦片战争的经过”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壮烈捐弃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讲清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

如此众多清朝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捐弃,为什么最后中国战败了?

在这些战败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寻求最佳答案。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然后依次提问下列一组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

首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

再问英国工业革命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冲击?

然后再问此时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

然后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的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对比两国实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关于”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分析英国走私鸦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

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

从而为清政府对待禁烟和战争态度的两面性埋下伏笔。

对比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禁烟和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这样既促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学生认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鸦片战争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⑵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

⑴鸦片战争的原因。

⑵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

新授课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期。

然后提问学生:

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我们并不陌生。

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

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

结局一定会这样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

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

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

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

教师稍做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地理位置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能对中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对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格局有鲜明的比较。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理解。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贸易的不平等,提问学生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

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

教师此时概括出两点原因,一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做出正确评价。

  然后分析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会做出哪些努力?

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鸦片。

  教师此时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简单介绍后,提问学生疯狂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

此问题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对策及其原因。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由学生说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然后再对比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作法。

思考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

它说明了什么?

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

由此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方面的正义性。

 

三、鸦片战争

1.原因

  此时,由学生概括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

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根本原因、但是对直接原因和借口则容易混淆。

教师应该加以区分:

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是虎门销烟“危害了”英国的利益。

2.过程:

  学生看书,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3.结果:

  学生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具体原因,但对根本原因则概括不清。

由教师点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我们在思索,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思索:

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结局。

板书设计: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1839年

三、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第五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材教法

本课地位

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改变了国际格局。

同时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分析:

萨拉热窝事件:

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发端。

西线三大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是影响大战进程的关键战役,影响到战争的结果和未来世界的格局。

难点分析:

要弄清一战的性质涉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具体原因。

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

要弄清这些原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一战导致出现了十月革命,同时革命的爆发加速战争的结束。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重点突破方案: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主要通过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式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方案: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弄清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大战对俄国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促成了革命的爆发,俄国推出战争又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通过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过程,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为欧洲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难理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