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3511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学科教学计划

 

学科数学

班级五

(1)

任课教师

 

二○一八年春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班共有62名学生 ,他们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都比较好,学生计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和灵活。

全班学生总体智力水平较好,但是一个班级里学生智力差异明显,班级待发展生有好几个。

学生总体学习习惯较好,但是有少部分学生习惯较差,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也很是马虎潦草,课堂经常不专心听讲,除此之外,个别学生还要做小动作,自由讲话。

种种现象,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所以,提高五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任重道远。

在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中,%的学生达到了优秀,及格率为%,平均分为,折合分为。

二、教材分析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两个单元: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简易方程”;第四部分是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是第六单元的“圆” 图形的认识。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折线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三次。

“积与积的奇偶性”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

“蒜叶的生长”让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数据。

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

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

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牢固掌握公式和方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五、教改设想

深入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探索

6、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章)教学计划

单元(章)名称

简易方程

所需课时数

12

目的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

等式和方程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

把握等式的性质,理解等式两边同时进行乘法或除法运算时必须考虑特殊的数字0。

注意验证。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的突破及解决方法

理解等式,理解未知数与方程的关系。

加强练习理解。

能力培养目标

及措施

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作业安排及

教学效果检测

每周一次调查练习,集体备课各班轮流命题。

第二单元(章)教学计划

单元(章)名称

折线统计图

所需课时数

4

目的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主要知识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教学难点

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重点难点的突破及解决方法

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

加强绘画练习。

能力培养目标

及措施

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作业安排及

教学效果检测

每周一次调查练习,集体备课各班轮流命题。

第三单元(章)教学计划

单元(章)名称

因数与倍数

所需课时数

16

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主要知识点

理解倍数与因数意义

教学重点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掌握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的突破及解决方法

比较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

加强练习理解。

能力培养目标

及措施

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作业安排及

教学效果检测

每周一次调查练习,集体备课各班轮流命题。

第四单元(章)教学计划

单元(章)名称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所需课时数

16

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主要知识点

认识分数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分数性质的应用。

重点难点的突破及解决方法

加强实践练习,理解单位一的表示意义。

加强练习理解。

能力培养目标

及措施

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作业安排及

教学效果检测

每周一次调查练习,集体备课各班轮流命题。

第五单元(章)教学计划

单元(章)名称

分数加法和减法

所需课时数

5

目的要求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

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主要知识点

分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过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的突破及解决方法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方法。

加强练习理解。

能力培养目标

及措施

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作业安排及

教学效果检测

每周一次调查练习,集体备课各班轮流命题。

第六单元(章)教学计划

单元(章)名称

所需课时数

11

目的要求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主要知识点

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指定大小的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的推导。

重点难点的突破及解决方法

加强实践理解操作。

加强练习理解。

能力培养目标

及措施

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作业安排及

教学效果检测

每周一次调查练习,集体备课各班轮流命题。

第七单元(章)教学计划

单元(章)名称

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需课时数

4

目的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转化”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主要知识点

“转化”的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合作交流中探索“转化”策略合理解题步骤。

重点难点的突破及解决方法

理解转化方法。

加强练习理解。

能力培养目标

及措施

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作业安排及

教学效果检测

每周一次调查练习,集体备课各班轮流命题。

第八单元(章)教学计划

单元(章)名称

整理与复习

所需课时数

5

目的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主要知识点

各单元练习点

教学重点

各单元练习点复习巩固。

教学难点

各单元练习点。

重点难点的突破及解决方法

加强巩固练习。

能力培养目标

及措施

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作业安排及

教学效果检测

综合调查练习,集体备课综合练习三次。

 

2018年春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表

五年级数学学科

周次

单元/章节(课)

至第页

完成情况

1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5

2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2

3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27

4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35

5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46

6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51

7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8

8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3

9

期中检测、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9

10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73

11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79

12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84

13

第六单元圆

91

14

第六单元圆

104

15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11

16

复习

114

17

复习

116

18

期末考试

19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