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647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docx

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三专题过关检测试题汇总

2013-2014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同步验收

语文过关检测第三章(必修1)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姓名: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

1.选出下列加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寥(liáo)落兴(xìng)奋喋(dié)血长歌当(dàng)哭

B.立仆(pū)惩创(chuāng)隔(gé)壁殒(yǔn)身不恤

C.解剖(pōu)屏(bǐng)息拭(shì)泪叱咤(zhà)风云

D.菲(fěi)薄夹(jiā)克鳏(guān)夫熙(xī)熙攘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停泊田圆诗胁肩谄笑独具只眼

B、谅解底下人蓬荜生辉没齿不忘

C、凄怆富贵病立挽狂澜反目成仇

D、蜡像充其量修生养德草营人命

3.下列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角色仿佛心广体胖果实累累

A.juéfópánlěiB.jiāofúpangléi

C.jiǎofópanglěiD.juéfúpánléi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置疑陈陈相因少纵即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淳美不假思索察言观色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凋零再劫难逃料敌制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奇崛出神入化名门望族水能载舟,亦能复舟

5.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敷衍廖廓免于处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B.评介坐谈倍受欢迎口会而实不至

C.烦杂喷涕隔靴挠痒横挑鼻子竖挑眼

D.伏罪首肯指手画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二、语言综合运用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课外阅读,要提倡学生自选自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自由自在地看才有味道。

①好比在夏季夜晚看星星   ②不必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 

③那么多的星星爱看哪颗看哪颗④教师的指导只起引路的作用 

⑤有的可以盯住它仔细琢磨 ⑥有的可以漫不经心一扫而过

A.②①③⑥⑤④B.①②④③⑥⑤ C.⑤⑥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⑤⑥

7.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100字左右)

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对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有位部长,出身贫寒,学历不高,年轻时当过泥瓦匠。

有记者调侃他,故意问:

“请问部长先生,做部长与做泥瓦匠,两者有什么共性?

”部长意味深长地回答:

“两者都必须站在高处而不头晕。

9.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

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

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

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

(只填序号)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

愤怒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

命名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

表判断

D.则芥为之舟为:

动词,作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动词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E.之二虫又何知

4.翻译: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

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

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秋而大获,足充葬用。

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

“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

”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

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

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

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

诸将咸曰:

“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

”明彻曰:

“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

”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

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

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

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

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 给:

衣食充足,丰裕

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寇:

侵扰,劫掠

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许:

夸耀,自夸

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笃:

忠厚,诚实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  )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

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

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

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

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①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为尽孝心和解决家用不足,十四岁就勤力耕种,于秋天获得大丰收,最终“足充葬用”。

B.后高祖与吴明彻诚恳相交,推心置腹,纵论天下大势,高祖认为吴明彻精通兵法,博览群书,堪称英雄。

C.太建四年,吴明彻被任命为侍中、镇前将军,率军十三余万北伐,在寿阳大败齐将皮景和,夺得辎重无数。

D.太建九年,吴明彻奉命北伐,并多次击溃敌军,后因军溃被俘。

不久因忧愤生病,死在长安,享年六十七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白诸兄曰:

“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将咸曰:

“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A我还不料,B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C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D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

“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选出对此段中“中国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全体中国人。

B.指反动派,包括“所谓学者文人”。

C.“有恶意的闲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D.指凶残.下劣的反动派,也指那些落后.冷漠的一般人。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作者认为“缘由”是什么?

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B.“缘由”就是反动文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蒙蔽了广大人民群众。

C.“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拿起屠刀,残酷镇压,人们不敢反抗了。

D.“缘由”就是人们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趋于灭亡,没有反抗的力量了。

3.横线上面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

4.“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关人士认为,重视民生,建成花园城市,使城市的人过上美好生活是城市的发展能否提高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准。

B.世卫组织披露,近30%的全球儿童每天看电视或花在电脑上的时间达3小时甚至更多,仅25%的男孩和15%的女孩锻炼充足。

C.野生全松几乎对所有的慢性疾病都有效,特别对于心脑血管、糖尿病,它更是现已得到证实的不可替代的全能保健。

D.科学家警告说,为了避免对自然造成更恶劣的伤害,人类应加强环境保护,使地球温度增加的幅度相比工业化之前不超过2摄氏度。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萨满教本质上是一种作为生存手段被不断重复的巫术的实践。

它具有信仰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不是以神灵的唯一作为标志的,即使在萨满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多神信仰的格局也依然存在。

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所有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

②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相互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

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

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

③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

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

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

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

这些按照原来传统进行的仪式表演,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粗犷火爆的原始祭祀场面。

④此外,萨满教研究者搜集的丰富多彩的萨满教遗留物,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如神偶、祭祀用品、萨满器具、萨满服装、口头传说、个别宗教仪式等等。

这些直观的对象,会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1.下列对“萨满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萨满教是一种巫术的实践

B.萨满教有多神信仰的格局。

C.萨满教有自己的信仰群体。

D.萨满教是神圣传统的载体。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北方民族里,社会组织与它信仰的对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难以分割的。

B.在今天仍然信奉萨满教的民族中,萨满教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所体现的价值关系仍起着决定性作用。

C.现在,在一些北方民族按照原来传统举行的仪式上,我们还能看到有特色的原始祭祀场面。

D.通过萨满教的神偶、萨满器具、口头传说等遗留物,我们可以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由社会制度支配的血缘关系早已经消失,但血缘——地域的居住格局仍然普遍存在于北方各民族中。

B.在巫术实践中,萨满们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这表明宗法关系影响着萨满教的传承。

C.只要我们研究一些民族中氏族长老和萨满们所主持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就可以真切地预见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未来。

D.正因为萨满教遗留物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因而它能展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

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

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

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

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

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

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

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一样。

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

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

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演员的正旦演唱。

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

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艺术上的成熟和完善。

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元代的戏剧,是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有了很厚实的积累之后,走向成熟的一种高级戏剧形态。

B.元代唐诗宋词这些传统诗文依旧繁荣,但是元杂剧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C.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极为繁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D.元杂剧的创作除了依靠艺术家外,还要依赖那些修养颇高但沉入社会底层的文化人,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是因为戏剧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达到了成熟,同时也因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把文化人贬到低下的地位,使他们有机会出来创作。

B.元杂剧作家因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极为了解,剧作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而唐诗宋词则偏重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

C.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元杂剧的念白部分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因此让戏剧更妙趣横生,更容易酣畅淋漓地塑造人物形象。

D.元杂剧将“四折一楔”的剧本体制,和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已经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将文人置于百姓及娼妓之下、乞丐之上,由此可以知道元代是文人们饱受摧残、最为痛苦的一个朝代。

B.落魄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转而走向勾栏瓦肆消磨时光、寻求生路,可见那时的勾栏瓦肆一定比宋朝时更为热闹。

C.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四折一楔”,“四折”和文章的起承转合一样,意味着它在情节上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的。

D.元杂剧为了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采用“一人主唱”的模式,这在社会上极易捧红很多歌唱艺术家,有如今天的明星。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顶着橡树的牛犊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

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但索尔仁尼琴得到苏联当局的明确警告:

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

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

1973年底,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极力消除笼罩在自己国家头上不真实的神话和虚假印象、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

但四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并被剥夺苏联国籍,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

有人说,索尔仁尼琴的声誉来自对苏联的批评,他作为“铁幕”以西的政治工具而被过度吹捧。

但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牛犊那样,在铁幕那边横冲直撞,1978年,他在哈佛大学批评西方的演讲招致美国的围攻。

而1994年被叶利钦邀请回到故乡后,他又无情地揭露俄罗斯社会现实并猛烈抨击当权者,1998年拒领叶利钦总统颁发的圣安德列勋章。

“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

”索尔仁尼琴这样形容自己,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

索尔仁尼琴就像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

“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作家(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