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719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管理学》教案.docx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案课程说明本课程的性质《环境管理学》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阐述了环境管理的概念、基本理论、技术支持和保证,介绍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保护与管理、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等内容。

本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认识与提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1、内容要求:

了解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认识环境管理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及基本原则,了解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掌握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管理方法,学习外国环境管理体制、机构、制度、策略等先进经验,以及当前全球环境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机构。

2、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p。

3、先修课程:

环境学概论、生态学等选用教材、主要参考书教材:

叶文虎主编.《环境管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年6月第1版主要参考书:

[1]吴忠标等.《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出版社.201年第1版.[2]宫学栋等.《环境管理学》.环境科学出版社.201年第1版.[3]周律.《清洁生产》.环境科学出版社.201年第1版.[4]刘熙瑞.《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年第1版.[5]陈焕章编著.《实用环境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的历史发展及社会作用一、管理的概念“管”,我国古代指锁钥。

《左传》中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本意是治玉。

《韩非子/和氏》中说: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引申为整治或处理。

“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二、管理的历史发展

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由自然因素等引发的环境变化。

4、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3)臭氧层破坏(4)酸雨区的扩张(5)自然资的短缺和耗竭(6)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7)固体废弃物堆弃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1、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阶段:

(1)古代文明阶段,以被动适应自然环境为主要生存方式,不存在人为环境问题。

(2)农业文明阶段,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直接受制于自然环境,其间产生的大量宗教等文化形式,充分表明当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该时期,由于人类已经初具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发生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环境恶化的实例,如玛雅文明、古巴比伦的覆没,但从总体上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为密切。

(3)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自然资的占有及破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终使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毁灭;反过来,人类则因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显然,造成环境问题的最根本的根是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不正确的人地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

2、环境问题的性质

(1)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

(2)范围广泛而全面(3)对人类行为具有

反馈作用(4)可控性二、环境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

(二)任务:

转变观念、调整行为1、观念的转变是根本,通过建设一种环境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取代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并将这种环境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

2、相对于思想观念的调整而言,行为的调整更具体、更直接。

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三大组成部分,从行为主体来说,可以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3、环境管理的两项任务相互补充、构成一体,它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

(一)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环境管理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实质上只是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成了治理污染的代名词。

(二)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步就是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的价值性,所以,对自然资进行价值核算,运用收费、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管理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管理办法,并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在这一时期,环境规划、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得到蓬勃的发展。

(三)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1992年环发大会至今)40年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与思考,人们终于觉悟到,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人类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说明,人类已经进步到有意识地探索与自

然和谐共处的道路的阶段。

环境管理作为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相沟通的管理手段,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还说明了人类是可以逐渐认识并把握到自然的存在价值的,更说明了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觉醒了的人类完全有可能克服这个发展的难题和障碍。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

(一)内涵:

环境管理学是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寻求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二)特点:

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2、环境管理学是复杂性的科学。

3、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三、环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对环境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和完善;

(二)研究环境管理的方法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是什么?

2、环境管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说明了哪些问题?

3、环境管理学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

(一)环境社会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这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流动是最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环境社会系统依据物质运动基础,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物资生产:

即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

(1)资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

资利用率高,则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2)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

(3)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产品的总能力。

2、人口生产: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基本参量:

(1)人口数量

(2)人口素质(3)消费方式3、环境生产:

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生活资如风景,生产资如森林、水、矿产等)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

(1)污染消纳力

(2)资生产力

(二)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见书中第18页图2-1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1、人类对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的认识历程:

(1)古代文明时代:

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环境。

三种生产之间,主导作用是环境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能力都非常小,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2)农业文明时代:

A、早期阶段,人口生产仍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体现出来;B、中期阶段,人口生产虽得以体现,但仍作为物资生产的一部分。

C、晚期阶段,人口生产系统逐渐发育成独立的系统,并从物资生产系统中脱离。

(3)工业文明时代:

随着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科技水平提高,生产能力越来越强,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数量越来越多,物资生产系统的地位由从属上升为

主导。

从此,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导了世界系统的运行,但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自然环境系统的特征

(1)具有内在的动态变化的能力。

即具有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能力。

(2)是一个开放系统。

其物质、能量除在内部流动外,还与外部不断进行交换(如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3)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在受到外来干扰,偏离平衡稳定状态时,只要不超过一定限度,它可以凭靠内部机制重新达到平衡、稳定、协调的状态。

二、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一)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影响1、矿产开采业--剧烈冲击矿产资在世界系统中的循环平衡。

2、种植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稳定性降低3、森林采伐业--改变生物的物质循环、导致自然环境系统失衡。

4、加工业--加大自然资消耗、加速自然环境污染。

(二)人类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根--人口生产活动1、人口数量--通过计划生育积极抑制人口增加环境人口承载力(即人口容量,指环境所能支持人口自然数)大体是个稳定量,当人口增长到超过这一稳定量,就会因为生活资料缺乏,环境条件恶劣,而最终造成死亡率增高,出生率下降。

控制人口数量有两条途径:

一是消极抑制,如饥荒、战争、疾病;

一是积极抑制,如计划生育,晚婚晚育。

而通过计划生育抑制人口增加,可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被世界公认和推行(如中国)。

2、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朴素、清洁消费)、重视文化生活

(1)消费水准,指人均消费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和生活资料)的多少,它的提高等同于人口的增加。

(2)消费入口比,表示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生活资与生活资料之比。

(生活资取自于环境生产,生活资料取自于物资生产)入口比高,生活资较多,生活资料较少,有利于减轻环境生产压力,所以应提倡朴素消费。

(3)消费出口比,表示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以后,回用于物资生产的部分(消

费再生物)与直接返回环境生产的部分(消费废弃物)之比。

出口比高,消费再生物比例大,环境污染物比例小,也减轻环境生产的压力,所以应提倡清洁消费。

总之,消费方式既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也是衡量人口素质即文化道德水准的指标,提倡绿色消费,重视文化生活,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方式的主要内容。

三、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环境生产是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物资生产依靠环境生产的自然资作为原料,依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消纳它排放出来的污染物,人口生产则是三种生产(环状结构)的原动力,它所产生的人口作为劳动力支持物资生产及维护环境生产。

(二)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产生根三种生产环状结构运行的不和谐,及环境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环境生产输入的是人类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排泄的废弃物(太阳能除外),输出的是人类日益增长的对自然资的索取及对自然环境质量的要求,而环境生产中的输入输出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这种限度被打破,或者相互间不平衡,整个自然环境系统运行即将不稳定。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要使三种生产和谐地运行,就必须使物质在整个系统中的流动畅通,即使人类的“废弃物”进入环境中,也能被环境降解或者重新转变成可利用的新资,这就要求人类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过去和目前固有的观念,建立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运行机制,对自然资的开发,废弃物的排放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即不同“生产”系统间相互交叉的地方,比如森林,一方面它的经济价值决定了人类应当砍伐利用它,另一方面它的生态价值又决定了它不能随意被砍伐,这就在环境生产系统和物资生产系统的界面上发生了矛盾;此外,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就必须控制各个生产系统中的状态参量,因为这些参量决定了三种生产能否和谐的运行。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三种生产理论说明了人类必须掌握用自己的社会行为来管理自己社会行为的方法,而人类的社会行为又是异常复杂的。

环境管理方法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不同的人群之间在不同方面不同时空上的利益冲突,因此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则只能是协调、协同。

1、协调--

三种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

(部分与整体)。

2、协同--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的一切行为协同起来(部分与部分)。

第二节界面活动控制论一、界面

(一)概念: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比如:

沿岸线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界面(空间),荒草地是草地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界面(时间),这两种界面都是直接界面;此外,环境生产与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自然资,为间接界面。

(二)特征:

1、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

因为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往往会产生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而交流又会随同产生交流载体,即界面。

3、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两者共有的。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之间随着交流的深入,界面往往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具有独特性质的新系统,它将决定着整个更高系统的稳定性及发展方向。

二、界面上的活动

(一)三种生产之间的界面物资生产自然资环境生产要想使三大生产环和谐运行,必须商境很好地控制各个品质层次的界面上的量活动。

人口生产

(二)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界面活动理论解释)1、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因为来自不同事物或系统的物、能、信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向或变化趋势,极易出现不平衡,界面往往是整个系统中稳定性最差、最脆弱的部分。

2、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界面往往是各方共同追求利益的所在,但又不属于任何一方,所以各方在界面上的权利、义务较难统一、落实。

四、界面活动的控制

(一)意义:

1、确立了环境管理工作的方向。

环境问题于人类在各种界面上的活动,因而环境管理必须紧紧抓住人类在界面上活动的协调,而不应该代替其他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

2、指明了环境管理工作的关键。

由于环境管理是在不同层次上把属于该层次的各个子系统的利益和需求加以综合协调,这样才能保证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二)方法学原则1、正确判定界面:

首先要找出与该环境问题相关的同一层次上的系统,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与相互作用关系,界面就存在于这些关系之中。

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

一个好的管理方案必须能够有效约束和调整发生在界面上的所有活动或行为,并且全面掌握界面上活动的价值目标及其合理性;此外,必须使各方满意、各方接受,才能保证方案的真正贯彻执行。

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

度,就是相互冲突的系统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点,即协调冲突的最优解。

例如:

对于森林来讲,适量的砍伐是必要的,但不能滥砍乱伐,要有个适度,这里“度”的核心就是采伐量。

初中地理课本第一册71页“森林资”中实例分析^p: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如何处理?

(答案:

把10000公顷人工用材林地划分为10片。

每年砍伐1片,即1000公顷,砍伐以后随及补种树苗,十年使其成材。

)第三节冲突协同理论一、冲突协同理论的理论流

(一)冲突(数学博奕论)所谓冲突,即竞争、对立。

其产生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

从数学角度描述和研究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学科就是博奕论。

(二)协同(物理学的耗散结构理论)所谓协同,即配合、协调、合作。

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一种被称之为“自组织”的规律,它使系统的结构演化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

如地壳的演化、植物花叶形状的形成、生物的进化。

(三)冲突和协同的关系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它们对立统一于一个系统中,冲突以协同为基础,协同以冲突为前提,如果协同不是建立在冲突基础之上,系统就失去了活力;相反,如果系统中只有冲突,没有协同,系统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

1、从区域上看,比如对于公海的利用、全球CO2排放量的争议等,都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在环境利益方面表现出来的冲突,他们往往在环境的使用上争先恐后,而在对环境的保护上相互推委。

2、从组织上看,比如行政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冲突,前者一般对环境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企业则往往为着利润的需要而只将环境当作可以免费使用的“公共物品”。

3、从时间上看,有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突出表现为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冲突上,如果当代人过多地消耗了自然资和破坏了自然环境,则留给后代人的发展空间和余地势必就越少。

4、从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上看,还存在着质和量的冲突,比如对一条河流而言,沿岸的团体中,上游和下游的居民及企业的需求,就在水质和水量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等。

(三)应用所谓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指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论。

下面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例来阐述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一项控制排污的管理措施。

它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把要消减的污染物量优化分配到排污单位,并以向排污单位发放许可证的形式使其获得排污许可。

目前排污许可证主要应用于水体污染控制上,因为对水体来讲,不论是河流还是湖泊,其受纳污染物的总量较易确定。

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即先确定总排放量,然后再让市场确定价格。

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拒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

政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公开竟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全过程控制原则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一)实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产品的生命全过程包括:

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运输分配--使用消费--废弃处置。

目前的环境管理大多只注重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对产品在发挥完使用功能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则缺乏相应的管理。

因此,以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为指导,实施以产品为龙头,面向全过程的环境管理是当务之急和大势所趋。

1、环境标志制度:

是对产品生命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超过某一规定限度的产品颁发的标志,表明该产品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

2、清洁生产制度:

是从技术管理角度对产品生命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所提出的要求(原材料、消费、处置等)。

(二)特点:

1、管理内容的综合集成。

环境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对环境进行监测、观察、研究,也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而是把这两部分内容综合起来。

2、管理对象的综合集成。

环境管理的对象从层次上看,有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从性质上看,有生产行为、消费行为、文化行为等,其中大多数的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往往交织在一起或连续式出现。

3、管理手段的综合集成。

对于简单的系统,往往可以使用定量的综合办法,但是对于环境--经济系统这个复杂的巨系统来讲,包含大量的不确定的定性的信息,如人们的预测、计划,人们的主观判断等。

所以必须探索一种能把处理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综合成一体的管理办法。

三、双赢原则

(一)实质--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化双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

双赢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处理与多个部门、多个地区有关的环境管理问题,同时它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是策略,也是结果。

(二)要素1、规则--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

双赢并不是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而是彼此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妥协。

(比如工厂排污和居民之间的矛盾)2、技术和资金例如:

一个钢铁厂,如果提高产量就会增加对水的需求,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就会既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又提高钢产量,发展了经济。

复习思考题:

1、举例说明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说提倡绿色消费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方式?

3、试以人工用林为例说明如何把握界面活动控制论中协调的“度”4、试以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为例,阐述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5、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的实质是什么?

6、双赢原则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有何作用?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第一节环境管理对象一、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环境的功能或作用1、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

2、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自然资;

3、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提供了弃置消纳的场所。

(二)发展的限制人类对环境系统干扰作用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否则,环境系统的功能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本质书中“共有物的悲剧”说明了环境问题的形成自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

试图单靠纯技术手段来避免它,或消除它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方法如改良草种、增加施肥等措施,只能提高草场的载畜量,从而推迟“共有物的悲剧”发生的时间,而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共有物的悲剧”的发生。

三、环境管理的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一)个人:

主要是指个体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生产劳动或购买去获得用于消费的物品和服务。

消费物品(如生活垃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1、清洗、加工消费品;2、包装物;3、消费后废弃物

(二)企业:

在其生产过程中要向自然界索取自然资,并将其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活动中,同时排放出一定数量的污染物,因此,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系统的结构、状态和功能均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然资消耗量大(生态破坏);2、生产废弃物数量大(环境污染)。

控制企业对环境不良影响的措施:

1、进行企业文化建设;2、利用市场条件:

运用经济刺激手段(财政援助、低息贷款、税收);3、采取技术与管理措施:

A、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B、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政府:

功能有:

1、为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2、具有宏观调控权(国有资产、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