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279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docx

广东省惠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惠州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文科用卷

说明: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其主要理由可能是

A.早期殖民扩张

B.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贸易繁荣

D.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500年前后,使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故D正确;早期的殖民扩张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新航路开辟因其商业革命,欧洲的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新航路开辟以后,推动世界贸易发展,C也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排除。

2.美洲白银总产量16世纪为1.7万吨,17世纪为3.4万吨,18世纪为5.1万吨,1500—1575年美洲的白银总量的约85%运到欧洲,1576—1775年则为70%-80%。

由此可知

A.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B.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

C.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D.欧洲封建贵族的统治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洲的白银大量运到欧洲,造成欧洲贵金属价格下降,物价飞涨,出现价格革命,故C正确;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

包括:

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不符合题意,排除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导致欧洲的封建主阶级地位下降,工商业者地位上升,促进了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错误。

3.17世纪上半叶,荷兰海军每次海战都可以出动200艘以上的战舰,18世纪初,荷兰的舰队只有12艘能作战。

由此可知,荷兰衰落的原因是

A.荷兰海军的废弛

B.英国海军的强大

C.荷兰金融业发达

D.荷兰手工业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7世纪上半叶,荷兰海军每次海战都可以出动200艘以上的战舰,18世纪初,荷兰的舰队只有12艘能作战”可知,荷兰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军的废弛,故A正确;“17世纪上半叶,荷兰海军每次海战都可以出动200艘以上的战舰,18世纪初,荷兰的舰队只有12艘能作战”可知,荷兰的海军实力下降,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荷兰金融业发达,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荷兰手工业,排除D。

4.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欧洲想全面了解中国

B.欧洲对资源的需求增加

C.中国文化落后于欧洲

D.欧洲经济实力超过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说明欧洲人需要中国的资源,再结合18世纪末叶这一时间考虑,可知是因为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展需要大量的原料,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增加,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不是对中国的关注由此前的文化方面转向自然资源方面的主要原因,排除C;欧洲经济实力超过中国,不能说明18世纪末欧洲人关注中国自然资源的原因,排除D。

5.英国1624年制定专利法,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12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

据此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是

A.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

C.英国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1624年制定专利法,对知识产权保护,这对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能鼓励科技创新企业不惜成本的参与技术研发,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英国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故C正确;由材料时间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没有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是技术积累,排除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雇佣与被雇佣,不符合题意,排除D。

6.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的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其主要原因是欧洲

A.工业化的完成

B.黑奴贸易兴旺

C.世界市场形成

D.自然环境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14年时欧洲大陆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进步,引起人口增长,故A项正确;黑奴贸易是贩卖非洲人口到美洲,与欧洲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排除B;世界市场形成,使世界之间的联系加强,不能说明欧洲大陆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C;自然环境改善有利于人口增长,但不是欧洲人口大幅增长的原因,排除D。

7.美国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0%以上,新技术、新机器、新管理方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而在业工人的平均工资1929年还低于1920年。

这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

A.生产力的提高

B.工人收入大大下降

C.贫富差距过大

D.生产远超消费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0%以上,而在业工人的平均工资1929年还低于1920年,说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消费能力,必然引起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故D正确;A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无法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直接反映出贫富差距过大,排除C。

8.传统观点认为,面对危机美国总统胡佛继续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下列胡佛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A.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

B.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C.否决国会的救市方案

D.削减政府财政开支

【答案】B

【解析】

【详解】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帮助资本家度过难关,对经济进行干预,不属于自由放任政策,符合题意,故选B;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市方案,削减政府财政开支,体现出政府不干预经济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9.1932年,美国的失业人数达到1100万。

据《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没有任何收入,许多人活活饿死,活着的人也处境困难。

为此,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

A.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

B.调整工业生产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减少农业产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故A正确;调整工业生产是罗斯福新政的工业方面的措施,与解决失业、贫困问题无关,排除B;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是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的措施,与解决失业、贫困问题无关,排除C;减少农业产量是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的措施,与解决失业、贫困问题无关,排除D。

10.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25%下降到4%。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导致罗斯福的支持率大大下降

B.维护了工农阶级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损害资本家的利益

D.开创了国家干预的先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现代美国,无论是银行家还是经纪人,都属于垄断资本家,他们对罗斯福两次竞选总统的捐助出现了巨幅的下降,这就说明罗斯福总统任内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故C正确;对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捐助出现巨幅的下降,说明垄断资本家对罗斯福的支持率下降,无法体现国家整体的支持率是否下降,排除A;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农阶级的利益,B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与对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捐助出现巨幅的下降无关,故D项错误。

11.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这表明西方国家

A.福利开支压力巨大

B.财政赤字巨大

C.大力发展私有企业

D.减少国家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开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故D正确;福利开支压力巨大、财政赤字巨大是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AB;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发展混合经济,排除C。

12.战后美国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广泛补贴出口产品,英国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建立国有企业,法国大规模实施国有化,德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这表明战后西方国家

A.发展方式不同

B.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建立福利国家

D.大规模实施了企业国有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后美国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英国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建立国有企业”“法国大规模实施国有化”“德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统制经济体制”,这些都体现出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B正确;A反映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C只符合德国,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规模”实施了企业国有化,排除D。

13.有论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破坏了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基础,大大压缩了多党合作的政治空间,俄共(布)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无其他政党的有效监督,是苏共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B.苏共一党执政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全盘否定

D.苏联解体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破坏了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基础,……俄共(布)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无其他政党的有效监督,是苏共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材料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工农联盟基础和俄共(布)一党执政,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说明苏联解体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联,故D正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错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不是苏共一党执政,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对于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不应该全盘否定,排除C。

14.列宁说: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

”由此,列宁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列宁主张不要把马克思的理论当成教条,应该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马克思的理论,结合所学,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B正确;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符合“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排除A;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不符合列宁,排除C;计划经济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不符合列宁,排除D。

15.1921年农业遭到灾荒而歉收,国家共获得粮食2.33亿普特,1923年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926年为4.96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增长,1922年到1926年,油料籽增加3.2倍,动物油增加2倍,籽棉增加27.5倍,畜皮增加1倍。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苏联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允许商品自由买卖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实行固定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正确;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属于商业方面的措施,与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工业方面的措施,与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

16.1930年2、3月,苏联农民大约宰杀了1400万头大牲畜(牛、马),猪的存栏数锐减1/3,羊的存栏数锐减1/4,农民损坏工具、挥霍积蓄,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据此,符合史实的推论是,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A.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协调发展

B.大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C.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粮食困难

D.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30年2、3月,苏联农民大约宰杀了1400万头大牲畜(牛、马),猪的存栏数锐减1/3”,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前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违反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的过火行为,对富农不给出路,结果造成农民宰杀牲畜、破坏工具等情况,农业生产严重下降,故C正确;农民破坏工具、宰杀牲畜,不能促进苏联经济的协调发展,排除A;农民宰杀牲畜、破坏工具造成农业减产,粮食困难,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会下降,B错误;农民宰杀牲畜、破坏工具造成农业减产,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资,排除D。

17.1935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

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

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联逐步取消了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说明苏联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物资比较充足,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取消了一些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不能体现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排除A;苏联成为工业国与苏联是否取消配售制无关,排除C;苏联取消配售制,说明苏联农业轻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快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D。

18.斯大林认为,农民必须为工业化缴纳“贡税”,必须义务缴纳农产品,赫鲁晓夫取消了义务交售制,改为统一采购制,并提高农副产品的征购价格。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彻底解决了苏联农业问题

C.促进苏联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D.解决了苏联粮食不足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斯大林认为,农民必须义务缴纳农产品,赫鲁晓夫取消了义务交售制,改为统一采购制,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A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彻底解决了苏联农业问题”不符合史实,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排除C;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无法体现苏联粮食不足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排除D。

19.赫鲁晓夫时期,苏联1/3产品属于军事装备,绝大部分基本建设投资都在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3。

据此可知,两人的改革都

A.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

B.使苏联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

C.对斯大林模式没有任何冲击

D.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两人的改革没有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故D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并驾齐驱,排除A;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无法使轻工业得到根本改善,排除B;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错误。

20.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实力严重衰退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确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后,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获得了和黄金挂钩的特殊地位,称为资本主义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故C正确;英国经济实力严重衰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一个原因,不直接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排除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贸易体系,与“使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无关,排除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不符合题意,排除D。

21.1956年,美国黄金储备为219亿美元,国内法定储备基础为115亿美元黄金,这是不能动的,可兑换的自由黄金为104亿美元,美国以外流动的美元161亿,年底,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到100亿美元,国际流动美元达165亿美元。

据此,可推论

A.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

B.美国经济进入“滞涨”

C.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恶化

D.美元丧失国际货币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的国际收支必然是逆差,要不然的话,国际市场上的美元从何而来呢?

可是,如果美国长期保持巨额逆差,又会使国际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下降,驱使各国政府用美元储备向美国挤兑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枯竭,最终导致汇兑金本位体制难以为继,故A正确;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涨”,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恶化,排除C;美元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国际货币,排除D。

22.二战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量涌现,其中,区域内部情况非常复杂,充分考虑各国实际情况,采取协商一致、自主自愿原则的是

A.欧共体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合作原则,故B正确;欧共体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程度最高,实行对外一致原则,排除A;北美自由贸易区,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不符合自主自愿原则,排除C;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经济组织,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采取协商一致、自主自愿原则”,联系所学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分析解答。

23.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已经明白,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经济实力削弱

B.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增强

C.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D.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不断联合壮大,将一体化从经济扩展至政治、社会和安全各个方面,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欧洲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欧洲已逐渐联合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故D正确;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说明欧洲一体化程度提高,和美国经济实力削弱无关,排除A;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强调的是欧洲的联合,并非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增强,排除B;马歇尔计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24.世界各国大多数经济专家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过去国家间的经济谈判涉及一些国家行为,而今涉及国家内部制度。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

B.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

C.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

D.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说明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损害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故C正确;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排除A;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影响国家经济主权,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缓和或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使民族国家推行本国政策的能力受到削弱”,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解答。

25.1999年,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所拥有的世界总产值高达86%,它们占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达82%,占世界人口75%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所占的这两项比例分别为14%和18%。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

C.两级格局的瓦解

D.多极化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造成发展中国家和发到国家的差距扩大,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失衡,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A;两级格局的瓦解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到国家的差距扩大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排除C;发展中国家和发到国家的差距扩大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多极化加强无关,排除D。

26.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

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周王室衰微

C.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

D.礼乐制度被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私学兴起,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使“士”阶层崛起,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一个原因,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铁犁牛耕无关,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影响,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礼乐制度被破坏是“士”阶层崛起的背景,材料不能说明礼乐制度被破坏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排除D。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分析解答即可。

27.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的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恢复周礼

C.为政以德

D.兼爱非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的主张是恢复周礼,稳定社会等级秩序,故B正确;仁者爱人协调人际关系,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与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无直接联系,排除AC;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

28.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说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

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家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所以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进行社会变革,故D正确;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不符合题意,排除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认为远古必不如当今,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不如当今的政治制度”,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

29.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子认为“天子势位至尊”,韩非子把君主作为“人主”,董仲舒提出“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据此可知,董仲舒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区别是

A.神化皇权

B.限制皇权

C.独尊儒术

D.强化皇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君权神授,把君主的权力神圣化,故A正确;董仲舒提出“唯天子受命与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要求天下人服从天子,无法体现限制皇权,排除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