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92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说明类文章: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

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一】:

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

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

(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

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

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

添:

添加定语或状语,删: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

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

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

部分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

(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

现在,目前;

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

(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

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

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

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

“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

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

修辞手法:

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

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

揭示警策句的哲理;

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

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

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

⑶总结上文;

开启下文;

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

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

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

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

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

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

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

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

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情感;

承上启下,层次清晰;

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

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

)→→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语文答题技巧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

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

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

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

2、不出现错别字;

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

中考选择题不多,主要考察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修辞语病文学常识等,全部出自《中考大纲》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

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4、换位5、重组

检查病句的方法:

(1)审读法。

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

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有语病。

例如:

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妈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些。

(谁“同……一样”呢?

读到这里,就含混不清。

在“同”前加一个“她”字,语意就明确了。

(2)提取主干法。

提取主干法就是把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主干提取出来进行检查的方法。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徐洪刚的报告。

(句子的主干是“同学们……注视着和倾听着……报告”这样发现“注视着”同“报告”搭配不当。

应改为: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徐洪刚,认真的倾听着他的报告”。

常见的语病:

(1)成分残缺:

这种毛病是指句子里缺少必不可少的成分,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例如:

经过这次学习,对大家教育很大。

(2)搭配不当:

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相关的成分违反了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在意义上不能配合。

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状语和谓语都是句中密切相关的成分,在组织句子时,不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合,就会犯搭配不当的毛病。

每年的发电量,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3)语序不对:

这种毛病是指由于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对,从而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造成语法错误。

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4)前后不一致:

指句子在表达上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

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5)成分多余:

成分多余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多余。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感到又喜悦又满意的心情。

(6)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

指句子中用了不该用的虚词或用错关联词语。

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就能攀登科学高峰。

(7)句式杂糅:

就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止咳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

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

2、故事情节:

人物事例

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主要题型有:

(1)概括主要内容。

(2)拟写标语、手机短信。

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可采用以下句式:

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3)介绍风景名胜、地方特产、本地名人等。

(4)仿写:

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

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5)句式转换:

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

直接叙述变转述。

(6)缩句:

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

找中心句、段;

找出主要成分;

排除干扰项。

(7)口语交际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①、称呼:

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②、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③、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④、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以上题型有些还限制字数,对于这样的题要注意: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其次,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

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最后,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二)、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

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

如:

“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__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

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

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

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

此句运用了×

×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

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

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

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

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

“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

感悟:

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

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

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

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

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三)、说明文阅读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