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12084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doc

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转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核能发电 C.煤矿自燃 D.干冰升华

2.(3分)利用厨房用品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检验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钙

B.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C.测定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

D.比较食用油与水的密度大小

3.(3分)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c B.a接d C.b接c D.b接d

4.(3分)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

X

Y

Z

A

CO2

Na2CO3

CaCO3

B

CuO

Cu(NO3)2

Cu(OH)2

C

HCl

BaCl2

NaCl

D

Mg

MgO

MgCl2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5.(4分)2016年6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合成化学元素113号(Nh鉨),115号(Mc镆),117号(Ts)和118号(Og)为化学新元素.其中,“115号(Mc镆)”中115表示原子的  数,Mc表示的微观意义是  .

6.(4分)钛(Ti)被称为“21世纪金属”,工业上可利用钛酸亚铁(FeTiO3)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下面两步反应制得:

①2FeTiO3+6C+7Cl22FeCl3+2TiCl4+6X,②2Mg+TiCl42MgCl2+Ti

(1)X的化学式为  

(2)反应②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7.(4分)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第一次制得了氟的气态单质,并确定其化学式为F2,它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直接化合,且在化合物中氟几乎都呈﹣1价

(1)F元素属于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科学家还用Xe(氙气)和PtF6﹣首次合成了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XePtF6,其中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XePtF6中Pt元素的化合价为  .

 

三、实验探究题

8.(6分)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的性质时,做了如图实验:

向放有少量CuO粉末的试管中加入6毫升盐酸,观察到黑色粉末很快溶解,并得到蓝绿色溶液,而向放有少量CuO粉末的试管中加入6毫升硫酸溶液,常温下无明显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

【建立猜想】①两种酸溶液的pH不同.(注:

pH相同,则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相同)

②两种酸溶液中的  不同.

【实验过程】

实验次数

试剂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1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盐酸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2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

常温

无明显现象

3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NaCl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4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  

常温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常温下,pH相同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于CuO反应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9.(7分)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

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少的方向进行.

②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

请说明理由.  

(2)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AgC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得出结论】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2017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2017•湖州)下列转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核能发电 C.煤矿自燃 D.干冰升华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

A、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核能发电是由核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煤矿自燃包含着煤炭的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3分)(2017•湖州)利用厨房用品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检验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钙

B.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C.测定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

D.比较食用油与水的密度大小

【分析】A、根据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氯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测定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需用特定的药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比较密度大小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检验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可用食醋完成实验,故选项利用厨房用品能完成.

B、实验室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故选项利用厨房用品不能完成.

C、测定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需用特定的药品,故选项利用厨房用品不能完成.

D、比较食用油与水的密度大小,利用食用油和水混合即可完成,故选项利用厨房用品能完成.

故选:

A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3.(3分)(2017•湖州)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A.a接c B.a接d C.b接c D.b接d

【分析】用浓硫酸吸收水分属于除杂质,要长进短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可.

【解答】解:

用浓硫酸吸收水分属于除杂质,要长进短出,即从b管进,a管出;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可,所以从c管进,所以a接c.

故选A.

【点评】除杂质要遵循长进短出的原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长管进.

 

4.(3分)(2017•湖州)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

X

Y

Z

A

CO2

Na2CO3

CaCO3

B

CuO

Cu(NO3)2

Cu(OH)2

C

HCl

BaCl2

NaCl

D

Mg

MgO

MgCl2

A.A B.B C.C D.D

【分析】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

【解答】解:

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

B、氧化铜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Cu(NO3)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钠,氧化铜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不能生成氢氧化铜,故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

C、HCl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

D、Mg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

故选:

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抓住关键词“能否一步实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5.(4分)(2017•湖州)2016年6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合成化学元素113号(Nh鉨),115号(Mc镆),117号(Ts)和118号(Og)为化学新元素.其中,“115号(Mc镆)”中115表示原子的 原子序 数,Mc表示的微观意义是 一个镆原子 .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进行解答.

【解答】解:

115表示原子的原子序数,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可知,Mc可表示的微观意义为一个镆原子;

故答案为:

原子序;一个镆原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题目较易.

 

6.(4分)(2017•湖州)钛(Ti)被称为“21世纪金属”,工业上可利用钛酸亚铁(FeTiO3)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下面两步反应制得:

①2FeTiO3+6C+7Cl22FeCl3+2TiCl4+6X,②2Mg+TiCl42MgCl2+Ti

(1)X的化学式为 CO 

(2)反应②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置换 反应.

【分析】

(1)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2)根据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铁、钛、氧、碳、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2、6、6、1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铁、钛、氧、碳、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2、0、0、1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6X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故填:

CO;

(2)反应②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填:

置换.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7.(4分)(2017•湖州)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第一次制得了氟的气态单质,并确定其化学式为F2,它几乎可以与所有金属直接化合,且在化合物中氟几乎都呈﹣1价

(1)F元素属于 非金属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科学家还用Xe(氙气)和PtF6﹣首次合成了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XePtF6,其中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XePtF6中Pt元素的化合价为 +5 .

【分析】

(1)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结合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F的名称是氟,带“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2)PtF6﹣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原子团,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PtF6的化合价为﹣1价;在化合物中氟几乎都呈﹣1价,设Pt元素的化合价为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

x+(﹣1)×6=﹣1,则x=+5价.

故答案为:

(1)非金属;

(2)+5.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元素的简单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

8.(6分)(2017•湖州)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的性质时,做了如图实验:

向放有少量CuO粉末的试管中加入6毫升盐酸,观察到黑色粉末很快溶解,并得到蓝绿色溶液,而向放有少量CuO粉末的试管中加入6毫升硫酸溶液,常温下无明显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

【建立猜想】①两种酸溶液的pH不同.(注:

pH相同,则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相同)

②两种酸溶液中的 阴离子 不同.

【实验过程】

实验次数

试剂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1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盐酸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2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

常温

无明显现象

3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NaCl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4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 克硫酸钠 

常温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常温下,pH相同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于CuO反应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氯离子 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正确操作,以及表中的试剂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对比实验1中加入稀盐酸时,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实验2中没有明显现象;实验3、4需要控制阴离子不同,所以实验4中需要加入硫酸钠,所以

【建立猜想】①两种酸溶液的pH不同;

②两种酸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同;

【实验过程】

实验次数

试剂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1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盐酸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2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

常温

无明显现象

3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NaCl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4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硫酸钠

常温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常温下,PH相同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于CuO反应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氯离子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故答案为:

【建立猜想】阴离子;

【实验过程】

实验次数

试剂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1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盐酸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2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

常温

无明显现象

3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NaCl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4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硫酸钠

常温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氯离子.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9.(7分)(2017•湖州)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

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少的方向进行.

②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

请说明理由. 使银离子全部沉淀 

(2)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I+AgCl=AgI↓+KCl 

(3)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小于 AgC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得出结论】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分析】根据物质间的反应以及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1)加入过量的氯化钠能保证将银离子全部沉淀,故填:

使银离子全部沉淀;

(2)碘化钾能与白色氯化银反应生成碘化银沉淀和氯化钾,故填:

KI+AgCl=AgI↓+KCl;

(3)因为氯化银能转化生成碘化银,说明碘化银的溶解能力小于氯化银,故填:

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特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进行.

 

第11页(共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