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957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docx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

数学

SHU XUE

第一章有理数

一.基本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1)正负数通常用来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不一定是负数.

(3)负数<0<正数.(要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有理数"或有理数

注:

了解几个概念,"正整数"、"负整数"、"非正整数"、"非负整数".

3.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判断是不是数轴的依据)

4.(1)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3)绝对值: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的绝对值.

 注: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数之和为0;互为倒数的两数之积为1.

  ②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没有倒数.

③出现"平方"、"绝对值"、"距离"等关键字的题目,一般有两个答案.

例如:

平方为9的数有±3;绝对值为3的数有±3;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3. 

注:

要求能够熟练、快速、准确的求出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倒数(0除外)和绝对值.

相反数

绝对值

倒数

 

正数

负数

正数

正数

 

负数

正数

正数

负数

 

不存在

5.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的形式,就叫做科学记数法.

  注:

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是正整数.

6(1)近似数:

它是相对于精确数来说的.

(2)有效数字: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1.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

2.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注:

加上一个数等于减去这个数的相反数.例如.

3.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0乘任何数都得0.

4.除法法则:

 法则1: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即

法则2: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法则: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3)0的任何次幂都是0.

☆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看作是它本身的1次方.即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在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三.有理数的运算律

1.加法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2.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

(3)乘法分配律:

☆ 负数一定要用括号括起来,如: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一.几个基本概念

1.等式:

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

2.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注: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二.等式的基本性质

1.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不变.即

2.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者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不变.即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去括号(把括号和括号前边的符号一同去掉,若括号前边是正号,则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负号的,则变做相反的符号.)

2.去分母(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公分母.注意:

是等式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以公分母.)

3.移项(通常把未知数移到等式的左边,常数项移到等式的右边.注意:

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要变作相反的符号.)

4.合并同类项(化简的作用.)

5.化系数为1.

四.利润问题、工程问题

1.利润=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盈利率)

售价=进价+利润=原价折扣数

利润率=利润进价

2.工作总量=工作效律工作时间    

 注意:

做题时,往往把工作总量看作1.

顺流(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风)流速度

逆流(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风)流速度★补充教材★

(一)字母表示数

如:

若、分别表示两个数,则加法的交换律可以表示为,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等.还有解方程中的、圆面积中的等都表示数字.

☆字母与字母相乘,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简单记作“”,数字与字母相乘,一定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并把数字叫做该项的系数.

(二)代数式

像、、、等这样的式子都是代数式.

(三)代数式求值

1.填写下表1

2

3

4

511

26

4

25

2.人体血液的质量约占人体体重的6%~7.5%,

如果某人体重是千克,那么他的血液质量大约在什么范围内?

(四)去括号(比较与添括号)

去括号的法则:

  (1)括号前边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同去掉,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2)括号前边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同去掉,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改变为相反的符号.(即正变负,负变正)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注:

平面几何要求熟记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立体几何要求会作图,知道它们的顶点、棱、面的个数.

2.直线、射线、线段.

端点

长短

粗细

表示

 

直线

直线AB

 

射线

1

射线AB

 

线段

2

线段AB

(1)两点之间线段最段.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在直线上(直线经过点)

②点在直线外(直线不经过点)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即:

无数个点构成线,无数条线构成面,无数个面构成体.

3.角的两种概念:

(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叫做角.

4.角的度量

1度=分=秒.(要求:

熟悉单位之间的换算)

例如:

(1)23度15分=___度. (2)75.5度=____度___分.

5.余角和补角.(会求任意角的余角和补角)

(1)若两角之和为度,则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若两角之和为度,则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同(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等)角的补角相等.

第四章 数据的收据与整理

☆ 调查

☆ 调查的方式有:

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等.

1.收据数据(制作调查问卷)2.整理数据(制作表格)

3.描述数据(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给出建议)

☆ 本章:

要求会作统计图、会看统计图、会分析统计图,最后得出结论.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基本概念

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相交(有一个交点)

  (2)平行(无交点)

☆ 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例.

☆三条直线相交有1个或3个交点.

2.邻补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 

4.垂直(90o)5.垂足(交点)

6.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 所有的距离都是指垂直距离.

7.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8.命题: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包括条件和结论.一般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可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你能找出左图中的邻补角、对顶角吗?

二.基本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点可以在直线上,也可以在直线外)

2.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4.(平行的传递性)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即:

如果a∥b,b∥c,那么a∥c.

(平行的传递性)

☆等式的传递性:

若A=B,B=C,则A=C.

☆全等(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6.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你能找出左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吗?

8.(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坐标原点)纵坐标横坐标

☆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一般情况下:

(a,b)≠(b,a)

☆点的坐标就是一个有序数对.

☆原点O的坐标是(0,0),x轴上的坐标是(x,0),y轴上的坐标为(0,y).

二.用坐标表示平移

 1.左右平移,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左减右加.

 2.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上加下减.

第七章 三角形

一.基本概念

 1.三角形 2.多边形(凸、凹) 

3.正多边形(各个角相等,各条边相等) 

4.内角(简称为角,三角形、多边形的内角)

5.外角(三角形、多边形的外角) 

6.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7.三角形的高(垂直,即90o)、中线(线段相等)、角平分线(角相等)

二.基本性质

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o;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o,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o.

4.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o.

5.(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方法

1.代入消元法(代入法):

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加减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 如何消元更简单?

    如果有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是1,那么通常

  情况下采用代入消元法;如果两个二元一次方

  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 数相反或相等时,那么

通常情况下采用加减消元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学习方法:

学习本章要结合前面的等式、方程、方程组进行对比学习,注意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基本概念

  1.不等式:

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解的集合(解集):

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结合叫做解的集合(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不等式组的解集: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

    如果a>b,那么a±c>b±c.

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

方向不改变.

  如果a>b,c>0,那么ac>bc(或)

  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

方向要改变.

如果a>b,c<0,那么ac<bc(或)

三.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化

  系数为1(系数是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四.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解设→找出不等量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求解不等式(组)→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

→作答.

☆ 到底是选择方程(组)还是选择不等式(组)解题,主要是看是否有以下关键词:

  不能完成任务,提前完成任务;超过,不超过.

第十章 实数

一.基本概念

1.平方根:

若x2=a,则称x是a的平方根,记

 作:

x=±;其中x=叫做a算术平方

 根,x=-,叫做a的负的平方根.

 ""读做二次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2.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3.立方根:

若x3=a,则称x是a的立方根做:

x=;""读做三次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

4.开立方:

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  

算术平方根(1个)

平方根

(2个)

立方根

(1个)

 

正数

正数

互为相反数

正数

 

 

负数

不存在

不存在

负数

5.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它包括

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6.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2)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二.实数的两种分类无限不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1.2.

第十一章一次函数

一.基本概念

1.常量:

数值不发生变化的量.

2.变量:

数值发生变化的量.

3.自变量(x);函数(y);函数值;函数图象.

二.两种重要的函数

1.正比例函数y=kx(k≠0)

它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⑴当k>0时,图象过一、三象限;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⑵当k<0时,图象过二、四象限;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一次函数y=kx+b(k≠0)

⑴当k>0时,;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⑵当k<0时,;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一次函数就是正比例函数.

三.函数图象的平移

直线y=kx+b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四.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即用函数图象解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

   把一元一次方程化为ax+b=0(a≠0)的形式,把左边看成一个一次函数y=kx+b,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解.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条直线,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对应两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方程组的解(横坐标是x的解,纵坐标是y的解).

 3.解不等式

   把不等式化为ax+b>0或ax+b<0的形式,解不等式可以看作:

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关键还是看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五.常见题型和做题方法

1.常见题型

①怎样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函数图象上?

   ②怎样判断一个图象是不是函数图象?

   ③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

2.做题方法

  ①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②题目中说:

某个点在函数图象上(函数图象经过某个点),通常情况下需要把这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的解析式.

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

一.基本概念

 1.频数:

(城市)个数.

 2.频率=频数÷总数.(总数=频率×总数)

 3.组数.

 4.组距:

前后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5.组中值:

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叫做组中值.

二.几种常见的统计图

  要求:

会作图、会看图(分析图).

 1.条形图

特点:

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作图和看图时:

需注意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条形图中应该有几"条".

 2.扇形图

   特点:

能够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作图和看图时:

需要有图例,注意扇形图中有几个扇形,能求出各个扇形所对的弧长、圆心角的度数、扇形面积.

  L弧长=圆周长×百分比

  S扇形=圆面积×百分比

  圆心角=360°×百分比

3.折线图

  特点:

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作图看图时:

需要注意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坡度越陡,变化趋势就越大.

4.直方图

  特点:

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作图看图时:

需先找出数据中的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确定组距(≥3)、分出组数(5至12组),确定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

一.基本概念

1.全等形:

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

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①对应点:

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

   ②对应边:

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③对应角:

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3.公共边、公共角

二.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由此可知:

要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

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通常通过证明这

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2.角平分线的性质:

 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1.任意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②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③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④两角及其中一个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2.直角三角形(Rt△)全等的条件:

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HL)

第十四章轴对称

一.基本概念

 1.轴对称图形:

(1个图形)相关概念,对称点、对称边、对称角.

 2.成轴对称图形:

(2个图形)

 3.对称轴:

其实质是一条直线.

   注意:

(成)轴对称图形一定是全等形,但全等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垂直、平分.

 5.轴对称变换:

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动作)叫轴对称变换.

   注意:

对称轴方向和位置发生变换时,得到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换.

 6.等腰三角形:

相关概念,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腰、底边、顶点、底角、顶角.

   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几条重要的性质

 1.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联系角平分线的性质记忆)

  (1)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垂直平分线上.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作某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作对

    称轴的依据).

  (1)任意一对对称点的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对称轴.

  (2)对称轴垂直平分任意一对对称点的连线段.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记为"等边对等角")

     注意: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它们的逆定理同样成立,例如:

等角对等边.

  (2)三线合一(三线是指:

底边的高、中线、顶角的角平分线)

     注意区分中线、中位线、中垂线(垂直平分线).

  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

   (2)有一个内角为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顶角为90。

两个底角都为45。

  6.30。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0。

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1.点(x,y)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为(x,-y).

 2.点(x,y)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为(-x,y).

 3.点(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为(-x,-y).

四.记住几条重要的直线

五.两种重要的作图(根据轴对称的性质)

(1)求作对称轴.

(2)作某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

第十五章整式

一.基本概念

1.单项式:

数字与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1)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系数.

  (2)次数:

所有字母的指(次)数的和叫次数.

2.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4.同类项:

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              

相同.

5.合并同类项:

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次数不变.

6.公因式:

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因式叫公因式.

7.分解因式:

也称做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叫分解因式.

二.整式的运算

 1.整式的加减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单项式

   系数与系数相乘,相同的字母相乘,只在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多项式

其实质是利用乘法的分配律.

 (3)多项式多项式

    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整式的除法

   因为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所以可以类比整式的乘法进行运算.

 三.重要公式

  1.;2.;

  3.;4.;

  5.;

  6.;

  7.(1)

   (2).

  可以合并为一个公式:

  ☆ 上述公式中的底数、均不等于0和1,指数m、n为任意实数.

☆ 不仅要熟记公式,而且还要求会用文字表述.

 四.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

  1.提公因式法

  2.公式法

   (1)

   (2)

  (3)

第十六章分式

一。

基本概念

1.分式:

形如(A、B是两个整式,且B≠0),分母B中必须含有字母的式子叫做分式.

2.通分:

把两个分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而不改变分式值的过程叫做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把分式的分母进行因式分解,找出最简工分母.

 3.约分:

约去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而不改变分式值的过程叫做约分.约分的关键是把分式的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找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