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986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0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docx

建筑工程教程建筑施工测量

建筑施工测量

本章主要阐述建筑工程在施工测量及竣工图的实测与编绘过程中常见的通病与防治方

法。

1施工控制测量

1精密量距偏差

l.现象

在建筑施工中,当进行距离测量时,发现控制网的边长及二级导线的精密量距相对误

差达不到精密量距要求。

原因分析

(1)精密量距使用的钢尺相对误差偏大。

(2)传距桩预埋深度不统一,倾斜改正值未计算。

(3)拉尺时弹簧秤施加的拉力与检定时拉力不符。

(4)钢尺受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

(5)精密量距的计算方法不当,末全面考虑影响因素产生的改正值。

3.防治措施

(1)精密量距使用的整尺段长度丈量钢尺和零尺段丈量的补尺,必须经过有资质的计

量单位检定,其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十万分之一。

(2)传距桩要使用经纬仪定线预埋,要用水准仪测量其高度,应计算其斜距改正值。

(3)使用的钢尺在开始量距前应先打开与空气接触,经10min后,施加和钢尺检定时

相同的拉力进行读数,随后调整起始分划线,重新对准桩顶标志读出读数,要求记录三组

读数。

读数应估读到0.1~0.5mm,每次较差为0.5~1mm。

每次记录读数时,应同时测出钢尺量距时的

实际温度。

全段距离丈量,应往返二测回以上,相对误差应不大于五千分之一~一万分之一。

(4)计算精密量距时应考虑以下改正值。

1)钢尺尺长改正

△Li=△Ci+△Pi-△Si

式中△Li——零尺段尺长改正值;

△Ci——零尺段尺长误差(或刻划误差);

△Ci=Li/L·△L平检

其中L——整尺段长度;

Li——零尺段长度;

△L平检——钢尺水平状态捡定拉力Po,20℃时的尺长误差改正值;

△Pi——钢尺尺长拉力改正值;

△Si——钢尺尺长垂曲改正值。

2)温度改正

若量距时温度2不等于钢尺检定时的标准温度tO(tO一般为20℃)时,则每一整尺段L的温度改

正值△Li为:

△Li=a·(t-tO)·L。

式中a为钢尺线膨胀系数,一般钢尺当温度变化l℃时,

a值约为1.2×10-5。

3)倾斜改正

如果沿斜地面量得A、B两点之距离为L(图2—1),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h,为了将倾斜距离L算

为水平距离LO,需要求出倾斜改正数△Lh

△Lh=LO-L=-h2/2·L-h4/8·L3

上式中一般只取用第一项,即可满

足要求。

假如高差较大,斜距L较短,

则须计算第二项改正数。

4)垂曲改正

实际丈量时,钢尺必然悬空下垂,

不可能如同钢尺检定时在其下部设等距

离水平托桩,此时对所量距离必须进行

垂曲改正。

△l=-W2·L3/24P2

式中△l——钢尺垂曲改正数;

W——钢尺每米重力(N);

L——尺段两端间的距离(m);

P——拉力(N);

5)拉力改正

钢尺长度在拉力作用下产生微小伸长值,

用它测距时,读得的“假读数”必然小于真

实读数,所以应在此读数上加拉力改正值:

△Pi=G·Li(P-Po)

式中P——测量时的拉力(N);

Po——检定时的拉力(N);

G——钢尺延伸系数(1m不锈钢卷尺在10N拉力作用下,G=0.019mm;1m普通钢卷尺在lON拉

力作用下,G=0.017mm);

Li——零尺段长度。

(5)测距用的普通钢尺,应符合表2—l的技术指标要求。

 

普通钢尺测距的技术指标

边长丈量较差相对误差

作业尺数

丈量总次数

定线最大偏差(mm)

尺段高差较差(mm)

读定次数

估读值至(mm)

温度读数值至(℃)

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较差(mm)

1/30000

 

4

50

≤5

 

0.5

0.5

≤2

1/20000

1~2

 

50

≤10

 

0.5

0.5

≤2

1/10000

1~2

 

70

≤10

 

0.5

0.5

≤3

 

2场区平面控制网选择不当。

精度不够

1.现象

场区控制网制定不便于施工测量,布网不当,无法进行闭合校核。

原因分析

(1)

(1)   平面控制网的制定及施工方案中未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特性,如设计定位条件

,建筑物的形状和布局,主轴线尺寸的关系,未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等进行全面综

合考虑。

(2)平面控制网制定未考虑闭合图形,施测时无法校核其准确性。

(3)平面控制线之间距离太短,影响精度要求,控制点之间有障碍物,不通视。

(4)制定标高控制网时,未根据已知标高点的准点(导线点)位置,综合考虑建筑物

的布局特点。

3.防治措施

(1)

(1)   控制网中应包括作为场地定位依据的起始点和起始边,建筑物的对称轴和主

要轴线,主要的圆心点(或其他几何中心点)和直径方向(或切线方向),主要弧线长、

弦和矢高的方向,电梯井的主要轴线和施工的分段轴线等。

(2)

(2)   控制网要在便于施测、使用(平面定位及高层竖直测设)和长期保留的原则下,

尽量组成四周平行于建筑物的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核。

(3)(3)   控制线州司距以30~50m为宜,控制点之间应通视,易测量;控制桩的顶面

标高应略低于场地的设计标高,桩底应低于冰冻层,以便长期保留。

(4)(4)   高层建筑物附近至少要设置3个栋号水准点或±o.ooo水平线,一般建筑物

要设置2个栋号水准点或±0.000水平线。

(5)(5)   整个场地内,东西或南北每相距100m左右要有水准点,并构成闭合图形,

以便闭合校核。

(6)(6)   各水准点点位要设在基坑开挖和地面受开挖影响而下沉的范围之外,水准点桩

顶标高应略高于场地设计标高,桩底应低于冰冻层,以便长期保留。

通常也可在平

面控制网的桩顶钢板上,焊上一个小半球作为水准点之用。

3轴线法定位点选择不正确

1.现象

平面控制网选择主轴线进行测量放线,根据定位点测量轴线时,校核工作无法开展。

原因分析

(1)由于建筑物外形的原因,使得平面控制网不便于组成闭合网形。

(2)主轴线选择不当,不便于或未进行测设校核。

3.防治措施

对于不便于组成闭合网形的场地,投测点宜测设成“一”、“L”、“+”和“サ”形

主轴线,或平行于建筑物的折线形的主轴线,但在测设中,要有严格的测设校核。

首先应保证控制桩在平面中通视;其次,在平面中选择适当的配合校正点,还要确

保定位点的位置,以便于加密和扩展。

4建筑高程误差偏大

1.现象

水准测量时,产生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超出了容许误差范围。

原因分析

(1)仪器和标尺有缺陷或未校正,产生误差。

(2)仪器架设位置与前后视点距离差偏大,产生偏差。

(3)水准仪视线未整平,视平线不平行于水准面。

(4)水准仪照准时,“十”字丝线未正对水准尺中线。

(5)水准仪照准时,焦距未调好,视差未消除。

3.预防措施

(1)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定期送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验和校正,消除系统误差。

(2)架设仪器时,力求前后视距相等,消除因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而弓[起的误差;

(3)水准仪照准时,用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纵线正对水准尺中线,持尺者要使尺身垂直。

(4)望远镜精确调平时,确保水准气泡居中,照准后眼睛在目镜后上下移动观测,调整调焦螺旋,

直到十字丝交点在目标中上下不显动,消除视差。

4.治理方法

沿闭合水准路线作水准测量,闭合差在容许

误差范围内,可以平差,否则应重测。

(1)水准测量的限差:

Ⅱ、Ⅲ、Ⅳ等水准测

量均应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线观测,其测量

结果限差应符合表2-2。

(2)水准测量容许误差平差:

平差的方法是

将闭合差反号,按水准路线各段的距离或测站总

数比例分配。

各段的高差改正数Ci为:

 

 

 

 

 

 

 

Ci=Li/∑L·fn或Ci=ni/∑n·fn

式中Li――某段水准线路长度(m);

∑L――水准线路总长;

fn――实测的闭合差;

ni――某段的测站数;

∑n――各段测站数的总合;

 

5测距偏差

1.现象

在普通量距中,出现实测值之间数据差异。

原因分析

(1)选用量距工具不当,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距离全长超过一整钢尺时,直线花杆定线产生偏差。

(3)未吊锤插测杆,分段点位置偏离,造成读数积累偏差。

(4)两人拉尺用力不均,或未拉紧拉平钢尺。

3.预防措施

(1)

(1)   皮尺易伸缩,量距要求较低时使用。

在距离测量中,应选用抗拉强度高,

不易伸缩,经有资质计量单位检定过的钢尺。

(2)

(2)   当距离超出一整尺时,应采用“三点一线法”,较长时花杆采用经纬仪

定线、定位。

(3)在吊锤球尖端指示地面点处,测杆与钢尺同一侧竖直后再插入。

(4)应两人同时用力均匀拉紧并抬平钢尺,然后读出数据。

(5)斜坡上量距离,应由坡顶向坡下丈量,以避免锤球在地上确定分段点时产

生偏差。

4.治理方法

为了校核并提高丈量精度,要求进行往返丈量,取平均值作为结果,量距精度

用往返测距值的差数与平均值之比表示。

普通量距在乎坦地区要求达到1/3000;

起伏变化较大地区要求达到1/2000;丈量困难地区不得大于1/1000。

如果往测

和返测距离值的差数,与往返丈量平均值之比超过范围时,应重新丈量,否则

可以平差。

6测角偏差

1.现象

使用经纬仪测量角度时,出现测量角度数据偏差。

原因分析

(1)仪器视准轴与水平轴不垂直,水平轴与竖轴不垂直。

(2)仪器度盘存在偏心差,仪器未整平,水平度盘不水平,经纬仪对中不淮确。

(3)目标花杆不垂直,或花杆未插稳。

(4)外界自然因素(如大风、雾天、烈日、暴晒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3.防治措施

(1)

(1)   测角时,采取盘左或盘右的两个位置观测,取平均值,消除视准轴与水平

轴不垂直,水平轴与竖轴不垂直,以及仪器度盘的偏心差等误差。

(2)经纬仪对中力求准确,测量时,对中的偏心差不得超过1mm。

(3)照准目标力求准确,必须用十字丝交点正对测点的标志。

(4)整平仪器,使水平度盘尽可能保证水平位置。

(5)尽可能避开不利的因素,以免影响测角精度。

1.7竖向结构垂直偏差大

1.现象

在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每楼层垂直偏差或全高垂直度偏差不满足现行规范规定。

垂直偏差大。

原因分析

(1)砌体施工时未挂垂直线。

(2)现浇混凝土结构钢筋偏位造成模板无法到位。

(3)现浇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及门窗洞口处配筋过密,钢筋安装不规范,造成模板无

法到位:

(4)模板安装后未吊线坠或未认真吊线坠找正。

(5)竖向结构模板支撑系统控制机构失灵,一边顶牢而另一边松弛。

(6)竖向控制轴线向上投测过程中产生的积累偏差超过标准。

3.预防措施、

(1)砌体施工时,宜双面挂线控制砌体的垂直平整度。

(2)楼面轴线控制网投测后,应根据定位尺寸校正竖向结构的纵向钢筋,确保根部到位

,调整好垂直度偏位的骨架,检查复核后方可绑扎箍筋和水平钢筋。

骨架绑扎中应

于顶部用铁丝拉紧找正,并挂垂线控制。

(3)对于钢筋配制过密的部位,翻样时要充分考虑,施工中控制施工工艺和安装顺序,

确保骨架截面尺寸正确:

(4)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安装后,应吊线坠校正垂直度,双面用顶撑顶牢;对于外侧墙

,对拉螺栓应与纵横搁栅连接牢甲,并和内侧顶撑连接,顶拉控制,使系统在混凝

土浇筑过程中便于检查调整;

(5)用经纬仪或吊线坠投测轴线,在建立轴线控制网及向上竖向投测过程中,其投测依

据应该是同一原始轴线基准点,以避免误差积累。

4.治理方法

已施工的竖向结构出现垂直偏差时,首先采用吊线坠法或轴线投测法,复核检查现施

工段及基层根部控制点的测量精度,以保证待施工段的垂直度控制。

已施工的竖向结构

在能保证结构截面尺寸偏差在规范范围内的,适当凿除修整,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

高二级、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修补;如果垂直偏差使得结构截面尺寸偏差超过规范和设

计要求,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结构补强。

2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测量

1施工测量主轴线确定及定位测量方法不当

1.现象

建筑物测量放线,无法保证与复核设计尺寸和相对位置的正确性。

原因分析

(1)定位依据正确性无法保证。

(2)测定主轴线前,未认真编制明确的测量方案。

(3)主轴线布设形式不够科学,数量不足。

3.防治措施

(1)

(1)   定位依据是现有建(构)筑物时,应会同建设、设计单位到现场对定位

依据的控制点、线和标高等具体位置进行测量,并记录备案。

如果定位

直接的依据是建筑红线、道路个L\线或测量控制点时,要在会同建设、

设计单位现场交桩后,根据计算的数据实地校验各桩间距、夹角和高差,

以防参照物、控制点及桩本身的误差与矛盾影响施工测量精度。

(2)

(2)   编制测量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主轴线应尽量位于场地中央,主

轴线的定位点一般不少于3个;主轴线中纵横轴各个端点应布置在场区

的边界上,为了便于恢复施工过程中损坏的轴线控制点,必要时主轴线

各个端点可布置在场区外的延长线上。

2基础定位不准

1.现象

基础验线时,经检查复核发现基础放线误差,轴线允许偏差超出规范规定(见表2—3)

表2-3

长度L(m)

L≤30

30≤L≤60

60

L>90

允许偏差(mm)

5

10

15

20

原因分析

(1)未检测所使用的轴线桩是否松动和位置是否正确。

(2)使用经纬仪向基础上投测建筑物主轴线时,未经闭合校核,就测放细部轴线。

3.预防措施

(1)

(1)   根据建筑物矩形控制网的四角桩,检测各轴线控制桩位确无碰动和位移后方可使用,

要明确具体使用的轴线控制桩,防止用错。

(2)根据基槽周边上的轴线控制桩,用经纬仪向基础垫层上投测建筑物大角、轮廓轴线及

主轴线,经纬仪闭合校核无误时,再测放细部轴线。

(2)

(2)   强化检查验收制度,细部轴线测放自检后,应组织专门技术部门先行验线,检查

基础定位情况和垫层顶面的标高,确定无误后,再会同建设、监理复核验线,合格签证

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治理方法

一旦发现基础放线偏差过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定位控制桩位置到细部轴

线尺寸进行检查复核,纠正错误。

如果偏差超过两倍中误差时,重要部位应重新测放

轴线。

3基坑抄平处理不当

1.现象

基坑开挖深度与设计标高不符,或基坑内两端及多块局部水平标高线偏差较大。

分析原因

(1)基坑内水准标高控制方法不正确。

(2)基坑面积较大,而水淮标高基准点设置数量不足,致使前后视线不等长,距离差

过大。

(3)基坑内四周引进的水平标高点未闭合,局部控制桩移位。

3.防治措施

(1)

(1)   当基坑深度较浅(≤5m)且边坡土质稳定时,在基坑将要挖到基底设计标高时,再用

水准仪在坑内四周槽壁上测设一些小木桩,使其顶面到坑底设计标高为一固定值,作为

控制高程的依据。

(2)当基坑埋深较大时(>5m),在基坑四周护坡钢板桩、混凝土护壁桩或其他支护

设施上,选择部分侧面竖向平直规正的桩,在其上各涂一条10cm宽的竖向白漆带,用

水准仪根据原始水准点测出±0.000以下各整米数的水平线,用红漆段间隔分色,做出

标识,作为水准控制点,然后在基坑内使用水准仪,校测四周护坡桩上的水准点是否在

同一标高的水平线上,误差不得超过±3mm。

在施测基础标高时,应后视两个以上的水

准点作为校核。

(3)观察时尽量选择适当的坑内基准点,使前后视线等长。

4管道工程中线定位及高程控制不准

1.现象

管线空间定位位置及高程控制不准,坡度方向不正确。

原因分析

(1)地形图上未全部明确标出管道的主点(起点、终点及转折点)与地物的关系数

据,图纸设计深度不够。

(2)地形图上同时给出了管道主点和控制点,与实际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物轴线不

平行或不垂直、相互矛盾。

(3)管线主点之间线段定位偏位。

(4)管线高程控制临时水准间距太大。

(5)高程控制网精度选择不够。

3.预防措施

(1)加强图纸交底,过细地进行图纸会审。

(2)在城建区管线走向与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物轴线平行(垂直)或成角度时,根据

地物的关系来确定主点的位置,严格根据设计提供的关系数据进行管线定位。

(3)当管道规划设计地形图上同时给出管道主点坐标和主点控制点时,应根据控

制点定位。

(4)当管道规划设计地形图上给出管道主点坐标而无控制点时,应于管道线近处

布设控制导线,采取极坐标法与角度交会法定位,测角精度为30",量距精度

1/5000。

(5)在管道施工时,要沿管线敷设方向布置临时水准点,如现场无固定地物,应

提前埋设标桩作为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可根据不低于Ⅲ等精度水准点敷设。

临时

水准点间距,自流管道和架空管道应不大于200m,其他管道不大于300m。

4.治理方法

管线定位容差应符合表2—4规定,当管线偏位超过允许偏差时,首先应检查校

正主点的定位位置,测量检查实测各转折点的夹角,使其符合设计值要求。

距离

实量值与设计值比较,其相对误差不超过太,否则应将重要部位重新返工。

管线定位容差表表2—4

测定内容

定位容差(mm)

测定内容

定位容差(mm)

厂房内部管线

7

厂区外地下管道

200

厂区内地上和地下管线

30

厂区内输电线路

100

厂区外架空管道

100

厂区外输电线路

300

 

5工业厂房基础柱测量偏差大

1.现象

基础及柱间轴线偏差、牛腿和柱顶标高以及柱身垂直度偏差大,影响吊车梁和屋架

的就位。

原因分析

(1)柱基础杯底标高与设计标高不一致。

(2)柱与基础中心线未对齐。

(3)柱安装未进行经纬仪校正。

(4)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容许偏差超过规定标准。

3.预防措施

(1)

(1)   安装前先逐一复检预制柱的牛腿、柱顶等各主要关键部位的几何尺寸的实际关系,

算出并调整基础顶面相应的标高值,安装垫块或凿除局部混凝土,用水准仪抄平使其

符合设计要求。

(2)

(2)   安装前在杯形基础顶面上弹出十字中心线,柱身上面三面弹出相应的中心线,安装

应使柱底三面个乙线与杯口个L\线对齐,使用经纬仪校正,并加以固定,复核无误

后才能脱钩。

4.治理方法

柱垂直偏差大时,在柱纵横轴线上,离柱距离约为柱高的1.5倍处,安置两台经纬仪

,先照准柱底中心线,再慢慢仰视到柱顶,指挥调节支撑或拉绳,敲打钢楔,确保柱

中心线与轴线偏差小于5mm。

如柱高不大于10m,垂直偏差应≤±10mm;柱高大于

10m时,垂直度偏差应≤H/1000且≤±20mm。

6吊车梁安装测量的偏差大

1.现象

吊车梁中线位置和梁顶的标高偏差大。

原因分析

(1)厂房轴线控制网精度不够或施测中产生偶然偏大误差。

(2)柱垂直度偏差超过标准。

(3)柱身上标高控制线精度不够,或牛腿梁面整平工作不细致,

造成梁面标高偏差。

3.防治措施

(1)

(1)   检查验收吊车梁的截面尺寸、铁件位置是否正确,确保预

制构件满足设计要求。

(2)

(2)   对轴线控制网进行校核,确保无误,根据轴线控制网吊装

吊车梁。

(3)(3)   根据柱中心轴线端点,在地面上定出吊车梁中心线控制桩,

用经纬仪投测梁中心线到每根柱牛腿上,并弹上墨线。

吊装

时,确保吊车梁和牛腿上的中心线相互对齐。

(4)(4)   用水准仪抄平,在柱侧面测出基准线,测量并定出柱牛腿面

设计标高线,复核吊车梁实际截面尺寸,以此为依据加钢板垫

块,吊车梁顶面标高误差应不超过±3~5mm

3高层建筑施工测量

3.1平面控制不当

1.1. 现象

根据平面控制网测放轴线,其细部尺寸精度不够。

原因分析

(1)

(1)   未能根据高层建筑形状选用较佳的控制网形状,随着施工的进度未能将控制网延

伸到受施工影响区之外,使建立的控制网无法校核。

(2)

(2)   建立方格控制网时,未考虑高层建筑楼层结构变化情况,控制网中转频繁,造成

偏差。

(3)参见1.2“场区平面控制网选择不当,精度不够”的原因分析。

3.防治措施

(1)

(1)   根据建筑物形状正确选择、布置矩形网、多边形网、主轴线,建立网格时应考虑控

制网校核点。

参见1.2的防治措施。

(2)

(2)   熟悉施工图,综合考虑建筑物整个施工过程,从打桩、挖土、浇筑基础垫层、各楼

层结构变化情况等方面考虑建立施工方格控制网。

(3)(3)   平面控制网中,建立局部直角坐标系统放样,控制点之间距离误差要求不大于

±2mm,测角中误差不大于±5"。

(4)(4)   建筑施工控制网的测量精度不应超过1/40000,施工中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

度的标准,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施工控制网测量精度一般取1/20000。

(5)(5)   在高层建筑中,投测点的布置形式必须保证可靠、方便、闭合、准确,基本常用

的几种形式有:

三点直线形、三点角度形、四点丁字形、五点十字形。

无论何种形

式,主轴线上的控制点数都不得少于3个。

3.2高程控制不当

1.现象

高层建筑测量水准精度差。

原因分析

(1)高程控制网点选择位置不正确,水准点未妥善保护,引测标高未闭合复测。

(2)实测选用仪器不当及方法不规范。

(3)参见1.4“建筑高程误差偏大”的原因分析。

3.防治措施

(1)

(1)   制定高层建筑工地上高程控制点,要联测到国家水准标志上或城市水准点上

,高层建筑物的外部水准点的标高系统与城市水准点的标高系统必须统一。

(2)

(2)   高层建筑工地所用的水准点必须固定,且各水准点和±0.000水平线应妥善

保护,以求得施工过程中标高统一,在雨季前后对控制点各复测一次,保证标

高的正确性。

(3)(3)   实测时应使用精度不低于S3级的水准仪,视线长度不大于80m,且要注意前

后视线等长,镜位与转点均要稳定,使用塔尺时要尽量不抽第二节。

(4)水准测量结果的限差,应符合表2-2。

3.3轴线控制点偏差

1.现象

使用吊线坠法工艺向上传递轴线时,轴线竖向控制出现偏差。

原因分析

 

(1)

(1) 线坠制作精度不够,导致控制点与线坠轴线和细钢丝不在同一轴线上,

产生引线偏差。

(2)操作不认真,末解除钢丝扭曲打结现象,未设防风吹的设施。

(3)吊线时,未提供照明、通讯联络设备,上下操作不认真。

(4)由于楼层较高,预留洞位置交叉偏移,吊线不畅通,轴线控制点引测

不准确。

3.防治措施

(1)

(1) 线坠呈圆柱,顶端为锥形,重15~20kg,其锥形尖端与钢丝悬吊线应

与坠体轴线为同一竖直线。

(2)

(2) 坠线应使用没有扭曲的ф0.5~0.8mm钢丝,吊时线坠应保持稳定不

旋转,吊线本身平顺。

悬吊时所在楼层设风挡设施,预防风吹造成吊线

本身偏斜或不稳定。

悬吊时要注意有充足的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