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114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的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

张文鑫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

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此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堂号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

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

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

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用的正是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

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

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

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

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

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

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

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

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

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

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

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

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

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

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

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

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

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厮打起来。

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

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揭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

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

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5.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6分)

6.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

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登将拜太子,辞曰:

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权曰:

卿母安在?

对曰:

在吴。

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

临终,上疏曰:

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

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

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候。

B.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

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C.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

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

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

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

对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B.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

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C.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

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祛,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

D.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

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册立为太子,追谥宣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晚秋登城北门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杜陵:

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梁州:

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15.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陋室铭》中表现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的别宴情景则独具异域风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

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

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雄的权威性呢?

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

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欢空间。

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

一声叹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元凶巨恶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水到渠成

B.罪魁祸首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应运而生

C.元凶巨恶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水到渠成

D.罪魁祸首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应运而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20.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