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2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复习:

1.听写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齐读反复句,再次感受歌词的韵律美。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思考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2)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用朗读表达感受到的色彩美、景色美。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表示什么意思?

(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

(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孩子们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

为什么用“环绕”?

(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引导学生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是什么样的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学生回答,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

“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

(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2.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

(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

(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

(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3)“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

”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

(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训练拟人句。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

(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

(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3.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第三小节。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这里的“谁”指什么?

(祖国、父母、老师......)

(3)交流感激之情如何回报?

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引向平时的待人接物、礼仪教育。

(4)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

教师提醒孩子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

“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4.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

谈谈学文感受。

5.总结全文,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指导背诵.

1.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第一小节:

"

倒映"

、"

环绕"

(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2.第二小节"

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3.第三小节"

问、谁安排"

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4.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1.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2.朗读课文,做到流利、有感情。

背诵课文。

备注栏:

2每逢佳节倍思亲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认识二会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会用“家家户户”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古诗,初步了解古诗意思。

一、导入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

“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

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完成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5、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二、初解古诗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

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

“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不懂处:

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

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

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下节课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

三、学写生字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

课文就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板书:

思念亲人 

4、师过渡:

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他思念的是谁呢?

)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明确要求。

2、出示词语,朗读正音。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远眺欢聚佳节

独在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思念倍思亲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

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

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

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

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

你的心情如何呢?

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引读:

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

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

指名读。

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

生说(师适当补充:

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课件演示。

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

3.师:

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4.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

出示句子,指名读。

齐读。

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5.是啊!

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兴高采烈的,非常高兴。

出示“兴高采烈”

指名解释“兴高采烈”的意思。

读文中句子。

出示例句:

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

根据提示造句:

(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

(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

指名造句。

6.但就在大家在大街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的同时,一位少年,孤独一个人,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

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

齐读段二(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

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

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他会想起谁?

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

王维想起了哪些人?

哪些事?

指名说。

教师讲述(出示)茱萸:

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

王维还会想些什么?

指名说说看。

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这就是:

师引读出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

(板书:

思绪万千)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

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4.你们愿意把这首诗送给远方的亲人,古筝音乐起,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

课件出示:

看,

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

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五、解疑质疑。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师擦去黑板上问号。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交流。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选做题:

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3古诗二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童趣。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童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抓住“偷”、“不解”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多媒体出示荷塘及荷花图片)

1.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有的已经露出了绿色的莲蓬,又让我们想起《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相机介绍“采莲”:

碧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连、莲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既好吃又好玩。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3.出示古诗,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2)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个别读,正音。

(2)认读学习生字。

(3)对浮萍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看,这就是浮萍。

(出示浮萍图片)

3.齐读古诗。

师生合作读。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相机品读:

(1)在我们的印象中,“偷”是不光彩的,人人都讨厌。

这里的“偷”又该怎么理解呢?

老师摘录了“偷”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

(出示:

一是偷盗;

二是瞒着别人、悄悄地;

三是抽出(时间),)

你觉得这儿的“偷”该选哪一个?

(2)你有没有小时候偷偷瞒着大人做一些事,即使被大人发现了也不会责怪你?

(3)猜想一下,此时小娃的心情是怎样的?

(4)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二)后两行

1.这个小孩偷采莲蓬,真的没有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个别读,齐读。

(三)猜诗人、悟情感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美丽的荷塘图,藏着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趣事,还藏着一个人呢?

猜,他是谁?

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

(窥视、偷笑)

我来采访一下:

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2.这首诗里不仅藏着一个人,还藏着一份情呢。

你知道吗?

(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对童年的留恋。

(板书“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情、这份趣来读一读。

生个别读、齐读整首诗。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童年是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

古代的儿童和你们一样,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除了读书之外,也有许多充满情趣的事情。

瞧,春天去放风筝——《村居》

夏天,可以去偷采白莲——《池上》

秋天,当然要去逮蟋蟀了——《夜书所见》

冬天,还可以玩冰雪呢——《稚子弄冰》

自己读读,你喜欢哪句诗中的孩童?

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后,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和你的同伴分享。

5、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抄写并背诵古诗。

1.学会生字,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夏季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学习另一首也是描写夏天,也是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2.板书课题,生齐读。

见是什么意思?

(看见)

所见就是?

——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

3.介绍作者:

袁枚。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4.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继续用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2.给古诗划分节奏。

3.指名朗读,齐读。

4.学习生字,认读描红。

5.诗人袁枚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要求说具体、说生动。

6.我们常说诗中有画,一首诗就像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让我们看看作者在诗中画了什么?

圈出这些事物(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预设学生没有说到“林樾”。

师:

观察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

(生:

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

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

一棵树叫林吗?

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7.其实,除了这些看到的景物,诗人袁枚耳中也享受着美妙的声音,都有哪些声音呢?

(歌声、蝉鸣)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让我们再去细细地品读古诗,走入诗人袁枚眼中的世界。

1.出示第一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指名读,思考:

袁枚所见的是一个怎样的孩童?

(2)想一想:

牧童的心情怎样?

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2.走着走着,小牧童为什么停了下来?

出示第二句: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指名读,提问:

小牧童为什么不走了?

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吗?

(相机理解“欲”“忽然”的意思。

(2)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想象:

牧童捉到蝉了吗?

3.感情朗读古诗。

4.感悟诗情。

袁枚在写这首诗时,已经是62岁的高龄了,当他看到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林间的小道上,看到小牧童捕捉鸣蝉时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么,诗人在诗中又表达了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2.配乐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抄写并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