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4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58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胃癌诊疗规范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

③胃肠梗阻的表现:

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

④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

⑤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⑥直肠前窝肿物;

⑦脐部肿块等。

其中,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腹水征、下腹部盆腔包块、脐部肿物、直肠前窝种植结节、肠梗阻表现均为提示胃癌晚期的重要体征。

因此,仔细检查这些体征,不但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也为诊治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充分的临床依据。

(三)影像检查

1.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定位诊断优于常规CT或MRI,对临床医师手术方式及胃切除范围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2.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

因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等特点,可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

充盈胃腔之后常规超声可显示病变部位胃壁层次结构,判断浸润深度,是对胃癌T分期的有益补充;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

超声双重造影可在观察病灶形态特征的基础上观察病灶及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灌注特点;

此外超声检查可发现腹盆腔重要器官及淋巴结有无转移,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转移;

超声引导下肝脏、淋巴结穿刺活检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分期。

3.CT:

CT检查应为首选临床分期手段,我国多层螺旋CT广泛普及,特别推荐胸腹盆腔联合大范围扫描。

在无CT增强对比剂禁忌情况下均采用增强扫描,常规采用1mm左右层厚连续扫描,并推荐使用多平面重建图像,有助于判断肿瘤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如肝脏、胰腺、膈肌、结肠等)或血管关系及区分肿瘤与局部淋巴结,提高分期信心和准确率。

为更好地显示病变,推荐口服阴性对比剂(一般扫描前口服500~800ml水)使胃腔充分充盈、胃壁扩张,常规采用仰卧位扫描,对于肿瘤位于胃体下部和胃窦部,可以依检查目的和患者配合情况采用特殊体位(如俯卧位、侧卧位等),建议采用多期增强扫描。

CT对进展期胃癌的敏感度约为65%~90%,早期胃癌约为50%:

T分期准确率为70%~90%,N分期为40%~70%。

因而不推荐使用CT作为胃癌初诊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在胃癌分期诊断中推荐为首选影像方法。

4.MRI:

推荐对CT对比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使用。

MRI有助于判断腹膜转移状态,可酌情使用。

增强MRI是胃癌肝转移的首选或重要补充检查,特别是注射肝特异性对比剂更有助于诊断和确定转移病灶数目、部位。

腹部MRI检查对了解胃癌的远处转移情况与增强CT的准确度基本一致,对胃癌N分期的准确度及诊断淋巴结侵犯的敏感度较CT在不断提高,MRI多b值DWI对胃癌N/T分级有价值。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随着MR扫描技术的进步,对于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CT平扫不能明确诊断,或肿瘤导致EUS无法完成时,推荐依据所在中心实力酌情尝试MRI。

5.PET-CT:

可辅助胃癌分期,但不做常规推荐。

如CT怀疑有远处转移可应用PET-CT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另外,研究显示PET-CT对于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价也有一定价值,但亦不做常规推荐。

在部分胃癌组织学类型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代谢之间的呈负相关联系,如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通常是18F-FDG低摄取的,故此类患者应慎重应用。

6.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

骨扫描在探测胃癌骨转移病变方面应用最广、经验丰富、性价比高,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在脊柱及局限于骨髓内的病灶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可与MRI结合提高探测能力。

对高度怀疑骨转移的患者可行骨扫描检查。

7.肿瘤标志物:

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为我们提供了动态观察肿瘤发生发展及临床疗效评价和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了检出率和鉴别诊断准确度。

建议常规推荐CA72-4、CEA和CA199,可在部分患者中进一步检测AFP和CA125,CA125对于腹膜转移,AFP对于特殊病理类型的胃癌,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CA242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胃蛋白酶原PGⅠ和PGⅡ的敏感度、特异度尚有待公认。

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常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8.胃镜检查

(1)筛查

A.筛查对象

胃癌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较低(33/10万),内镜检查用于胃癌普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且患者接受度低。

因此,只有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才是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建议以40岁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需进行胃癌筛查。

符合下列第1条和2~6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①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

②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③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④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⑤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⑥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B.筛查方法(图1)

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

我国胃癌筛查采用PGI浓度≤70μg/L且PCI/PGⅡ≤7.0作为胃癌高位人群标准。

根据血清PG检测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对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步检查策略。

胃泌素17(gastrin-17,G-17):

血清G-17浓度检测可以诊断胃窦(G-17水平降低)或仅局限于胃体(G-17水平升高)的萎缩性胃炎。

上消化道钡餐:

X线钡餐检查可能发现胃部病变,但敏感度及特异度不高,已被内镜检查取代,不推荐使用X线消化道钡餐进行胃癌筛查。

内镜筛查:

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近年来无痛胃镜发展迅速,并已应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胃镜检查的患者接受度。

图1胃癌筛查方法

(2)内镜检查技术

1)普通白光内镜(whitelightendoscopy):

普通白光内镜是内镜检查技术的基础,对于病变或疑似病变区域首先进行白光内镜观察,记录病变区域自然状态情况,而后再进行其他内镜检查技术。

2)化学染色内镜(chromoendoscopy):

化学染色内镜是在常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将色素染料喷洒至需观察的黏膜表面,使病灶与正常黏膜对比更加明显。

物理染色(靛胭脂、亚甲蓝):

指染料与病变间为物理覆盖关系,由于病变表面微结构与周围正常黏膜不同,染料覆盖后产生对光线的不同反射,从而突出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界限。

化学染色(醋酸、肾上腺素):

指染料与病变区域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病变区域颜色,突出病变边界。

3)电子染色内镜(digitalchromoendoscopy):

电子染色内镜可通过特殊光清晰观察黏膜浅表微血管形态,常见电子染色内镜包括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技术及智能电子染色内镜。

4)放大内镜(magnifyingendoscopy):

放大内镜可将胃黏膜放大并观察胃黏膜腺体表面小凹结构和黏膜微血管网形态特征的细微变化,可用于鉴别胃黏膜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恶性病变的边界和范围。

5)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

超声内镜是将超声技术与内镜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内镜诊疗技术。

用于评估胃癌侵犯范围及淋巴结情况。

6)其他内镜检查技术:

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confocalcaserendomicroscopy,CLE):

可显示最高可放大1000倍的显微结构,达到光学活检的目的。

荧光内镜(fluorescenceendoscopy):

以荧光为基础的内镜成像系统,能发现和鉴别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癌前病变及一些隐匿的恶性病变。

但上述方法对设备要求高,目前在临床常规推广应用仍较少。

(3)胃镜检查操作规范

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内镜检查前必须充分准备,建议应用去泡剂和去黏液剂等。

经口插镜后,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观察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及十二指肠降部。

退镜时依次从十二指肠、胃窦、胃角、胃体、胃底贲门、食管退出。

依次全面观察、应用旋转镜身、屈曲镜端及倒转镜身等方法观察上消化道全部,尤其是胃壁的大弯、小弯、前壁及后壁,观察黏膜色泽、光滑度、黏液、蠕动及内腔的形状等。

如发现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及范围,并详细在记录表上记录。

检查过程中,如有黏液和气泡应用清水或去泡剂和去黏液剂及时冲洗,再继续观察。

保证内镜留图数量和质量:

为保证完全观察整个胃腔,如果发现病灶,另需额外留图。

同时,需保证每张图片的清晰度。

国内专家较为推荐的是至少40张图片。

必要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等图像增强技术。

(4)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分型(图2)

1)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分型依照2002年巴黎分型标准及2005年巴黎分型标准更新。

浅表性胃癌(Type0)分为隆起型病变(0-I)、平坦型病变(0-Ⅱ)和凹陷型病变(0-Ⅲ)。

0-I型又分为有蒂型(0-Ip)和无蒂型(0-Is)。

0-Ⅱ型根据病灶轻微隆起、平坦、轻微凹陷分为0-Ⅱa、0-Ⅱb和0-Ⅱc三个亚型。

2)0-1型与0-Ⅱa型的界限为隆起高度达到2.5mm(活检钳闭合厚度),0-Ⅲ型与0-Ⅱc型的界限为凹陷深度达到1.2mm(活检钳张开单个钳厚度)。

同时具有轻微隆起及轻微凹陷的病灶根据隆起/凹陷比例分为0-Ⅱc+Ⅱa及0-Ⅱa+Ⅱc型。

凹陷及轻微凹陷结合的病灶则根据凹陷/轻微凹陷比例分为0-Ⅲ+Ⅱc和0-Ⅱc+Ⅲ型。

图2胃癌的镜下分型示意图

3)早期胃癌精查及随访流程(图3)

图3胃癌精查和随访流程

(5)活检病理检查

1)如内镜观察和染色等特殊内镜技术观察后未发现可疑病灶,可不取活检。

2)活检部位:

为提高活检阳性率,不同类型病变取活检时应注意选取活检部位。

ⅰ.带蒂病变:

应于病变头部取活检,不应活检病变蒂部。

ⅱ.隆起型病变:

应于病变顶部活检,不应活检病变基底部。

ⅲ.溃疡型病变:

应于溃疡堤内侧活检,不应活检溃疡底或溃疡堤外侧。

适宜活检部位不适宜活检部位

3)怀疑早期肿瘤性病变-直径2cm以下病变取1~2块活检,直径每增加1cm可增加1块;

倾向进展期癌的胃黏膜,避开坏死的区域,取材6~8块。

4)胃镜活检标本处理规范

①标本前期处置:

活检标本离体后,立即将标本展平,使黏膜的基底层面贴附在滤纸上。

②标本固定:

置于充足(大于10倍标本体积)的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中。

包埋前固定时间须大于6小时,小于48小时。

③石蜡包埋:

去除滤纸,将组织垂直定向包埋。

包埋时,烧烫的镊子不能直接接触标本,先在蜡面减热后再夹取组织,防止灼伤组织。

④HE制片标准:

修整蜡块,要求连续切6~8个组织面,捞取在同一张载玻片上。

常规HE染色,封片。

9.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und,EUS):

EUS被认为胃肠道肿瘤局部分期的最精确方法,在胃癌T分期(特别是早期癌)和N分期不亚于或超过CT,常用以区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病灶,动态观察肿瘤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并可通过EUS导引下穿刺活检淋巴结,明显提高局部T、N分期准确率,但EUS为操作者依赖性检查,因此,推荐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或中心。

对拟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等内镜治疗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

EUS能发现直径5mm以上淋巴结。

淋巴结回声类型、边界及大小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认为转移性淋巴结多为圆形、类圆形低回声结构,其回声常与肿瘤组织相似或更低,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直径>

1cm;

而非特异性炎性肿大淋巴结常呈椭圆形或三角形高回声改变,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均匀。

超声胃镜检查操作规范:

规范的操作过程及全面、无遗漏的扫查是准确分期的基础,以胃肿瘤分期为目标的EUS应该至少包括自幽门回撤至食管胃结合部的全面扫查过程,为准确评估第一站淋巴结,推荐自十二指肠球部回撤。

在回撤过程中进行分期评估,并且留存肿瘤典型图像及重要解剖标志(Landmarks)处图像,如能做到动态的多媒体资料留存,可提高分期的准确率并提供回溯可能。

扫查过程中应当注意胃腔的充盈及合适的探头频率选择和适当的探头放置,合适的焦距下图像更加清晰,并避免压迫病变导致错误分期。

(四)胃癌的诊断标准及内容

1.定性诊断:

采用胃镜检查进行病变部位活检及病理检查等方法明确病变是否为癌、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特殊分子表达情况等与胃癌自身性质和生物行为学特点密切相关的属性与特征。

除常规组织学类型,还应该明确Lauren分型及HER2表达状态。

2.分期诊断:

胃癌的分期诊断主要目的是在制订治疗方案之前充分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特点,以便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模式提供充分的依据。

胃癌的严重程度可集中体现在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以及远处转移存在与否3个方面,在临床工作中应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分期诊断信息。

3.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能作为诊断胃癌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制订诊治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是否存在合并症及伴随疾病会对整体治疗措施产生影响。

(五)鉴别诊断

1.胃良性溃疡:

与胃癌相比较,胃良性溃疡一般病程较长,曾有典型溃疡疼痛反复发作史,抗酸剂治疗有效,多不伴有食欲减退。

除非合并出血、幽门梗阻等严重的合并症,多无明显体征,不会出现近期明显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甚至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

更为重要的是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良性溃疡直径常小于2.5cm,圆形或椭圆形龛影,边缘整齐,蠕动波可通过病灶;

胃镜下可见黏膜基底平坦,有白色或黄白苔覆盖,周围黏膜水肿、充血,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而癌性溃疡与此有很大的不同,详细特征参见胃癌诊断部分。

2.胃淋巴瘤:

占胃恶性肿瘤的2%~7%。

95%以上的胃原发恶性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广泛浸润胃壁,形成一大片浅溃疡。

以上腹部不适、胃肠道出血及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3.胃肠道间质瘤:

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3%,肿瘤膨胀性生长,可向黏膜下或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的肿块。

瘤体小症状不明显,可有上腹不适或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瘤体较大时可扪及腹部肿块,常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4.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恶性潜能。

这类肿瘤的特点是能储存和分泌不同的肽和神经胺。

虽然胃肠胰NEN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占胃肠恶性肿瘤不足2%的比例,但目前在美国NEN是发病率仅次于结直肠癌的胃肠道恶性肿瘤。

其诊断仍以组织学活检病理为金标准,然常规的HE染色已不足以充分诊断NEN,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中突触素蛋白(synaptophysin,Syn)和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A,CgA)染色为诊断NEN的必检项目,并需根据核分裂像和Ki-67(%)对NEN进行分级。

5.胃良性肿瘤:

约占全部胃肿瘤的2%左右,按组织来源可分为上皮细胞瘤和间叶组织瘤,前者常见为胃腺瘤,后者以平滑肌瘤常见。

一般体积较小,发展较慢。

胃窦和胃体为多发部位。

多无明显临床表现,X线钡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而非龛影;

胃镜下则表现为黏膜下肿块。

三、病理学规范

(一)术语和定义

1.胃癌(gastriccarcinoma):

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2.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intraepithelialneoplasia/dysplasia):

胃癌的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2个名词可通用。

涉及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诊断有3种。

1)无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胃黏膜炎症、化生及反应性增生等良性病变。

2)不确定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不是最终诊断名词,而是在难以确定胃黏膜组织和细胞形态改变的性质时使用的一种实用主义的描述。

往往用于小活检标本,特别是炎症背景明显的小活检标本,难以区分位于黏膜颈部区增生带的胃小凹上皮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区域化生上皮增生等病变的性质(如反应性或增生性病变)时。

对此类病例,可以通过深切、重新取材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3)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和结构异型性为特征的胃黏膜上皮增生,性质上是肿瘤性增生,但无明确的浸润性生长的证据。

病变累及小凹全长,包括表面上皮,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特征,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分为腺瘤型(肠型)和小凹或幽门型(胃型)两种类型。

大体检查,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以呈息肉样、扁平型或轻度凹陷状生长。

根据病变程度,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2级。

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黏膜结构改变轻微;

腺上皮细胞出现轻中度异型,细胞核变长,但仍有极性,位于腺上皮基底部;

可见核分裂。

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用低级别腺瘤。

ⅱ.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黏膜腺体结构异型性明显;

细胞由柱状变为立方形,细胞核大、核浆比增高、核仁明显;

核分裂象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特别重要的是细胞核延伸至腺体腔侧面、细胞极性丧失。

对息肉样病变,也可使用高级别腺瘤。

3.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rcinoma):

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浸润性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4.进展期胃癌(advancedgastriccarcinoma):

癌组织侵达肌层或更深者,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5.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theesophagogastricjunction):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是横跨食管胃交界部的腺癌。

解剖学上食管胃交界部是指管状食管变为囊状胃的部位,即食管末端和胃的起始,相当于腹膜返折水平或希氏角或食管括约肌下缘,与组织学上的鳞柱交界不一定一致。

(二)标本类型及固定

1.标本类型:

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

内镜活检标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EMR/ESD)和根治切除术标本(近端胃大部切除标本、远端胃切除标本和全胃切除标本)。

2.标本固定

(1)应及时、充分固定,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应立即固定(手术切除标本也尽可能半小时内),固定液应超过标本体积的10倍以上,固定时间6~72小时,固定温度为正常室温。

(2)内镜活检标本:

标本离体后,应由内镜医师或助手用小拨针将活检钳上的组织立即取下,并应在手指上用小拨针将其展平,取小块滤纸,将展平的黏膜平贴在滤纸上,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固定。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

应由内镜医师展平标本,黏膜面向上,使用不生锈的细钢针固定于软木板(或泡沫板)上,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标本变形,亦不应使标本皱褶,标记口侧及肛侧方向,立即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4)根治切除标本,通常是沿胃大弯侧打开胃壁,如肿瘤位于胃大弯,则避开肿瘤沿大弯侧打开胃壁,黏膜面向上,使用大头针固定于软木板(或泡沫板)上,板上应垫纱布,钉好后黏膜面向下,尽快(离体30分钟内)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三)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取材时,应核对基本信息,如姓名、送检科室、床位号、住院号、标本类型等。

1.活检标本

(1)描述及记录:

描述送检组织的大小及数目。

(2)取材:

送检黏膜全部取材,应将黏膜包于滤纸中以免丢失,取材时应滴加伊红,利于包埋和切片时技术员辨认。

大小相差悬殊的要分开放入不同脱水盒,防止小块活检组织漏切或过切。

包埋时需注意一定要将展平的黏膜立埋(即黏膜垂直于包埋盒底面包埋)。

一个蜡块中组织片数不宜超过3片、平行方向立埋。

蜡块边缘不含组织的白边尽量用小刀去除,建议每张玻片含6~8个连续组织片,便于连续观察。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

(1)大体检查及记录:

测量并记录标本大小(最大径×

最小径×

厚度),食管胃交界部标本要分别测量食管和胃的长度和宽度。

记录黏膜表面的颜色,是否有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病变的轮廓是否规则,有无明显隆起或凹陷,有无糜烂或溃疡等,记录病变的大小(最大径×

厚度)、大体分型(见附录)以及病变距各切缘的距离(至少记录病变与黏膜侧切缘最近距离)。

复杂标本建议临床病理沟通或由手术医师提供标本延展及重建的示意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应全部取材。

垂直于最近侧切缘取材。

黏膜侧切缘与基底切缘可用墨汁或碳素墨水标记(有条件的可于口侧和肛侧涂不同颜色以便于辨别),以便在镜下观察时能够对切缘做出定位,并评价肿瘤切缘情况。

食管胃交界部标本宜沿口侧-肛侧的方向取材,以更好的显示肿瘤与食管胃交界的关系。

每间隔2~3mm平行切开,全部取材。

如果标本太大,可以进行改刀,将1条分为多条,分别标记a、b等。

按同一方向立埋(包埋第一块和最后一块的刀切面,如果第一块和最后一块镜下有病变,再翻转180°

包埋,以确保最终切片观察黏膜四周切缘情况),并记录组织块对应的包埋顺序/部位。

记录组织块对应的部位(建议附照片或示意图并做好标记)。

建议将多块切除的标本分别编号和取材,不需考虑侧切缘的情况,其他同单块切除标本。

3.根治术标本

应根据幽门及贲门的特征来正确定位。

测量胃大弯、小弯长度,胃网膜的体积;

检查黏膜面,应描述肿瘤的部位、大小(新辅助治疗后标本,测量瘤床的大小;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标本,描述溃疡/黏膜缺损区/瘢痕的大小以及有无肿瘤的残余)、数目、大体分型(见附录)、外观描写、浸润深度、浸润范围、肿瘤与两侧切缘及环周切缘的距离。

应观察除肿瘤以外的胃壁黏膜是否有充血、出血、溃疡、穿孔等其他改变;

观察浆膜面有无充血、出血、渗出、穿孔、肿瘤浸润等;

肿瘤周围胃壁有无增厚及弹性情况;

如有另送的脾脏、十二指肠等,依次描述。

近端胃癌建议报与食管胃交界部的关系:

累及/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肿瘤与食管胃交界部的关系:

肿瘤完全位于食管,未累及食管胃交界部;

肿瘤中心位于远端食管,累及食管胃交界部;

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部;

肿瘤中心位于近端胃,累及食管胃交界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