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641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 知识点归纳.docx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关于哲学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哲学?

(1)从字义上看,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关系: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我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5.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标准)

(1)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

(2)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哲学的任务和功能;

(1)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功能: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二、哲学与生活(时代)的关系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源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对一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具有反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表现在:

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功能)。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条件:

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5.作用:

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关系:

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3.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7.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意识)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8.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

方法论: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

9.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原理: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

方法论:

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0.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就是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

三者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要重发挥主观能动性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

1.什么是实践?

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坚持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才;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6.真理的特征: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

7.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题和认识的客体都受到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都不断变化的)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8.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1)物质的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

从量上看,整体是一,部分是多。

从地位和作用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我们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使其成长壮大。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要求我们①做任何事都要从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地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的错误观点。

 

三、矛盾观

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药,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两分法)。

4.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

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则是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含义: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2)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做到统筹兼顾。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

5.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6.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差异性特征。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8.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