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691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docx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一、桑象虫

桑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

俗称桑蛘、姬象虫、桑象鼻虫等国蚕区均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以成虫蛀食桑芽及嫩梢基部,吃成深洞,有时也吃叶片、叶柄。

春季食害冬芽,夏伐后为害更重,继续食害定芽和新梢,严重时整株桑芽被吃光,致使桑树枯死。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

管状向下弯曲,形如象鼻,触角膝形鞘翅上有10条纵沟,沟间有一列刻点。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变灰黄色。

幼虫头部咖啡色,胸腹部浅黄色,无足,体常弯曲成新月形。

蛹长椭圆形,初乳白色,后变黄褐色。

(三)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幼虫或蛹在半截枝枯桩中越冬,其中成虫占91.13%,次年3月至4月间,越冬成虫陆续从盖有细木丝的蛹穴中穿孔钻出,日夜蛀食桑芽,5月中旬开始产卵于皮层仍呈鲜活色泽的活半截枝中,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出后,即在皮下蛀食成细道,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旬始羽化,羽化后成虫当年不爬出,在半截枝上的蛹穴内越冬。

(四)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应彻底修除半枯桩、枯枝,并收集烧毁。

发生严重地区,应采用齐拳剪伐,可减轻危害。

2.篱笆桑不能合理剪伐,有利桑象虫产卵繁殖,故桑园及附近不宜栽种篱笆桑。

3.夏伐后及时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安全期14天),或杀螟松与异稻瘟净1:

1混合1000倍喷杀。

夏伐后也可立即用50%甲胺磷乳剂1000倍喷杀,安全期30天。

二、桑橙瘿蚊与桑瘿蚊

桑橙瘿蚊、桑瘿蚊均属双翅目、瘿蚊科。

桑橙瘿蚊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东等省,桑瘿蚊则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一带,桑瘿蚊又称桑吸浆虫。

(一)为害特点

两种均以幼虫寄生在顶芽幼叶间,用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凋萎、发黑、腐烂脱落,枝条封顶。

连续为害后,桑树侧枝丛生,枝条短小,叶质硬化变劣,导致桑叶减产并间接影响家蚕产茧量。

(二)形态特征

两种体形相似

(三)生物学特性

桑橙瘿蚊在浙江临安一年发生5—6代;山东、安徽一年5代,以老熟幼虫结成囊包在土下越冬。

第二年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多产卵于顶芽叶背皱折处或第一、二嫩叶背。

在浙江临安,各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上旬和10月上旬。

幼虫具背光趋湿性,老熟后从芽的外侧爬出,弹跳入土。

桑瘿蚊在广东一年发生3~4代,以休眠体在土下3—10cai处越夏、越冬。

次年1月上、中旬解除休眠而化蛹。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方法桑园冬季深翻,暴晒虫蛹,夏秋季勤削草,使表土通风干燥,开沟排水,降低桑园地下水位,保持土壤干燥,对抑制瘿蚊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2-5月中、下旬全面摘芯一次,在危害严重地区晚秋蚕结束后及时摘除顶芽,杀灭最后一代幼虫,减少越冬虫源。

3.覆盖地膜,以阻止瘿蚊成虫羽化出土和老熟幼虫入土。

4.剪侧扶壮,结合夏秋采叶,及时剪掉顶芽被害后生出的侧枝,使养分集中,增加条长。

5.土壤施药,在5月中下旬,休眠体大量羽化前,或夏伐后,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3~5kg拌细土40~50kg,撒匀在土面上然后翻下。

或用5%喹硫磷颗粒剂,每亩2ke拌20~25kg细土撒施;或5%大风雷颗粒剂,每亩2kg拌20~30kg细土撒施。

6.顶梢施药,于各代幼虫孵化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50%辛硫磷或40%乐果1000倍液,蚕期用25%灭蚕蝇500倍喷芽或滴芽防治。

三、桑毛虫

桑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

又名黄尾白毒蛾、桑褐斑毒蛾、桑毒蛾,俗称金毛虫、毒毛虫、狗毛虫、洋辣子等。

国内务大蚕区均有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蚕区常猖獗成灾。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树芽、叶,尤以越冬幼虫剥食桑芽为害最严重,以后各代幼虫食害夏秋叶。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桑叶下表皮和绿色组织成膜斑状,4龄后分散取食,吃成大缺刻,仅留叶脉,严重时将全园桑叶吃光。

幼虫体表的毒毛,触及家蚕时,可引起螫伤症,出现黑斑点;当触及人体时,则可引发皮炎,如大量吸入可致中毒。

(二)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白色,雌蛾前翅内缘近臀角处有深茶褐色斑纹一个或无斑纹,雄蛾除此斑外,在内缘近基部还有一茶褐色斑。

雌蛾腹部末端具黄色毛丛;雄蛾从第三腹节起即生黄毛,末端毛丛短而少。

卵块多为长带形,外覆黄色茸毛。

成长幼虫头部黑色,胸腹部黄色,背线红色。

各体节上有许多红色或黑色毛瘤,上生黑色、黄褐色长毛和松枝状白毛,第六、七腹节背中央各有一红色盘状腺体。

蛹茧长椭圆形,土黄色,其上附有幼虫毒毛。

(三)生物学特性.

内蒙古、大兴安岭一年发生1代;辽宁、河北2代;山东3代;江苏、浙江、四川3代为主,间有不完全的4代,江西4代;广东6代。

均以3、4龄幼虫在桑枝裂隙、蛀孔、束草或落叶内,吐丝结茧越冬。

次年早春,当日平均气温升至10.5℃时开始出蛰。

各代幼虫发生期为6月中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

初孵幼虫具群居性,受惊时吐丝下垂,随风转移。

成虫具趋光性,产卵成块于叶背上。

(四)防治方法.

1.束草诱杀,越冬前束草于桑树主干或分枝上,诱集幼虫潜入越冬,次年春幼虫活动前解草处理,并注意保护天敌。

2.在各代桑毛虫盛孵期进行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叶片。

3.药剂防治,越冬前治好“关门虫”,秋蚕一结束,即用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8000~10000倍液喷洒。

发生代可用80%敌敌畏10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

4.生物防治:

①保护利用桑毛虫绒茧蜂等天敌;②于桑毛虫二龄幼虫高峰期,喷洒桑毛虫多角体病毒,每亩用10~20头病死虫加水1kg超低容量喷雾;③应用桑毛虫性信息素预测幼虫孵化盛期,可指导适时防治。

四、桑尺蠖

桑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

俗称桑搭、造桥虫等。

我国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等省普遍发生。

(一)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日夜食害桑叶下表皮和叶肉组织形成透明斑,4龄后沿叶缘向内咬食成大缺刻。

越冬幼虫早春为害刚萌发的冬芽,吃空内部仅留苞片。

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桑尺蠖,通过粪便传播可使家蚕致病。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均灰褐色,翅外缘呈不规则齿形,前翅中央有2条黑色曲折横线。

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水绿色,孵化前暗紫色。

幼虫体圆筒形,向后逐渐粗大;灰褐色,背面散生小黑点,胸足3对,腹足2对。

蛹圆筒形紫褐色;茧浅茶褐色,质地疏薄。

(三)生物学特性

辽宁一年发生2代;河北和山东及江苏徐州一年3代;浙江一年4代,四川4~5代;江西南昌5代;广东5~6代;以末代的3、4龄幼虫爬入桑树裂隙或平伏枝条背阳一侧越冬,次年3、4月间开始活动,为害转青冬芽。

成虫具趋光性,白天隐伏,夜出活动,多产卵于枝顶嫩叶背。

幼虫静止时,吐丝系于枝上依枝斜立,状似小枝。

(四)防治方法

1.束草诱杀,同桑毛虫。

2.捕捉幼虫,桑树落叶后和早春冬芽转青前后捕捉最佳。

3.药剂防治,参照桑毛虫,发生代喷药适期以桑尺蠖孵化高峰期至三龄幼虫期为佳。

4.生物防治,对桑尺蠖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

五、野蚕

野蚕属鳞翅目、家蚕蛾科。

又称野桑蚕。

我国各省蚕区普遍发江浙太湖流域,四川北部地区及东北辽宁等地尤为严重。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嫩叶成缺刻,仅留主脉,严重时成片桑叶被吃尽,是夏、秋桑园主要害虫之一。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褐色,前翅翅尖后方呈弧形凹陷,翅面有2条褐色横带,两带中间有一褐色新月形纹,后翅中央有一暗色阔带。

卵扁卵圆形,初产黄白色,后变灰白色。

成长幼虫头小,中、后胸节特别膨大,背面具红褐色瘤突、斑纹,第8腹节背面有一臀角。

蛹棕褐色,纺锤形,茧椭圆形灰白色,茧层紧密。

(三)生物学特性

辽宁、河北唐山地区一年2代,山东一年2~3代,3代为主:

江浙蚕区一年3代,少数4代。

均以卵在桑树主干桑拳及分支主干上越冬。

越冬卵于次年4月中下旬初孵,最迟延至7月中旬孵化。

幼虫有三眠蚕和四眠蚕两种,前者幼虫历期12~26天,后者幼虫历期14—34天。

(四)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整枝清园,刮除越冬卵,并保护释放卵寄生蜂。

2.捕杀幼虫,摘除蛹茧。

3.药剂防治:

①夏伐后防治,6月中旬用80%敌敌畏10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喷顶端嫩叶,②夏蚕后立即用50%甲胺磷2500—3000倍液喷施;③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或50%甲胺磷全面喷治,以减少越冬卵基数。

4.辐射不育技术防治,在第一代幼虫开始全面化蛹时,在田间释放经60Co丁射线辐照处理的野蚕蛹,可使田间野生蚕蛾绝育,以控制下代虫口数量。

六、桑螟

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

国内各蚕区均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叶,幼龄幼虫食去下表皮和绿色组织,形成透明膜斑,三龄后吐丝卷叶或粘迭数张叶片,躲藏其中取食。

江浙蚕区以晚秋桑叶受害最重,近年部分蚕区常暴发成灾。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茶褐色,翅带紫色闪光,前翅有5条浅茶褐色横带,后翅沿外缘有一宽阔的茶褐色带。

卵为不规则的扁椭圆形,淡绿色。

初孵幼虫淡绿有光泽,密生细毛,成长幼虫体水绿色,越冬幼虫体变淡粉红色,胸腹各节均有黑色毛片。

蛹略呈纺锤形,黄褐色;茧薄,白色。

(三)生物学特性

山东一年发生3~4代;江苏、浙江和四川一年发生4~5代;四川资中县一年发生5~6代;广东8~10代;台湾10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桑树蛀孔、裂隙中、束草内及附近房屋墙缝内结薄茧越冬。

次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具趋光性,多产卵于枝顶1~9叶的叶背沿叶脉处。

非越冬代幼虫老熟后,即在被害卷叶内或裂隙中结薄茧化蛹。

(四)防治方法

1.束草诱杀越冬幼虫,方法同桑毛虫。

2.3月或10月间,用石灰或粘土填塞桑株裂隙和蛀孔,以阻止幼虫爬出或隐藏。

3.诱杀成虫。

4.冬季清除桑园残、落叶和杂草,拣出越冬幼虫放入寄生天敌保护器,保护释放天敌。

5.药剂防治,幼虫卷叶危害前,用50%辛硫磷15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80%敌敌畏1000倍液喷洒;幼虫卷叶后,用50%杀螟松1500倍,20%万灵水剂2500倍液等喷治;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20%敌杀死6000~10000倍,全面喷药,打好“关门虫”。

七、桑蟥

桑蟥属鳞翅目,家蚕蛾科。

俗称白蚕、洋白蚕、松花蚕、蟥虫等。

国内主要蚕区均有发生,以江、浙太湖沿岸蚕区为害最为严重。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叶,吃去叶肉成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

7、8月间大发生时,成片桑园枯黄不见绿叶,遍布蟥茧,片叶无收。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均豆黄色,前翅顶角下方呈弧形凹入,翅面有2条波浪形黑色横纹,两横纹间还有一黑色短纹,后翅也有2条黑色横纹,近前缘处细而不清,两纹间的黑色短纹也不明显。

卵分为无盖卵块和有盖卵块两种,无盖卵块近圆形,无鳞毛覆盖,当年孵化,孵化前卵变粉红色;有盖卵块表面覆盖雌蛾腹部鳞毛形成的卵盖,茶褐色,当年不孵化。

成长幼虫胸腹部乳白色,各节多皱纹,纹间有黑斑,第八腹节背面有一黑色尾角。

蛹长圆筒形,乳白色,羽化前变黄色。

茧长椭圆形,淡黄色,茧层疏松。

(三)生物学特性

桑蟥的发生有一化性、二化性和三化性,均以有盖卵块在桑树枝干上越冬。

越冬卵一般在次年6月初开始孵化,称为头蟥,至7月中旬化蛹,下旬羽化产卵,此时一化性蛾产有盖卵块越冬,其余蛾产无盖卵块,于8月上旬孵化,称二蟥;二蟥于9月上旬羽化,这时二化性蛾产有盖卵块越冬,少数三化性蛾产无盖卵块,于9月中旬孵化,即为三蟥,至10月下旬羽化,产有盖卵块越冬。

(四)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桑蟥随桑苗和接穗传播扩散。

2.及时刮去枝干上的越冬卵块,并收集保护卵寄生蜂。

3.蟥区桑园以中、矮干为主。

5月中、下旬及时全面剪伐,除去一年生枝上的越冬卵块,及时采摘夏秋叶。

4.药剂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50%辛硫磷乳油1500倍和60%双效磷1500倍等短残毒期药剂,在养蚕期喷药防治。

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50%甲胺磷等进行越冬防治。

八、黄叶虫

黄叶虫属鞘翅目、叶甲科。

又名桑黄萤叶甲、蓝尾叶甲、金花虫、萤火虫等。

国内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尤以丘陵山地桑园普遍发生,为害严重。

(一)为害特点

以成虫群集叶背沿叶缘向内咀食成细缺刻,严重时仅留主脉,主要为害春、夏叶,喜食新梢嫩叶,同时排泄大量粪便污染桑叶。

(二)形态特征

成虫头部、前胸背板及鞘翅均土黄色,四川发生的多数个体鞘翅近端部有蓝黑色大斑。

触角丝形,土黄色。

成长幼虫圆筒形略扁,稍弯曲;头部黑色,胸腹部土黄色,前胸盾及末节硬皮板均黑色有光,其余各节具深茶褐色瘤突。

(三)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

在浙江诸暨,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化蛹,4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产卵,8月上旬孵化,10月下旬入土越冬。

成虫具假死性、迁移性,飞翔力强,多产卵于桑园以外的土表或土块裂缝中。

初孵幼虫行动活泼,多在土表活动,昼夜取食嫩草芯及青菜叶,入土后在1.5~3cm深处作圆形光滑土室,仰卧其中越冬。

(四)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成虫羽化初期和清晨露水未干前打落捕杀。

2.夏伐时留少数桑枝,诱集成虫取食后进行药杀。

3.药剂防治,据四川的研究,可先用90%敌百虫1000倍或50%杀螟松1000倍液喷黄叶虫为害的朴树、黄角树等其它树木,减低虫口基数,且不影响家蚕的安全。

当黄叶虫飞至桑树上为害时,用50%辛硫磷1000倍液、40%乐果1000倍液喷桑树。

九、桑叶虫、蓝叶虫、夏叶虫桑叶虫、蓝叶虫、夏叶虫均属鞘翅目、叶甲科。

桑叶虫主要分布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

蓝叶虫分布于吉林、江苏、浙江、广东和四川等省。

夏叶虫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

桑叶虫、蓝叶虫、夏叶虫形态比较:

虫态

桑叶虫蓝叶虫夏叶虫

成虫头部和前胸背板黄色,中、后胸黑褐色。

触角丝形,黄色。

鞘翅深蓝绿色,具金属光泽体、翅深蓝色,具明显金属光泽。

触角长,丝形,灰黑色。

雌虫腹末2~3节露于鞘翅外体形较粗圆,前胸背板宽圆弧形。

体及前翅有翠绿、深蓝和黑褐色等,具绿色或紫色反光

卵椭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椭圆形,黄色,表面有六角形纹

幼虫成长幼虫体黄色,长圆筒形,老熟时变橙黄色,前胸盾和腹末节硬皮板黄色。

各体节有大小不一的淡黄色毛突成长幼虫乳白色有反光,长圆筒形,越冬幼虫淡红色,前胸盾和腹末硬皮板淡黄色。

胸腹各节有小瘤突

蛹纺锤形,淡黄色.纺锤形,灰白色或淡红色。

(四)防治方法

1.桑叶虫、蓝叶虫为害重的桑园,要加强夏秋季桑园除草工作,尤其在幼虫生长期的7~9月间,连续控制两个月桑地无杂草,可使幼虫因缺乏食料而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2.其它防治措施,参见黄叶虫。

十、桑蓟马

桑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

又名举尾虫。

我国许多省市都有发生,在江苏、浙江、山东及四川等省较为常见。

(一)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均以锉吸口器锉破桑叶背面或叶柄表皮,吸取汁液,造成许多褐色小凹点,严重受害桑叶因水分蒸发、蛋白质等营养物含量降低,不能饲蚕。

常在夏秋季为害成灾,成片桑园枝条上、中部适熟叶全部干瘪卷缩。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似纺锤形,淡黄色,复眼很大,暗红色。

前翅基部较粗,隆起。

前、后翅均狭长透明,翅缘密生长毛。

卵肾形,无色透明。

初孵若虫无色、透明,4龄时橘红色,形态与成虫相似,无翅。

(三)生物学特性

江苏、浙江一带,一年发生8~10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蛀孔、裂隙、杂草中或小竹叶背面越冬。

次年4月上、中旬春叶开放时,越冬成虫迁到桑树上为害并产卵繁殖。

成虫有举尾习性,趋嫩绿,多集中在图4—10桑蓟马成虫桑枝第1至3叶上产卵为害。

若虫主要分布在第1至7叶上。

(四)防治方法

1.冬季清洁桑园,削除杂草,以消灭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夏伐后第二代主要集中在春伐桑和桑苗上为害,应及时进行全面喷药,控制虫源。

7月后,正是高温季节,桑蓟马繁殖快,虫口密度高,必须及时喷药防治,可在夏蚕结束后的蚕期间隙,全面喷药一次,隔5~7天再喷一次。

常用药剂有40%乐果乳油10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50%马拉松乳油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

十一、桑粉虱

桑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

国内已知分布于江苏、浙江和台湾。

若虫以其口针和足吸盘固定在桑叶背面吸食桑叶叶汁,被害叶片出现许多黑色小斑点。

严重时枝条上部嫩叶背密布成虫,一片雪白,上中部叶背密布卵、若虫、蛹、蛹壳及少量成虫,下部桑叶则被若虫分泌的蜜露污染,易发煤病。

受害桑树新梢停止生长,上部叶严重皱缩,中部叶叶质硬化,严重影响秋叶产量和质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淡黄色,有白粉,翅乳白色,翅脉黄色。

头小、球状,复眼大,肾形黑褐色。

卵长卵形,顶端稍尖,基部着生一淡黄色细短卵柄,初产时淡黄,后变黑色,表面光滑,有金属反光。

幼虫共4龄,体扁平椭圆形,初孵时无色透明,取食后呈淡黄青色,覆有半透明的蜡质,体周着生16对刺状刚毛和2对细刚毛,眼点细小,球形红色。

老熟后在四龄幼虫体内化蛹,其体形、大小及特征基本同4龄幼虫,但眼点显著增大,变成肾形,黑褐色,且体躯加厚,中央隆起。

(三)生物学特性

在浙江嘉兴蚕区年发生8—9代,以蛹在落叶内或粘附于土表、杂草等其它附着物上越冬。

次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具趋嫩习性。

春夏和初秋期,雌性平均占90.3%,以孤雌生殖为主,晚秋越冬前几代雄性数量明显增多,性比接近1:

1。

初孵幼虫能缓慢自由爬行,经数十分钟至2天后在卵壳附近将口针插入桑叶内吸食,固定后不再移动,直至羽化。

(四)防治方法

1.晚秋结束后,及时清除桑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残留老叶,以清除越冬蛹。

2.7月中旬和8月下旬进行两次桑苗剪梢,减少苗圃虫量。

3.桑园内加强通风、透光和排湿,使不利桑粉虱的发生。

4.药剂防治,夏伐后3~7天,用50%甲胺磷1500倍和25%速扑灵1000倍液进行夏伐桑的“白拳治虫”;7月至8月,可选用20%灭多威乳油2500倍加25%扑虱灵1000倍,防治三次高峰虫,秋蚕结束后,立即用20%杀灭菊酯乳油8000—10000倍进行越冬防治。

十二、朱砂叶螨与桑始叶螨

朱砂叶螨、桑始叶螨均属蛛形纲,真螨目,叶螨科。

朱砂叶螨又名红叶螨,俗称红砂、火烧、火龙等。

国内分布于江西、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等地,是太湖流域桑园叶螨的优势种。

桑始叶螨在北京、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均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朱砂叶螨以幼螨、若螨及成螨群集叶背叶脉间区域吸食叶汁,被害处出现黄褐色斑块;桑始叶螨多在叶背沿叶脉处吸食桑叶汁液,被害处也出现许多变色斑。

大发生时,桑园受害严重,桑叶失水萎缩,焦枯,远观一片红褐色,状似火烧。

(二)形态特征

螨态朱砂叶螨桑始叶螨

成螨雌成螨背面呈卵圆形,体红色或锈红色,体两侧有黑斑两对,前面一对较大,雄成螨背面观略呈菱形,体色呈红色或淡红色,足均4对体淡黄白色,越冬时呈橙黄色。

雌螨椭圆形,后端圆钝;雄螨纺锤形,背面两侧有暗绿色污斑,族均4对

卵球形,出产时无色透明,渐变为淡黄色至深黄色球形,出产时无色透明,渐变为淡黄色

幼螨体淡黄色,足3对体淡黄色或柠檬色,组3对

若螨体形似幼螨,足4对体淡黄色,渐加深,足4对

(三)生物学特性

1.朱砂叶螨据浙江湖州研究报道,取每代雌螨产卵高峰期的卵饲养,年发生12代;若取初期产的卵连续饲养,则年发生19~20代。

在四川,该螨年发生20一21代。

大批以雌成螨在落叶、土隙、树缝及杂草上越冬,少量雄螨也可越冬。

次年2月上、中旬越冬成螨开始先在杂草上活动取食,产卵,4月下旬始从杂草上迁移至桑树底叶为害。

2.桑始叶螨在江苏无锡,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受精雌螨在落叶、枝干裂隙或土隙中越冬。

次年春季桑芽展叶时开始活动,直至11月间均可见,以夏秋季发生最盛,据四川研究报道,越冬雌螨3月中旬开始活动,上树为害,3月下旬为上树高峰,至4月上旬大部分成螨产卵后死亡。

全年三次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上旬和10月上旬。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摘除有螨叶、集中处理;②早春及夏伐后,及时除草,冬季清除桑园落叶;③及时冬耕、夏锄,直接消除在杂草、土隙和落叶中越冬、越夏的螨类;④避免间作螨类喜食作物,或不间作绿肥等;⑤选栽抗螨品种,如四川地区可选栽“盘桑”、“桐乡青”等品种;江、浙地区可推广“湖桑7号”、“育2号”等品种;⑥人工强喷水,以冲刷螨类。

2.保护天敌

3.药剂防治螨害发生时,可选用73%克螨特30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1000倍,20%双甲脒2000倍,40%氧化乐果2000倍或20%三氯杀螨醇与40%乐果各1000倍混用等药剂喷施桑叶背。

另5%尼索朗乳油和20%螨克乳油3000倍,杀卵力强而持久。

十三、菱纹叶蝉

为害桑树的菱纹叶蝉和桑拟菱纹叶蝉,均属同次目、叶蝉科。

国内分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等省,绿头菱叶蝉在江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吸食桑树汁液。

书桑黄化型萎缩病和萎缩型萎缩病的传毒媒介昆虫,桑拟菱纹叶蝉传毒率高达90%,凹缘菱纹叶蝉传毒率仅10%~35%。

主要危害是通过吸汁传带以上两种萎缩病原。

(二)形态特征

1。

凹缘菱纹叶蝉

成虫:

体黄绿色,具淡黄褐色斑纹。

头具黄色光泽,前翅灰白色,翅后缘中部具一大三角形斑纹,两翅合拢时成菱状纹,纹中有前后排列的3个淡色斑,翅端部有4个灰白色小圆点。

卵:

长椭圆形,稍弯曲,一端稍尖,黄白色

若虫:

体短,尾部尖。

头冠黄绿色,胸背浓褐色,翅芽黄褐色,腹部灰黄色凹缘菱纹叶蝉

2。

桑拟菱纹叶蝉

成虫:

头冠具不规则形橙褐色横斑,复眼暗红色。

两前翅合拢时也有菱状纹,但纹中具有成品字形排列的3个淡色斑,翅端部暗褐色,无白色小圆点。

卵:

颜色较前者略深,形状相似

若虫:

体较长。

头、胸背面黄褐色,具不规则褐纹,翅芽褐色,腹部背面黄褐色,腹面暗红色。

(三)生物学特性

凹缘菱纹叶蝉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一年生枝条皮层内越冬。

次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

初孵若虫多聚集在枝条嫩芯或托叶上吸食汁液,二龄后逐渐分散,成、若虫均喜食嫩叶。

桑树夏伐后,迁飞到大豆及豆科作物上取食、繁殖,完成第1、2代;当豆科作物偏老收获时,则迁飞至芝麻、颅草等寄主植物上完成第2、3代,9月中下旬后,第3代成虫迁回桑树产卵越冬。

桑拟菱纹叶蝉一年也发生4代,以卵在一年生枝条皮层越冬。

其食性单一,终年生活在桑树上,喜食偏老桑叶,桑树夏伐后多停留在残存老叶上,容易发现。

(四)防治方法

1.冬季剪梢,剪去条长的25%一30%,可除去越冬卵50%~75%。

2.药剂防治,重点防治越冬代若虫,以越冬代若虫盛孵末期为喷药适期。

可用50%马拉松乳油1000倍、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或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

夏伐后用50%甲胺磷乳剂1500倍或40%氧化乐果乳剂1500倍喷春伐桑等。

十四、桑白盾蚧

桑白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又称桑白蚧、桑盾蚧、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

我国新、老蚕区普遍发生。

(一)为害特点

成、若虫群集桑枝、干上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层内吸食为害。

严重时枝干上满布介壳,层层重叠,使桑枝发育受阻,枝条细短,叶小黄薄,桑叶产、质量均严重下降。

若寄生在芽周围,则可降低发芽率甚至不能发芽或枯死。

桑白蚧为害后的分泌物易引发桑膏药病。

(二)形态特征

雌成虫近陀螺形,后端渐尖,淡黄至橙黄色,虫体上盖介壳,介壳隆起,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黄色或灰白色。

雄成虫橙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