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893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docx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

生物中考八年级生物考点总结

考点六:

14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1、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鱼类的身体可分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的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2、我国的珍惜动植物

珍稀植物一般是指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而处于绝灭边缘的植物。

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

桫椤(蕨类植物)、珙桐(被子植物)、水杉(裸子植物)、

金花茶(被子植物)等;二级保护植物有龙棕(裸子植物)、红桧(裸子植物)、

荷叶铁线蕨(蕨类植物)等。

我国珍稀动物中,哺乳类有128种,鸟类有183种,爬行类有96种,两栖类有29种,鱼类有25种。

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有:

大熊猫(哺乳类)、白鳍豚(哺乳类)

、丹顶鹤(鸟类)、朱鹮(鸟类)、蒙古野驴(哺乳类)、金丝猴(哺乳类)、扬子鳄(爬行类)等。

其中,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

3、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的等级

生物分类的依据:

现存的生物至少有200万种,生物学家常常根据生物具有的一定特征将其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生物分类的等级

A、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B、种

a、概念:

种,又叫物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类生物。

种是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生殖方式:

在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可以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分类特点:

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低,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反之,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高,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考点七:

16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植物进化历程: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藻类,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多细胞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

无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最早出现的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进化成为多细胞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由古代鱼类进化为原始两栖类,某些古代两栖类进化为原始爬行类,某些古代爬行类进化为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发展规律:

生物遵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自然选择)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基本观点是:

地球上的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过渡繁殖),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度,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对同种生物而言,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经过漫长年代的进化,有利的变异被逐渐积累保存,原来的物种由此演变为新物种。

因此,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考点八:

第18章动物行为

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

 先天性行为,又称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 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如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鱼类洄游等。

意义:

先天性行为奠定了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但不足以使之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

 学习行为,动物经过学习才能形成的行为。

形成:

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生活中,通过 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

如小狗算算数、鹦鹉学舌、老马识途、大象骑车、海豚转呼啦圈、警犬刑侦、人类的学习行为等。

调节:

动物的学习行为主要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大脑皮层越发达,则动物的学习能力越强。

意义:

学习行为大大增强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能力,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2.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1)动物的复杂行为都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的调控。

(2)动物的分类等级越高,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越完善,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考点九:

第19章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成分

(1)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组成

①非生物成分:

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②生物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A.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将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

B.消费者:

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

(包括草食、肉食、杂食动物)

食物链的书写应注意:

①起点:

生产者;

②箭头的方向:

由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

③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食物链的组成,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参与。

C.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有一些腐食性的动物如:

蚯蚓),它们能够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将产生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绿色植物循环利用。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

食物链的书写,例如: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草兔狐虎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2)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之间互相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

3.生物富集及其影响

定义:

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并不断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发生:

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

(注意:

有毒物质的流动状态是沿着食物链逐渐增加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动物体内含有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

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

流入各个营养级的能量一般有三个流向,即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生殖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方向的(只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不能倒流),逐级减少的(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能量是逐级减少的,能量的传递率是10-20%)。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之一;除此之外,氮、磷、硫等也参与了物质循环。

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碳的有机物。

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a.植物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b.其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c.有些动植物的遗体在地层中形成了石油或煤,再经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最终释放到大气中,重新参与碳循环。

考点十:

20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举例

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

生物与生

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动态的平衡)

(1)、一个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关。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强,生态系统就能较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

(2)、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火山爆发、地震、雷击引起的火灾等自然因素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人为因素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十一:

第21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实例

(1)受精方式:

体内受精

(2)发育类型:

.完全变态发育:

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家蚕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很大。

如:

家蚕、蚊、蝇、蝶、蛾、蜜蜂、蚁等。

消灭菜粉蝶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期。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蝗虫的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它与家蚕的生殖发育相比,少了蛹时期。

如:

蝗虫、蟑螂、蟋蟀、蝼蛄、蜻蜓、蝉等,灭蝗的最佳时期是:

幼虫期。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二、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1.蛙的生殖与发育

⑴受精方式:

体外受精

⑵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主要是在水中进行的,其过程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

成蛙等主要时期。

2.两栖类的变态发育

蛙在水中产卵,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像蛙这样,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发育类型,称为变态发育。

如:

蟾蜍、蝾螈、大鲵(又称娃娃鱼)也属于这类。

两栖类的受精过程一般在水中进行,幼体也生活在水中,生殖与发育过程不能摆脱水的束缚,因此,它们的生活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特别提醒: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因此两栖动物还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2、不能将两栖动物简单理解为既能水生又能陆生的动物。

考点十二:

第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相对性状的概念及实例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的一种遗传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例如:

人的单、双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血型的A型、B型、AB型、O型等。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在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

在成对的基因中有些还有显

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如“A”表示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如“a”表示

如果一个人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基因组成为AA),这个人的遗传性状表现为显性性状;

如果一个人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基因组成为Aa),这个人的遗传性状表现为显性性状;

如果一个人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基因组成为aa),这个人的遗传性状表现为隐性性状。

 

遗传图解(典型图解):

3.男女性染色体的组成

在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性别决定无关的常染色体,另一类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性染色体。

人的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

性染色体有X

染色体(较长)和Y染色体(较短)两种。

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用XY表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用XX表示。

男性体细胞:

23对(46条)=22对常染色体+XY

女性体细胞:

23对(46条)=22对常染色体+XX

染色体精子:

23条=22条常染色体+X性染色体或23条=22条常染色体+Y性染色体

的组成:

卵细胞:

23条=22条常染色体+X性染色体

受精卵:

23对(46条)=22对常染色体+XY或23对(46条)=22对常染色体+XX

4.性别决定的方式

人的性别是由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决定的。

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在生殖过程中,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

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

这两种精子的数目相等。

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在生殖过程中,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时,如果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XX)就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XY)就发育成男性。

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相等,因此,后代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一般为1:

1。

人的性别决定示意图:

备注:

许多生物(鱼类、某些两栖类、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基本一样,但鸟类却不同。

5.遗传病与近亲结婚

遗传病:

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例如:

血友病、白化病、色盲、先天智力障碍、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等近亲关系的人结婚。

近亲之间的许多基因来自共同的祖先,因此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病患病率就会远远高于非近亲结婚所生子女。

考点十三:

第23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一)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1.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如:

果酒变酸、水果产生酒味等。

发酵过程需要保持一定的温

度。

面包和馒头是酵母菌发酵,果酒变酸是醋酸菌发酵,酸奶、泡菜是乳酸菌发酵,酱油、腐乳是霉菌发酵,醋是醋酸菌发酵,水果产生酒味、酒酿是酵母菌发酵,沼气是甲烷菌发酵。

(二)食品保存

1.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食物腐败变质常常是由微生物的生长、生殖引起的。

2.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就是:

采用一定的方法杀灭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在食物中的生

长、生殖,可以在一定期限内避免食物的腐败。

3.在保存食品时,杀灭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生殖的方法主要有:

物理的方法:

高温灭菌法、低温抑菌法和脱水抑菌法,如用煮沸的方法杀灭某些液态食品中的微生物,用冷藏的方法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生殖,用脱水的方法抑制固态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生殖等。

化学的方法:

化学药物法,如添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

生物的方法:

酶制剂法,如在运输鲜鱼、鲜虾时,添加溶菌酶杀灭它们体表的微生物。

4.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风干、烟熏、酒泡、盐渍、糖渍等。

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罐装、添加防腐剂、采用酶制剂。

其中,利用溶菌酶保存鱼、虾等水产品,既可以防止细菌对食品的污染,又对人体无害。

(无论采取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方法保存食品,都可以在一定期限内避免食品的腐败,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如,在腌制食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食用含有过量防腐剂的食品会危害身体健康。

考点十四:

第25章疾病与免疫

1.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大量生殖引起的,能够在人与

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消化道传染病:

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血液传染病:

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体表传染病:

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

2.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生殖,并能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人或动物(包括:

患病的人或动物,以及病原体携带者)。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进入健康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如:

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水传播、接触传播等。

易感人群:

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能力而容易患病的自然人群。

例如:

儿童是麻疹、水痘的易感人群,孕妇、老年人则是流行性感冒的易感人群。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

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要做到: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护水源、消毒餐具、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

鲜、不随地吐痰等);保护易感人群(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充足的

睡眠和合理的营养、预防接种等)。

3.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的三道第一道免疫防线:

皮肤和黏膜;(天然屏障)

免疫防线第二道免疫防线:

杀菌物质和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如:

白细胞)

第三道免疫防线:

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抵御病原体;(如:

淋巴细胞)

当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时,人体就需要依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来消灭病原体。

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扁桃体和淋巴结,它们能促进免疫细胞发挥免疫功能。

原理:

病原体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特殊蛋白质(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

抗体:

一类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特殊蛋白质,能够识别相应的抗原并消灭它们。

4.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5.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概念:

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

意义:

计划免疫是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四苗免疫”:

有卡介苗(防治和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防治和控制脊髓灰质炎)、百白破三联疫苗(防治和控制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活疫苗(防治和控制麻疹)。

每年的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