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178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完美版教案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

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文章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我”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

然后具体描述了“我”变成树之后发生的趣事:

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是因为作者善于想象,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课后练习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

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一棵大树上长着各种形状的鸟窝,树干上有水珠滴下来,这是变成大树的“我”流出的口水。

充满童趣的生动画面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他们对想象世界的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认“希、痒”等生字,会写“状、狐”等生字,正确读写“形状、狐狸”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3.借助关键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通过大胆想象,说出自己会变成什么,变化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难点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增强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

要求会写的字,可以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进行指导。

本课部分生字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痒”,可借助声旁记忆字音,借助形旁理解字义。

“肠”可以通过熟字“场”换偏旁的方式识记。

“醋”可以联系生活理解识记。

本课要求书写的字,“狐、狸、丁、零、继、续、麻、烦”这8个字以词语的形式出现,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狐、狸”都有反犬旁,“继、续”都有绞丝旁,提醒学生练写词语巩固记忆。

“状、狐、狸、巧、肠、继、续、抬、烦”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和占位;独体字“丁”要写舒展。

2.朗读教学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抓住提示语进行人物语言的朗读,读出层次,借助语气词、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3.阅读教学

课文中作者的想象特别有意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展开教学。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然后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想象神奇的地方,比如,“‘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奇特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各种形状的鸟窝在枝头跳舞的情形,具体感受“这棵树”的奇特。

又如,“小动物们是怎么住进鸟窝的?

”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进而感受课文想象的有趣。

而“我”馋得直流口水的场景,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小动物们的对话,通过朗读进入奇妙的想象世界,感受作者神奇的想象。

4.语言运用

学生充分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有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

可以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鼓励学生通过想象,让自己的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实现。

引导学生拓宽想象的思路,充分感受大胆想象带来的快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希、痒”等生字,会写“状、狐”等生字,正确读写“形状、狐狸”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中想象的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吗?

他最厉害的本领是什么呀?

(七十二变)如果你拥有这个神奇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呢?

2.学生自由回答。

(树、白云、草、书本、课桌、衣服、小鸟)

3.教师导语: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文中有一个小朋友,和一部分同学拥有同样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

她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教师板书:

我变成了一棵树。

5.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板块二 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教师同步对本课生字的读音进行指导。

“状”“肠”是翘舌音、后鼻音;“零”的声母是边音,韵母是后鼻音;“醋”是平舌音。

3.集中识字。

(1)课件出示鳄鱼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鳄”。

(2)指导“痒”“抬”的识记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

识记“痒”字借助声旁“羊”记忆字音,借助形旁“疒”理解字义;识记“抬”借助声旁“台”记忆字音,借助形旁“扌”理解字义。

(3)指导“醋”“巧”“克”的识记可以结合醋、巧克力的图片并联系生活理解识记。

(4)归类学习生字“肠”,拓展延伸“场、扬、汤”,帮助记忆。

①借助形近字歌,区分形近字。

挖土建农场,举手多表扬,月下吃香肠,添水熬肉汤。

②出示香肠图片,结合图片识记。

(5)学习生字“丁、零”可结合课文中的拟声词“丁零丁零”识记。

①引导学生理解拟声词是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语,如本课中的“嗵嗵、丁零丁零、咕噜噜”。

②拓展其他拟声词,如:

“咕嘟”“呼呼”“轰隆隆”“滴答滴答”“哗啦哗啦”等。

咕嘟:

多用以形容液体沸腾、涌出或大口喝水声。

呼呼:

形容风声。

轰隆隆:

形容雷声、炮声、爆炸声、机器声等。

滴答滴答:

形容水滴落下来的声音。

哗啦哗啦:

形容撞击或水流的声音。

(6)识记“狐、狸”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两个字都有反犬旁,并引出带反犬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比如“狼”“狗”“猪”“猫”“猴”。

(7)识记“继、续”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两个字都有绞丝旁,意思是“(活动)连下去,延续下去,不间断”,提醒学生练写词语,巩固记忆。

4.出示本课词语表中要求掌握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形状 狐狸 担心 丁零 失望 背包

巧克力 香肠 面包 花生 牛奶

继续 饭菜 排骨 抬头 麻烦

5.开火车轮读生词。

板块三 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1.教师出示作者信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顾鹰,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品有《阁楼上的熊皮外套》《粉红色的漂流瓶》《请进山猫的雏菊花铺》等。

2.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说说“希望”的意思。

(提示:

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英英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两处描写,体会英英当时玩得十分投入,忘记了吃饭,听到妈妈呼喊吃饭,她觉得妈妈有点烦人。

②引导学生抓住“嗓门又大了许多”里的“又”字,感受英英对妈妈一遍又一遍的呼喊已经感到不耐烦了。

③引导学生抓住“真希望”这个词语,感受英英的烦躁心理已经达到极点。

④师:

正是因为前面的铺垫,英英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想象空间,产生了想要变成一棵树的想法。

(3)教师出示朗读提示,指导学生读出英英的情绪变化。

“玩得好好的”“嗓门又大了许多”要读出一种抱怨的语气,读到“又”字时要加重语气,以突出人物烦躁心理的升级。

“真希望”要加重并拉长语气,以表达出人物强烈的渴求心理,把人物思维引向想象的空间。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5~8自然段,了解“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

(1)抓住“会长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树上没有长水果,而是长的鸟窝。

(2)抓住提示语“各种形状的鸟窝”以及动作描写“跳起了舞”,引导学生感受鸟窝的与众不同。

(3)引导学生将“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与“平时上你的小床”进行比较,感受爬进鸟窝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

4.默读第9~23自然段,了解“我”变成树之后经历的事情。

(1)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嗵嗵地跳着”,感受“我”害怕被妈妈发现的心理。

(2)引导学生抓住“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丁零丁零”,感受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把不起眼的心跳放大到看得见、听得见的程度,来表现人物忐忑的心情,形象生动。

(3)结合上下文理解“津津有味”是指小动物们吃得可香了。

(4)抓住“咕噜噜”“越来越响”“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三次递进的描写,感受“我”越来越饿,已经被美食馋得流口水了。

(5)抓住“眨了一下眼睛”,体会妈妈早已认出了大树就是“我”。

(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妈妈住进鸟窝,将食物分享给小动物们,“我”忍不住想家,想起了妈妈做的饭菜。

(7)教师出示朗读提示,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朗读时,注意拟声词的语气,要读得快而响,如“咕噜噜”强调出“我”饿的程度,“越来越响”重读。

5.教师小结:

英英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她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她奇妙的想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关键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用自已的话复述故事。

2.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了什么,变化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听写。

形状 狐狸 担心 丁零 失望 背包

巧克力 香肠 面包 花生 牛奶

继续 饭菜 排骨 抬头 麻烦

2.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英英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她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课后习题1)。

用笔在文中画出来,再和大家交流。

3.合作交流,和同桌说说自己认为想象有趣的那些句段。

4.分享课文中想象有趣的句子,感受想象的奇妙。

(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段)

句段1: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痒痒的”“冒出来”想象“我”变成树的这一过程,并说说这两句话里哪些想象特别有趣。

(2)学生小组交流分享,各抒己见。

(3)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相机引导。

“痒痒的”一词特别有趣,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形象地写出了树枝冒出来的感觉。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多么神奇!

这段话写“我”变成树的过程。

由“痒痒的”到“冒出来”,让人真切地体会到身体正在发生变化。

这两个词非常有想象力,只有入情入境时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4)教师引导学生表演体验:

“身上痒痒的”“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5)教师出示朗读提示,体会英英的惊喜。

因为英英“真希望”变成一棵树,所以“痒痒的”“冒出来”要以惊讶的语气读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不仅要读出“惊”,还要读出“喜”的感觉,以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句段2: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

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1)请学生想象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提示:

梯形、星形、五角星形等)

(2)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用语言描述自己见过的鸟窝,可从形状、材料等方面描述。

(提示:

鸟儿用干草、泥土、树枝和树叶等搭建,一般是圆形,搭建在树杈上)

(3)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描述的鸟窝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鸟窝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提示:

是长出来的,有各种形状,会跳舞)

(4)同桌合作,一起画一画鸟窝的形状,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句段3:

我会请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1)教师指名回答:

“我”邀请了哪些小动物住进鸟窝?

(提示:

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见到的鸟窝里住了哪些动物,对比说说这句话想象奇特的地方在哪里。

(提示:

鸟窝里住的是一些在陆地上或在水里生活的小动物,而不是一些鸟儿)

(3)学生根据课文自由回答:

这些小动物是如何爬上树的呢?

(提示:

树会弯下腰,让乌窝离小动物们很近很近,它们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能上去)

句段4: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

句段5: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句段6: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

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1)两次写到“咕噜噜”是为什么?

(提示:

说明“我”非常饿)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拟声词,说说句段4和句段5加了拟声词后给你什么感觉?

(提示:

描写得生动有趣,有身临其境之感)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为什么大家没有理会饥肠辘辘的“我”?

(提示:

他们没有想到变成大树的“我”,还需要和他们一样吃东西)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文的描述理解句段6的水珠是“我”流下的口水。

(5)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小动物们的对话,通过朗读进入奇妙的想象世界,感受作者的想象既新奇有趣,又是根据事物特点进行的合理猜测。

(6)学生小组讨论:

小动物们以为水珠是什么?

如果你就是大树上的一个小动物,看到水珠,你会想象到什么呢?

(7)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①小狐狸以为是下雨;小鳄鱼以为是小松鼠的牛奶打翻了,或者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小白兔认为是大树在哭。

②示例:

“是不是露水?

”小刺猬仔细地查看树叶,没有看到一滴水珠。

小鸭子看了自己的身体,说道:

“我的羽毛不沾水,肯定不是我身上带来的河水。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想象奇特的句段。

板块二 聚焦指导,提炼线索

1.关注结尾:

自由读文章结尾,说说英英的妈妈是怎么知道英英的秘密的。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英英的秘密是什么,从而猜测英英的妈妈是怎么知道英英的秘密的。

(2)教师指名回答。

英英的秘密是肚子饿了,想吃饭了。

妈妈在用食物吸引她时,听到了她的肚子“咕噜噜……”在叫,还看到了她馋得流口水,所以妈妈肯定地说英英饿了。

2.回顾开头:

英英为什么不想回家吃饭?

(提示:

她在树下玩得好好的)

3.寻找线索:

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故事中哪些地方提到了吃饭。

4.概括情节,复述课文。

(1)找到情节提示语(线索):

“喊吃饭”“不想吃饭”“爸爸吃饭”“想吃饭”。

(2)学生概括情节,运用以上情节提示语(线索),复述课文:

整篇故事结构紧凑,开头写妈妈喊英英吃饭,但是英英不想吃,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并真的变成了一棵树;然后写妈妈住进树里送来各种食物,鸟巢里的小动物们吃得津津有味;最后写英英想象爸爸吃饭的场景,饿得流口水,又回归现实。

5.教师小结:

想象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有呼应,故事中间有伏笔,因此想象故事才能做到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板块三 拓展练习,放飞想象

1.口语表达:

孩子们,上节课一开始,你们幻想过拥有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你们想象自己变成一朵云、一阵风、一只小鸟……现在,让我们再次大胆想象一下,你变成某个事物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故事?

(课后习题2。

教师课件出示想象参考例句)

我想变成一朵云彩。

我心里想着,发现身体越来越轻,真的变成了云彩,飘上了天空。

我随心所欲地飘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去欣赏我想看的所有美景。

我看到干涸缺水的土地,便用自己的身体降下大雨;我看到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就为他们遮挡太阳。

2.同学交流,重点讲述自己变成某个事物发生的奇妙的故事,相互指出优缺点。

3.课后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完成一篇名为《我变成了》的小练笔。

板块四 课文总结,升华情感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结构图示指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我变成了一棵树

2.总结:

《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课文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我们在生活中要用心去体会妈妈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都是她们对我们的爱的体现。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的训练。

1.注重识记字词。

教师采用辨析形近字、偏旁归类法、图片识记法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生字、词语的学习,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注重梳理课文的情节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抓住关键语复述课文。

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按照故事情节提炼要点,再利用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理清课文的脉络,进一步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想象的世界。

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小练笔,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想象的神奇。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为什么?

假如你也有像孙悟空那样的能力,你想变成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英,拥有超能力的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标注自然段序号,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相机正误、补充,并小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

2.小组交流,自己通过默读课文和观察课文插图都了解到了什么。

(英英厌烦妈妈的唠叨,想变成一棵大树,当她梦想成真时,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她邀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来。

这时,妈妈也住了进来,还和大家分享美食,英英却饿得流口水,最后英英明白了原来妈妈早就发现她就是这棵大树。

3.小组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5.问题导学,探究交流。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厌烦妈妈的唠叨。

②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

(指导朗读:

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我”想变成一棵树的愿望实现了吗?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课件出示句子)

②指导朗读:

读出惊喜的语气。

③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

(课件出示句子)

②指导朗读:

读出自豪的语气,在朗读中表现出只有孩子才会有的奇思妙想。

③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师重点指导:

“继”字注意笔顺,最后一笔为竖折;“狐狸”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犭”,写的时候注意要左窄右宽。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指名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二、互相交流,质疑探究

1.思考:

“我”变成一棵树后做了什么?

(1)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请各种动物住在鸟窝里。

(课件出示第7~8自然段)

(2)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有爱心)

(3)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除了小动物,还有谁住进了“我”的鸟窝?

(1)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妈妈住进了“我”的鸟窝。

(课件出示妈妈住进“我”的鸟窝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在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的心里十分矛盾)“失望”是什么意思?

(因希望不能实现而失去信心或感觉不快活)

(3)指导朗读:

读出“我”心情的变化和矛盾的心理。

3.妈妈在“我”的鸟窝里做了什么?

这时“我”有什么表现?

“我”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1)教师小结:

这些表现说明“我”饿了,想吃饭。

(2)学到这里,你认为妈妈真的没有发现“我”变成了一棵大树吗?

(不是)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

(想帮“我”改掉不按时吃饭的坏习惯)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3)指导朗读:

读出“我”的后悔,在朗读中表现出妈妈关爱孩子的特点。

4.课件出示第15—2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课文描写了什么?

(小动物们发现滴下的水珠,议论纷纷。

(2)作者为什么要穿插这段描写?

(为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3)“唉,变成了树真麻烦。

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迫切希望别人能理解“我”此时想吃饭的心理。

(4)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课文。

5.读第21—23自然段,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

(1)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我”感受到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2)“我”是从哪里感受到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的?

(“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

英英!

”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3)“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

(读出“我”的疑惑和惊喜,读出“我”对妈妈的赞叹)

(4)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三、拓展交流,质疑深探

1.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1)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教学板书]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不想吃饭变成树

妈妈、小动物住进鸟窝

饿得流口水妈妈最了解我

[教学反思]

《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母亲是最关心自己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同时,我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这样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

吃饭、形状、狐狸、担心、失望、背包、巧克力、香肠、继续、饭菜、排骨、水珠、秘密。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感受文本丰富的想象力。

3、分析妈妈的形象,理解英英明白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老师出示一个字,相信同学们都认识【出示变】指名读,大家一起读。

师: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个故事?

或者故事中的哪个人?

指名说。

师: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请看:

孙悟空会变,匹诺曹也会变;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就连青蛙也是王子变的,就是应为他们会变,所以他们的故事才那么吸引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变化有意思的故事。

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能认识吗?

【出示词语】

1、指名读(2名)2、齐读3、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狐狸】4、师:

同学们写的真好,老师把大拇指送给我们每一位同学,课前读了几遍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