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14439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45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CPU-2控制器-罗克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绝对与网上视频教程同步).pptx

第三节组合逻辑控制器原理,3.3.1控制器组成,1,微命令发生器,1.微命令发生器,功能:

产生全机所需的各种微命令,控制最基本的操作(微操作)的命令,电位型脉冲型,2,2.指令计数器PC,功能:

指示指令在M中的位置。

PC+1,顺序执行:

PC先+1,再用转移地址修改PC,微命令发生器,PC,转移执行:

3,3.指令寄存器IR,功能:

存放现行指令。

决定操作性质,操作码字段,操作数地址转移地址,IR,地址码字段,译码器,微命令发生器,地址形成部件,寻,D,4,4.状态寄存器PSW,功能:

指示程序运行方式,反映程序运行结果。

例.某机的PSW,PSW,工作方式优先级TNZVC,151211876543210,5,C=1进位V=1溢出Z=1结果为0N=1结果为负,T=1,执行一条指令后就转入跟踪程序,

(1)条件码(状态码),反映程序运行结果,工作方式优先级TNZVC,151211876543210,

(2)跟踪标志T,使程序以单步方式运行。

程序,初始化置T为1,.,测试T,跟踪程序,.,.,6,现行程序优先级高于外部优先级,不响应现行程序优先级低于外部优先级,可响应,用户方式:

禁止程序执行某些指令核心方式:

允许程序执行所有指令,(3)优先级,为现行程序赋予优先级别,以决定是否响应外部中断请求。

工作方式优先级TNZVC,151211876543210,(4)工作方式,规定程序的特权级。

PSW在CPU中,反映程序运行状态;控制/状态字在接口中,反映CPU命令、设备状态,7,5.时序线路,功能:

控制操作时间和操作时刻。

时序,振荡器,分频器,时钟脉冲,工作脉冲,时钟周期(节拍),产生电位型微命令,控制操作时间段,产生脉冲型微命令,控制定时操作,8,1.取指令,PC,时序,3.3.2控制器工作过程,地址,M,指令,IR,、译码(、寻址方式),PC+1=PC,9,2.取数,时序,按寻址方式,或从寄存器取数,或从存储器取。

3.执行,按操作码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

10,1.组合逻辑控制器的时序划分,3.3.3时序控制方式,即时序信号与操作的关系,采用三级时序系统:

指令周期,工作周期1,工作周期2,工作周期n,时钟周期1,时钟周期2,时钟周期m,.,.,工作脉冲1,工作脉冲2,工作脉冲k,.,.,(节拍1),(节拍2),(节拍m),11,时序关系:

振荡器输出,工作周期1,工作周期2,工作周期3,时钟T1,工作脉冲P,时钟T2,指令周期,控制不同阶段操作时间,控制分步操作时间,对微操作定时,取指,执行,取数,取出指令,修改PC,打入IR,打入PC,12,2.时序控制方式及其变化,

(1)同步控制,各项操作受统一时序控制。

定义:

特点:

有明显时序时间划分;时钟周期时间固定;各步操作的衔接、各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受严格同步定时控制。

各项操作受统一时序控制。

由CPU或其他设备提供,优缺点:

控制逻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

时序关系简单,时序划分规整,控制不复杂;,但时间安排不合理。

13,应用场合:

用于CPU内部、设备内部、系统总线操作(各挂接部件速度相近,传送时间确定,传送距离较近)。

(2)异步控制,各项操作按不同需要安排时间,不受统一时序控制。

定义:

特点:

无统一时钟周期划分;,各操作间的衔接和各部件之间的信息交换采用异步应答方式。

14,例.总线的异步传送操作,主设备:

申请并掌握总线权的设备。

总线,主,从,从设备:

响应主设备请求的设备。

发/接,接/发,15,主设备获得总线控制权,操作流程:

主设备询问从设备,主设备发送/接收数据,主设备释放总线控制权,从设备准备好?

Y,N,主设备输出端与总线连接,主设备输出端与总线断开,16,时间安排紧凑、合理;但控制复杂。

优缺点:

应用场合:

用于异步总线操作(各挂接部件速度差异大,传送时间不确定,传送距离较远)。

(3)同步方式的变化,指令周期长度可变,时钟周期长度不变。

不同指令安排不同时钟周期数,总线周期中插入延长周期,经总线传送一次数据所用的时间(送地址、读/写),17,总线周期长度可变,时钟周期长度不变。

总线周期(4T),例.一个总线周期包含4个时钟周期,送地址,读/写数据,结束,同步方式,T4,T4,Tw,送地址,读/写数据,结束,总线周期(5T),扩展同步方式,18,同步方式引入异步应答,以固定时钟周期作为时序基础,引入应答思想,例.8088最大模式,用一根总线请求/应答线实现总线权的转移。

设备请求总线权,RQ/GT,CPU使用总线,CPU使用总线,CPU使用总线,设备使用总线,设备,设备,CPU,CPU响应,总线权交设备,CPU,设备释放总线权,CPU,设备,若干时钟,若干时钟,19,1.组合逻辑控制方式,3.3.4组合逻辑控制方式的优缺点及应用,综合化简产生微命令的条件,形成逻辑式,用组合逻辑电路实现微命令发生器。

执行指令时,由组合逻辑电路(微命令发生器)在相应时间发出所需微命令,控制有关操作。

20,产生微命令的速度较快。

2.优缺点,设计不规整,设计效率较低;,不易修改和扩展指令系统的功能。

3.应用场合,用于高速计算机,或小规模计算机。

21,第四节微程序控制器原理,3.4.1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1.若干微命令编制成一条微指令,控制实现一步操作;,2.若干微指令组成一段微程序,解释执行一条机器指令;,3.微程序事先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执行机器指令时再取出。

1.若干微命令编制成一条微指令,控制实现一步操作;,2.若干微指令组成一段微程序,解释执行一条机器指令;,22,3.4.2组成原理,1.主要部件,

(1)控制存储器CM,功能:

存放微程序。

CM属于CPU,不属于主存储器。

23,

(2)微指令寄存器IR,功能:

微地址形成电路,IR,PSW,PC,译码器,微命令序列,存放现行微指令。

微命令字段:

提供一步操作所需的微命令。

微地址字段:

指明后续微地址的形成方式。

提供微地址的给定部分。

(微操作控制字段),(顺序控制字段),24,微地址形成电路,(3)微地址形成电路,功能:

IR,PSW,PC,译码器,微命令序列,提供两类微地址,微程序入口地址:

由机器指令操作码形成。

后续微地址:

由微地址字段、现行微地址、运行状态等形成。

25,2.工作过程,

(1)取机器指令,CM,取指微指令,IR,微命令字段,译码器,微命令,主存,机器指令,IR,26,

(2)转微程序入口,IR,操作码,微地址形成电路,微程序入口,AR,微命令字段,CM,首条微指令,(3)执行首条微指令,IR,IR,译码器,微命令,操作部件,27,(4)取后续微指令,微地址字段现行微地址运行状态,微地址形成电路,后续微地址,AR,CM,后续微指令,IR,28,(5)执行后续微指令,同(3),(6)返回,微程序执行完,返回CM中存放取指微指令的固定单元。

29,3.4.3微指令格式和编码方法,1.格式分类,

(1)垂直型微指令,优点:

一条微指令定义并执行几种并行的基本操作。

微指令短、简单、规整,便于编写微程序。

缺点:

微程序长,执行速度慢;工作效率低。

(2)水平型微指令,一条微指令定义并执行一种基本操作。

优点:

缺点:

微指令长,编写微程序较麻烦。

微程序短,执行速度快。

30,(3)混合型微指令,微指令不长,便于编写;微程序不长,执行速度加快。

在垂直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不太复杂的并行操作,例.长城203微指令,运算器输入控制,运算器输出控制,操作类型控制,访M与I/O控制,常数,辅助操作,31,2.编码方法,

(1)直接控制法,例.某微指令,微命令按位给出。

不需译码,产生微命令的速度快;但信息的表示效率低。

微指令中通常只有个别位采用直接控制法。

32,

(2)分段直接编译法,例.对加法器输入端进行控制。

划分多个字段,微命令由字段编码直接给出。

000不发命令,微指令中设置AI字段,控制加法器的输入选择。

010CA,100FB,001RA,010CA,011DB,011DB,?

微命令分组原则:

同类操作中互斥的微命令放同一字段。

不能同时出现,C,D,33,操作唯一;,加法器A输入端的控制命令放AI字段,B输入端的控制命令放BI字段。

C,D,010CA,011DB,AI:

BI:

一条微指令能同时提供若干微命令,便于组织各种操作。

编码较简单;,34,(3)分段间接编译法,例.,微命令由本字段编码和其他字段解释共同给出。

C=,CA,1)设置解释位或解释字段,解释位,1A为某类命令0A为常数,2)分类编译,按功能类型将微指令分类,分别安排各类微指令格式和字段编码,并设置区分标志。

35,(4)其他编码方法,1)微指令译码与机器指令译码复合控制,例.,机器指令,寄存器号,寄存器传A,微指令,译码器,译码器,001,RA,R1,A门,36,例.,2)微地址参与解释,004,微地址,指令操作码,1.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微指令,取指标志,变址标志,011,3.4.4微地址形成方式,微程序入口,功能转移,

(1)一级功能转移,各操作码的位置、位数固定,一次转换成功。

入口地址=页号,操作码,37,例.,机器指令1,0F(8位),入口地址=000FH,CM,机器指令2,10(8位),入口地址=0010H,000F,0010,无条件转微地址1,微地址1,微程序1,无条件转微地址2,微地址2,微程序2,功能转移,功能转移,0页,38,

(2)二级功能转移,各类指令操作码的位置、位数不固定,,分类转:

需两次转换。

指令类型标志,区分指令类型(如单、双操作数),功能转:

指令操作码,区分操作类型,39,(3)用可编程逻辑阵列PLA实现功能转移,入口地址1,PLA,IR,入口地址2,2.后续微地址的形成,

(1)增量方式,以顺序执行为主,辅以各种常规转移方式。

40,顺序:

现行微地址+1。

跳步:

现行微地址+2。

无条件转移:

现行微指令给出转移微地址。

CM,A,A+1,A+2,B,B,条件转移:

现行微指令给出转移微地址和转移条件。

B,转移条件C,C,(条件满足),(条件不满足),转微子程序:

现行微指令给出微子程序入口。

转移条件C,D,D,微子程序,返回微主程序:

现行微指令给出寄存器号。

R,41,微指令,给定后续微地址高位部分,

(2)断定方式,由直接给定和测试断定相结合形成微地址。

给定部分断定条件,指明后续微地址低位部分的形成方式,例.,微指令,D(给定)A(条件),2位,位数可变,微地址10位,,约定:

A=,01,10,微地址低4位为操作码,D给定高位;,微地址低3位为机器指令目的寻址方式,微地址低3位为机器指令源寻址方式编码,,6,7,11,D给定高位。

编码,D给定高位。

7,16路分支,8路分支,8路分支,42,同步控制,用统一微指令周期控制各条微指令执行。

工作脉冲P,3.4.5微程序时序安排,微指令周期,微指令打入IR,二级时序:

控制数据通路操作,结果打入目的地,读取后续微指令,后续微地址打入AR,时钟周期,43,3.4.6微程序控制方式优缺点及应用,1.优点,

(1)设计规整,设计效率高;,

(2)易于修改、扩展指令系统功能;,(3)结构规整、简洁,可靠性高;,(4)性价比高。

2.缺点,

(1)速度慢,访存频繁转移较多,

(2)执行效率不高,3.应用范围,用于速度要求不高、功能较复杂的机器中。

特别适用于系列机,未充分发挥数据通路本身具有的并行能力,44,第五节主机和外部设备的信息交换,3.5.1主机和外设的连接方式,1.辐射式,主机,I/O,I/O,I/O,早期:

不易扩展,主机,接口,接口,现在:

便于扩展,45,2.总线式,主机,接口,接口,I/O,I/O,I/O,便于扩展,总线,3.通道式,主机,通道,通道,I/O,I/O,I/O,并行能力提高,46,3.5.2信息传送控制方式,1.直接程序传送方式,用I/O指令编程实现信息传送。

(程序查询),

(1)外设状态,空闲,工作,结束,启动,完成一次工作,调用完,再请求,00,01,10,空闲:

调用前,设备不工作;,结束:

调用后,设备完成工作。

在接口中设置状态字表示这些状态。

47,

(2)查询流程,启动外设,外设工作完成?

N,Y,入/出操作,(3)优缺点,硬件开销小;,实时处理能力差,并行程度低。

(4)应用场合,对CPU效率要求不高的场合,,或诊断、,调试过程。

48,2.中断方式,查询方式,

(1)中断的引入,程序,并行操作,主机,外设,空闲,启动,等待,工作,程序,交换数据,中断:

主机,程序,外设,空闲,启动,工作,程序,请求,中断程序,交换数据,程序,

(2)中断定义,49,启动外设,一条指令结束时有中断请求?

N,Y,继续原程序,(3)中断流程,CPU内设置允许中断标志,CPU暂时中止现行程序的执行,转去执行为某个随机事态服务的中断处理程序。

处理完毕后自动恢复原程序的执行。

=1允许响应中断,(开中断),=0不允许响应中断,(关中断),开中断,执行中断服务程序,继续原程序,响应,返回,50,CLI;,请求,关中断,初始化,启动;,启动设备,响应,返回,例.PC系列机,允许中断位IF=,0关中断,1开中断,STI;,开中断,(4)程序组织,51,(5)硬件设置,响应逻辑,设备工作完成,(6)应用场合,用于中、低速I/O操作或处理复杂随机事态。

判优逻辑,请求逻辑,屏蔽逻辑,非屏蔽,CPU送屏蔽字,(动态改变设备优先级),设备提出请求,判别设备优先级,CPU响应请求,并转相应服务程序入口,CPU,接口,注意区分CPU对请求的屏蔽和对请求的响应。

送屏蔽字,开/关中断,CPU禁止/允许设备请求,52,3.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方式,

(1)定义,DMA控制器接管总线,直接依靠硬件实现主存与I/O间的数据传送,传送期间不需CPU程序干预。

1)I/O与主存,而不是I/O与CPU。

2)由DMA控制器控制传送。

使用权,传送完毕再交还总线使用权。

3)传送期间只要CPU不访存,可并行操作。

4)传送前和传送后需要程序干预。

53,

(2)硬件设置,操作类型,地址计数,控制传送方向,DMA控制器,接口,提供主存地址,交换量计数,控制传送次数,数据缓冲,传递请求,暂存交换数据,外设寻址,提供外设地址,初始化信息,(3)DMA流程,54,启动外设,一个总线周期结束时有DMA请求?

N,Y,继续程序,传送初始化:

传送操作类型、主存首址、交换量、外设寻址信息,一次DMA传送,地址+1交换量-1,一条指令结束时有中断请求?

中断处理,Y,交换量=0?

N,Y,申请中断,N,响应,55,主程序实现初始化。

DMA传送的三个阶段:

程序准备:

DMA传送:

善后处理:

硬件实现M,I/O。

中断处理程序判断传送的正误。

DMA方式只占用系统总线,不切换程序,不需要保存和恢复断点、保护和恢复现场等操作。

因此能进行快速处理。

56,(4)应用场合,用于高速、简单、批量数据传送。

DMA与中断的相同点:

能响应随机请求;可并行操作。

DMA与中断的不同点:

中断:

用程序实现中、低速I/O传送;能处理复杂,一条指令结束时响应请求。

事态;,DMA:

用硬件实现高速、简单I/O传送;一个总线,周期结束时响应请求。

程序切换,总线权切换,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