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515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4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docx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生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作物的一生

(一)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一般将出苗至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

经常采用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作物、牧草、绿肥、甘蔗、甜菜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如下:

禾谷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

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

黄、红麻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工艺成熟期,种子成熟期

甘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

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

甘蔗萌芽期,苗期,分蘖期,蔗茎伸长期,成熟期

对于不利用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还可将个别生育时期划分更细一些。

比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又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一方面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不同层面的生长发育特性。

(一)作物温光反应特性

在作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植株由营养体向生殖体过渡,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

研究证明,温度的高低和日照的长短对许多作物实现由营养体向生殖体的质变有着特殊的作用。

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例如,冬小麦植株只有顺序地通过低温和长日照处理才能诱导生殖器官的分化,否则就只进行营养器官的生长分化,植株一直停留在分蘖丛生状态,不能正常抽穗结实完成生育周期。

根据作物温光反应所需温度和日长,可将作物温光反应归为典型的两大类,即以小麦为代表的低温长日型和以水稻为代表的高温短日型。

小麦植株在苗期需要一定的低温条件,并感受长日照,才能进行幼穗分化,低温和长日照条件满足得好,有利于促进幼穗分化,生育期缩短,相反,低温和长日照条件得不到满足,会阻碍植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延长生育期,甚至不能抽穗结实。

根据小麦对低温反应的强弱,可分为冬性、弱(半)冬性和春性类型;根据对长日照反应的强弱,可分为反应迟钝、反应中等和反应敏感型。

高温和短日照会加速水稻生育进程,促进幼穗分化。

水稻对温光的反应特性表现为感光性(短日照缩短生育期)、感温性(高温缩短生育期)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高温短日照都不能改变营养生长日数的特性)。

根据水稻对短日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三种类型,早、中稻对短日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物对日照长度有特殊的要求,如甘蔗的要求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也有些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如玉米。

由于作物的温光反应类型不同,即使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生态地区,生育期表现长短不同,例如,长日照作物的小麦北种南移,生育期变长;短日照作物的水稻北种南移,生育期变短。

因此,在作物引种时,从温光生态环境相近的地区进行引种,易于成功。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对栽培实践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例如小麦品种的温光特性与分蘖数、成穗数、穗粒数有很大关系,若要精播高产,应选用适于早播的冬性偏强、分蘖成穗偏高的品种。

而晚播独秆栽培,则可选用春性较大的大穗型品种。

又如,大豆是短日照作物,根据对短日照的反应特性,在辽宁省如果播种延迟,会加快生育进程,为了获得高产,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

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作物,如甘蔗、烟草等,营养器官的生长直接关系到产量的多少。

而以果实、种子生殖器官为收获物的作物,生殖器官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都由营养器官供给。

因此,作物营养器官生长的好坏,对最后的产量形成有重要作用。

1.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无论是细胞、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

即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生长达到最高峰以后,开始逐渐减慢,以致生长完全停止,形成了“慢一快一慢”的规律。

作物生长的这种规律叫做生长大周期。

用坐标表示呈S形曲线。

为了促进器官生长,应在生长最快时期到来之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或抑制植株或器官的生长。

例如禾谷类作物应在生育前期加强水肥管理,否则会造成贪青晚熟,产量下降。

作物在生长季节中,生长活跃的器官一般是白天生长慢,夜间生长快,有一定的节奏,这称为生长的昼夜周期。

白天气温高,作物的蒸腾作用强,呼吸消耗量也较大,同时紫外光对作物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因而白天比夜间长得慢。

但在早春时由于夜间气温低,则作物在夜间生长反比白天慢。

2.作物生长的极性现象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叫做极性。

例如,扦插的枝条上端生芽、下端长不定根。

由于有极性现象,生产中扦插枝条时不能倒插。

3.作物的再生现象作物体各部分之间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独立性。

当作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现象叫再生。

例如扦插繁殖、分根繁殖等都是利用作物体的再生能力。

(三)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作物各器官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为相关性。

1.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作物的根、茎、叶在营养物质的分配上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

根供给地上部水分、无机盐,同时根还合成某些有机物质和激素(细胞分裂素)供地上部分需要。

而地上部分又为根系提供光合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就充分反映这种协调的关系。

生产中用根冠比表示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之间的关系。

根冠比的大小与作物种类和作物的生长时期有关。

一般苗期根冠比较大,随着植株的生长,根冠比会逐渐缩小。

栽培中可以采取某些技术措施,调节地下部分和地上部的生长,使根冠比趋向合理。

例如,大田作物获得壮苗,在苗期进行蹲苗。

即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水分的供应,促进幼苗的根系发生。

甘薯、马铃薯、甜菜等作物后期以薯块中积累淀粉为主,根冠比达到最大值。

因此在甘薯生长前期,提高土温,使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和氮素营养,对其茎叶的生长有利;生长后期凉爽的天气及供应充足的磷钾肥,有利于块根中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后期如遇阴雨,则根冠比就不能很快提高,产量就会降低。

2.顶端优势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作物的主根和侧根也有类似的关系。

不同作物的顶端优势有差异。

向日葵的顶端优势明显。

玉米、高梁的顶端优势较强,一般不产生分枝。

顶端优势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如棉花的打顶就是解除顶端优势,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并能减少蕾铃脱落的措施。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两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作物一般是先进行营养器官的生长,然后进行生殖器官的生长。

生殖器官的生长一般是消耗营养的,营养器官生长得越健壮,生殖器官的分化与生长也就愈好。

应注意搞好作物早期田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防止营养器官的早衰,为开花结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营养生长过旺,则茎叶徒长,消耗大量的养分,生殖器官因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致使禾谷类作物贪青晚熟,空瘪粒增多并容易发生倒伏。

棉花、果树等作物会发生大量落花、落果、贪青晚熟。

因此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和控制水分的供应,有利于生殖器官的生长。

当生殖器官生长过旺时,养分会大量分配在花、果上,容易引起植株早衰。

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作物,如麻类、烟草等,需要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抑制生殖器官的形成和生长。

生产上常常通过供给充足的水分和增施氮肥,加大种植密度、摘除花芽等措施来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

4.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作物各个器官的分化和形成是有一定程序的,同时又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各个器官的建成呈一定的对应关系。

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同伸关系既表现在同名器官之间,如不同叶位叶的伸长,也表现在异名器官之间,如叶与茎或根,乃至叶与生殖器官之间。

一般说来,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同伸器官有同时促进或抑制作用。

因此,掌握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可为调控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

三、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休眠及其解除有些作物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这一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

休眠是作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休眠的种子对不良环境尤其是寒冷和干旱的抵抗力较强。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

①种皮厚,透气差由于种皮厚或构造致密,水分和氧气不易进入种子内,种子内的二氧化碳也不易排出,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例如,豆科作物中的蚕豆、绿豆等种子。

②胚未发育完全有些作物的种子在脱离母体时,胚发育尚不完全,这些种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贮藏,待胚完全长成后才能发芽。

例如人参、银杏的种子。

③后熟作用未完成有些作物的种子收获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生理上的成熟,这一过程叫后熟作用。

种子经过后熟作用以后,吸水量增加,各种酶的活性增强,呼吸作用加强,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含量下降或转化成其他物质。

需经后熟才能萌发的种子有茶、黄瓜、棉花、小麦等。

④抑制物质的存在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产生一些抑制种子萌发的化学物质,例如有机酸、生物碱、酚类、醛类等。

这些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有的存在于果实的汁液中,如番茄、黄瓜、西瓜等;有的存在于种子内,如桃、杏、李和苹果等。

经研究证实,抑制种子萌发最主要的化学物质是脱落酸。

而种子内含有的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

低温有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为了做到适期播种,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休眠。

对于厚种皮、透性差的种子,可采取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处理等方法,种皮破损后可提高种皮的透水和透气性能。

因胚发育不完全和后熟作用引起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层积法主要用于林木和果树种子,是将处理的种子与湿砂分层堆积,温度保持在O~5℃,堆放1~3个月。

农作物常采用晒种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促进种子后熟的完成。

对因抑制物质的存在而引起休眠的种子,采用水浸泡、冲洗、低温等方法解除其休眠。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及氧气。

(1)温度一般说来,原产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较低,而原产低纬度地区的作物,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较高。

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表现出三基点,即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表3-1)。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萌发速度加快。

其原因是温度适当升高,可加快酶促反应,加强种子吸水,促进气体交换以及物质的运输和转化。

当温度低于最低限度时,呼吸弱,种子发芽缓慢,消耗有机物质多,苗细弱,易受病菌危害和烂种。

但温度过高会使苗长得细长而柔弱。

低温是影响春播种子正常萌发的主要因素。

春播作物要做到早出苗、出壮苗,必须解决低温的影响。

故常采用火炕、温床、温室、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育苗移栽,使播期提前并能培育壮苗。

表3-1不同作物种子萌发温度要求

作物种类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

小麦、大麦

玉米

水稻

黄瓜

番茄

棉花

大豆

O~5

5~10

10~13

15~18

15

12~15

10~12

25~31

37~44

25~35

31~37

25~30

25~30

30

31~37

44~50

38~40

38~40

35

40

40

(2)水分种子吸水后先是使种皮膨胀软化,以利于氧气的透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从而加强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作用;其次,有了水分供给,贮藏的营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加快分解而转运到胚,供胚利用。

另外;种皮软化后,在胚和胚乳的压迫下易破裂,有利于胚根、胚芽突破种皮而出。

一般含蛋白质多的种子因蛋白质亲水性较大,萌发时吸水量较大(约等于种子本身的重量或更多),如大豆种子萌发时吸水达到种子重量的120%左右。

含淀粉量多的种子萌发时吸水量较小,约为种子重量的一半或更低,如玉米种子萌发时要吸水(占其自身重量)37.3%~40%、水稻为22.6%、小麦为45.6%~60%。

含脂肪较多的种子萌发时吸水量介于前两者之间,如油菜。

(3)氧气种子萌发时需要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保证有氧呼吸正常进行,以提供所需的能量。

土壤板结或水分过多都会造成土壤缺氧。

缺氧时种子进行无氧呼吸,消耗了有机物质,同时会积累过多的酒精而使种子中毒,不能正常萌发。

作物播前的整地、松土等耕作的作用之一就是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花生、棉花、大豆等含脂肪较多的种子萌发时需要氧气较多。

一般作物种子当空气中含氧量在11%以上时就可以正常萌发,而当空气中氧气含量下降到5%以下时种子就不能萌发。

3.种子萌发的过程

(1)吸水膨胀种子内含有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物质,具有吸胀作用,能与水分子结合。

当水进入细胞后,使有机物逐渐变成溶胶状态,种子便慢慢膨胀。

种子吸水膨胀是物理过程。

(2)萌动种子吸水膨胀后,种皮变软,胚乳和子叶中贮藏的养料在酶的催化下陆续分解转化。

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脂肪先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以后再转化为糖,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可溶性的物质被运送到胚部供其吸收利用。

一部分是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构成新的细胞,使胚生长。

由于胚细胞不断增多,体积也增大,顶破种皮,称为萌动(露白)。

萌动后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土中伸入。

(3)发芽种子萌动后胚根和胚芽继续生长,当胚根的长度与种子长度相等,胚芽长度约为种子长度的1/2时,叫种子发芽。

种子发芽后,胚根和胚芽继续生长,逐步分化成根、茎、叶,长成能够独立生活的幼苗。

如果种子贮藏的有机物质多,则出苗快,而且苗壮、苗齐。

因此,播种时要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

(二)根

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和贮藏。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类,通过维管组织输送到茎和叶;而叶所制造的有机物经过茎输送到根的各部。

根系固着在土壤中,使茎叶得以伸展,并能经受风雨和其他机械力量的袭击。

根还有合成功能,制造某些氨基酸、植物激素和生物碱等,此外还有分泌有机酸的作用。

大多数作物的根群主要分布在耕层0~30cm范围内。

1.根和根系的形态

种子作物的根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之分。

由种子中的胚根发育形成的根称为主根或初生根。

主根垂直于地面向下生长,达到一定长度后,生出许多分枝,称为侧根或次生根。

侧根还可以进一步生出侧根。

在主根和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胚轴或老根上产生的根统称为不定根。

作物根的总和称为根系。

大多数双子叶作物如棉花、麻类、豆类、油菜等的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称为直根系。

在单子叶作物中,如水稻、小麦等由胚根发育形成的主根只生长很短的时间便停止生长,然后在胚轴或茎基部长出许多不定根,因而所有根的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主根,称为须根系。

一般直根系由于主根长,可以向下生长到较深的土层中,能够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而须根系由于主根短,侧根和不定根向周围发展,分布较浅,可以迅速吸收地表和土壤浅层的水分。

2.根瘤土壤中微生物和作物生活在一起形成相互有利的关系,称为共生。

根的共生现象包括根瘤和菌根。

(1)根瘤根瘤是作物地下部分的瘤状突起,在豆科作物中发现较多。

根瘤菌是具有固氮能力的短小杆菌,群集生活在根毛周围,能穿过根毛细胞的细胞壁而进入根毛之内,然后沿根毛向内侵入到皮层,根瘤菌的分泌物刺激皮层细胞进行迅速分裂,使皮层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与此同时根瘤菌在皮层的薄壁细胞内大量繁殖,使中央的细胞充满根瘤菌,结果在根的表面形成了瘤状突起。

根瘤菌的最大特点是能将空气中游离氮转变为氨,供给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可以从根的皮层细胞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养料。

农业生产上常施用根瘤菌肥或利用豆科作物与其他农作物轮作、套作或间作的栽培方法,可以少施肥达到增产的目的。

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共生有选择性,通常一种豆科作物只能与一种或几种根瘤菌共生。

(2)菌根菌根为作物根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的共生体,能够加强根的吸收能力,帮助作物生长;同时还能产生作物激素和维生素B等刺激根系的发育,分泌水解酶类,促进根周围有机物的分解;高等作物把它所制造的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机养料提供给真菌。

许多作物,如小麦、葱等均能与真菌共生。

3.根的变态很多作物的根,其形态及功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根变态的主要类型有:

(1)贮藏根主要功能是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根据来源不同被分为肉质直根和块根两大类。

肉质直根主要由主根发育而成。

一棵植株上仅有一个肥大的直根,常常包括下胚轴和节间极度缩短的茎。

如胡萝卜、萝卜、甜菜和人参等的肉质直根。

块根主要由侧根和不定根发育形成,在一株作物上可以形成许多块根,如甘薯。

(2)气生根广义的气生根包括了所有生活在空气中的不定根。

常见的有下列几种类型:

①支持根,如玉米、高粱等作物,在茎基部的节上发生许多不定根,先端伸入土壤中,并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加作物整体支持的辅助根系。

②攀缘根,如常春藤、凌霄花和络石等。

③呼吸根,如水松和红松等,由于生在泥水中,呼吸十分困难,因而有部分根垂直向上生长进入空气。

④寄生根,也称吸器,是寄生于作物茎上而发育的不定根,可以伸入寄主体内,与寄主的维管组织相连通,吸取寄主的养料和水分供本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如大豆菟丝子。

4.根的生长发育

(1)单子叶作物种子萌发时先长出初生胚根,接着在下胚轴上长出次生胚根3~7条,统称为种子根或胚根。

它们在作物幼苗期至生育中期,甚至到成熟期对养分、水分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禾谷类作物根的数量和重量随分蘖发生而不断增加,一般在最大分蘖期根的数量达到最大,在抽穗前后根的总重量达到最大,以后逐渐老化死亡。

出苗至分蘖期,禾谷类作物的根系主要横向发展,拔节以后转向纵深发展。

(2)双子叶作物豆类、棉花、油菜等作物在生长前期主根生长很快,迅速下扎,苗期主根生长比地上部株高生长快约4~5倍。

现蕾后主茎迅速伸长进入旺长期,根系生长速度渐缓,但仍是形成大量侧根和根系增重的生长盛期。

开花后主根和大侧根生长缓慢,但小支根和根毛大量滋生,形成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高峰时期。

生长后期根系不再生长,同时小支根逐渐衰亡,吸收能力下降,吸收矿质养分的能力明显下降,进入根系活动机能衰退期。

(二)茎、芽和分枝

茎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运输,其次也有贮藏和繁殖功能。

1.茎的基本形态一般作物的茎多为圆柱形,但也有三棱形和四棱形的。

禾谷类作物的茎多数为圆形中空,如水稻、小麦,但玉米、高粱、甘蔗的茎为髓所充满而成实心。

双子叶作物的茎一般为圆形实心,但油菜中上部的茎以及芝麻的茎有棱。

茎上着生叶和芽的位置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为节间。

各种作物茎的节间长短不一,如瓜类作物的节间长达数十厘米。

禾谷类作物基部茎节的节间极短,密集于近地表处,称为分蘖节。

油菜基部茎节也紧缩在一起,称为缩茎段。

2.芽的类型及构造芽是幼态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

按芽在茎上发生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顶芽和腋芽。

顶芽生于主干或侧枝的顶端,腋芽生于叶腋处,也称侧芽。

顶芽和腋芽则称为定芽。

生长在茎的节间、老茎、根或叶上的没有固定位置的芽,称为不定芽,可用来进行营养繁殖。

按芽所形成的器官不同可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叶芽形成茎、枝和叶;花芽形成花或花序。

按芽的生理状态又可分为活动芽和休眠芽。

活动芽在当年可以开放形成新枝、新叶、花和花序,一般一年生草本作物的芽都是活动芽。

3.茎的生长习性和分枝一般垂直向上生长的直立茎是茎的普通形式。

但有些作物的茎适应外界环境而产生变化。

如丝瓜、葡萄、豌豆等为攀缘茎。

牵牛、紫藤等作物的茎本身缠绕于其他支柱物上升,形成缠绕茎。

还有些作物的茎是平卧在地面上蔓延生长的匍匐茎,如草莓、甘薯等。

禾谷类作物的茎的生长除了顶端生长以外,每个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也进行分裂和伸长,使每个节间伸长而逐渐长高。

双子叶作物茎的生长主要靠茎的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使节数增加,节间伸长,植株长高。

分枝由主茎叶叶腋的腋芽萌生而成。

双子叶作物主茎每个叶腋的腋芽都可长成分枝,一般称为第一次分枝,从第一次分枝上长出第二次分枝,依次还可长出第三、第四次分枝。

油菜、棉花、花生、豆类的分枝性很强,其产量的高低对这些作物的单株产量影响很大。

一般情况下油菜一次分枝角果数约占全株角果数的70%左右,花生第一、二对侧枝上的结果数占全株总果数的70%~80%。

棉花主茎的下部5~7节分枝一般为单轴型的叶枝,不能直接结铃;主茎中上部的分枝一般为多轴型的果枝。

不同作物形成分枝的能力及其利用价值各异,如棉花和留种用的红麻、黄麻、亚麻需要萌生较多而茁壮的分枝以提高产量,而纤用红麻、苎麻、亚麻在栽培上则要抑制其发生。

禾本科作物如小麦、水稻等,上部茎节上很少产生分枝,而集中发生在接近地面几个节和节间密集在一起的分蘖节上。

分蘖节里面贮有丰富的有机养料,能在此产生腋芽和不定根,由腋芽形成的分枝称为分蘖,分蘖上又可以产生新的分蘖。

在农业生产上,分蘖和产量有直接关系,如果分蘖数目过少,则产量低;若分蘖数目过多,则后期分蘖为无效分蘖,收获时穗成熟较迟,常易引起病害,影响品质。

分蘖的多少与施肥有关,在栽培作物时适当施肥,争取植株初期生长快,分蘖多,对于增产有重大意义。

4.茎的变态

(1)地上茎的变态包括叶状枝,如芦笋的拟叶。

茎卷须,如黄瓜、南瓜、葡萄。

枝刺,如皂荚、山楂。

肉质茎,如莴苣。

(2)地下茎的变态地下茎的变态比较常见,包括:

①根状茎,匍匐生长在土壤中,有顶芽和明显的节与节间,节上有退化的鳞片状叶,叶腋有腋芽,可发育出地下茎的分枝或地上茎,有繁殖作用;节上有不定根,如芦苇、苎麻的根状茎。

②块茎,是作物基部腋芽伸入地下形成的分枝,一定长度后先端膨大形成,如马铃薯、菊芋等。

块茎有顶芽和缩短的节和节间,叶退化为鳞片状叶,脱落后留下条形或月牙形的叶痕,叶痕内侧为凹陷的芽眼,其中有腋芽一至多个,叶痕和芽眼规则排列,相当于节的位置。

③球茎,球形或扁球形短而肥大的地下茎,节和节间明显,节上有退化的鳞片状叶和腋芽,顶端有一个显著的顶芽,茎内贮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有繁殖作用。

如荸荠、芋等。

④鳞茎,扁平或圆盘状的地下茎,节间极度缩短,顶端一个顶芽,称鳞茎盘。

鳞茎盘的节上生有肉质化的鳞片状叶,叶腋可生腋芽,如洋葱、水仙、百合和大蒜等。

(三)作物的叶

作物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还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少数作物的叶还具有繁殖功能。

1.叶的组成

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图3-2)。

叶片多为薄的绿色扁平体,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气体交换。

叶柄连接叶片和茎,是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流通道,还能支持叶片并通过本身的长短和扭曲使叶片处于光合作用有利的位置。

托叶是叶柄基部的附属物,通常细小早落,托叶的有无及形状随不同作物而不同。

如豌豆的托叶为叶状,比较大。

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叫完全叶。

仅具其一或其二的叶,为不完全叶。

无托叶的作物有甘薯、油菜、芝麻。

普通烟草的叶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