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642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资料

序言怎样认识国际社会

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的趣味性

息息相关的国际关系(未来五年,中国将:

出国旅游人数达5亿人次;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元;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

国际性人才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工业化积累,中国在产品竞争领域的优势无与伦比,在技术竞争领域也在迎头赶上,但在标准竞争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

国际标准权的取得一方面需要国家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国际性人才)

理性国际观的培育(1.由于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底端,中国渴望通过自我努力得到外部世界的承认,但又深怕陷入他者别有用心的捧杀和过度承担责任的陷阱,因而难免出现面对外部指责过度敏感,出现赞扬之声却又处处设防的情况;在面临事关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的问题时,中国善于进行泛道德化的理想主义宣示,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却又极度实用主义,力求避其锋芒,徐图自保。

2.自信心与自卑感、大国情结与弱者心态的复杂交织。

二、如何分析国际关系

理论范式

现实主义:

1.国家政治一如其他一切政治,也是一种权力斗争。

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如何,权力总是眼前的目的。

政治家和民众最终谋求的可能是自由、安全、繁荣或权力本身……但是只要他们力求通过国际政治手段来实现其目标,就总是要争取扩大权力。

2.国家间的关系很像是同在一个车厢里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在不间断地注视着其他人,当一个人把手放入口袋的时候,他旁边的人也准备好自己的左轮枪,以便能够首先开火。

理想主义:

1.人性是可以改造的,通过改变客观环境能够促进人向善和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

2.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的根源不是人性的罪恶和人类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的缺陷,或人类教育与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不足引起的。

3.崇尚国际法、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的意义,主张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

建构主义:

1.国际结构:

物质VS观念。

2.三种无政府逻辑(霍布斯文化:

敌人洛克文化:

对手康德文化:

朋友)3.身份、认知与社会互动

层次分析

国际行为/事件:

1.国际系统(1.体系界限2.实力格局3.科技水平4.观念规范)2.单位国家(1.地理位置2.国家性质3.国内结构4.政治过程)3.个人层次(1.个人经历2.性格特征3.认知水平4.价值偏好)

三、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

国际关系:

1.行为体:

国家:

国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是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下的大型企业。

个人:

国际政治的传统理论一般不将个人视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

然而,个人特别是领袖人物,由于其特殊的能力和影响,往往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也构成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行为主体。

2.利益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受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内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

国家利益层次:

1.荣誉性利益发展性利益安全性利益2.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一般利益3.本国利益多国利益全人类利益

3.实力

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全部实力以及影响其他国家、组织的能力,一般用“综合国力”来表述。

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说服或吸引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

中国实力增长的困境:

由于软硬实力发展失衡,中国越发展,遇到的问题就越多:

内部难以建立起民众的认同,来自国际社会的反弹压力也越来越大。

四、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学校和研究机构:

高校,社科院,党校,部委机构,军队,媒体。

研究领域分类:

国际关系历史,国际关系理论,国别和区域研究,战略和政策研究,议题个案研究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与全球化趋势

一、基本概念

世界经济,是指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1.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分工)2.世界市场(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3.世界货币(超出国家界线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媒介的货币)4.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缩短距离,降低成本,加强经济联系)

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和态势。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17世纪,荷兰→18世纪到19世纪中,英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

(二)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二战给西欧、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布雷顿森林协定:

确立美元霸权,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第四点计划:

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

2.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

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此举造成了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陷入滞胀危机: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4.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日益明显)→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2008年至今,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格局之变(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复苏走出危机原因:

1.全球经济版图变化2.国际合作基本成功3.美国抗风险能力增加4.政策工具的多样化)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

1.地缘经济:

国际财富和经济重心开始发生位移(从2000年到2008年,新兴经济体九国(“金砖四国”和“展望五国”)占全球GDP比重从11%上升至15.7%,份额增长近40%,而西方七国的份额则从77%下降至55.8%。

据IMF预测:

危机结束后的前6年(2010—2015年),无论按市场汇率还是PPP计算,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都将持续下降,前者将降至58.1%,后者降至41.9%,将分别下降5.7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到2020年,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全球经济版图亦将出现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平分秋色的格局。

2.地缘政治:

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成为现实(从“一超多强”到“多强一超”。

金融经济危机是美国和欧洲遭遇的重大地缘政治挫折,世界重心加速偏离美国,全世界正脱离单极体系。

仅凭少数富有的自由民主国家集团推动世界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世界秩序将朝着多极化体制发展。

3.全球安全:

冲突、动荡和不确定性加剧(美国权威的流失导致其管理世界事务的能力出现下降,而新兴国家的首要关注是内部治理和自身发展,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填补一定限度的权力真空。

这无疑为一些地区的中小国家伸展独立意志,甚至铤而走险提供了极大诱惑,进而可能导致地区局势动荡和热点问题升级。

美国对新兴国家崛起对其构成的长远挑战充满着战略焦虑,新兴国家也担心美国借助软硬手段阻止其崛起进程。

在一个“没有多边主义的多极世界”中,相互防范和无序竞争将使得国际体系的稳定性预期大大降低。

4.国际机制:

国际经济决策权更加平等和均衡(传统经济机制进行改革。

2010年4月,世界银行通过投票权改革方案,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后者的整体投票权由44.06%提升至47.19%。

同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也讨论通过了份额和治理改革一揽子方案。

根据改革方案,发达国家的整体份额将降为57.7%,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则升至42.3%)

5.政策思想:

国家与市场的重新平衡(内部,西方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虚拟经济,贬低实体经济的价值,导致了后来的产业泡沫和空心化。

同时,政府放松了对市场的监管和约束,导致金融衍生工具泛滥和社会信用丧失。

外部,西方在不少转型国家大力推进市场自由化、财富私有化的经济政策。

在缺乏良好秩序和法律保障的情况下,这使得国家财产迅速集中到少数寡头手中,民众生活急剧恶化,贫富分化显著加剧,进而造成这些国家的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和社会失控。

6.制度选择:

世界将进入一个无模式发展的阶段

(四)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周期

1.美国经济尚未走出困境,增速仍然有限。

(短期内美国经济周期性复苏趋势不会逆转,增速仍有限)

2.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经济空前疲软。

(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3.新兴经济体面临成本上升、外需不振和输入性通胀等问题。

4.短期内难以找到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世界经济:

①政策支撑效应减弱②传统增长动力疲弱③新增长动力未形成)

5.国际资源和大宗商品持续上涨抬升经济成本。

6.各国的内部愤怒将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

三、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什么是全球化:

在各国经济联系加深的基础上,在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各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超越国界,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商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更大程度地自由流动和配置;全球经济运行遵守大致相同的规则和标准。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全球化1.0(1492年至1800年)讲述的是国家和实力的故事,西方国家利用武力扩张和殖民征服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

全球化2.0(1800年至2000年)主角是跨国公司,在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劳动力。

全球化3.0(2000年以后)动力来自于个人,PC、光缆、工作流程软件使个人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国际分工使各国或地区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

2.投资全球化:

跨国公司既是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核心和纽带,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

跨国投资和生产成为经济全体化时代的重要特征。

3.贸易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即贸易全球化。

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公司都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4.金融全球化:

投资的全球化必然推动金融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五)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加剧着国家、地区以及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冲突。

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一)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区位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

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推进,使科学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危机的传导效应,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

(二)世界政治

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

全球化使得国家边界日益模糊,一国为了参与全球进程不得不让渡或是转移部分主权。

国家在让渡一部分权利的同时也获得了另一部分权利;全球化本身也离不开国家力量推动。

国际关系正在经历深刻调整:

经济政治互动国际国内互动全球性问题凸显

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2.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3.提供了学习外部世界知识,发挥后发优势的机会。

4.推动中国实施“走出去”,并加速区域经济整合。

(二)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民族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2.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加大,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3.优秀人才加速外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4.加剧国内的贫富差距,不利于防止两极分化。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多极化趋势

一、基本概念

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是指国际社会中国家行为体之间、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以及各类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与矛盾运动的总和。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范围的若干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70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70年代到90年代初,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90年代至今,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二战行将结束时,美、英、苏为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召开了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协议,明确了美苏在欧洲和东亚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史称雅尔塔体制。

(1.美英苏法分区占领德国2.德波边界重新划分3.苏联参加对日作战4.成立联合国)

2.两极格局与美苏冷战的爆发:

(1)冷战:

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它们分别为首的两大国际集团之间既非战争亦非和平的对抗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特性:

两极结构;核武器时代和军备竞赛;制度竞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冷战的起源:

①国际体系:

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提供了客观条件(a.“安全两难”理论:

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美苏分别占领了势力范围,双方感到地缘安全受到了威胁,容易导致双方对抗的加剧。

b.填补权势真空论:

中西欧经过大战而精疲力竭,有沦落成权势真空的危险,而东西方冲突不容许有任何权势真空存在。

c.均势论:

为抗衡苏联,虚弱不堪的西欧“邀请”美国在欧扩张势力,类似于两次世界大战中为战胜德国那样。

)②单位国家:

美苏两国存在根本性差异和战略性冲突(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上的冲突性。

美国的目标是政治上贯彻民族自决原则和集体安全,经济上实行门户开放的自由国际主义,而苏联的目标则是通过领土变更和控制东欧来谋求战后安全。

传统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针锋相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安排尖锐对立,从而使得东西方的分歧难以调和。

)③个人层次:

美苏领导人的性格差异和相互猜疑。

有关冷战的事件:

①凯南的长电报(八千字电报):

第一个出发点是美国力量有限,必须集中使用。

第二个出发点关系到所谓苏联威胁的性质和美国反应的性质。

苏联威胁主要是政治和心理性质而不是军事性质的;美国的主要遏制手段应当是恰当使用的经济援助,以此恢复至关重要的危险地区的稳定和有关政府的信心,而不是扩军备战、军事威慑和军事干涉。

②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③杜鲁门主义:

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为自由世界与极权主义的两极对立。

极权主义政权危害世界和平,因而也危害美国的安全(间接侵略)。

美国必须援助自由人民反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者外来压迫强加于他们的奴役。

美国的帮助首先应是经济和财政援助。

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

④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1947年12月19日,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170亿美元用于援助欧洲。

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经总统签署后,马歇尔计划成为法律开始实施。

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⑥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九国情报局,1947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社会主义国家间一系列双边协定,1947-1949;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

(2)两极格局的发展与分化:

总体国际形势判断:

两极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强调要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缓和苏联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

美国改变策略,利用遏制与和平演变两手来对付苏联。

美苏关系出现缓和,随着美苏关系的改善,世界政治局势也趋于缓和。

但是缓和中有对抗、争夺,美苏军备竞赛从未停止。

世界上冲突、危机甚至局部热战接连不断。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①戴高乐主义:

奉行独立自主外交,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争取大国地位。

(在政治上反对美国控制欧洲,倡导建立“欧洲人的欧洲”。

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主动调整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在军事上,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

独立发展核武器。

)②新东方政策:

内容:

有条件地承认两德现状,缓和与苏东国家的关系,进而改善与东德关系,以接近求改变,为最终实现统一创造条件,开辟新途径。

原则:

承认东德是一个主权国家,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承诺以和平方式谋求统一;承认欧洲边界现状。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中苏关系走向分裂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二)两极格局的松动与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两极格局开始发生松动,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向多极化的方向转变。

1.美苏争霸的新态势:

就总体而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是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主导方面。

但是,两国攻守的态势互有转换。

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80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则处于守势。

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2.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尼克松主义

背景:

美国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严重,新孤立主义思潮兴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在西方联盟中的领导地位面临挑战;美国在核力量方面的战略优势逐渐丧失,美苏达成了核恐怖平衡;尼克松政府外交思想的变化:

从以力量优势为基础到以力量均势为基础;从“充当世界警察”到“共同承担责任”。

内容:

一个中心(战略收缩):

美国仍将参与盟国和友邦的防卫和发展。

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

三大支柱:

“伙伴关系”与欧、日建立“伙伴关系”,维系西方战略同盟。

“实力地位”维持美国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推行“现实威慑战略”。

“谈判时代”以“谈判”作为协调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及美国与其它国际力量之间关系的手段。

评价:

收缩力量的纲领,继续海外干涉的辩解(是在美国地位衰落的情况下,为挽救美国地位而进行的战略手段调整。

并未放弃争夺霸权的基本目标以及美国在亚洲和世界各地的军事存在。

它所要求的仅仅是使美国承担的义务同它自身的利益以及它有限的资源和力量相适应。

卡特的人权外交

将人权和道义原则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信条。

(改变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形象:

以“人权外交”替代“现实外交”;停止对右翼君主政权和独裁者的支持。

以意识形态为武器攻击苏联)

3.苏联的扩张浪潮:

背景:

苏联军事实力的发展;对东欧控制的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勃列日涅夫主义。

内容:

①以经济、军事实力为依托,在冷战的正面战场欧洲搞“缓和”,在侧翼的亚非地区进行扩张,以迂回的手段谋求世界霸权。

②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中苏、中蒙边境陈重兵;支持印度、越南反华:

1971年苏印签订20年期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1978年苏越25年期的《友好合作条约》③在第三世界的渗透和扩张——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介入安哥拉内战;入侵阿富汗。

4.里根的新遏制战略:

背景:

里根国际政治观和外交思想的变化:

美国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制止苏联的全球野心:

武力介入第三世界不稳定地区;无视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准则;利用物质手段和舆论工具进行激烈的意识形态战。

摒弃国际力量多元化结构的观念,重新将美国对外战略建立在“两极”体系基础上。

内容:

①扩充军事实力,打破美苏战略均势②组建围堵苏联的战略防线③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④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

5.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背景:

①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矛盾尖锐。

②深陷阿富汗泥潭,在第三世界的扩张难以为继,在国际社会空前孤立。

③苏联在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面前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国内无法满足人民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国际上难以同美国继续争夺霸权,超级大国地位岌岌可危,改革势在必行。

内容:

①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

②核战争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③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④资本主义仍然有发展前途和生命力。

(三)两极格局的终结:

东欧剧变:

1989年6月至1990年6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六国)形形色色的反对派,在西方直接或公开的支持下,通过议会选举或者不间断地制造社会动乱,迫使共产党政权垮台,从而夺取了国家政权。

(①政治上放弃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制度,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度。

②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主的市场经济。

③意识形态上放弃马列主义,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

④对外关系上与西方国家全面缓和,进一步主张“回归欧洲”。

柏林墙倒塌与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四)苏联何以输,美国何以赢?

苏联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美国改革成功:

(1)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改革:

①政治上,重新建立了政治正确性的标准;②法律上,废除了带有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③社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肯定性行动”;④文化上,文化多元主义开始兴起

(2)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

打压工会;放松管制;金融创新

三、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政治格局走向

西方阵营:

人口占世界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却拥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类财富和力量;全球规则的制订者和国际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

非西方阵营:

在国际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不仅没有制度决定权和利益分配权,还不时受到西方世界的肆意干涉和战略挤压

领导者

被领导者

西方阵营

非西方阵营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俄罗斯

伊斯兰世界

反美主义国家

失败国家

西方中心地位的相对衰落趋势:

冷战结束至今,西方的中心地位出现了相对衰落的趋势。

1.力量结构:

以经济力量对比为例,据IMF预测:

2010—2015年,无论按市场汇率还是PPP计算,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都将持续下降,前者将降至58.1%,后者降至41.9%,将分别下降5.7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到2020年,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全球经济版图亦将出现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平分秋色的格局。

2.国际权威:

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单边行为和霸道逻辑遭遇到非西方的强烈反抗;西方在对外事务中的两面做法和双重标准凸显其虚伪本质,导致其软实力出现下滑;西方一意孤行和不切实际的推广民主造成了众多后发国家的治理困境和人道主义灾难,其国际形象和道德权威受损严重。

3.全球影响:

虽然西方在国际秩序和规则上具有垄断性地位,但无论处理传统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安全,还是功能性的非传统议题,西方的国际动员能力都受到有力限制。

(一)美国的战略失误:

错误认知:

混淆冷战结束的原因和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