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940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docx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

一、单项选择题:

(共52分)

1.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出

A.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

C.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D.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加快

3.有历史学者研究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0%,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A.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B.统治者执行比较灵活的商业政策

C.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D.古代统治者未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4.《黄墨舫杂志》记载:

明代,景德镇“列市受鏖(屋舍),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

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

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

A.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B.民间制瓷业兴旺发达

C.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D.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5.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

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

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B.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

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6.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19世纪末,省府太原女性流行穿着短裙

C.20世纪50年代,超短裙引领欧美时尚D.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流行穿着长裙

7.据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8.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

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理论的突破B.思想文化的进步

C.政府措施的激励D.市场需求的带动

9.20世纪初,美国总统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

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

有学者认为这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

上述材料表明

A.美国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强干扰司法独立

B.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

C.垄断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调节

D.工业化的实现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

10.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

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

”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健康发展B.近代企业举步维艰无法正常经营

C.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1.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

由此可知

A.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B.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

C.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D.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

12.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

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D.工业经济逐步占据主导

13.图l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l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l>F2的情况出现于

A.两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D.解放战争时期

14.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

由于人力车经济适用,大受人们欢迎。

在20世纪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15.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该规定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

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16.内战结束后,苏俄政府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

这表明当时苏俄政府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B.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

C.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D.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

17.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上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B.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18.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

这表明赫鲁晓夫

A.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借助市场发展经济

C.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转变经济管理模式

19.1958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石油出口总量的74%,1963年上升到89%;1958年,苏联宣布,凡是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出口的只降价6%;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出口价格,分别降价55.7%和8.3%。

材料反映

A.社会主义阵营已名存实亡B.经济政策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C.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

20.1982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同时表示中苏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两国之间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

这一表态反映了

A.苏联经济实力的下降B.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C.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D.中苏关系得到全面改善

21.有一则笑话讲到: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了命令。

该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

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是

A.“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B.“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C.“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D.“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22.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

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表明英国

A.开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改变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

D.运用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政治向心力D.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经济危机的威胁

23.1932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4.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币、金条,停止黄金的货币流通,美联储以20.67美元比一盎司来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黄金。

1934年1月15日,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

这些举措是为了

A.增加美国黄金储备推动美元升值B.推动美元贬值,对外转嫁危机

C.使美国成为黄金储备最高的国家D.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26.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

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

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每个公民都享有福利权B.对社会福利实行统一管理

C.福利要求体现均一性原则D.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

二、材料解析题:

(共48分)

27.“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l2分)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晴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

“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

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

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8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

(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宋朝时,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等事务。

成立之初,由于其没有统一的法令,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

1080年,宋神宗开始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如对进口货物执行“禁榷”政策,即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消利厚的香药等。

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武器、粮食等出口。

当然,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

《市舶法》制订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

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

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

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

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因此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抗议。

19世纪以来,《航海条例》逐渐阻碍英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1854年,《航海条例》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l)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概括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的相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

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

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

汉代光武帝曾命“郡国有谷者,给察(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瘫、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

”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

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

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

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

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

——摘编自李踪《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说明其积极作用。

(6分)

30.(10分)材料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年一1900年)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8

德意志诸邦/德国

2.9

3.5

3.5

4.9

8.5

13.2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日本

3.8

3.5

2.8

2.6

2.4

2.4

中国

32.5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关于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特点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

1-10:

CABBCCDDCC11-20:

BCCABCCADA21-26:

BBCBAD

27、

(1)变化:

从陆路交通的西方即“西域”发展到海洋交通的西方即“西洋”。

(2分)

原因:

唐朝以来,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路贸易兴起;指南针等技术变革,推动海上交通发展;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人们认知的范围,晚清列强侵略的冲击。

(6分)

(2)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东方文明中心地位动摇;日本明治维新,快速崛起,成为东亚文明中心,企图取代中国;日本地理位置在中国之东(4分)

28、

(1)相似:

以国家政权力量对贸易进行干预;相关规定具体、详实,并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商船的利益。

(6分)

(2)影响:

导致英荷战争的爆发,推动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一定的资本、市场条件;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6分)

29、

(1)相似:

通过立法手段实施;国家(政府)推行;以弱势群体为救济对象;都形成了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

(8分)

(2)发展:

社会保障种类多,覆盖面广。

(2分)

积极作用:

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有效需求,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推动战后经济黄金发展期的到来。

(4分)

30、论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从亚洲转向欧洲。

论述: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1750年,亚洲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其制造业产量份额占全球一半以上,而欧洲仅为23.2%。

而到了1900年,欧洲所占份额超过了60%,亚洲反而下降为10%左右。

(2)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在于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欧洲国家的生产能力,推动西方各国积极殖民扩张。

同时,由于主权丧失与技术落后,亚洲诸国逐渐沦为欧洲国家消费市场,制造能力逐步下降。

(3)世界经济发展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导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与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这有利于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加剧了东西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