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944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4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docx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6)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7)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8)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9)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1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

(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3)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3)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2)天平的使用

(3)密度

(4)密度的测量

2.难点

(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2)天平的使用

(3)密度

(3)密度的测量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四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课时

第二节质量1课时

第三节密度1课时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10—1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

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难点:

纳米及其相关应用

教具、学具:

教学录象带、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究竟大到什么程度,

课本图10.l-l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

课本图10.1-2是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

反过来结合课本图10.1-1,银河系又置身于整个宇宙众多的星系团之中。

这样的关系进一步衬托出了宇宙的巨大。

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指出: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这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

想想议议

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

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

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

以分割糖粒为例。

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10.1-4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想想议议: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

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钢水变成钢锭,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

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

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

水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1700倍;乙醚汽化时,体积增大约250倍。

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

结合课本图10.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

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二)原子结构

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

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

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

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10.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本图10.1-8、10.1-9)。

接着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尺度,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

原子的半径大约为

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

个原子!

(三)让学生阅读:

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

长度单位:

纳米(nm)

1nm=10-9m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课题:

§10—2质量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

天平的使用

难点:

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

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

提问:

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

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

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

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

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

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

2、质量国际单位:

千克(kg)

质量其他单位:

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

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

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

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

托盘天平的构造:

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

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

②量程多大?

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

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

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

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

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

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

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

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

(板书: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课题:

§10—3密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重点:

密度

难点:

密度

教具、学具:

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

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

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

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

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

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

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

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

(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

(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ρ=m/v

教师指出:

要注意:

(1)ρ的写法、读法。

(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

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

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

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

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课题:

§10—4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密度的测量

难点:

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

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

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

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

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

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

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探究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

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力的基本知识

物体的惯性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

第五节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11—1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

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

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

“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

1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2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3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

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1—2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

速度的计算

2.难点: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

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

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

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

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

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

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

m/s或者是km/h

例题:

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

20m/s=54km/h=

例题:

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

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