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15188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3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西方货币理论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pptx

第五讲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货币信用在经济均衡与经济波动中究竟有无作用?

作用的程度如何?

作用的过程怎样?

这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较长一段时期中,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一直在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

直到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才首先否定这种“货币面纱观”,倡导货币的经济理论,阐明货币对经济均衡和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奥地利的密塞斯(Mises)、哈耶克,英国的凯恩斯、霍曲莱,瑞典的米尔达尔(Myrdal)、林达尔(Lindahl)等不少经济学家受魏克赛尔理论的启发,先后提出各自的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修正和发展了魏克赛尔的理论,并围绕这一理论在英国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大论战。

第一节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第二节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第三节霍曲莱的纯货币商业循环理论第四节哈耶克的中性货币理论第五节凯恩斯关于货币与经济均衡及经济波动的理论第六节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货币失衡理论,第一节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魏克塞尔(K.Wicksell,18511926)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并且对奥地利学派、剑桥学派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货币经济理论,也即累积过程理论(cumulativeprocess),首先突破了此前经济学家普遍持有的“货币面纱”论,试图将货币与实际经济结合起来,并且对包括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出现在1898年的利息与价格(InterestandPrices)一书中。

一、货币的作用,魏克赛尔否定萨伊定律,认为货币并非只是一层面纱,货币对经济将产生积极作用(包括好的作用和坏的作用)。

货币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使经济难以保持均衡。

货币对经济的作用主要包括:

媒介交换、媒介投资、媒介资本转移(借贷)促进储蓄。

“通过货币和信用,可以限制现在的消费,换言之,即可诱发或强制人们的储蓄,借以促进实物资本的现实的增加。

”滥发纸币,破坏经济生活。

二、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货币利率(也叫市场利率)是指借贷活动中实际形成并用以计算借款人应付利息的利率。

自然利率主要指相当于新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利率。

只要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则货币对经济就能保持中立,经济就能保持均衡,这种均衡即为货币均衡(monetaryequilibrium)。

因为两者的决定因素不同,故而它们的变动方式也不同。

自然利率的变动一般是连续的、不间断的,而货币利率的变动则往往是不连续的、跳跃式的。

货币利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过剩或不足,且其往往受大金融机构的支配。

而自然利率则决定于生产效率、固定和流动资本的现有量以及劳动和土地的供给,是决定于决定一个社会当前经济情况的那些数不清的事物的。

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准确的吻合是不会有的”,“货币利率比自然利率可以高一些,也可以低一些”。

在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下,一般物价水平就会上升或下降,于是经济均衡被打破,经济波动就会产生。

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关系,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

经济均衡,物价稳定,货币中性;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

经济扩张,物价上涨,产生经济上升的累积过程;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

经济收缩,物价下跌,产生经济下降的累积过程。

经济上升的累积过程将因准备金短缺而停止。

经济下降的累积过程将因准备金过多而停止。

货币利率不能及时地调整到与自然利率一致是商业循环的原因。

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变动方式,三、累积过程,据魏克塞尔分析,在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的情况下,企业家从事生产除了取得正常利润外还可以取得超额利润,于是他们纷纷扩大生产规模。

这会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一般物价水平上升;二是投资大于储蓄。

在魏克塞尔看来,只要货币利率继续低于自然利率,则生产的扩张不会结束,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也不会停止。

即这种生产扩张和物价上升的过程是累积性的。

此即为魏克塞尔累积过程。

如果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则经济运行方向刚好相反。

四、货币与商业循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一致,可能是由两种情况中的一种造成的:

一是自然利率不变而货币利率变动;二是货币利率不变而自然利率变动。

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之所以不一致,原因往往不在于第一种情况而在于第二种情况。

即在自然利率业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货币利率未能及时、相应地作为调整,以致于与已经发生变化了的自然利率相背离。

因此,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由银行主动作出的货币利率的变动,而是处于主动地位的自然利率经常地、连续地变动而处于被动地位的货币利率未能适时地和适当地作出相应的调整,致使货币利率时而高于自然利率,时而低于自然利率,从而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收缩和扩张。

这说明商业循环是由引起自然利率变动的实物因素的变动导致的。

第二节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年-1950年),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但并不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成员),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其终生与凯恩斯间的瑜亮情节是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热门讨论题目,虽然他的经济学说并不如凯恩斯在生前就获得很大的回响,但研究者都认为他对于经济学科的思想史有着很大的贡献。

“在某种方式上,凯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传统中最著名的哲学家的对抗最有光彩、最聪明、最难以击败的诡辩者巴门尼德和反应缓慢、丑陋但却富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之间的柏拉图式的辩论。

在两次大战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有光彩、更聪明。

而熊彼特则相反,似乎平平常常但他有智慧。

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

”美国的福布斯杂志,一、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本质,经济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对现存的劳动和土地所提供的服务加以不同于以前的使用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就叫做创新熊彼特所谓的“创新”的含义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二、非常信用理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创新的实现。

而创新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新组合所需要的购买力来自于银行的非常信用。

由真实票据的贴现而取得的银行信用为正常信用,而由融通票据的贴现而取得的银行信用为非常信用。

银行信用的创造引起经济的繁荣,而银行信用的收缩引起经济的萧条。

信用创造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第三节霍曲莱的纯货币商业循环理论,拉尔夫乔治霍曲莱(RalphGeorgeHawtrey,1879197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银行理论家。

他出生在英国斯劳夫,1898年进入英国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曾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客座教授,1919年,他任财政部财政调查局局长。

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伦敦大学荣誉经济科学博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荣誉院士,并于1956年被英国女王加封为爵士。

主要著作有:

商业的盛衰、商业和信用、商业萧条及其出路、资本与就业、工资政策的自相矛盾的目的、收入与货币等。

纯货币商业循环理论,商业循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认为,这实际上是对信用循环论的误称。

)经济活动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银行信用的周期性扩张与收缩。

而银行信用的周期性扩张与收缩,是由于银行信用本身有着内在的不稳定性。

信用一经扩张或收缩,总会愈演愈烈,以至走向极端,陷于过度,遂使银行不得不采取相反的措施。

于是,银行信用便发生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

商人的利率敏感性很强。

利率变动影响其定货。

银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决定于准备金的多少。

第四节哈耶克的中性货币理论,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1899年1992年)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著称。

他被广泛视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对于法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哈耶克在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中的先驱工作”。

一、“中性货币”的内涵,根据魏克赛尔的理论,所谓“中性货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只充当交换媒介而不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货币。

哈耶克接受了魏克赛尔关于中性货币的概念以及对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的分析,但他反对魏克赛尔把一般物价水平稳定不变作为货币中性的条件。

他认为,只要货币数量保持不变,从而使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货币便是中性的。

魏克赛尔所谓的中性货币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经济保持均衡时的货币就是中性货币。

哈耶克所谓的中性货币当货币数量保持不变,从而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时的货币就是中性货币。

在哈耶克的理论中,货币中性的基本条件是货币数量不变及由此而保持的相对价格的稳定。

二、生产结构与经济均衡,迂回生产特征:

生产过程延长、生产阶段增多,就是生产扩张,经济发展;相反,生产过程缩短、生产阶段减少,就是生产萎缩,经济萧条。

迂回生产条件下,消费品和中间品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及由此引起的生产过程的长短和生产阶段的多少,就是生产结构。

为使经济保持均衡,必须使生产结构保持稳定。

生产结构是否稳定,取决于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总需求之比是否稳定。

均衡状态下的生产结构(图),均衡状态下的生产结构(说明),1、原始生产资料所有者取得40单位货币收入,正好用于购买消费品;中间产品价值为80单位,购买中间产品的货币也为80单位。

2、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比例为1:

2(即40:

80)。

3、在静态均衡下,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与用于购买中间产品的货币量的比例,等于消费品需求量与中间产品需求量的比例,也等于消费品产量与中间产品产量的比例。

货币量之比=需求量之比=产量之比,三、影响生产结构的因素,在均衡条件下,生产结构是否稳定归根结底取决于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总需求之比是否稳定。

引起这种总需求之比发生变动的因素可能有两个:

一是消费者的自愿储蓄;二是货币数量的增减。

自愿储蓄引起的生产结构变化和经济波动能自动恢复均衡。

而货币数量增减引起的经济波动却不能自动恢复均衡,而往往发生经济危机。

自愿储蓄与经济均衡(图),自愿储蓄与经济均衡(说明),1、消费者自愿储蓄10单位货币,通过银行的媒介,用于生产扩张。

于是,消费品与中间产品的比例由1:

2变为1:

3(即30:

90);2、原始生产资料所有者取得30单位货币,用于购买30单位消费品;中间产品价值为90单位,用于购买中间产品的货币也为90单位,新均衡形成。

新增货币以贷款形式给生产者,货币数量增加,形成强迫储蓄,1、银行贷款40单位货币给生产者以扩张生产,消费品与中间产品之比也变为1:

3(即40:

120);2、资金向上流动,原始生产资料与中间产品价格上涨,使生产期间延长,生产阶段增多。

3、非专门化货物由消费品生产领域转向资本品生产领域,消费品产量减少,价格上涨,消费者强迫储蓄。

消费品需求增加,生产期间缩短,消费品需求增加,生产期间缩短(说明),1、生产者取得银行信用后竞相购买原始生产资料,使原始生产资料所有者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使消费品价格上涨。

2、银行信用停止扩张,非专门化货物由资本品生产领域流向消费品生产领域,生产期间缩短。

3、中间产品需求减少,形成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四、中性货币政策,哈耶克认为,通过自愿储蓄以扩大生产可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而通过增加货币数量来人为地刺激投资,则必然会造成经济动荡,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他反对实行弹性通货制度,而主张维持货币数量不变,依靠自愿储蓄来发展经济。

哈耶克的中性货币政策就是维持货币数量不变的政策。

他认为,为保持货币中性,就必须使货币数量保持不变。

对哈耶克的这种货币数量不变的中性货币政策不能作绝对的和片面的理解,而应该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

首先,哈耶克所谓的货币数量不变是就一个封闭经济或就整个世界的各种货币的总体而言的。

其次,哈耶克所谓的货币数量不变是指货币流通的总量不变。

再次,哈耶克主张货币流通的总量不变,只是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为了维持生产结构的稳定,使经济均衡免受货币因素的影响。

最后,哈耶克所主张的保持货币数量不变的中性货币政策还有赖于其他条件的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保持货币中性的目标。

第五节凯恩斯关于货币与经济均衡及经济波动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有关货币与经济波动的那次大论战中,凯恩斯与哈耶克既是论战的发起者,也是论战的主角。

他们两人的理论都渊源于上述魏克赛尔的理论,但他们对每一问题的看法却几乎都是针锋相对的。

正如希克斯所生动地指出的那样:

“魏克赛尔加凯恩斯说的是一回事,魏克赛尔加哈耶克说的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一、货币论中的凯恩斯理论,

(一)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设E为社会在单位时间内的货币总收入,I为生产投资品所取得的报酬,因而它也等于新投资品的生产费用。

于是E-I就是本期产出的消费品的生产费用。

又设S为储蓄量,则E-S为本期收入中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支出。

再设O为社会商品总量,R为消费品与劳务的可供量,C为投资的净增量,这样,O=R+C,E(C/O)(=I)则为新投资的生产费用。

如以P表示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则PR便是本期支出中花费于消费品的部分。

“由于社会用于消费品的支出等于其收入与储蓄之差”,故得:

凯恩斯指出,如果设W为单位劳动的报酬率,则(1/W)就是货币的劳动支配力。

又设W1为单位产量的报酬率,即效率报酬率,而e为效率系数,则于是上述方程式可改写为如下形式:

这就是凯恩斯的第一个基本方程式,即有关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基本方程式。

根据此式,消费品价格水平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代表效率报酬水平,代表生产费用,第二部分根据新投资的费用与本期储蓄数量的比较而为正,或负,或为零。

因此,货币购买力的稳定有两个条件,即效率报酬不变以及新投资的费用必须等于本期储蓄的数量。

如果新投资的费用恰好等于本期储蓄,则消费品的价格就决定于其生产费用。

企业家的产品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则全社会全部产品的价格水平就是消费品价格和投资品价格水平的加权平均。

假定新投资品价格水平P已知,且I(=PC)为新投资品增量的价值。

则可以得到全部产品的价格水平:

这便是凯恩斯的第二个基本方程式,即全部产品价格水平的基本方程式。

这一方程式也可改写为如下形式:

可见,全部产品的价格水平也是由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一是全部产品的生产费用,二是投资和储蓄的差额。

当投资与储蓄正好相等时,则全部产品的价格水平就完全由其生产费用所决定。

(二)利润的定义,凯恩斯把社会的货币收入、生产要素的收入和生产费用这三者解释为完全相同的事物。

利润被定义为“本期产品的生产费用与实际销售收入之间的差额”。

设Q1为生产和销售消费品所得的利润,Q2为生产和销售投资品所得的利润,Q为总利润。

则,“生产和销售消费品所得的利润等于新投资的费用与储蓄之差。

全部产品的总利润则等于新投资的价值与储蓄之差。

”凯恩斯将企业家的收入分为两类:

一是“正常报酬”;二是“利润”。

“正常报酬”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

所以,凯恩斯所谓的“利润”实际上是指超额利润。

凯恩斯认为,利润(无论是正数还是负数)是导致企业家改变经营规模的原动力。

(三)均衡的条件,1、利润(Q1、Q2、Q)必须为零;2、本期投资的价值和生产费用都必须等于本期的储蓄;3、市场利率必须等于自然利率。

为实现均衡,必须实行管理通货的政策,即银行体系调节放款的价格和数量,使利润为零,投资等于储蓄,物价保持稳定。

为了充分发挥银行体系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凯恩斯主张长期实行管理通货制度。

在其看来,只要中央银行坚持不懈地实行管理通货制,以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使市场利率经常地、稳定地与自然利率相一致,则经济波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管理通货制,二、通论中的凯恩斯理论,商业循环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不是用一种因素就能解释的,更不是用一种措施即可消除的。

凯恩斯根据其所谓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分析了商业循环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利率、增加消费、实行赤字预算等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主张。

(一)商业循环的原因,凯恩斯指出,引起商业循环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边际效率三者。

其中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是商业循环的最主要原因。

资本边际效率取决于:

一,资本资产预期收益;二,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

而第一种因素尤其重要。

(二)商业循环的过程,凯恩斯以经济繁荣后期作为分析的起点。

危机由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开始,所以复苏也以其回升为条件。

(三)商业循环的对策,经济危机来自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危机主要且首先由投资需求的突然下降所造成。

所以克服危机也主要从增加投资需求入手。

货币政策:

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所以不是很有效。

财政政策:

举办公共工程、实行赤字预算等直接扩大有效需求。

评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1、危机的根源是投资不足还是投资过度?

凯恩斯认为是投资(有效需求)不足,而哈耶克则认为是投资过度。

2、增加消费将增加失业还是将减少失业?

凯恩斯认为增加消费(有效需求)可减少失业,哈耶克认为增加消费就减少储蓄,从而增加失业。

3、货币数量应该变动还是应该不变?

凯恩斯主张管理通货,哈耶克主张货币量不变。

4、政府对经济应该干预还是应该自由放任?

凯恩斯主张干预,哈耶克主张自由放任。

第六节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货币失衡理论,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对美国近百年的货币史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货币存量的循环变动与一般商业的循环变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他们证实,虽然因时滞的存在,货币存量的循环变动与一般商业的循环变动有着时间上的差距,但此二者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变动的幅度又是成比例的。

弗里德曼与施瓦兹指出,每次货币存量的减少都与重大的经济收缩相一致。

美国货币存量减少的“例外”(18671960),弗里德曼与施瓦兹的分析结果表明,就大的收入变动而言,货币存量变动率的巨幅变动是货币收入变动率巨幅变动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就小的收入变动而言,虽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但货币存量的变动率仍起着重要而独立的作用。

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货币存量的周期性波动是商业循环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对此,弗里德曼提出如下三个论据:

第一,由实证观察可知,货币存量的变动早于一般商业情况的变动;第二,许多历史事实证明,导致货币存量发生变动的各种因素显然不受当时或者以前的商业情况的影响;第三,在各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货币存量的循环变动与一般商业的循环变动之间,无论在时差方面还是在幅度方面均有着相同的关系,可见,不同的货币制度只影响货币本身的变动,而不影响货币与商业循环的关系。

所以,弗里德曼和施瓦兹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避免货币存量的巨幅增减,从而避免剧烈的经济动荡。

复习思考题,1根据魏克赛尔的分析,货币利率往往不等于自然利率,为什么?

你认为魏克赛尔是不是纯货币的商业循环论者?

试作简要评论。

2试述霍曲莱的纯货币商业循环理论,并作简要评价。

3什么是中性货币?

哈耶克所谓的中性货币与魏克赛尔所谓的中性货币有何不同的内涵?

4根据哈耶克的分析,自愿储蓄与强迫储蓄对经济均衡有何不同的影响?

5弗里德曼和施瓦兹怎样分析货币与商业循环的关系?

这一理论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