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344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docx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

高考语文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辑

历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虽题型相对固定,但也是稳中有变的,也可以说是贵在稳中有变,变既是大家的期待,但又不想变的太多,不然的话不太好确定教学的方向。

所以说是稳中有变,变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这都是大家知道的。

但高考试题题型及内容又具有突变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有的变是在年前的考试说明中出现的,有的是在大纲的范围内的自然调整,由于大家囿于原来题型多年不变的定势思维,一时难以适应,但又只能接受,往往显得很无奈的样子,剩下的只能跟着专家的分析点赞或拍砖了,实际上我们只要认真研读大纲,做好全面的复习,就能提高我们的所谓的“抗变”能力,如果能适当提前做好预判,那么我们在高考的题型变化中就不会措手不及了。

我今天主要谈谈高考文言文的考查的游记、散文化倾向,说的更明确一点先考先秦散文,再考游记,其他散文。

为什么要有这个变化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纲规定考查浅易的文言文,也许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部分最契合这个要求,或者说,专家认为最契合这个要求,就课标卷来说已连续考了十一年了,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

二、我猜测专家认为,人们高中上过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然后进入社会,开始人生新的生活状态以后,大家业余时间如果有对古诗文的爱好的话(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样的人也许会变得更多),他认为你应该看的最多的是二十四史,即使看的是其他,也是以二十四史为基础,再看其他。

也许我的认为有点极端,但如果他们不这样想的话,就课标卷来说已连续考了十一年了,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

三、高考试题关乎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出题必是很慎重的,不能是几个专家坐在空调屋里拍脑袋所决定的,一定做过充分的调研,我想他们也在想课标卷已连续考了十一年人物传记了,也该改变了。

 我想他们也想着改变文言文的选文方向。

四、其他省自主命题卷在改变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或者说已做了很好的尝试,我认为改变选文方向时候到了。

五、从版本看,我们学的是以人教版为主,而我们一直在学包括先秦诸子散文在内的名家散文作品,我们学的目的,除了是学习一些文言知识、结构手法,欣赏古人的作品,认识到文化的继承性之外,我认为最终总是要出题的,而这样也更体现了学考结合,少在这方面遭人诟病。

而一旦出题方向的改变似乎是突然性,其实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看看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这一方面已做了很好的尝试。

之所以没在全国卷上出,是因为高考试题注重稳定性,连续性,影响性。

除此之外还有出游记、散文在具体的小题的设置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这都不是问题)。

我想改变选文方向是一个趋势,即使今年不出,也会在两三年内出。

大家要做好准备哦。

好,下面我选几个题练习一下。

选文特点:

本着变化以先秦散文为先的理念,前三篇为先秦散文。

其中我比较喜欢北京的卷了,处处是素质教育的影子,好像你没有足够的语文知识就寸步难行的感觉。

让你不得不学,也许这就是高考出题的重要参考吧,不过现在全国卷还不会这样出。

《放鹤亭记》是游记散文,《东轩记》是记事散文,《贾谊论》是一篇政论文。

总的来说给让同学们认识到高考除了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外,别忘了还有其他可以考,全面练习方能临“变”不乱。

 

2015山东卷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每小越3分.共12分)

武王问太公曰:

“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陈,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去。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

“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

“将有三礼” 武王曰:

“敢问其目?

太公曰: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

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

独掌

B.敢问其目              目:

条目

C.军皆定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

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则进             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

“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

”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

“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

“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

“楚可下矣。

”公曰:

“奈何?

”管子对曰:

“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

“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

“吾欲求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

“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

【1】隰朋:

春秋时齐国大夫。

【2】芊:

地名。

位于齐楚接壤处。

【3】衡山:

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

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

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

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

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

农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B.载栗而之齐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D.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4分)

①桓公______②管子______③衡山之君______

6. 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分)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

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

见楚王,曰:

“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

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 攻之乎?

”王曰: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墨子曰: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王曰:

“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墨子曰:

“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

“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

”夫言其以木为 鸢 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

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

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

“鲁般巧,亡其母也。

”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如木 鸢 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

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

吴人以为妖,遂杀之。

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

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

卜曰:

“般所为也。

”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

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3分)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3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

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②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C.①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②山人欣然而笑曰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第五自然段中“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这表面上是招鹤,实则表达了苏轼虽羡慕隐居之乐,但仍眷恋仕途的情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

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

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

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

(chún)江边。

②抱关击柝:

守关击梆。

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

③睎:

仰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

B.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委:

交给

C.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圯缺  圯:

毁坏,倒塌

D.独幸岁月之久  幸:

幸运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作者对“仕、道关系的思考”的一组是()

①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②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③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

④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⑥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历叙辟轩经过与有轩难安的无奈。

先点明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后叙写到达筠州后因大雨冲毁了治舍而不得不寄居在州郡官府那里,年底时才开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作为宴休之所。

B.作者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回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回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作者认为读书人在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理想境界时,就会沉溺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

等他有了人生最高的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

D.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抒写了自己归休田里,修葺住所的情况,亦即孔子所说的大道如果不能推行,就乘坐着木筏子到海外去。

4.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5分)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贾谊论

 文/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

“夫子何为不豫?

”孟子曰:

“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

而吾何为不豫?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③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汉文:

汉文帝刘恒。

②昼:

地名。

③趯然:

跳跃的样子。

趯,同“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