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431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docx

精选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复

2019年精选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人教版复习特训七十七

第1题【单选题】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

B、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

C、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

D、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史记》有如下记载: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喜欢《老子》,却被儒生辕固生讽刺,窦太后让辕固生与野猪搏斗。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这些记载说明()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汉朝治国思想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

D、政治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左传》记载:

“(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

”材料所述史实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

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包括()

①开始设立官立学校 ②设置十三部刺史 ③表彰六经 ④重用儒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两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

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

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梁任公曰:

“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

”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

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B、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C、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汉武帝时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和隋唐科举制的实行()①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③有利于儒家的显贵④阻断了官僚子弟入仕的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汉书?

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皇权至上

B、君权神授

C、天赋人权

D、天人合一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秦汉以来,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其中儒家文化最先传入的国家是()

A、朝鲜

B、印度

C、越南

D、日本

【答案】:

【解析】:

第11题【判断题】

汉武帝兴办太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使儒家思想取得独尊的地位。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

由国子监掌管“训导之政”,各学分设博士、助教主管施教。

国子学只准收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和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只准收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和从三品曾孙。

只有律学、书学和算学才允许的收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

在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助教,主管教育本州县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

宋承唐制而略有所减,中央设国子学、大学、四门学三学,州县也各设州县学。

国子学收朝廷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资格限制有较大程度的放宽。

至南宋时,国子学也并入太学,官学的层次和管理进一步得到完善。

与此同时,书院兴盛。

南宋许多著名理学家都热心于书院教育,如朱熹就先后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书院为有志于学术的士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书院与家庭教育、蒙养教育等民间教育组织形式,是构成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学校教育有何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请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明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

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一一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做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一一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

据材料一,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思想体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

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

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学校、课程、教材。

材料一: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这是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楹联。

岳麓山在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

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智璇等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学舍,后在此基础上扩建诞生了岳麓书院。

北宋咸平二年,潭州太守李允主持了书院最大一次扩建,还请得国子监的《义疏》《史记》等典籍,正式建立藏书楼于讲堂之后。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因办学成绩卓著,风闻天下,皇帝召见了书院山长周式,并赐予御笔亲书的“岳麓书院”匾额。

书院还“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七十二贤是孔子门下德才出众的学生,十哲指其中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并供祀本学派大师以及忠臣学者……这里走出了王夫之、曾国藩等一大批风流人物。

后人称赞说:

“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

谁谓潇湘?

兹为洙泗。

谁谓荆蛮?

兹为邹鲁(洙泗、邹鲁都代指孔孟故乡)。

——摘编自朱汉民《岳麓书院》

材料二:

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女子国文教科书》,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为女子教育而编订的教材之一。

其第六册目录如下:

注:

(该课正文)雅丽,北美洲之女子也。

华盛顿起兵时,雅丽方七岁。

一日,携鸡卵一筐以见华盛顿,曰,将军为国民之事,劳苦甚矣,今备不腆之仪敬询将军。

遂指鸡卵以示华盛顿曰,此中有物,可碎其壳而食也。

华盛顿惊感待以殊礼。

材料三:

中世纪的学校是培养修士和神父的地方,各种年龄的年青人和一位教师坐在一起,能学多少学多少。

15,16世纪,欧洲学校教育开始按年龄和程度分班,每班有各自的教师,学生定期升级。

拉丁文仍是主课,又增加了希腊文、历史和道德哲学。

学习拉丁文(以及希腊文)是为了能够阅读抒情诗、演说、信札、历史以及哲学论文等古代著作,而这些著作为每一代受教育的精英提供实用的教训,他们或成为未来的大臣、外交官,甚至成为统治者本人。

经过改革的教会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必须会阅读并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经文。

此时几乎欧洲每个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大学。

在许多捐赠奖学金的推动下,英国的文法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法国的专科学校在城市中纷纷建立。

一些私立学校成为向工匠和商人传授必要技能的地方。

有的学校为穷孩子保留了房间,并向他们提供简单的就业机会,以解决学费问题……牛津大学学生中约半数是“平民”。

其中一些人获得了国王授予的不能继承的贵族头衔,从而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美)帕尔默《欧洲崛起:

现代世界的入口》等

阅读材料一,概括岳麓书院建设过程中的特点。

谈谈岳麓书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二,概括这本女子教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阅读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从社会进步与近代教育发展的角度,对材料三加以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