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495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docx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古典诗文

2014-06-290925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先秦】

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但到处碰壁。

他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讲“礼”。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有三千多弟子,成就大的有“七十二贤人”。

其主要文学成就是编著、编订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史学著作《尚书》《春秋》。

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儒家经典《论语》。

《诗经》  又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著名篇目有《关睢》《氓》《伐檀》《硕鼠》《静女》等。

《诗经》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尚书》  称《书》或《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章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春秋》  又称《麟经》,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是儒家经典之一。

因文学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

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凤,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史家奉为经典。

《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黄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墨子  相传为战国初期宋国(春秋时期鲁国?

)人,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有《墨子》53篇一书传世。

《墨子》  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墨子》由西汉刘向整理为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内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学、伦理、逻辑、科技、军事等方面。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佶屈聱牙,以致两千年来,很少有人问津。

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孙子  春秋后期齐国人,名武,字长卿,军事理论家。

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老子  春秋时期楚国人,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原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后人称其为“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存世《老子》。

《老子》  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老子》《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孟子  战国时期邹人,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著作有《孟子》一书。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强调“民贵君轻”;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性善”论,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  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享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智者的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曾作过漆园吏,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学代表人物。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教上称其为南华真人。

主要思想主张为“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庄子》  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鲁迅先生说过: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通。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人,约公元前325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成“孙卿”。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大部分为荀况自作。

《荀子》  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

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内容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见解。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

《韩非子》  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55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后人辑集而成的。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等名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韩非子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他根据当时的形势,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吕不韦  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

有8览、6论、12纪,共12卷,160篇,20余万字。

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曾下令若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即“一字千金”的典故。

《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

“刻舟求剑”出自此书。

 

列子   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八篇。

《列子》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歧路亡羊”出于此书。

属诸子哲理散文。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号灵均。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开创了“楚辞体”这一新诗体,谢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主要作品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

屈原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但却屡遭排挤。

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其纪念日)。

《楚辞》  西汉刘向编,以屈原作品为主,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

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在诗中屈原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参政历程,表达出献身理想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决心,全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屈宋  战国时期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骚体(也称“楚辞体”)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此以“屈宋”合称。

 

《左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曹刿论战》《殽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国语》  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21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

 

风骚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儒家学派  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丘首创。

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该学派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

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山海经》  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两汉】

 

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儒学家。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贾谊  西汉洛阳人,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68年,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

《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

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

《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司马相如  西汉蜀郡成都人,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辞赋家。

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桌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

家贫,以卖酒为生,“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

主要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

扬马  又称“马扬”。

西汉辞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的并称,二人都是蜀都人,所作辞赋又多为歌颂汉朝声威和帝王功德,长于铺排,辞藻华丽。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有“扬马班蔡,崇盛丽辞”的说法,将二人并举,后人沿袭之。

二人中,扬雄晚出,夙慕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走上模拟因袭的道路,成就不如司马相如。

 

刘向  西汉沛县人,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今存《新序》《说苑》等书。

《战国策》  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

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卧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

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影响很大。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说苑》  又名《新苑》,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体现了儒家思想。

 

司马迁  西汉夏阳人,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直言触怒了汉武帝,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史记》  最初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开创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

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本纪”是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班固  东汉扶风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主要作品为《汉书》、《两都赋》。

《汉书》  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因撰。

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班固创造了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

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汉书》开创了正史体例,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创了目录学,确立了书志体,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

该书共21篇,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书。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也称“乐府”。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汉乐府  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了叙事诗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两大作品。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魏晋南北朝】

 

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

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蔡琰  约公元177年—?

,字文姬。

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曹操  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死后由其子追尊为魏武帝。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著有诗歌《梁父吟》

散文《出师表》

 

曹丕  公元187年—226年,字子桓。

魏朝的开国皇帝,魏文帝,曹操次子。

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代表作有《燕歌行》。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在建安后期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艺批评理论专著。

 

曹植  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曹丕弟。

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变。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洛神赋》是他辞赋中的杰出作品。

 

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的七位才俊。

包括:

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瑒、刘桢。

建安七子的前后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是:

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建安七子中: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很好。

徐斡诗文兼善。

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阮籍  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世称“阮步兵”,“竹林七贤”之一。

《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嵇康  公元223年—263年,字叔夜。

晋代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其留下的“广陵绝响”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左思  约公元250年—305年,字太冲。

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左思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只有《文选》和《玉台新咏》所收的部分诗赋。

 

陈寿  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

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三国志》  这是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三国志》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王羲之  公元303年—361年,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号澹斋,有“书圣”之称。

任过会稽内史,右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等。

 

陶渊明  约公元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