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780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docx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2011-04-0209:

44:

43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青岛农业大学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乘势而上,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精神,适应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和行政带领广大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勤奋务实,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更改了校名,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实现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明确了发展方向,进一步理清了办学思路

学校党委解放思想、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锐意进取,通过组织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大讨论,形成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对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愿景和发展战略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树立了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和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五个着力"和"抓内涵、建机制、增活力、上水平"的发展思路。

2.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主动适应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学科重组和学院建制调整,加强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硕士学位点数量快速增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

新增了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2个专业学位点,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点领域增加到10个。

增设了法学学科门类的专业,学科门类增加到8个,本科专业数达到58个。

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品牌)专业。

学科发展平台建设取得突破,5个学科被列为省级(强化)重点建设学科,2个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实验室被列为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实验室被列为青岛市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山东省小黑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肉类食品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大类招生基础上的“3-2-2”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了弹性学制,建立健全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了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组织实施了教学质量工程,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19项教学改革课题获得省级立项,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9项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奖励,5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了教学条件建设,强化了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的建设,建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0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159个。

开办了全国高校第一所合作社学院,实施了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了较高水平。

4.科研环境得到改善,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战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组建了一批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基地和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完善了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

获得纵向自然科学类课题409项,包括"863"、"973"、国家支撑计划以及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主要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经费达2.19亿元。

文科类科研立项达到160项,项目总经费达到357万元。

全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724篇,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出版专著和教材173部。

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省级审定作物新品种18个。

与青岛市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意向书,与胶南市、城阳区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在胶州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青岛市五所高校联合建立了青岛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利津县建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在垦利县建立"“青岛农业大学现代渔业研究中心”。

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自然科学类横向课题经费增长迅速,达到860万元。

科技成果转让总金额达到2162万元,面向全国培养培训科技人才达5万余人次,产生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人才引进和培养卓有成效,教师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了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实施了"1361"人才工程。

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80.3%与28.3%。

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一批教师获得省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国内访学项目资助。

提高了人才引进标准,注重优化人才队伍学缘结构,从100多所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了344位教师和科研人员,其中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45人。

形成了由"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组成的高层次学术人才群体。

有些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6.全面加强学生工作,学生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的学生工作理念,确立了"一二三四五"的学生工作总体思路,构建了"五四五"学生工作新模式。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责任心强的学生工作队伍。

开展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建立了网上网下工作联动机制。

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资助育人、心理关爱育人、就业创业指导育人的学生工作品牌。

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1处、学士后流动站17处、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7处。

建立了学生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制定了危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与社会专业机构联合构建了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

7.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外联系,努力开拓国际化办学空间。

与17个国家的5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与30多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36项,执行国际交流项目40余个。

派遣240多人次赴美、日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研究机构访问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学术报告100多场次,接待美、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团来访人数达600多人次。

新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与美、法等国多所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活动。

举办国际留学教育,接收国外留学生150余人。

8.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改革干部选任机制,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完善了干部考核监督机制,对全校处级领导班子和处级科级干部进行了全面考核,注重在重大事件和重要工作中跟踪考察干部。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和专题讲座,选派19名青年干部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

鼓励干部在职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处级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人数的比例达到55.4%。

及时调整党总支和党支部设置,有效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不断改进行政工作作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推行了精细化管理改革,切实保证管理制度科学化、日常管理系统化、过程管理精细化、常规工作方案化。

9.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组织开展了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制订、修订规章制度150多个,完善了制度体系,有效推进了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学院教授委员会,健全了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和基层党支部工作细则,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制定了《反腐倡廉建设实施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全面启动了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凝练并倡导了"莱农精神",确定了校标、校训、校风主题词等文化元素,设计和建设了形象识别系统,统一了校园标识,提高了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增强了发展的软实力。

10.大力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有效保障了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学校从长远着眼,从基础着手,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和资源,完善了校园建设规划,完成了文体馆、文经楼以及教工住宅、西苑区学生宿舍、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青岛校区占地面积达到了2160.2亩,新增建筑面积28万㎡。

新增了文科图书馆,图书馆面积达到3.5万㎡,建成了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构建了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校园无线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完善了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形成了"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框架。

依托学校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成功创办了海都学院,使莱阳校区的办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海都学院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大力加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和平安校园建设,着力解决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特别是教职工住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

未来五年,学校发展依然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学校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困难和挑战。

(一)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高等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我校拥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和条件,只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跟上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发展效率和质量,就能在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巩固和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2.山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遇

山东省是全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半岛已经成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突出、自然环境优美、城镇特色比较鲜明的城市密集区之一。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在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两大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我校地处两大战略核心区,能够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大有作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强省的机遇

未来10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时期,山东省将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势头,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和毛入学率,着重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名校,建立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校在山东省本科院校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与对比优势,拥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办学实力,具有向特色名校进军的发展潜力。

4.青岛市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

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处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国际化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态势强劲,海陆空交通便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区位竞争优势极为显著。

这为学校进一步实施开放化、国际化办学,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增强和扩大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和创新精神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使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农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面对新的形势,我校部分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竞争态势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由于前一个时期持续不断的快速发展,在部分教职员工中产生了松口气的思想苗头,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所弱化,对学校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持续“爬坡”过程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紧迫感。

2.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所设学科专业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和辅助学科之间形成和谐共生关系。

虽然我校已经形成多学科办学格局,但是,学科专业发展情况离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一方面,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需要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实力和水平差距明显,部分支撑和辅助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很弱。

提高学科专业水平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

3.办学资源和财力状况不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提升水平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我校将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进行内涵建设,追求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高贡献。

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完成规划的基本建设任务,不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在高水平发展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确保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

但是,学校存在着筹资渠道窄、可利用资源少、债务负担重等困难,难以满足发展与建设急需的庞大资源和资金需求。

有效地解决资源不足、债务负担重的问题,是学校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略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内涵发展不动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开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2.发展愿景

到2030年左右,建设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制度科学合理,校园文化先进,条件设施优良,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农学和工学水平一流,理学和管理学基础深厚,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和法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3.工作方针

(1)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

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主题。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构建理念先进、形式多样、充满活力、质量优异的人才培养模式。

(2)坚持优势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和多学科协调发展

坚持优势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和多学科协调发展,使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实现学科交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各学科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学向国内一流水平迈进,工学、理学和管理学进入省内上游水平,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全面提升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能力。

(3)坚持内涵发展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先。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将发展重点转移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大力改善学科专业办学条件,紧紧抓住学科带头人、团队、课题、平台和绩效等关键因素,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建立内涵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工作考核机制,实现优质高效发展。

(4)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

进一步扩大办学开放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新模式;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领域和形式,加强国际教育科研的实质性合作,提高合作的层次、质量,增强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

4.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

致力于建设一所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校园文化先进,条件设施完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更高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2)学校类型定位

进一步巩固多科性大学的基础,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农科学院(包括农学与植保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学院,其他学院迈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关键步伐。

(3)学科专业定位

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维持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多学科专业办学格局,在现有学科专业构架基础上建设新的跨学科专业,加强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和交叉发展。

(4)办学层次定位

稳定本科教育规模,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努力提高研究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力争形成本、硕、博层次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5)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着力打造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个性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教育特色,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着、作风严谨扎实、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

放眼世界,服务国家,面向山东,立足半岛,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持和服务,特别要发挥农学学科专业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四、“十二五”时期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谋求科学发展,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广泛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时期。

全校师生员工要按照“五个着力”和“抓内涵,建机制,增活力,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搞改革,追求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

1.办学规模

稳定办学规模,进行教育层次和类别结构调整。

本科生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研究生教育尤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较大规模的增长,积极发展类型多样、优势突出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项目,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层次完整、结构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协调发展,学科、类型、培养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格局。

在校生总规模控制在26000人左右,研究生数达到2000人左右,继续教育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

2.学科发展

大力丰富各学科内涵。

每一个学科都有明确的优先发展领域,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具备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成果、社会服务基地与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

农学学科要瞄准全国先进和一流水平、取得重要突破,工学、理学、管理学若干一级或二级学科进入省内前列,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应有若干学科方向亮点突出。

集聚优势力量,建成优势突出的骨干学科群。

在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引进15名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每学科至少要形成1个在全国同类高校具有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在同类院校同学科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团队。

搭建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的学科综合化平台,建设以农学与涉农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体系,形成农、工、理、经、管交叉互补,以农带理工、以理工促农、以经管辅助提升的共同发展格局。

理学类的生物学,工学类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管理类的农林经济管理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

 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学科加强重点方向的凝练和建设。

紧密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

3.专业建设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总数增加到65个左右。

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

省级以上特色(品牌)专业数量达到15个以上。

完善和充实各专业内涵,提高传统专业的现代适应性,增强新建专业的办学实力。

拟办专业要依托现有的学科基础,实现高起点办学。

探索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

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

巩固和强化农学类专业优势,在工学和理学类专业中培育优势明显的涉农专业群,形成品牌效应;建设经济、管理、环境、食品、化工、艺术和人文类专业群,形成服务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

对作物学、畜牧学、园艺学、兽医学、植物保护等专业,涉农的机械、化工、生物及艺术传播等专业,保证办学资源投入,使办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4.教学改革

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工程,加大校内教学改革投入,建立教学改革支持长效机制。

大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取得新突破,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有较大幅度增加。

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有利于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跨学科、多学科联合举办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质量保障力量的作用,着力提高全过程质量监控的效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大力提高就业质量。

5.研究生教育发展

研究生教育学位点和在校学生规模有较大增长,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达到60个以上(含专业学位领域),在学研究生总数达到2000人左右;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规范化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现有的一级学科硕士点中组织5~8个学科点,按照一级学科的框架和博士点的标准加强内涵建设,分别凝练和明确4~6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努力提升学科水平与实力,为争上一级学科博士点做好准备。

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

以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基础,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对应行业产业需求,自主设立社会急需的二级学科硕士点。

加强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草学、工商管理、机械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产、土木工程、戏剧与影视学、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内涵建设,按照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框架,分别凝练和明确4~6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力争获得5~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权。

积极组织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翻译、风景园林等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力争获得2~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授权。

形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达到在校研究生总数的50%。

基本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

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形成硕士和博士教育层次齐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6.继续教育发展

学历继续教育规模稳步增长,本科学历继续教育成为主体。

学历继续教育要以实践性强、就业范围广泛的应用型学科为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要保持较大增长。

建立以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民技能培训为主导,以人员培训和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

发展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培训项目,实现培训项目类型和规格多样化。

加强品牌培训项目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提高推广与培训的社会影响力。

7.科技创新

建立较完善的校院二级科研服务体系,建好面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