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786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ocx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转变发展方式视角下的台州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台州经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但与此同时,台州经济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同步的矛盾逐步显现,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使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助力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体,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高端转换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梳理清楚台州产业的结构特征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牢牢把握工业立市的发展主线,抓住并用好当前建设“一都三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台州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一、台州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的演变

国外多数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提高,但进入工业化后期,则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会缓慢而持续地上升。

从图1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台州三次产业不断调整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动基本符合上述规律。

1978~2014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6.8%下降到6.4%,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29.9%提高到2007年的54.3%,随后有所下降,2014年为46.6%;第三产业从23.3%上升到47%,保持平稳上升。

其中,1987年以前,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格局,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支柱,台州基本上还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87年以后,台州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跃居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

到199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台州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长期延续。

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三、二、一”格局初步确立。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表明,由于产业间产品附加价值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差异,导致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社会对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劳动力又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

表1反映了2000~2014年台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情况。

14年间,台州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39.8∶34.1∶26.1调整到2014年的18.3∶44.4∶37.3。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21.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0.3个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台州第二、三产业在此期间吸收了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

在2003年以前,台州就业结构为“一、二、三”的格局。

从2003年开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开始超过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2004年,台州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超过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

台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基本符合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二、台州工业化进程判断

为了深入了解台州的产业结构,有必要对台州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进行判断。

关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当前,在分析工业化进程时使用较为广泛的评价标准是霍夫曼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和钱纳里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本文将借助这两种方法来确定台州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一)霍夫曼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通过对20多个国家工业内部结构的计算和分析,设定了霍夫曼系数(即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值),并据此将工业化过程由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见表2)。

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霍夫曼系数中关于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划分近似于我国轻重工业的划分。

由于缺乏完全符合要求的统计数据,本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轻重工业总产值之比来计算霍夫曼系数,衡量和判断台州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表3揭示,早在1980年,台州的霍夫曼系数就达到了3.2,根据霍夫曼划分标准,台州已经进入工业化的第二阶段。

此后随着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重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逐步向重工业倾斜,1998年霍夫曼系数为1.42,标志着台州进入了工业化的第三阶段。

近年来,台州重化工化特征明显,2012年、2013年、2014年的霍夫曼系数分别为0.53、0.53、0.52,由此可认为台州已处于工业化的第四阶段,即重化工化后期阶段。

(二)钱纳里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把经济增长理解为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提出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依据人均GDP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产业增长和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六个时期。

人均GDP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不同年代人均GDP标准有所不同(见表4)。

根据1995~2014年台州GDP资料,计算相关年份的当年价人均GDP并测算当年价美元和2014年价美元人均GDP,结果如表5。

按2014年美元标准,2000年台州人均GDP为1908美元,说明台州在21世纪初就进入了工业化初级阶段。

2006年人均GDP为3894美元,表明台州进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

到2011年,台州人均GDP为7847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综上所述,当前台州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但与发达的工业化经济仍有较大差距,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全面实现工业化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三、台州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一)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区域产业的成长伴随着生产率的提高,通常用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来反映结构效益。

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于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该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比重的比值。

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越接近1,相互间的差距越小,则产业结构越协调,效益越好。

表6的数据可以看到,1990~2014年间,台州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减少,从0.492减少到0.35;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越来越接近1。

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减少过程中距离1越来越远,说明产业处于劳动饱和状态,存在剩余劳动力。

过高的劳动密集度造成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相对较低的产出也影响了该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的提高。

由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基数较大,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仍然不小,当前台州第一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的绝对值之和,是测量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指标。

偏离度越高,则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合理,产业结构效益越低。

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产业结构偏离度,为第i产业结构偏离数,为第i产业劳动力比重,为第i产业增加值比重。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1990~2014年台州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数及产业结构偏离度(见表7)。

1990~2014年,台州产业结构偏离度从62.6%下降到23.8%。

其中,第一产业偏离数大于0,2014年为11.9%,比1990年下降19.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偏离数小于0,2014年分别为-2.2%、-9.7%,与1990年相比,分别降低了16.6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台州三次产业偏离数及整体的结构偏离度均向0靠拢,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产业结构偏离的现象正逐步好转。

台州第一产业长期的正偏离状况显示出该产业劳动力供应过度,存在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存在。

第二、三产业的负偏离状况表明产业存在劳动力迁入的可能。

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依然较大,就业进入壁垒较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将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部门。

四、台州产业结构内部分析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990年以来,台州第一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由1990年的51.5:

2.7:

21.6:

24.2调整为2014年的35.2:

1.7:

8.5:

53.6。

1990~2014年期间,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了16.3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下降了1个百分点,牧业总产值下降了13.1个百分点,渔业总产值上升了29.4个百分点,成为台州第一产业的支柱。

(见表8)

台州第一产业虽然有量上的优势,内部结构也得到了可喜变化,但由于剩余劳动力尚未得到充分转移,大量的劳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较快提高。

同时资源对农业生产能力的约束加剧,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海洋资源萎缩等。

总体来说台州第一产业需要进一步巩固基础产业的地位,稳中求进将是主要方向。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2014年台州工业与建筑业的比重为87:

13,建筑业比重较小,绝大部分是工业。

因此,研究的重点在工业结构上。

1.结构趋于重工化。

一直以来,台州以轻型工业为主,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趋于重工业化。

2014年台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052.52亿元,其中轻工业1388.34亿元,重工业2664.18亿元,轻重工业的结构比从1990年的63.1:

36.9调整为34.3:

65.7,重工业逐步取代轻工业成为台州工业的主导力量。

2.主体多元化。

台州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1990年,台州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53.1%,到2014年,比重下降至4.4%。

而非公有制企业比重达95.6%,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30.8%,股份有限公司占12.3%、私营企业占38.6%。

3.行业格局显著变化。

经过多年发展,通用设备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制造、以船舶制造为主的运输设备制造等六大行业已经成为支撑台州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2014年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30.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2.6%。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前十位的行业,与2007年相比,除了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等3个行业比重有所下降,其余7个行业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见表9)。

4.企业规模大型化。

通过抓大放小、扶强扶优等措施,台州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改善了组织结构,竞争力得到加强。

1990年,台州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有1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44亿元,仅占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1%。

到2014年,全市大中型企业达44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24.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5%。

但是,当前民营经济模式和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建立,台州在体制机制方面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台州工业内部的改造和提升又相对滞后,比较劣势显露无遗。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产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之一,也是衡量产品附加值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

近年来,台州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如表10所示,2014年台州规模以上工业前十大行业劳动生产率与全省比较,各行业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省内各市比较看,2014年台州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12.84万元,居全省倒数第二,仅略好于温州,与居首位的舟山相差近两倍(见表11)。

长期以来,台州工业发展是以量的扩张为主,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参与市场竞争,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丧失了对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的积极性。

同时,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大部分工业企业仍然是以传统松散的管理,从事着低技术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台州第三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992年,台州第三产业主要以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为主,这两大行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56.4%。

金融、房地产、科学研究等行业比重偏小。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各类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娱乐等逐渐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比重不断提高(见表12)。

至2014年,台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50.2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5.8%,比1992年提高7.8个百分点。

房地产发展进入全盛时期,2014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87.48亿元,比重由1992年的9.2%提高到11.8%。

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行业由于民营经济的渗透,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4年比重达到17.9%,比1992年提高11.3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比重不断下降,2014年实现增加值743.1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由1992年的62.9%下降到46.8%。

尽管台州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角度看,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

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

2014年,台州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依然高达46.8%,高于全省平均比重8个百分点;而金融、房地产、旅游、教育、卫生、文化、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2.6%,低于全省平均比重6.3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

台州第三产业中有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全国驰名商标和全省著名商标中服务业商标几乎没有,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足。

三是市场化改革进程慢。

目前除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其他众多行业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市场竞争不充分,制约了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农业产出的提高;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组织模式小而散、产业整合提升难等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话语权,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充分满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五、优化台州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

从欧美发达国家到亚洲四小龙,先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发展由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

在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后,台州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借鉴国际经验,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将是台州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产业结构优化思路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是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政府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主动取代市场和企业做出强制性安排,这是世界各国政府所得出比较一致的经验。

台州各级政府应合理定位自身职能,重点是为产业结构调整营造稳定、宽松、灵活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政府的引导主要是政策激励,要让政策激励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结合起来。

台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调整存量,加快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技术、落后企业;二是发展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拉长产业链,占领产业链高端,打造新型产业集群。

(二)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

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趋势,选准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成败至关重要。

产业结构优化,既有确定性,又存在难以把握的因素,需要追随国际环境、市场状况、技术进步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当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依然是台州的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商品化、产业化管理,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带动系数大、渗透性强的先导性产业作为台州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使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家用电器、汽摩制造、塑料模具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加快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通过创新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互动发展趋势,一方面,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产品中,服务投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要实现台州由制造大市向国际智造名城转变,出路在于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要支持台州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针对共性需求,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

鼓励引导台州制造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整合和重组业务流程,着重抓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上下游服务环节外包,提高生产性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提高核心科技的自主研发水平,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中间产品、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等中端环节延伸,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延展,推动价值链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关键服务环节为中心转变。

(四)加快自主创新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国外调整产业结构的实践看,自主创新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要完善促进台州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各类政府资金资助方面,明确对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的要求。

夯实重点发展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基础,加强这些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其科技创新逐步上升至更高层面,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资台州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五)培养引进各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达国家都把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放在政策的重要位置上,并给予大量财政投入。

一般认为,人才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人才供给结构变化跟不上产业结构变化,就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严重阻碍。

目前,台州高层次人才偏少,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科技创业、企业管理方面的领军人才不多。

要进一步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机制,加大引智力度;加强对科技创业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经济、法律知识,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充分重视现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职业技能人员的培养,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调动企业参与职业培养的积极性,使台州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

台州市统计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