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878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9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docx

完整升级版六年教科版语文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语文七色光 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以“外国风光”为主题编写的。

选编的四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水上之城威尼斯、神秘的金字塔和旖旎的密西西比河风光。

此外,还编排了一些紧扣专题的学习内容:

“能说会写”要求学生以“介绍外国风光”为话题,与同学们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外国风光图片以及自己的感受,并且尝试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景方法,描写一处家乡的风光;“语文七色光”中,编排了多音字注音组词,让学生搜集积累与旅游相关的名人名言,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相关资料,设计了“风光图片展”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本单元的编排意图在于给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让学生通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感受异国风光和文化,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精神积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单元,一是要体悟入情,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点,增长见识,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二是要想象入景,要使课文所描述的自然景观、人物风情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有静的立体图画,在想象中感受异国风光的神奇与瑰丽;三是要积累入心,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四是要拓宽渠道,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同时,整个单元的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凭借,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9 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材说明

〔解题〕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名城,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

  维也纳素有“多瑙河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

但本文并不是侧重描写维也纳的自然风光,而是侧重描写维也纳作为“古典音乐的摇篮”,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情。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和音乐联系在一起。

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和勃拉姆斯等都曾经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

维也纳的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音乐大师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和会议大厅都是以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

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

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

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世界著名的新年音乐会。

〔结构分析〕

本文描绘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作为“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情。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具体描绘作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18世纪以来,维也纳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第三层(第4自然段),写维也纳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第四层(第5~6自然段),写维也纳著名的金色大厅和盛大的新年音乐会。

  第五层(第7自然段),总结维也纳不愧为“音乐之都”。

  〔语意理解〕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

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更增加了这个城市的风韵。

  本段文字简要介绍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奥地利是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同捷克、匈牙利、意大利、南斯拉夫、瑞士、德国等国家相邻。

面积83853平方千米,人口800多万。

全境70%为东阿尔卑斯山地,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

北部多瑙河沿岸为丘陵和平原。

温带阔叶林气候,低处气候温和,高山较寒冷。

富含矿藏。

1955年获得独立,同年10月宣布永久中立。

工业、农业、畜牧业发达,旅游业甚盛。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南部的近期褶皱山脉。

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经瑞士、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东到奥地利维也纳盆地。

弧形,长1200千米,宽120~2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势雄伟,4000米以上的高峰达数十座,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

莱茵河、多瑙河、罗讷河等许多河流发源于此。

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山坡森林密布,高处为草地,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麓即山麓,山脚的意思。

北麓即北面的山脚下。

盆地,被山或高地围绕着的平地。

  多瑙河,欧洲第二大河。

发源于德国南部黑林山东麓,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

全长2850千米,有支流300余条,流域面积达81.7万平方千米,中游和下游有广大平原。

蕴藏巨大水力资源,有多条运河连接河系,是沿岸各国间重要的运输线。

河口附近形成巨大的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区。

  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

波光粼粼,水面明净光亮而有细小波纹。

风韵,优美的姿态。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风韵几个词语生动描绘出维也纳所处地理环境的优美景色和城市的独特

韵味。

  “18世纪以来,维也纳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

有时专指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音乐,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师法于该乐派的音乐。

也常作为现代派音乐和爵士音乐的对称。

  本句为本自然段的总起句,概括介绍了维也纳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缘由:

它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是许多世界著名的大音乐家度过音乐生涯,谱写优美乐章的地方。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装饰,即装点、使美观。

本句为第二层的总起句,概括介绍了维也纳与音乐的不解之缘,整个城市都充满了音乐的氛围,是一座音乐气息极其浓厚的城市。

接着从音乐家的雕像、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地点和王室花园的草坪等三方面来具体介绍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本句为第三层的总起句,进一步介绍维也纳音乐氛围的浓厚。

人们每天离不开的只有空气和水,而音乐对于维也纳来说,就好比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是人们生活不能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文从四个方面具体介绍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音乐”。

一是漫步时随时可闻优雅的圆舞曲;二是夏天的夜晚公园里有露天音乐演奏会;三是家庭聚会时演奏室内乐;四是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也有演奏古典音乐的习惯。

这四方面表明维也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音乐,音乐如影随形,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本句为第四层的总起句,总写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剧中心”。

下文以“总———分”的方式介绍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歌剧院。

首先总写其从造型和色彩上本身就是一件完美艺术品。

然后从观众席、乐池、舞台、内部装饰等几方面具体描写了这件完美的艺术品。

其后又从歌剧院的用途和知名程度两方面进一步说明了这个“世界歌剧中心”的重要地位。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维也纳真不愧为世界‘音乐之都’。

  本句总结了上文四个方面所介绍的维也纳,赞美维也纳不愧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美誉。

从文章第二段的收束来看,全文介绍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所用的写作方法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从文章介绍“音乐之都”的每一部分看,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

  〔写作特点〕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维也纳作为一座世界名城有许多可写之处,但文章对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一笔带过,着重介绍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之都”的独特风情,重点很突出,详略处理自然得当。

2.熟练运用“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式,使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文字生动简洁,优美明快,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对“音乐之都”的向往之情。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3.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维也纳“音乐之都”的无穷魅力及风韵。

  2.弄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请学生在课前收集、交流自己对一些音乐家和维也纳这座城市的了解情况和感受,如文章、图片、录像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的整体把握。

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文章首先介绍“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最后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课文内容通俗易懂,理解上应该不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学生的理解可能囿于自己的经验,而导致认识的肤浅。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时,要通过对“原因”的探寻,体会到“音乐之都”背后深沉的文化内涵。

  

(2)课前准备。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与维也纳相关的资料,如介绍维也纳的文章、书籍、图片以及影视资料;听一听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这样既能为学习本文做准备,也为后面办风光图片展做铺垫。

根据本地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和图片等)。

  (3)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激发探究“音乐之都”的兴趣。

  可以先出示维也纳的风光图片,谈话导入:

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维也纳,至今仍保持着昔日显赫的地位。

维也纳是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

维也纳的标志就是音乐,古典音乐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②初读课文,感受“音乐之都”的风韵。

  一是要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畅。

二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可以根据课后思考题,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问题:

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然后互相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③细读课文,触摸“音乐之都”的灵魂。

  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缓急有致。

教学时切忌逐段分析讲解,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语句,边读边思考、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可以参考以下的环节:

  第一步,探寻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述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然后组织交流: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第二步,触摸“音乐之都”的文化内涵。

  首先,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一是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二是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三是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四是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接下来,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寻找答案,并将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学习伙伴交流,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教师组织交流。

  组织交流时,教师要把理解、想象与朗读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受音乐之都强烈的音乐文化氛围。

  比如交流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可以先理解“摇篮”的意思,接着请学生朗读课文,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播放其中一位音乐家的乐曲(如《蓝色多瑙河》)。

学生读完课文,听会儿音乐,教师再作激情引导:

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音乐巨子———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正是他们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

这样的一座城市难道不是“音乐之都”吗?

最后,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交流其他三个问题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是: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3自然段):

先请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然后交流“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交流时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文字等资料,最后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

  第三个问题(第4自然段):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读着这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什么?

闻到什么?

听到什么?

你感觉到什么?

请抓住重点词语读出你的感受。

(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真让人心情舒畅)然后配乐指导朗读。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5、6自然段):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怎么样?

接着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欣赏。

然后交流它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

然后指导朗读。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满激情地总结:

“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是的,音乐就代表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这座“音乐之都”的风光景物、行云流水,孕育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勃拉姆斯等音乐巨人,给世人留下无数不朽的乐章。

歌剧院、音乐厅几乎遍及全城,以音乐家命名的街道、会议厅、剧院、公园比比皆是;在公园、广场或大街小巷,到处可见音乐大师们的雕塑、故居或墓地。

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

自然、历史和人文的胜景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大餐。

  第三步,诵读课文,积累记忆。

可以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朗读和背诵。

  ④领悟表达的方法,学习作者的写法。

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

2、3、4自然段是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描写的,这样的写法条理清楚,事实明白。

引导学生在体会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把读课文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写在课文空白处,也可以写在另外的笔记本上。

  3.迁移练习。

  

(1)识字和写字。

注意“饰、坪、掺”等字的读音。

练写课后的9个生字,注意写好“巷、谐、煌”等容易写错的汉字。

要注意强调正确的写字习惯。

  

(2)填写恰当的词语。

  ()的歌剧院()的维也纳()的多瑙河

  (3)读课后习题2中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抄写下来。

  4.语文实践。

  课外搜集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为后面的图片展览做准备。

  资料

  〔音乐之城———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多瑙河南岸、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城市依山傍水,绿荫环绕,景色秀丽,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被称为“多瑙河的女神”。

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18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华尔兹舞曲的故乡。

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拥有众多的歌剧院、电影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布全城。

最显赫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这里曾经首演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19世纪欧洲所有著名歌剧作家的作品,都在这里上演过。

194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来的样式重新建造。

每年这里都有音乐比赛,是全世界的歌剧中心。

漫步维也纳,几乎到处都可以看见音乐对这个城市的影响。

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不少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园里或广场上。

在内环路的城市公园里,可以看到伟大的约翰•施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小提琴;沿着内环路,还会看到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英姿。

这些音乐大师都曾在这座音乐名城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维也纳的城市布局层次分明。

415平方千米的市区,分为“三环一带”,即内城、外城、郊区和一条玉带般的多瑙河。

内城街道狭窄,有许多政府机关和历史建筑物。

19世纪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环形马路(内环路),宽50米,长4千米,沿街分布着现代化建筑群。

外城是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的住宅区。

外环路的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边缘,有众多的公园、宫殿和别墅,参天的山毛榉环绕城市,构成了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

  历史名城维也纳,一直是东、西欧的重要门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交通要道。

除了纽约、日内瓦以外,它还是第三个驻有联合国机构的城市。

  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著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的中心,19世纪是舞蹈音乐的主要发祥地,世界各地许多著名音乐家曾来这里居住,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父亲是宫廷歌手,他自幼从父学习音乐。

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为生。

1798年起听觉渐衰,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

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欧洲音乐史上,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

他善于运用广阔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使奏鸣曲式发展成戏剧性的结构,赋予管弦乐曲以具有交响性构思的配器。

他的创作成就,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钢琴奏鸣曲32首(以《悲怆》《热情》等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等。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自幼从父学习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

1761年随父往德、法、英、荷等国旅行演出。

1769年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剧。

后曾任大主教宫廷乐师。

其作品清丽流畅,结构精致,除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外,继海顿之后进一步丰富了交响乐与室内乐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有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德意志民族歌剧《魔笛》等,交响曲49部(以1788年夏所作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三部最为著名)及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各种室内乐,等等。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

生于教师家庭。

早年在维也纳宫廷唱诗班做歌童。

曾任小学教师助手,后以音乐创作为业。

在生活贫困,疾病侵扰的情况下,他创作了大量作品。

其作品以歌曲最为著名,共有600余首,提高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了钢琴伴奏的作用。

代表作为《魔王》《野玫瑰》《流浪者》,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旅程》等。

所做十部交响曲中,以《b小调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最为著名。

此外尚作有室内乐、管弦乐序曲、钢琴曲等。

  〔海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贫苦车匠家庭。

8岁起在教堂唱诗班做歌童,后因嗓败被解雇。

刻苦自学作曲,1761年起任匈牙利埃斯台哈奇公爵宫廷乐长达三十年。

后曾两度去英国演出,创作了《伦敦交响曲》12部。

他最早确立近代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形式,废除通奏低音。

其创作广泛吸取奥地利、波希米亚等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风格质朴。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告别》《惊愕》《时钟》等100余部以及大量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清唱剧等。

  〔施特劳斯(1825—1899)〕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

其父与他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

老施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与写过100余首圆舞曲的约瑟夫•兰纳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21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比他父亲更大,他是位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479号。

其中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轻歌剧16部。

他19岁时就正式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1899年6月3日,他因肺炎在维也纳去逝,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10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

他的遗体被安排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

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120多首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对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手迹〕 亲手写的字或画的画。

  〔大师〕 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华尔兹〕 (英文waltz)现代舞的一种,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一种34拍中慢板的舞蹈。

用圆舞曲伴奏,舞时两人成对旋转,舞姿舒缓、典雅。

也叫慢三步。

  〔圆舞曲〕 一种每节三拍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民间,后来流行很广。

  〔飘溢〕 飘荡洋溢。

  〔街头巷尾〕 指大街小巷。

  〔庆典〕 隆重的庆祝典礼。

  〔乐池〕 舞台前面乐队伴奏的地方,有矮墙跟观众席隔开。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镂花〕 镂空雕刻的花纹。

  〔名流〕 (多指学术界、政治界的)著名人士。

  〔反响〕 反应,回响。

  〔轰动〕 同时惊动很多人。

10 密西西比河风光

教材说明

〔解题〕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一。

北出中北部湖沼区,南流过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

干流长达3779千米,流域面积约322万平方千米。

春涨秋落。

支流众多,右岸以密苏里河为首,左岸以俄亥俄河为首。

航运价值巨大。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如画,美不胜收。

本文用对比的写法和华丽的语言,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迥然不同的风情,向我们展示了密西西比河两岸斑斓的色彩、跃动的生命、壮观的景象和奇伟的声音。

〔结构分析〕

本文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旖旎风光。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象。

第一层(第1自然段),写西岸风光。

第二层(第2~3自然段),写东岸风情。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天籁之声。

  〔语意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